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5443|回复: 9

江厚万贴:再谈"辨证与辨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25 23: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字首见于仲景所创的随证治之一语,1955年,任应秋先生首次发表论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一文,标志着已成为中医学的一个核心词汇。随着西学东渐,西医之一词便登陆中国,因而引起国人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证、病之争。学术争鸣本可促进学术发展,遗憾的是,结果不仅未能达到愈争愈明,反而使概念更加模糊不清,甚至有意无意间将人们引向弃证从病以病统证的歧途。是中医的专有名词,它既不是指通常所说的症状,也不是西医之所言,而是中医对功能时间空间三位一体的人体常态发生偏离后的综合表现的一种判定。目前给“证”所下定义超过10种以上,但均不够全面、准确,唯有医学哲学家祝世讷先生所论,迥异众说,一新耳目。证者‘正’也,辨就是辨,治就是治’”证是人的系统质病证犹如蒙娜丽沙的微笑,一旦将构成微笑的颜料与油布予以分解,表征微笑(证)的概念图景也就不复存在 或谓: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各篇首概冠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岂不明明是主张先辨病后辨证吗?其实无需多加辨析便可明了仲景之本意,“辨某某病”之“病”是诊断概念,“病”字在句中担当主词。“脉证”之“证”乃“证象”或“症状、体征”之谓,它与“脉”是并列关系,都是表征“病”(证)的要素,而不是诊断概念,它们都是述词。换言之,仲景所言“辨某某病”之“病”即“证”的同义词,如“太阳病”就是“太阳证”。也就是说,在仲景的心目中,“病证”是同义复词。至于仲景为什么要“忽悠”后人,那则是古文字学家、古汉语学家、语言学家或考据家们的事,与我们无关。
是西医学的诊断概念,病名之立一般需要对诸如病原学证据、病理解剖学定位、生理生化学指标、免疫学参数、内分泌学量值、心理医学测试曲线、影像学图像、肿瘤等特殊疾病有关标志物、甚至基因图谱等多种信息,并结合临床证征进行综合分析,假如上述要素缺如,或者其中因果关系不明,则难以做出病名诊断,而往往以综合征(syndrome)名之。
国医大师陆广莘先生指出:“疾病医学解释模型,是西方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它的机械构成论观念的认知方向是向后向下向外的,向后专注溯因分析认识论,向下坚持微观实体本质论,向外信奉线性因果决定论。它的主要以疾病为对象的医学观,纯粹消极的疾病观和直接对抗补充的疗效观,认为是致病因素决定疾病的性质,病理变化决定疾病的转归。诊断认识的任务主要在发现疾病和确诊疾病,向后追溯“病从何来”,向下寻找“病在何处”,向外确认“什么病因”。19世纪以来,用“人体构造”知识建立其病理学及其解剖定位,用“菌毒传染”知识建构其病原学和毒理学,用“药性分析”的化学知识建立其病理学和愈病之理。由此不断发展疾病分类学诊疗思想体系,发展能针对靶点进行直接对抗和补充的替代性药物手段,企求通过消除病因,纠正病理,清除病灶来实现征服疾病和消灭疾病的医学目的。”可见,中医之“证”与西医之“病”的涵义本有霄壤之别,不可混为一谈。以<金匮>“风湿病”为例,如改称“风湿证”,下分5个方证(亚证、分证),这样就自然形成了“类证”(风湿证)与“方证”两个层次,使人一目了然,既符合仲景本意,又避免与中西医共用的“病”、“证”、“症”相混淆。这一问题,希望引起医学界的共同关注,不应再望文生义地争论不休了。
至于"对病方药"或"改变化验指标的方药",则属于"中药西用"的思路,另当别论.但不应以此来抹杀或混淆"辨证施治"或者"药证对应学说".如果仍然认同"证"从属于"病",那么,整个"辨证体系"或者"方证学说"就没有必要存在.




上一篇:正确认识仝小林院长的学术观
下一篇:《伤寒论》中的病与证

0

主题

0

积分

9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

积分
0
发表于 2010-9-25 23:28:2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好文章,感谢江老师。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0-9-26 07: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认同此观点。还是如病中分证比较清晰。太阳病,其下有桂枝证,麻黄证等等。废病存证更加不妥,先生以为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0

积分

21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宜审病机而施活变,弗

积分
0
发表于 2010-9-26 08: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证是人体的功能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1051

积分

8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51
发表于 2010-9-26 09: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祝先生的“证”就是“正”的说法,可能是他自己的发明。

“证”字原型为“證”,与“正”无关。证,有证据、印证之义,暗含对疾病本质的认识。疾病本质内藏不可见,但其象外露可见。寻找其外象,就是确认内证本质之“证据”。此种内外相应,就是印证。

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认为万物都是内外相关,人的认识总是由外证内,《内经》称为“司外揣内”。辨证就是这样,简单无比。

要解释中医的任何概念,不能脱离中医原有体系随意放飞你的思维。一种解释要与体系中其他概念的解释相互关联、没有冲突,才是可靠的。辨证的思维方式,与中医认识人体生命乃至宇宙的整体思维方式完全一致。

关于“病”,它肯定不是“证”,“症”倒可以通“证”。“病”是对一个
过程
的总体概括,是一个“打包”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证”可以转变,但这个病是不变的,当然它也可以有轻重变化,痊愈或死亡。如果一种“病”转变成了另一种“病”,那就意味着转入了另一个过程中。《伤寒论》中的六病就是这样。

但是中医书上有用“症”、“证”代指“病”的现象,这是文字应用的个人习惯,中医人也应精通,而不仅仅是文字学家、考据学家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6 17:3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会议认识江先生很荣幸。
证到底是什么?这是个天大问题!
古人没有仪器,根据症状来定,根据病因病机来定。如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大柴胡汤主之。有症状有病机。
古人不知某些病为何物,知道治疗结果,如痨病难治。这就是西医的好!
肝病有时一点症状都没有,检查却是肝功能异常。我以前说肝病是检查出来的疾病,原因在此。没有症状,中医如何治疗?
以前的证是西医不发达的产物,五十年前的观点不能代表现在。
我理解的辩证治疗就是方证加对病的药,辩证有时可以不需辨病,有时需要辨病。
既有传统的辩证,又有现代的辨病,这是我的观点。目的是解决临床问题,而不是理论探讨。如果一定要说其他的,我一定没意见,只要能治好病、减缓症状就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0-9-26 21: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祝先生的“证”就是“正”的说法,可能是他自己的发明。

“证”字原型为“證”,与“正”无关。证,有证据、印证之义,暗含对疾病本质的认识。疾病本质内藏不可见,但其象外露可见。寻找其外象,就是确认内证本质之“证据”。此种内外相应,就是印证。

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认为万物都是内外相关,人的认识总是由外证内,《内经》称为“司外揣内”。辨证就是这样,简单无比。

要解释中医的任何概念,不能脱离中医原有体系随意放飞你的思维。一种解释要与体系中其他概念的解释相互关联、没有冲突,才是可靠的。辨证的思维方式,与中医认识人体生命乃至宇宙的整体思维方式完全一致。

关于“病”,它肯定不是“证”,“症”倒可以通“证”。“病”是对一个过程的总体概括,是一个“打包”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证”可以转变,但这个病是不变的,当然它也可以有轻重变化,痊愈或死亡。如果一种“病”转变成了另一种“病”,那就意味着转入了另一个过程中。《伤寒论》中的六病就是这样。

但是中医书上有用“症”、“证”代指“病”的现象,这是文字应用的个人习惯,中医人也应精通,而不仅仅是文字学家、考据学家的事
。”

    简洁,清晰,明了。
    有很多医家的文章看了半天不知在说什么,此文一目了然,对自己过去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仲景集的文字应用确实存在个人习惯,通过其习惯用法的了解,鉴赏力(识别)随之增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13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9-27 16: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经辩证就是整体辩证(上中下、表中里)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8

积分

133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58
发表于 2010-9-28 20: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直到现在中医也没有在:证、症上有个确切统一的认识,统一的大家都认可的定义,分歧很大,有很多人喜欢在文字上做功夫,实际上不管如何定义,关键一点应该是切合临床实际,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便于理解、便于应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0

积分

464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经方--精华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10-9-30 09:4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7楼(duganglin) 的帖子

有道理顶一个。
顶经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3 10:16 , Processed in 0.198686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