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1702|回复: 18

史丹利谈阳气与阴液的实质

  [复制链接]

88

主题

1141

积分

213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141
发表于 2022-2-24 14:2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c19751118 于 2022-2-24 14:31 编辑

论坛上有些网友习惯用阳气与阴液来理解伤寒论,史丹利以前也是如此,后来学习胡老所讲的伤寒论时,胡老说伤寒论中所提到的「亡阳」,就是亡失津液,阳指的就是津液,当时我挺难接受的,后来随着学习的时间越长,加上临床的验证,我发现胡老的说法是对的。因为对于阳气或是阴液的理解攸关对伤寒论的认识,所以史丹利就来谈谈阳气与阴液的具体实质是什么。

为了写这篇文章,史丹利还把老古董《中医基础学》搬出来,阳气与阴液是学中医者再熟悉不过的名词,但是这个概念并不是源自经方家医学,而是来自于医经家医学,也就是《黄帝内经》这一个流派的中医(关于中医流派,详见《汉书‧艺文志》)。

根据《中医基础学》的定义:「阳气是运动着的精微物质,主要有推动、温煦作用;阴液则包括血和津液,血与现代所称的血液基本上是同义的,而津液则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因为血与津液都属于液体,性质属于阴,所以称之为阴液。」

上面这一大段的定义听起来是很有道理,但却跟临床不相符合,比如说一个因为受伤大出血的人,很快地他的体温开始往下掉,患者开始出现怕冷、脉微细的表现,这倒底是因为亡阳呢?还是因为亡阴呢?

医经家没办法解释,于是又利用了阴阳五行的观念来解释,认为阴液与阳气不是各自独立的个体,它们是彼此互相关联的,称之为「阴阳互根」。

然而倘若阳气的根就是阴液,阴液的根就是阳气,这不就表示阳气与阴液是同一种东西吗?既然是同一种东西,又为何要给两个不同的名称呢?所以说穿了,阳气与阴液不过是人体血液的不同作用表现罢了。

再说「大汗亡阳」,一般的理解是过度出汗之后,就会亡失阳气,病人会变成「阳虚证」,要用四逆汤之类的附子剂来温阳救逆。

需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阳虚证」不是八纲辨证的阳虚证,若是以八纲辨证来说,医经家的阳虚证是阴虚证或是阴寒虚证,也就是这样的患者是阴证、是寒证、是虚证,而这里的虚不是阳气虚,而是津液虚;八纲辨证中并没有阳气或是阴液的概念,它只是对临床患者表现的直观描述。

回到「大汗亡阳」,我们知道汗水来自于血液(中医也说汗血同源),所以汗水过度排出之后,血容量会迅速减少,所以是「阴液亏虚」了;血容量不足之后,身体为了自保,会将血液主要提供给重要器官以维持生命,所以会牺牲身体表浅与末梢的供血,因此患者的体表与末梢的温度会下降,血管会变细,脉动会变弱;这种现象按医经家来说,称之为「亡阳」,亡失阳气。

所以我们证明一件事,就是阴液亏虚与亡失阳气根本上是同一件事,阴液亏虚是疾病的本质,而亡失阳气是疾病的表现。换句话说,根本没有阳气与阴液这两种东西,有的只是血液,史丹利习惯伤寒论的说法,也称它为津液。

那四逆汤的作用是什么?前面谈厥阴病的文章中说过,甘草干姜汤是用来恢复津液,也就是恢复血容量的,而附子的作用的确就是西医所谓的强心作用,加强心脏的收缩力量。血容量恢复了,心脏收缩的力量增强了,四肢末梢循环就会恢复,「四逆」四肢厥冷的现象就跟着消失了。如果没有恢复血容量,只是用附子增强心脏的收缩力量,附子是温不了阳的,所以才会有「附子无干姜不温」的说法。

所以史丹利在〈史丹利的经方之路〉中会强调要学习基础生理学的原因,就是为了帮助自己能更好理解伤寒论,因为张仲景的伤寒论都是临床的实际描述,并非是医经家那种凭着想象来谈病、治病的推论(温病家就是这一类,有兴趣可以看看史丹利写的二篇文章〈我看陆九芝论临证指南温热门席案〉与〈由伤寒六经看《七家诊治伏邪方案》〉)。

我们再多看一些:
(59)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从第60条,我们可以推知,患者被误治后亡失了阳气(振寒、脉微细);结合第59条,我们得知亡失阳气的原因是(亡津液),恢复小便正常,则是津液恢复的指标;再结合第61条的处方,干姜附子汤,扶阳火神派所谓的温阳剂,这样证明了亡阳就是亡津液。

再看: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圊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这很可能本来是少阴病(表阴证)因为误下之后,造成病人出现下利不止的太阴病(里阴证);虽然患者表证依然存在(身疼痛),但下利不止会造成体内津液严重亏虚,所以急当救里,用四逆汤恢复津液,恢复血容量与血液循环;之后如果大便正常了,身疼痛还在,就给桂枝汤治表证。

再看:
(9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这条稍微难一点,因为仲景省文的缘故,这是说原本是少阴病兼有水饮(发热,脉反沉),然后医家给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可是病没有好,还是有身疼痛的问题,也就是还有表证,这时候就不能再治表,应当先恢复患者本身的津液,可以考虑给四逆汤之类的方剂来恢复津液。

综合以上所说,中医基础学的说法是错误的,其实阳气就是阴液,阴液也就是阳气,总之就是津液,也就是现代医学所称的血液,这样理解对于学习伤寒论与临床会有很大的帮助,提供给大家参考。





上一篇:史丹利也来说说厥阴病
下一篇:近代名方大发散

0

主题

975

积分

2340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975
发表于 2022-2-24 19: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柴桂方应 于 2022-2-24 19:19 编辑

心主营血,营血吸附着阳,阳是温煦的,没有推动作用,推动作用是气的作用。
肾主阴液,液吸附着肾气,阴是寒凉的,具有营养作用,

水津只是起到湿润作用,还有协阳外出的作用。我们出的汗属于水津,不是液,我们出的汗也不是阳气,而是出的汗是热汗,这个热感才是阳,出的冷汗难道还是阳气。所以把阴阳的概念整明白才行。胡老说的根本不对,你们也不考虑,就那么深信不疑。唉,真的是学而不思则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4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22-2-24 21: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阴液亏虚与亡失阳气根本上是同一件事?楼主这个误解可就大了。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若阴液亏虚与亡失阳气是一回事,则阳明病何不用干姜附子?如果您说阳明病继续阴亏下去,会转为阴证,可用干姜附子,所以阴液亏虚与亡失阳气终究是一回事,那么我会说,既然用药完全不同,区分阴液与阳气就绝对有意义。
汗下后,59条是亡阴,61条是亡阳,处理方式完全不同。
仲景凡提到“津液”二字者,无不是指阴液而言。

“附子无干姜不温”也是无稽之谈,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附子汤中无干姜。附子粳米汤治腹中寒气,亦无干姜;赤丸治寒气厥逆,亦无干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48

积分

1513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48
发表于 2022-2-25 12: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中有阳气的说法,却没有阴液的说法。

《伤寒论》中阳气盖指卫气,即津液。

《伤寒论》中阴气盖指营气,即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4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22-2-25 14: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宁2019 发表于 2022-2-25 12:48
《伤寒论》中有阳气的说法,却没有阴液的说法。

《伤寒论》中阳气盖指卫气,即津液。

伤寒论中说桂枝汤证是“荣弱卫强”,麻黄汤证是“阳气重”,卫气、阳气应当是一回事。而70条说,发汗后有陷入少阴病者,也有转为阳明病者,而对阳明病的描述常常明确提到津液的损失,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发汗损失阳气者,病入少阴,而发汗损失津液者,病转阳明呢?如果这样理解,伤寒论说的津液就是属阴,可以理解为血液之外的体液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48

积分

1513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48
发表于 2022-2-25 14: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coorus 发表于 2022-2-25 14:28
伤寒论中说桂枝汤证是“荣弱卫强”,麻黄汤证是“阳气重”,卫气、阳气应当是一回事。而70条说,发汗后有 ...

津液理解为脉外的体液没错,但其属性并不属阴。津液即卫气、阳气、正气。津液与血即阴阳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4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22-2-25 14: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宁2019 发表于 2022-2-25 14:36
津液理解为脉外的体液没错,但其属性并不属阴。津液即卫气、阳气、正气。津液与血即阴阳关系。 ...

若津液理解为阳,津液虚即为正气虚,正气虚者不就进入三阴证范畴了吗?为何伤寒论说阳明病是津液虚?伤寒论中我未找到津液=阳气或卫气的证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48

积分

1513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48
发表于 2022-2-25 15: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coorus 发表于 2022-2-25 14:47
若津液理解为阳,津液虚即为正气虚,正气虚者不就进入三阴证范畴了吗?为何伤寒论说阳明病是津液虚?伤寒 ...

可以参考《伤》53条,《金》21,2。看看能否找到答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48

积分

1513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48
发表于 2022-2-25 15: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宁2019 发表于 2022-2-25 12:48
《伤寒论》中有阳气的说法,却没有阴液的说法。

《伤寒论》中阳气盖指卫气,即津液。

《伤寒论》中的汗、尿、(肠中之液)皆可视为津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4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22-2-25 15: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oorus 于 2022-2-25 15:28 编辑
心宁2019 发表于 2022-2-25 15:00
可以参考《伤》53条,《金》21,2。看看能否找到答案。

“卫行脉外”,津液也在脉外,所以卫气=津液?
伤寒论只提了卫气强的病,金匮中提到卫气虚的都是阴证:“卫气不行即恶寒……大乌头煎主之”“弦则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在肠间”
伤寒中提到津液不足的都是阳明病,如181、203、213、218、233、245等。



点评

你是不认同津液即卫气、阳气的理解吗?认为津液也是阴气吗?  发表于 2022-2-25 2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75

积分

2340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975
发表于 2022-2-25 16:2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宁2019 发表于 2022-2-25 12:48
《伤寒论》中有阳气的说法,却没有阴液的说法。

《伤寒论》中阳气盖指卫气,即津液。

那么,津液自和怎么解释,难道是阳气自和。

点评

自和,即正常,没事,挺好。  发表于 2022-2-25 21: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75

积分

2340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975
发表于 2022-2-25 16:2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宁2019 发表于 2022-2-25 14:36
津液理解为脉外的体液没错,但其属性并不属阴。津液即卫气、阳气、正气。津液与血即阴阳关系。 ...

液体在脉外就是风水水肿了,这还叫津液吗?

点评

津液是正常,水肿是病态。  发表于 2022-2-25 21: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

主题

1141

积分

213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141
 楼主| 发表于 2022-2-25 18: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coorus 发表于 2022-2-24 21:01
阴液亏虚与亡失阳气根本上是同一件事?楼主这个误解可就大了。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 ...

【一】
亡阳与亡阴都是亡失津液,也就是丧失血液容量,这是肯定的,但是造成亡失津液的原因是不同的,所以处置方法也不同。我们不能因为处置的方式不同,就认为亡失的物质就不同,这不合理吧?

一般所谓的「亡阳」发生在阴证,阴证的病理状态是新陈代谢低下,简单说就是津液的制造是不够的,是不足以提供身体所需的,所以需要附子、干姜来恢复制造津液的机能。

而「亡阴」发生在阳证,阳证病理状态是新陈代谢亢进,简单说津液的制造没有问题,但是消耗太过度了,所以用大黄、芒硝、石膏来降低消耗津液机能的亢进。

亡阴与亡阳只是现象的描述,并不是真的有阳气亡失或是阴液的亡失的不同,它们亡失的东西是一样的,都是津液。

「亡阴」这个名称,是因为病人依旧发烧,口干舌燥,属于具有热象的津液丧失。

「亡阳」则是病人出现十分怕冷,精神倦怠无力,属于具有寒象的津液丧失。

无论是亡阴,还是亡阳,目标都是恢复津液。

【二】
至于59、61条都是一样的,因为都是「下之后,复发汗」,下之后就意味着病人不太可能出现阳明病,只是59条被误治之后,症状只剩小便不利,可以等小便利就表示津液恢复,不须再治疗;而61条就不同,被误治之后,出现烦躁、不能睡、脉沉等等症状,这没办法不治就自己好的。

【三】
应该是「附子无干姜不热」,我记错了,这是经验之谈,因为如果是为了所谓的「温阳救逆」,恢复血容量与血循,就非得要用干姜不可。

如果只是为了止痛,像您举例的附子汤、附子粳米汤,则不用干姜,其中赤丸是用乌头不是附子。

所以胡老将他们分为两类:一是干姜附子类方,一是附子类方。

讲个笑话:十多年前,史丹利正着迷火神派,所以那一年的冬天,准备了一斤附子来煮羊肉汤,与太太两人一起吃,希望让身体能够「温阳」起来不怕冷,可是两人吃完了,完全没有温阳的感觉;反之,煮了黑糖姜母茶的糖块喝了之后,身体暖呼呼的,喝太多还会出汗。所以古人的观察是有道理的。

【四】
至于「阳明病继续阴亏下去,会转为阴证」,这句话是我说的吗?我自己找了几次这篇文章没有找到这句话,不过第29、30条就是在说这回事。

不知道以上的说明,有没有回答您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4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22-2-26 13: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c19751118 发表于 2022-2-25 18:17
【一】
亡阳与亡阴都是亡失津液,也就是丧失血液容量,这是肯定的,但是造成亡失津液的原因是不同的,所 ...

感谢回复,看到您的详细解释,我明白我们的分歧在哪里了。
新陈代谢亢进造成津液过度消耗,这是阳证,这我完全同意;阴证是新陈代谢低下,这我也没意见;但说阴证是津液制造得不够,这我不同意。
阴证虽然经常伴随着津液的损失,如汗后、下后,但其原因并不是津液、物质的损失,而是阳气、功能的衰弱,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挨冻、输液过多等只损失热量而并未损失津液的情况也可能造成少阴病。这可以理解为:燃料是够的,但因为某些原因点不着了。
在伤寒论中,少阴病发生的同时经常是津液充足的,脉是紧的(见287条),如301、302条,能经得起发汗;如真武汤证,能经得起大量的下利。
而真正“津液制造得不够”的情况,仲景用的是人参,白虎加人参汤治疗津液过度消耗兼津液制造不足;四逆加人参汤治疗阳气衰弱兼津液制造不足。
虽然我不赞成您的观点,但我发现您的思考也很有价值,非常感谢!

另外,附子汤、附子粳米汤、赤丸(方中有附子也有乌头),条文中明确是治寒的,所止之痛亦为寒痛。确实如您所说,附子服用后的感觉往往不是热,在热感方面,干姜、生姜要明显得多,但阳气、功能的恢复仍然要靠附子,伤寒论中凡是治寒厥之方,有不用干姜者,却无不用附子者,29条如果是寒厥(我认为是热厥,所以后面全错),用甘草干姜汤只能取热一时。「阳明病继续阴亏下去,会转为阴证」只是我的假设之辞,您回看3楼便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4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22-2-28 10: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心宁2019 “你是不认同津液即卫气、阳气的理解吗?认为津液也是阴气吗? ”

是的,如果认为津液=阳气,不妨把伤寒论中“津液”替换为阳气,看能否说通,我看是无法说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

主题

1141

积分

213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141
 楼主| 发表于 2022-3-2 15:32:41 | 显示全部楼层
coorus 发表于 2022-2-26 13:12
感谢回复,看到您的详细解释,我明白我们的分歧在哪里了。
新陈代谢亢进造成津液过度消耗,这是阳证,这 ...

「挨冻、输液过多等只损失热量而并未损失津液的情况也可能造成少阴病」,这句话颇难理解。您的少阴病与我的少阴病的定义似乎不同。我所谓的少阴病是胡老所说的表阴证。

当低温环境致使体温丧失过多的情况下,身体的很多代谢无法进行,此时也没有损失血液,的确像是所谓的亡阳--亡失阳气。

但这是外来因素所引起的,而非身体出现疾病,如果给予保暖措施,比如穿保暖衣物、喝热水、吃点食物,受冻者恢复正常了,这些方法算是温阳之剂吗?

至于输液过多,输液本身并不等同于血液,更多时候是造成水饮证,所以很显然地此例不成立。

功能的衰弱,以一个细胞未老化的正常人而言,都是因为营养提供不充足的缘故,就像汽车没油了跑不动一样,所以没有了津液提供营养,器官功能就会低弱,当然这是一个正相关,因为您也可以说器官功能衰弱,造成津液不足。

以细胞的层次观之,每一个细胞都是各自独立的「活着」,只要提供的营养不缺乏,即使个体已经死亡、中医认为阳气已经耗尽,它们依旧能够运作。

这也是为什么人死后,呼吸明明停止了,心脏也不跳了,但某些「活着」的现象,比如头发、指甲生长,还继续存在的缘故。

寒痛的寒不是病因,只是在低温的环境下会痛得更明显,痛才是他要表达的部分。

附子能有条件地恢复机体衰弱的功能,我完全赞同,但与阳气无关。如果与阳气有关,常服附子不就可以长生不死。

我想和您的意见大概很难一致的,所以最好的方式就让我们在临床上验证各自的说法吧!

愿您顺心、万事胜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3-28 23:43 , Processed in 0.088416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