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李国栋 于 2019-3-9 05:33 编辑
《伤寒论》各篇之标题,都是辨某某病脉证并治。辨病是《伤寒论》的第一程序。如第一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1条是本太阳病,也就是太阳证。本太阳病,法当发汗。如185条曰:“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
本太阳病,有太阳病中风,太阳病伤寒。除了本太阳病,还有太阳病温病,《金匮要略》还有太阳病痉病,太阳病风湿,太阳病中暑。
辨太阳病,就要知道太阳病发病时辰。太阳病发病时辰是第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欲,是要,需要的意思。如《淮南子•主术训》:“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是说,太阳病要了解其发病时辰,是从巳至未上。只有这样,才能说得通。假如说,太阳病将要解除时,是从巳至未上,这个从临床上就说不通,临床没有这个规律性。
其实,第3条已经给第9条打下了伏笔。如原文:“太阳病,或已(巳)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第3条“已”字应为“巳”字,即或巳发热,或未发热,都算太阳病发热。假如,此“未”是没有的意思,那么太阳病没有发热,就和后面的“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不符合了。临床所见,凡是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都是已经发热者。还没有谁见过“太阳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是没有发热者。因为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是已经发热的反应。恶寒而没有发热的病人,不会出现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的表现。例如发于阴的“无热恶寒者”,一般都是脉缓,或有阳脉紧,并没有脉阴阳俱紧,及体痛,呕逆并见。第7条曰:“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第8条就直接说明了病发于阳,是发于太阳。如原文:“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发于阳,七日愈,这是邪气犯表,正气与邪气在表部分争,至7日行表部经界为尽之期,由于里部阴阳气谐和,表部的邪气就不能犯里,故7日行尽表部经界则愈。这就是说,病有发热恶寒者,是发于太阳。可是第3条,或未(没有)发热,就与太阳病之发热恶寒冲突了。再者,240条曰:“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日晡所发热者,是在阳明时辰上发热,假如阳明病欲解除时,是在阳明时辰上,那此条怎么是在阳明时辰上发作为阳明本病呢?这就矛盾了。假如“六病”欲解时,是欲解除时,既没有原文支持,也没有临床支持。而“六病”欲解时,是要了解“六病”之发病时,既有原文支持,也有临床支持。如太阳病发热恶寒,多在9~15点巳午未时辰上发病;阳明病胃肠燥热,多在15~21点申酉戌时辰上发病;太阴病腹泻,多在黄昏后亥子丑时辰上发病;少阴病,多在深夜子丑寅时辰上发病,如心脏病,在夜里发病者,多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很像300条“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而在白天发病者,多无吐利;厥阴病,多在黎明前丑寅卯时辰上发病,如厥热胜复;少阳病,多在黎明后寅卯辰时辰上发病,如口苦咽干目眩者。
《伤寒论》脉证并治第一程序是辨病。辨“六病”,就是辨一天中“六病”发病时辰。这是张仲景独到的境界。古代,辨“六病”发病时辰,并不像现代这么轻松,因为古代没有钟表。辨“六病”发病时辰,对病证鉴别有独到的作用。如厥阴病“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假如抛开厥阴发病时辰,就很难确定“呕而发热者”是小柴胡汤病证。
|
上一篇:望诊的含义下一篇:旧帖重发《伤寒论》条文辨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