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7166|回复: 8

[交流] 石膏类经方条文及常用时方(汤方辨证)汇析

[复制链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14
发表于 2021-7-17 15: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含“石膏”的经方(共24/269首)总汇]


(约占经方总数的 9%)


  1.风引汤  2.竹皮大丸  3.麻杏甘石汤  4.越婢汤  5.越婢加术汤  6.越婢加半夏汤  7.葛根加生石膏汤  8.桂枝二越婢一汤  9.大青龙汤  10.文蛤汤  11.小青龙加石膏汤  12.射干麻黄汤  13.厚朴麻黄汤  14.续命汤  15.桂枝芍药知母汤  16.麻黄升麻汤  17.白虎汤  18.白虎加人参汤  19.白虎加桂枝汤  20.小柴胡加生石膏汤  21.小柴胡加桔梗汤  22.小柴胡加橘皮汤  23.竹叶石膏汤  24.木防己汤 。


  『风引汤』(1/24)
  「药物组成」:桂枝10克 ,甘草6克,牡蛎6克 ,大黄12克,干姜12克 ,龙骨12克, 寒水石18克,滑石18克,赤石脂18克,白石脂18克,紫石脂18克,石膏18克。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恶寒(-); 2、痛烦气:癫痫,中风偏瘫; 3、其它:热证。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风引汤
   出处:《金匮要略》
   药物剂量:大黄 干姜 龙骨各四两 桂枝三两 甘草 牡蛎各二两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两
   煎服将息禁忌:右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癎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巢氏云:脚气宜风引汤)
  经典方证条文
  《金匮要略》: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6): 风引汤 除热瘫癎。

  『竹皮大丸』(2/24)
  「药物组成」:生竹茹0.6克, 石膏0.6克, 桂枝0.3克, 甘草2.1克, 白薇0.3克,有热者加白薇0.3克,烦喘者加柏实0.3克。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 2、痛烦气:心烦; 3、胃口:呕(+); 4、大便:大便难(-); 5、外在症状:抽搐(-); 6、妇女:产后; 7、其它:里实(-)。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竹皮大丸
   出处:《金匮要略》
   药物剂量:生竹茹二分 石膏二分 桂枝一分 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
   煎服将息禁忌:右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
  经典方证条文
  《金匮要略》: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9):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

  『麻杏甘石汤』(3/24)
  「药物组成」:麻黄18克,杏仁9克,炙甘草9克,石膏45~100克。
  「方证类属」:麻黄汤证。
  「辨证要点」:汗出而喘,口干烦满而不恶风者。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恶风(-); 2、汗:汗(+),黏稠量多臭味重; 3、痛烦气:喘,心烦,胸满; 4、口渴:口干(+); 5、其它:外邪内热,气管炎、肺炎、 哮喘。
  「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
  「方解」:麻黄伍桂枝攻表邪而发汗,伍石膏清里热,故反治汗出。今于麻黄汤去桂枝,倍用麻黄,增量甘草而加石膏,故治汗出有热喘而急迫者。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煎服将息禁忌: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金匮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25):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未见.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越婢汤』(4/24)
  「药物组成」:麻黄18克,石膏45~100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
  「方证类属」:麻杏甘石汤证。
  「辨证要点」:周身浮肿、脉浮、恶风者有汗,。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恶风; 2、汗:汗(+); 3、口渴:口渴(-); 4、外在症状:周身浮肿; 5、脉象:浮; 6、其它:风水,外邪内热。
  「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
  「方解」:此亦同麻杏甘石汤,为外邪内热的治剂。但无杏仁则治喘的作用较弱,但有生姜大枣则健胃逐水的作用加强,余则大同小异。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越婢汤
   出处:《古今录验方》
   药物剂量: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煎服将息禁忌: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术四两。
  经典方证条文
  《金匮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22):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古今录验方》)主之。

  『越婢加术汤』(5/24)
  「药物组成」:麻黄18克,石膏45~100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白术12克。
  「方证类属」:越婢汤证。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恶风; 2、汗:汗(+); 3、痛烦气:身痛,关节痛; 4、口渴:口渴(-); 5、小便:小便不利; 6、外在症状:周身面目浮肿,微发黄色; 7、脉象:沉; 8、其它:湿痹。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越婢加术汤
   出处:《备急千金要方》
   药物剂量: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白术四两 大枣十五枚
   煎服将息禁忌: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炮。
  经典方证条文
  《金匮要略》: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19): 附方《备急千金要方》越婢加术汤 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历节风,下焦脚弱。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5):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方见下)。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24): 里水,越婢加术汤(方见上,于内加白术四两,又见脚气中)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越婢加半夏汤』(6/24)
  「药物组成」:麻黄18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生石膏45~100克,半夏15克。
  「方证类属」:越婢汤证。
  「辨证要点」:越婢汤证兼见咳逆上气、两目发胀或头痛者。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恶风; 2、汗:汗(+); 3、痛烦气:咳,喘,头痛,两眼发胀; 4、口渴:口渴(-); 5、外在症状:浮肿; 6、脉象:浮大; 7、其它:外寒内热内饮。
  「用法」:煎服法同原方。 。
  「方解」:此于越婢汤更加逐饮下气的半夏,故治越婢汤证而有痰饮、咳逆上气者(咳逆喘息气粗,痰黄或白,粘稠难咯,胸满烦躁,目胀睛突,或发热汗出,或微恶寒,溲黄便干,口渴欲饮,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肺气肿))。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越婢加半夏汤
   出处:《金匮要略》
   药物剂量: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半夏半升
   煎服将息禁忌: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经典方证条文
  《金匮要略》: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13):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加生石膏汤』(7/24)
  「药物组成」:葛根12克,麻黄9克,桂枝6克,生姜9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 ,生石膏45~100克。
  「方证类属」:葛根汤证。
  「辨证要点」:葛根汤证口舌干燥者。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恶寒; 2、汗:汗(-); 3、痛烦气:头痛,颈痛,项背强急俯仰转侧不能自如,喘; 4、口渴:口干(+); 5、脉象:浮。

  『桂枝二越婢一汤』(8/24)
  「药物组成」:桂枝3克,芍药3克,麻黄3克,炙甘草3克,大枣2枚,生姜5克,石膏5克。
  「方证类属」:桂枝汤证+越婢汤证。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多,越婢汤证少者。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恶寒; 2、汗:汗(-); 3、痛烦气:头痛,颈痛,烦躁; 4、口渴:口干(+); 5、外在症状:浮肿; 6、脉象:微弱; 7、其它:桂枝汤证多、越婢汤证少。
  「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
  「方解」:取桂枝汤二越婢汤一合之,故治桂枝汤证多而越婢汤证少者。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桂枝二越婢一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煎服将息禁忌: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大青龙汤』(9/24)
  「药物组成」:麻黄18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杏仁6克,生姜9克,大枣4枚,生石膏45~100克。
  「方证类属」:麻黄汤证+越婢汤证。
  「辨证要点」:桂枝扬证、越婢汤证并见者。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恶风; 2、汗:汗(-); 3、痛烦气:头痛,身痛,腰痛,关节疼痛,喘,烦躁; 4、口渴:口渴(-); 5、小便:小便不利; 6、胃口:呕(+); 7、外在症状:浮肿; 8、脉象:浮紧; 9、其它:阳热,肾炎重症。
  「用法」: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内诸药,煮取一杯,温服,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覆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
  「方歌」:二两桂甘三两姜,膏加鸡子六麻黄,枣杖十二四十杏,无汗烦而且躁方。
  「方解」:此即桂枝汤与越婢汤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大青龙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煎服将息禁忌: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25):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文蛤汤』(10/24)
  「药物组成」:文蛤15克,麻黄9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生石膏15克,杏仁9克,大枣4枚。
  「方证类属」:麻杏甘石汤证+越婢汤证。
  「辨证要点」:麻杏甘石汤证合并越婢汤证又见口渴明显者。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恶风; 2、汗:汗(+); 3、痛烦气:喘,烦满; 4、口渴:口渴(++); 5、外在症状:浮肿; 6、脉象:浮; 7、其它:外邪内热。
  「用法」:煎服法同上方,汗出即愈。 。
  「方解」:此为麻杏甘石汤与越婢汤合方,再加酸敛止渴的文蛤,故治麻杏甘石汤与越婢汤的合并证而渴者。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文蛤汤
   出处:《金匮要略》
   药物剂量:文蛤五两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枚 大枣十二枚
   煎服将息禁忌:右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经典方证条文
  《金匮要略》: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19):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小青龙加石膏汤』(11/24)
  「药物组成」:麻黄9克,芍药9克,细辛9克,干姜9克,炙甘草9克,桂枝9克,五味子12克,半夏15克,石膏30~60克。
  「方证类属」:小青龙汤证。
  「辨证要点」:小青龙汤证兼烦躁者。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恶寒; 2、痛烦气:心下有水气,少腹满,噎,咳,喘,烦躁; 3、口渴:口渴(+); 4、小便:小便不利; 5、胃口:呕(+); 6、大便:下利; 7、睡眠:不得卧; 8、脉象:浮; 9、其它:外邪内饮,热壅气逆。
  「用法」:煎服法同原方。 。
  「方解」:于小青龙汤加石膏,故治小青龙汤证而有烦热者。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小青龙加石膏汤
   出处:《金匮要略》
   药物剂量: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两
   煎服将息禁忌:右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洗,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经典方证条文
  《金匮要略》: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14):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备急千金要方》证治同,外更加胁下痛引缺盆)。

  『射干麻黄汤』(12/24)
  「药物组成」:射干9克,麻黄12克,生姜12克,细辛9克,紫菀9克,款冬花9克,五味子13克,大枣3枚,半夏15克(口干、烦躁加生石膏)。
  「方证类属」:小青龙汤证。
  「辨证要点」:小青龙汤证喉中痰鸣明显者。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恶寒; 2、痛烦气:心下有水气,少腹满,噎,咳,喘,喉中痰鸣(++); 3、口渴:口渴(+); 4、小便:小便不利; 5、胃口:呕(+); 6、大便:下利; 7、睡眠:不得卧; 8、其它:外邪内饮。
  「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
  「方解」:射干、紫菀、冬花、五味子均主咳逆上气,而射干尤长于清痰泄火,以利咽喉。麻黄、生姜发表散邪。半夏、细辛、大枣降逆逐饮,故亦是外邪内饮而致咳逆的治剂,与小青龙汤所主大致同,而侧重于上气痰鸣者。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射干麻黄汤
   出处:《金匮要略》
   药物剂量:射干十三枚(一云三两) 麻黄四两 生姜四两 细辛三两 紫菀三两 款冬花三两 五味子半斤 大枣七枚 半夏大者八枚(洗)(一法半升)
   煎服将息禁忌: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经典方证条文
  《金匮要略》: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6):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厚朴麻黄汤』(13/24)
  「药物组成」:厚朴15克,麻黄12克,石膏30-60克,杏仁15克,半夏15克,干姜6克,细辛6克,浮小麦30克,五味子14克。
  「方证类属」:小青龙加石膏汤证。
  「辨证要点」:咳喘胸满,脉浮者。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恶寒; 2、痛烦气:心下有水气,少腹满,噎,咳,喘,烦躁,胸满,短气; 3、口渴:口渴(+); 4、小便:小便不利; 5、胃口:呕(+); 6、大便:下利; 7、睡眠:不得卧; 8、脉象:浮; 9、其它:外邪内饮。
  「用法」: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再煎,温服。 。
  「方解」:此亦小青龙加石膏汤的变剂,故主治亦相近似。加朴杏去桂芍,则偏于治喘满,但用大量小麦,养正则有余,逐水则不足,故不能治溢饮。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厚朴麻黄汤
   出处:《金匮要略》
   药物剂量: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二两 细辛二两 小麦一升 五味子半升
   煎服将息禁忌: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经典方证条文
  《金匮要略》: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8):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续命汤』(14/24)
  「药物组成」:麻黄6克,桂枝6克,人参6克,甘草6克,干姜6克,石膏6克,当归6克,杏仁6克,川芎3克。
  「方证类属」:麻黄加石膏汤证。
  「辨证要点」:中虚身痛或麻木者。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恶风; 2、痛烦气:身痛拘急不得转侧,麻木; 3、外在症状:肢体不遂,语言不利,茫然不知痛; 4、其它:中虚,血少,脑血管病、身痹痛有表证。
  「用法」:水煎温服,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
  「方解」:既用麻黄加石膏汤解外之邪,复以参姜归芎补内之虚,故治表不解而中虚血少者。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续命汤
   出处:《古今录验方》
   药物剂量:麻黄 桂枝 当归 人参 石膏 干姜 甘草各三两 穹穷一两 杏仁四十枚
   煎服将息禁忌:右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经典方证条文
  《金匮要略》: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15): 附方《古今录验方》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同,并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

  『桂枝芍药知母汤』(15/24)
  「药物组成」: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麻黄6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炮附子6克(风湿热加石膏)。
  「方证类属」:桂枝汤证。
  「辨证要点」:关节痛疼、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
  
  「标志症状」:; 1、痛烦气:关节疼痛,气上冲; 2、胃口:呕(+); 3、外在症状:身瘦,肢体肿; 4、其它:慢性关节炎下肢腕指关节肿痛。
  「用法」:水煎温服。 。
  「方歌」:脚肿身羸欲吐形,芍山姜五是前形,知防术桂均须四,附子麻甘二两停。
  「方解」:此于桂枝汤增桂姜、去大枣,另加麻黄、防风发汗解表,复用术附以逐湿痹。知母以消下肢肿,故以治风湿关节痛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桂枝芍药知母汤
   出处:《金匮要略》
   药物剂量: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
   煎服将息禁忌: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经典方证条文
  《金匮要略》: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10):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16/24)
  「药物组成」:麻黄8克,升麻4克,当归4克,知母3克,黄芩3克,玉竹3克,芍药1克,天门冬1克,桂枝1克,茯苓1克,炙甘草1克,生石膏1克,白术1克,干姜1克。
  「辨证要点」:伤寒表里不解,上热下寒,症见咽喉不利、腹泄、手足逆冷、脉沉迟者。
  
  「标志症状」:1、寒热:上热下寒; 2、痛烦气:咽喉不利; 3、大便:下利; 4、外在症状:手足逆冷; 5、脉象:沉迟; 6、其它:伤寒表里不解,寒热虚实交错。
  「用法」: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再煎,温服,汗出愈。 。
  「方解」:既用麻黄、升麻、桂枝发汗以解表,又用干姜、白术、茯苓、甘草温中利水以止泄;既以黄芩、知母、石膏除热去烦,又以白芍、当归、萎蕤、天冬益血滋津,故此为表里不解,寒热虚实交错的治剂。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麻黄升麻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葳蕤十八铢(一作菖蒲)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煎服将息禁忌: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35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白虎汤』(17/24)
  「药物组成」:知母18克,生石膏45-100克,炙甘草6克,粳米30克。
  「方证类属」:白虎汤证。
  「辨证要点」:阳明病,自汗出,脉滑数者。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 2、汗:汗(+); 3、口渴:口干(+); 4、脉象:滑数。
  「用法」:以上四味,水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
  「方歌」: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 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添。
  「方解」:石膏、知母除热止烦。甘草、粳米安中养正。此治热用寒,而不为寒伤的良法。 按:世人皆知石膏性寒,但石膏质量重,溶解于水的成分有限,若不大量用则无效。《神农本草经》谓为微寒即由于此。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白虎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煎服将息禁忌: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又作枯,一云向经)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白虎加人参汤』(18/24)
  「药物组成」:知母18克,石膏60~100克,炙甘草6克,粳米30克,人参9克。
  「方证类属」:白虎汤证。
  「辨证要点」:白虎汤证见口渴明显者。治疗消渴(上消)。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恶风; 2、汗:汗(++); 3、痛烦气:烦; 4、口渴:口渴(++),欲饮水; 5、脉象:洪大。
  「用法」:煎服法同原方。 。
  「方歌」:服桂渴烦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熟成。
  「方解」:热伤津液,若白虎汤证,津液耗损较甚,以至渴欲饮水者,因加人参安中以滋液。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白虎加人参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知母六两 石一斤膏(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煎服将息禁忌: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金匮要略》: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16):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10):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见中暍中)。

  『白虎加桂枝汤』(19/24)
  「药物组成」:知母18克,生石膏30-100克,炙甘草6克,粳米30克 ,桂枝9克。
  「方证类属」:桂枝甘草汤证+白虎汤证。
  「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白虎汤证者。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恶寒(-); 2、汗:汗(+); 3、痛烦气:关节痛,心烦; 4、胃口:呕(+); 5、其它:里实(-)。
  「用法」:水煎温服。 。
  「方解」:白虎汤加桂枝,实即桂枝甘草汤与白虎汤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白虎加桂枝汤
   出处:《金匮要略》
   药物剂量: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炙) 石膏一斤 粳米二合 桂(去皮)三两
   煎服将息禁忌:右锉,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经典方证条文
  《金匮要略》: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4):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小柴胡加生石膏汤』(20/24)
  「药物组成」:柴胡24克,黄芩9克,人参9克,半夏12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擘)4枚 ,生石膏45-90克。
  「方证类属」:小柴胡汤证。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 2、汗:汗(+); 3、痛烦气:头痛,胸胁满(++),心烦,头晕,喘; 4、口渴:咽干(+),口干(+); 5、胃口:呕(+),不欲饮食,口苦; 6、体力精神:精神郁闷常默默然; 7、其它:肺炎。

  『小柴胡加桔梗汤』(21/24)
  「药物组成」:柴胡24克,黄芩9克,人参9克,半夏12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擘)4枚 ,桔梗10克(口舌干燥加生石膏)。
  「方证类属」:小柴胡汤证。
  
  「标志症状」:1、寒热:寒热交替出现; 2、痛烦气:胸胁满(++),心烦,头晕,咽痛,排痰困难; 3、口渴:咽干(+); 4、胃口:呕(+),不欲饮食,口苦; 5、体力精神:精神郁闷常默默然。

  『小柴胡加橘皮汤』(22/24)
  「药物组成」:柴胡24克,黄芩9克,人参9克,半夏12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擘)4枚,橘皮12-24克(口舌干燥加生石膏,排痰困难加桔梗)。
  「方证类属」:小柴胡汤证。
  
  「标志症状」:1、寒热:寒热交替出现; 2、痛烦气:胸胁满(++),心烦,头晕,干咳(++); 3、口渴:咽干(+); 4、胃口:呕(++),不欲饮食,口苦; 5、体力精神:精神郁闷常默默然。

  『竹叶石膏汤』(23/24)
  「药物组成」:竹叶10克,生石膏45-90克,半夏15克,麦门冬30克,人参10克,炙甘草6克,粳米15克。
  「方证类属」:麦门冬汤证。
  「辨证要点」:虚热上炎、气逆欲吐、烦渴者。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 2、痛烦气:心烦; 3、口渴:口渴(+); 4、胃口:呕(+); 5、体力精神:虚羸少气; 6、其它:急性热病、肺结核后期。
  「用法」:以水先煮六味,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 。
  「方解」:此于麦门冬汤去大枣,加竹叶、石膏,故治麦门冬汤证热甚而烦渴者。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竹叶石膏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麦门冬一升(去心)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
   煎服将息禁忌: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木防己汤』(24/24)
  「药物组成」:木防己14克,生石膏40-90克,桂枝10克,人参18克。
  「方证类属」:木防己汤证。
  「辨证要点」:喘满心下痞坚烦渴者。
  
  「标志症状」:; 1、痛烦气:长期喘满,心下痞坚,心烦,胸闷,心悸; 2、口渴:口渴(+); 3、外在症状:面色黧黑; 4、脉象:沉紧; 5、其它:肺心病肝脾肿大症,心脏病。
  「用法」:水煎温服。 。
  「方解」:木防己逐水饮,佐人参以治心下痞硬,桂枝以治气上冲,石膏解烦渴而主喘满,故治水饮、其人喘满、心下痞硬而烦渴欲饮者。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木防己汤
   出处:《金匮要略》
   药物剂量:木防己三两 石膏十二枚(鸡子大)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煎服将息禁忌: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经典方证条文
  《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26):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01石膏.jpeg




上一篇:少阳病方17、18 少阳胸腹热饮硬下结方之大陷胸汤
下一篇:大陷胸汤治“结胸”,也治“结头”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14
 楼主| 发表于 2021-7-17 15: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含“石膏”常用古方(共24/550首)分类名录}

(约占常用古方总数的 4%)


  (1)「表里双解剂」:1.防风通圣散 2.石膏汤(三黄石膏汤) 3.凉解汤 。

  (2)「解表剂」:1.小青龙加石膏汤 2.越婢汤 3.大青龙汤 4.葛根汤(干葛解肌汤) 5.麻杏石甘汤(麻杏甘石汤) 。

  (3)「开窍剂」:1.紫雪丹(紫雪) 。

  (4)「清热剂」:1.化斑汤 2.清瘟败毒饮 3.白虎加苍术汤 4.白虎加桂枝汤 5.竹叶石膏汤 6.白虎加人参汤 7.白虎汤 8.玉女煎 9.泻黄散 。

  (5)「祛湿剂」:1.木防己汤 。

  (6)「祛暑剂」:1.桂苓甘露散 。

  (7)「润燥剂」:1.清燥救肺汤 。

  (8)「泻下剂」:1.白虎承气汤 。

  (9)「治风剂」:1.大秦艽汤 2.续命汤 。




1.【表里双解剂】
1、〖防风通圣散〗
《宣明论》 解表攻里、
  「分类」:表里双解剂>>解表攻里
  「组成」:防风15 荆芥7.5 连翘15 麻黄15 薄荷15 川芎15 当归15 白芍15 白术7.5 黑山梔7.5 大黄15 芒硝15 石膏30 黄芩30 桔梗30 滑石90 甘草60 (研细,每日服6克)
  「功效」:解表清里 疏风清热
  「主治」:寒热杂感,表里俱实引起的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大便秘,小便赤,皮肤疮疡,湿疹
  

2、〖石膏汤(三黄石膏汤)〗《外台秘要》 解表清里、
  「分类」:表里双解剂>>解表清里
  「组成」:石膏30 黄连6 黄柏6 黄芩6 香豉9 梔子9 麻黄9
  「功效」:发汗清热 解毒
  「主治」:伤寒表证末解,里热已炽,壮热无汗,身体拘急,面赤目赤,鼻干口渴,烦躁不眠,神昏譫语,鼻衄,脉滑数,或发斑者
  

3、〖凉解汤〗《衷中参西录》 解表清里、
  「分类」:表里双解剂>>解表清里
  「组成」:薄荷叶9 蝉衣6 石膏30 甘草6
  「功效」:解表清热
  「主治」:温病,表里俱觉发热,脉洪而兼浮者
  


2.【解表剂】
1、〖小青龙加石膏汤〗
《伤寒论》 化饮解表、
  「分类」:解表剂>>化饮解表
  「组成」:麻黄6 芍药9 细辛3 干姜6 炙甘草6 桂枝6 半夏9 五味子6 石膏15
  「功效」:化饮解表 利水清热
  「主治」:上证候兼有热象,出现烦躁等证者
  

2、〖越婢汤〗《金匮要略》 辛解表、
  「分类」:解表剂>>辛解表
  「组成」:麻黄9 石膏12 生姜4.5 甘草3 大枣9
  「功效」:发汗解表 发越水气
  「主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
  

3、〖大青龙汤〗《伤寒论》 辛解表、
  「分类」:解表剂>>辛解表
  「组成」:麻黄9 桂枝6 炙草3 杏仁6 石膏15 生姜6 大枣6
  「功效」:发汗解表 清热除烦 发越水气
  「主治」: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寒热俱重,脉浮紧,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溢饮而兼有里热者.
  

4、〖葛根汤(干葛解肌汤)〗《伤寒六书》 辛凉解表、
  「分类」:解表剂>>辛凉解表
  「组成」:葛根12 柴胡6 甘草3 黄芩6 羌活6 白芷6 芍药6 桔梗3 石膏12
  「功效」:辛凉解肌 兼清里热
  「主治」:感冒风寒,恶寒渐轻,身热增盛,头痛肢楚,目疼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痛,脉微洪者
  

5、〖麻杏石甘汤(麻杏甘石汤)〗《伤寒论》 辛凉解表、
  「分类」:解表剂>>辛凉解表
  「组成」:麻黄6 杏仁6 石膏18 甘草3
  「功效」:辛凉宣泄 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身热不解,咳嗽喘促,口渴喜饮,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滑数
  


3.【开窍剂】
1、〖紫雪丹(紫雪)〗
《和剂局方》 凉开、
  「分类」:开窍剂>>凉开
  「组成」:寒水石300 磁石300 滑石300 生石膏300 犀角屑300 羚羊角屑100 青木香100 沉香100 元参100 升麻100 甘草80 丁香10 扑硝1000 硝石310 麝香12.5 朱砂30 (每服0.9-1.5g,每日2次)
  「功效」:清热解毒 镇痉开窍
  「主治」:热邪內陷,壮热烦躁,昏狂譫语,口渴唇焦,尿赤便闭,甚至痉厥,以及小儿热甚引发惊癇等证
  


4.【清热剂】
1、〖化斑汤〗
《温病条辨》 气血两清、
  「分类」:清热剂>>气血两清
  「组成」:生石膏30 知母9 犀角9 元参12 粳米15 生甘草3
  「功效」:清热凉血 滋阴解毒
  「主治」:温病发斑,身热恶风,口渴引饮,斑疹隱现,舌红苔黄燥,脉洪数
  

2、〖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气血两清、
  「分类」:清热剂>>气血两清
  「组成」:生石膏60-240 小生地15-30 犀角9-24 黄连9-18 梔子9 桔梗9 黄芩9 知母9 赤芍9 玄参9 连翘9 甘草9 丹皮9 鲜竹叶9
  「功效」:清热散毒 凉血救阴
  「主治」:气血两燔毒热极重,大热烦渴,渴饮干呕,头痛如劈,昏狂譫语,发斑吐血,舌絳唇焦,脉沉细数等
  

3、〖白虎加苍术汤〗《活人书》 清气分热、
  「分类」:清热剂>>清气分热
  「组成」:生石膏30 知母9 炙甘草3 粳米15 苍术4.5
  「功效」:清热祛湿
  「主治」:湿温多汗,壮热烦渴,身重足冷.或风湿性关节炎,属于湿困热甚者
  

4、〖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 清气分热、
  「分类」:清热剂>>清气分热
  「组成」:生石膏30 知母9 炙甘草3 粳米15 桂枝4.5
  「功效」:清热通络 止痛
  「主治」:温疟,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或急性风湿性关节炎,见有汗出畏风,舌红苔腻,关节红肿灼痛,属于热痺者
  

5、〖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清气分热、
  「分类」:清热剂>>清气分热
  「组成」:竹叶15 生石膏24 半夏9 人参6 麦冬9 甘草3 粳米15
  「功效」:清热生津 益气和胃
  「主治」: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身热多汗,心烦口渴,少气呕逆,喉干呛咳,舌红少苔,脉虚数.或中暑证气津两伤者
  

6、〖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 清气分热、
  「分类」:清热剂>>清气分热
  「组成」:生石膏30 知母9 炙甘草3 粳米15 人参6
  「功效」:清热益气 生津
  「主治」:伤寒表证已解,热甚于里,津气两伤,及夏月中暑,身热而渴,汗多,背微恶寒,脉大无力者
  

7、〖白虎汤〗《伤寒论》 清气分热、
  「分类」:清热剂>>清气分热
  「组成」:生石膏30 知母9 炙甘草3 粳米15
  「功效」:清热生津 除烦止渴
  「主治」:阴明(气分)热盛,口干舌燥,烦渴引饮,面赤恶热,大汗出,脉洪大有力,或滑数者
  

8、〖玉女煎〗《景岳全书》 清臟腑热、
  「分类」:清热剂>>清臟腑热
  「组成」:石膏15 熟地15 麦冬6 知母4.5 牛膝4.5
  「功效」:清胃滋阴
  「主治」: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烦热干渴,头痛,牙疼,失血等证
  

9、〖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 清臟腑热、
  「分类」:清热剂>>清臟腑热
  「组成」:藿香叶21 山梔仁3 石膏15 甘草90 防风120 (上銼,同酒、蜜微炒香,为细末,每服3-6克,用水200毫升,煎至10毫升,温服清汁
  「功效」:泻脾胃伏热
  「主治」:脾胃伏火,热在肌內,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热易飢,及脾热弄舌等证
  


5.【祛湿剂】
1、〖木防己汤〗
《金匮要略》 利水化湿、
  「分类」:祛湿剂>>利水化湿
  「组成」:木防己9 石膏12 桂枝6 人参12
  「功效」:行水散结 镇逆补虚
  「主治」:痰饮结实,喘满烦躁,心下痞坚,面色黧黑,脉沉紧
  


6.【祛暑剂】
1、〖桂苓甘露散〗
《宣明论》 清暑利湿、
  「分类」:祛暑剂>>清暑利湿
  「组成」:茯苓(1) 官桂(2) 甘草(2) 白术(0.5) 泽泻(1) 石膏(2) 寒水石(2) 滑石(4) 猪苓(0.5) (括號內数字表示用量比例)
  「功效」:清暑泄热 化气利湿
  「主治」:中暑受湿,头痛发热,烦渴引饮,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下
  


7.【润燥剂】
1、〖清燥救肺汤〗
《医门法律》 清宣润燥、
  「分类」:润燥剂>>清宣润燥
  「组成」:桑叶9 生石膏15 人参6 甘草3 胡麻仁6 阿胶3 麦冬9 杏仁9 炙杷叶9
  「功效」:清燥润肺
  「主治」:温燥伤肺,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干鼻燥,心烦口渴,舌干无台等
  


8.【泻下剂】
1、〖白虎承气汤〗
《通俗伤寒论》 寒下、
  「分类」:泻下剂>>寒下
  「组成」:大黄9 芒硝6 甘草2.5 生石膏24 知母12 陈仓米9
  「功效」:清气泻下
  「主治」:里实气壅,胃火炽盛证 譫语发狂,大热,大烦,大汗,大渴,大便燥结,小便赤涩
  


9.【治风剂】
1、〖大秦艽汤〗
《保命集》 疏散外风、
  「分类」:治风剂>>疏散外风
  「组成」:秦艽9 石膏6 甘草6 川芎6 当归6 独活6 白芍6 羌活3 防风3 黄芩3 白芷3 白术3 生地3 熟地3 茯苓3 细辛1.5
  「功效」:祛风清热 调理气血
  「主治」:风邪初中经络,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
  

2、〖续命汤〗《外台》引《古今录验方》 疏散外风、
  「分类」:治风剂>>疏散外风
  「组成」:麻黄9 人参9 桂心6 甘草6 川芎9 杏仁30枚 干姜15 当归3 石膏9
  「功效」:扶正祛风
  「主治」:中风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人,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14
 楼主| 发表于 2021-7-17 15: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学:<石膏>Shigao


始载药典《神农本草经》​


  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主产于湖北、甘肃、四川、安徽等地,以湖北应城产者最佳。全年可采。采挖后,除去泥沙及杂石,研细生用或煅用。

  【性能】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应用】
   1.温热病气分实热证。本品性味辛甘寒,性寒清热泻火,辛寒解肌透热,甘寒清胃热、除烦渴,为清泻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治温热病气分实热,症见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者,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伤寒论》)。本品善清泻气分实热,若配清热凉血之玄参等,可治温病气血两燔,症见神昏谵语、发斑者,如化斑汤(《温病条辨》)。
   本品既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又能祛暑,配益气养阴之人参、麦冬等,可用治暑热初起,伤气耗阴或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气津两亏,症见身热、心烦、口渴者,如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2.肺热喘咳证。本品辛寒入肺经,善清肺经实热,配止咳平喘之麻黄、杏仁等,可治肺热喘咳、发热口渴者,如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3.胃火牙痛、头痛、消渴证。本品功能清泻胃火,可用治胃火上攻之牙龈肿痛,常配黄连、升麻等药用,如清胃散(《外科正宗》);若治胃火头痛,可配川芎用,如石膏川芎汤(《云歧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论类要》)。取本品清泻胃热,配知母、生地黄、麦冬等,可用治胃热上蒸、耗伤津液之消渴证,如玉女煎(《景岳全书》)。
   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本品火煅外用,有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等作用。用治溃疡不敛,可配红粉研末置患处,如九一散(《中国药典·2000年版》);用治湿疹瘙痒,可配枯矾用,如二味隔纸膏(《景岳全书》);用治湿疮肿痒,可配黄柏研末外掺,如石黄散(《青囊秘传》);若治水火烫伤,可配青黛用,如牡蛎散(《外台秘要》)。

   【用法用量】生石膏煎服,15--60g,宜先煎。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产乳,金疮。”
   2.《名医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
   3.《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是以愚用生石膏以治外感实热,轻症亦必至两许;若实热炽盛,又恒用至四、五两或七、八两,或单用,或与他药同用,必煎汤三、四杯,徐徐温饮下,热退不必尽剂。”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的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CaSO4·2H2O), 含量不少于95%。
   2.药理作用:生石膏退热的动物实验,结论不甚一致。白虎汤有明显的解热作用;石膏浸液对离体蟾蜍心及兔心小剂量时兴奋,大剂量时抑制;石膏有提高肌肉和外周神经兴奋性的作用;对家兔离体小肠和子宫,小剂量石膏使之振幅增大,大计量则紧张度降低,振幅减小;石膏在Hands液中能明显增强兔肺泡巨噬细胞对白色葡萄球菌死菌及胶体金的吞噬能力,并能促进吞噬细胞的成熟;石膏液能使烧伤大鼠降低了的T细胞数、淋转百分率、淋转CPM值显著恢复;石膏有缩短血凝时间、利尿、增加胆汁排泄等作用。
   3.临床研究:结合传统上用本品治疗肺热咳嗽的经验,用石膏配知母煎服,治急性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周围炎有良效;据报道,用石膏120g,麻黄、桂枝各30g,研末,水煎多次分服,治疗发热病200例,有效181例(新中医,1980,6:28);用白虎加桂枝汤等治疗重症成人期特应性皮炎10例,服药1—3个月,均获显效(1991,4:42);用麻杏石甘汤治疗皮肤划痕症42例,获显著效果(临床皮肤科杂志,1999,2:79);用竹叶石膏汤为主治疗流行性出血热34例,均治愈(河南中医药学刊,2000,6:52);另可用石膏等治疗糖尿病、麻风病神经痛、乙型脑炎、流感及外科炎症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14
 楼主| 发表于 2021-7-17 15: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黄煌教授药证讲义》<石膏>』


  <石膏>
  
  石膏是一种矿物药,是天然层积矿物单斜晶系硫酸钙矿石(CaS04?2H20)。石膏色白,质重,纵断面细纹短密如细针,有光泽,碎之可看出透明的结晶。石膏的主产地为我国湖北、安徽、河南、山东、四川、甘肃等地,以湖北应城及安徽风阳产的最有名。
   与大黄、附子等药物一样,石膏也常救人于危急之中,其疗效被人们所称赞。
  许多诗人墨客的随笔杂谈中也常有关于石膏的记载。如清代诗人袁枚当年患“暑疟”,几乎送命,后来幸亏服用了含有石膏的汤药,才转危为安。这个事情记载在他的髓园诗话》中。清代文豪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也记载着他目击的这样一件事情:1793年,当时的京城大疫,有一位来自桐城的医生,用大剂量的石膏汤药,活人无数。确实,古住今来,许多医家擅长使用石膏。如近代名医张锡纯喜用生石膏,并与西药阿司匹林同用,据说疗效非常好,此方名为“阿司匹林石膏汤”。近代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因为擅长使用石膏,被人们雅称为孔石膏”。
  
  1、药证
   大剂量石膏主治大汗、大渴、脉洪大。
  细说石膏的效能,有以下几点:
   一是治疗大汗。石膏与知母相配为多,方如白虎汤。石膏所能治疗的这种出汗,张仲景所谓的“自汗出”(219条),其特点一是量多,常常汗出湿衣,或者反复出汗;二是身体伴有热感,患者不恶寒反恶热,同时,患者伴有烦躁不安以及强烈的渴感,脉象必定滑或洪大。张仲景特别指出,“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170条)。有报道治疗癌症多汗,在原方的基础上,加生石膏60-90g,收效较好(上海中医药杂志,5:23,1994)。江苏省名中医夏奕钧先生曾用白虎汤加麦冬、首乌等治疗1例横贯性脊髓炎持续66天的高热,这个患者的主要症状是高热伴有大量的出汗。服药5剂后,体温遂下降。
   石膏所治的多汗,和黄芪所治疗的多汗不同。黄芪所治疗的多汗多伴有浮肿、面色黄;石膏所治疗的多汗多伴有烦渴感和身热感。简单地说,黄芪治汗出而肿,石膏治汗出而渴。黄芪的汗出不烦,石膏的汗出必烦。
   石膏所治的多汗,与桂枝所治疗的多汗也不同。桂枝所治的多汗多伴有心悸、腹痛等,是汗出而恸悸,而且,两者在脉象上有明显的区别。石膏证脉滑而数,桂枝证脉缓而迟。
   二是治疗大渴。石膏多配知母、人参,方如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形容这种所谓的呔烦渴”时这样描述:“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168条)。舌上干燥,为舌苔干燥缺乏津液,有的如砂皮,或干焦,是渴感的客观指征;欲饮水数升,为患者能大量喝水,提示渴感的强烈程度。
  与大渴相伴的,是大汗以及脉象洪大。如白虎加人参汤就主治“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26条)。日本古方家吉益东洞认为石膏的主治是烦渴。他说:“凡病烦躁者,身热者,谵语者,及发狂者,齿痛者,头痛者,咽痛者,其有烦渴之证也,得石膏而其效核也。”(皇汉医学丛书药征)
   石膏的大渴,与白术、茯苓所治的口渴不同。石膏所主治的口渴,其渴感不仅仅是自我感觉,而且能大量喝水,甚至喜渴冷饮,而不是像白术、茯苓、泽泻证的口渴,为渴而不欲饮水,或虽饮不多且喜热饮。另外,舌象也不同:石膏证舌苔干燥或焦;白术、茯苓证舌苔薄白而润,舌体胖大,边有齿痕。
   三是脉大。脉型或滑数,甚至数疾;或浮大,轻取即得;或如洪水汹涌有气势。如果脉微细,就不适宜了。
   小剂量石膏多用于配伍麻黄,如麻杏石甘汤、越婢汤、大青龙汤等,其剂量在半斤以下,相当于现代剂量25g以下。其作用是清热除烦,同时抑制麻黄的发汗作用。其药证可不受大剂量石膏主治的约束。
  
  2、应用
   (1)急性传染病以及急性感染性疾病过程中出现高热、大汗出等症状时,石膏经常与知母、甘草等同用,代表方为白虎汤。
   许多急性传染病和急性感染性疾病,中医称为温疫或温病。白虎汤是历来治疗温疫和温病的主要方剂。《伤寒论》中将白虎汤用于治疗伤寒病的极期,“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224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350条)”等记载,正是急性传染病过程中高热、昏迷、惊厥的另一种描述。明代温疫大家吴又可主张用白虎汤治疗温疫,在《温疫论》中明确指出白虎汤治疗“温疫脉长洪而数,大渴复大汗,通身发热”。缪希雍是明代擅长治疗温病的江南名医,他的处方大半出入于白虎汤、竹叶石膏汤之间。其中的生石膏的用量常在30g左右。重者1次量达100g。甚至有一昼夜连服近500g的。清代名医余霖就是前面纪晓岚所说的那位擅长治疗温疫的桐城医士,他的石膏用量更惊人。他所刨制的清瘟败毒饮。即是白虎汤和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加减而成。其中石膏有大剂、小剂之分,大剂180-240g,小剂也有24-36g之多。该方效果之好,也是当时目击者所折服的。据纪晓岚说,当时“踵其法者,活人无算”。
   ①乙型脑炎:1954年,河北省石家庄市的中医用大剂量的白虎汤为主治疗乙型脑炎取得良好的疗效报道,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这不仅使白虎汤成为后来全国各地治疗乙型脑炎的主要方法,而且在当时,使国内相当多的怀疑中医科学性的人改变了看法。据郭氏统计国内发表的有关资料,用白虎汤为主,配合一般西医抢救与一般支持疗法,治疗乙型脑炎470例,治愈率在80%-100%之间,大大降低了公认的死亡率郭子光等:伤寒论汤证新编,第162页,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药理试验也证明,白虎汤对内毒素所致的发热家兔,有明显的解热作用,能显著降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小鼠的死亡率邱福喜等,中华医学杂志,7:456,1964)。笔者的启蒙老师江苏省名中医叶秉仁先生,在1966-1968年问,曾参与江阴县卫生局乙型脑炎的抢救小组的工作,他的基本方是白虎汤加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焦氏曾以白虎汤加减治疗乙型脑炎9例,收到较好疗效。其经验认为,使用白虎汤治疗后患者症状虽减,而体温却未能降至正常或反而上升时,可以考虑使用白虎加人参汤焦树德:治疗31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初步观察与体会,中医杂志,4:246.1958)。
   1955年8月29日,北京医院收住了一名患“乙型”脑炎的苏联高级专家,虽经院内外中苏专家多次会诊,病情没有好转,此时,卫生部领导派了以魏龙骧大夫为主治的中医治疗小组来院。经过会诊,以白虎汤、银翘散为主的汤药处方,同时服局方至宝丹。病人服药后,当夜体温即下降,但仍昏迷抽风。继又开了第2次处方,仍以白虎汤为主,另加全蝎和蜈蚣等熄风之品,并服安宫牛黄散。第3次处方基本同前,并加了化痰治偏瘫药。在服药第3天,病人体温逐渐下降,抽风减少,已经昏迷5天的病人逐渐清醒,眼睛睁开了,头也能转动,并能简单地言语,自此病入坦途。北京医院苏联内科专家华格拉里教授说:“这是一个曾经垂危生命的重症患者,现在已有了极其明显的好转。而这个转折点是由于中医治疗的结果。”详见1955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第三版曾昭耆报道《转危为安》)。
   1971-1975年间辽宁省乙型脑炎大流行,3个月内平均每天全省有284人因此而死亡,事态相当严重。为了控制疫情,沈阳等10城市之间传染病医院大协作,采用中药制剂抢救急症患者,后从白虎汤和清瘟败毒饮为基础拟定处方,临床观察总有效率为89.5%,使乙脑病症从1971年全国最高死亡率,降低为1975年全国最低死亡率。可以说,白虎汤起了重要的作用。
   流行性脑脊膜炎:中医称为春温。
  1957年,在中国唐山暴发了一次大规模的流脑,各医院大都采用抗生素治疗,但是均无法控制病情的蔓延。工人医院一下子收入院200多个病人,用青霉素但烧也退不下去,师从于名医岳美中的河北省中医研究院著名教授高濯风先生用余师愚清瘟败毒饮,大锅熬药,第2天烧就退下来了。
   ②流行性出血热:本病的发热期常常出现高热、口渴、烦躁、谵妄、颜面潮红、皮肤黏膜充血、出血等症状,与白虎汤证相符。有报道用本方为主治疗130例,其中休克及肾衰者10例,死亡仅1例,治疗组以发热下降幅度大以及全身中毒症状的改善为优,40%以上的患者2天内有91.5%降至正常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四十三团卫生队:黑龙江医药,1:31.1976)。李氏报道用白虎汤加味治疗本病47例,其中发病1-2天后就诊的16例病人,全部越过低血压休克期和少尿期而进入多尿期;发病3-5天服用本方者,30例中有18例未经低血压少尿期而进入多尿期,提示及早使用本方可使越期率大大提高辱淑香:白虎汤加味治出血热,陕西中医学院学报,4:19,1986)。
   ③流行性感冒:有报道用白虎汤加板蓝根、羌活治疗流感高热50例,均在2天内退热;但是,对无汗恶寒、口不干渴,尽管有高热也不可用白虎汤姚华:江苏中医杂志,1:9,1986)。许多报道用生石膏治疗小儿流感高热。如用生石膏捣烂水煎4次,每次煎煮的时间不少于1小时,1岁以上每天用200g,1岁以下每天用lOOg,治疗婴儿流感131例,1日内退烧37例,2日内退热78例,3日退热9例,治愈率为97.71%(中国农村医学,6:17.1982)。
   ④猩红热:古代称为烂喉痧,清代治疗烂喉痧的名医陈耕道,其验方四虎饮
   石膏、知母、生地、玄参、犀角、大黄、黄连、青黛。见于(《疫痧草》)也是白虎汤加味而成。
   (2)血液病出现汗出、口渴、脉洪大时,可以考虑使用白虎汤加水牛角、生地等。
   ①出血:中医称为血热,或血热妄行,或胃烂发斑。急性传染病过程中出现的皮下出血,古人常称之为温毒发斑,相当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消除这些皮下瘀血,叫化斑。宋代的《活人书》化斑汤,为白虎汤加玉竹。清代《温病条辨》化斑汤,用白虎汤加玄参、犀角。
   ②血小板减少性紫癫:笔者曾治疗1例14岁的少女,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癫伴月经过多,血色素仅3g,虽面如白纸,但口渴异常,时值5月,但身热汗多,心悸,脉象滑数,用白虎汤加龙骨、牡蛎、生地、阿胶,坚持服用3个月而愈。
   ③血友病:曾治疗1例血友病患者,顽固性的关节腔出血,其人肤色白嫩,舌红,用白虎汤加生地黄、龙骨、牡蛎等控制了病情。
   ④白血病:曾治疗淮安一女性农民,患白血病,周身出血点,口渴喜饮,入夜盗汗,衣被尽湿,用白虎汤加水牛角、连翘、生地黄等,7剂后皮下紫癫消失。
   (3)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中出现严重渴感、出汗等症状时,石膏经常与知母、人参等同用,方如白虎加人参汤。
   ①糖尿病:对烦渴多饮、口舌干燥、形体消瘦者,可以使用本方。方中人参用党参、沙参。国内外有关报道较多,药理试验也证明白虎加人参汤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木村正康:第一回和汉药讨论会记录,14页,1967)。
  根据传统经验,属于“养阴药”的生地黄、枸杞、玄参,属于情热药”的苦参、黄连、地骨皮等,属于“化湿药”的苍术等,常作为本方的加味药使用。本人治疗1例老年患者,大便干结如栗、口渴感十分明显,用白虎汤加生地、玄参、麦冬、石斛,症状明显好转。
   ②甲状腺机能亢进:本人曾治疗数例,有较好效果。其主要适应证为口渴、多汗,方中的知母用量宜20g以上,另外加牡蛎等。
  有报道用白虎加人参汤成功救治甲状腺危象2例,认为本病临床所出现的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虚大无力,符合白虎加人参汤证张博明:白虎加人参汤救治甲状腺危象2例,湖南中医杂志,3:39.1990)。根据传统经验,属于“定悸”“软坚”药的龙骨、牡蛎,以及“养阴”药的玄参、麦冬等,是本方常用的加味药。
   ③脑垂体瘤、甲状腺瘤:曾治疗1例以口渴、自汗、手抖、下肢浮肿为特点,舌面干燥而有齿痕,用五苓散加石膏滑石大剂,有明显缓解症状。
   ④小儿夏季热:其临床特点是口渴、多尿、无汗或少汗。如果患者形体消瘦、多汗者,可以用本方。方中人参用太子参。
   关于原方中的人参究属当今何种参?目前学者的结论不一,有认为是五加科植物人参者,也有认为是桔梗科植物党参者。
  本人临床常根据传统的用药习惯,如汗出较多、精神萎靡、气喘、脉虚无力者,以吉林人参为宜;如口干舌燥者,用西洋参为宜;如食欲不振、形体消瘦者,用党参为宜;如伴有干咳、便秘者,用北沙参、玄参为宜。
   (4)皮肤科、眼科、牙科等疾病过程中出现出汗多、脉洪大等症状时,可以考虑使用白虎汤加味。
   皮肤科的常用药“消风散”,其中就有石膏、知母,可用于治疗风热痒疹。白虎汤则是眼科的重要药物,著名眼科名老中医姚和清先生的经验为:凡见眼部红肿较甚,刺激症状较重;舌红少津或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洪数或洪大有力;身体壮实,面红,鼻干灼热,口唇干燥、烦渴喜冷饮者,不论何种眼病,均可使用白虎汤。口腔科疾病中牙周炎、牙髓炎等如见口渴、大汗者,也可使用白虎汤或玉女煎(石膏、知母、牛膝、地黄、麦冬)等。
   (5)临床使用麻黄剂治疗呼吸道疾病、皮肤病时,如果伴有烦躁、出汗者,可以配用小剂量石膏。
   如石膏配麻黄杏仁甘草,治汗出而喘,方如麻杏石甘汤;配麻黄桂枝甘草,治疗无汗而烦躁,方如大青龙汤;配麻黄甘草治疗汗出而一身尽肿,方如越婢汤。
  因石膏用量较小,配伍不同,临床可不受大汗出以及大渴等应用指征的限制。
  
  3、参考
   (1)脉滑数,为脉来流利,动数圆滑易得,脉率快,多见于高热病人;浮大、洪大,为脉来浮露易得,多见于赢瘦之人或汗出过多或出血之时。
   (2)使用大剂量石膏的客观指征:
   面白而皮肤憔悴:虽身热汗出,但无健康时的红光,而现憔悴之态。临床可见,黄胖人则多身体困重、脉象沉迟,黑胖人则不易汗出,均少石膏证,可以鉴别。舌面干燥,舌苔薄。大量的出汗,导致体内水分的大量丢失,故出现舌面干燥;患者肠胃内无有形的积滞物,故舌苔薄。如舌苔湿润或厚腻,均非石膏主治。
   脉形浮大、洪大:因为只有这种脉象的人,才能出现大渴、大汗出,并出现烦躁不安,易于兴奋等证。如果脉象沉微,则必精神萎靡、畏寒无汗,与石膏证恰恰相反。
   (3)《伤寒论》在白虎汤主治中两次提到“腹满”,此腹满与大黄、厚朴、枳实所治的腹满是完全不同的。彼为肠胃有形积热,而此为无形气热,故腹皮较急而按之缺乏底力。
   (4)石膏的用量:石膏大剂量(30~100g)用于清热止渴止汗,多配伍知母;小剂量(15~20g)用于配伍麻黄平喘。北洋军阀头子吴佩孚,因暴怒而致上门牙剧痛,医易3人,经治1周,罔然无效。陆仲安脉之,惊曰:“此特大之燥症,独秉阳赋,异于常人,真斯人而有斯症。然而,非常之燥,非非常之剂量不能制,否则杯水车薪,徒增病势耳!”陆详审吴先前所服的3张药方,对其中一方颇感兴趣:“此方用的是白虎汤,乃对症之药。”言罢,陆提笔开药4味:石膏、知母、粳米、甘草。仍为白虎汤,只是将方中石膏剂量由八钱增至八两,服后牙痛竞止。第2年,吴牙痛复发。陆又用此方治之,而石膏用量由八两升至一斤。
  吴服之,牙痛又止。可见剂量与疗效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5)石膏方的使用,必须坚持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温病条辨》提出的白虎汤“四禁”可以供参考。“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这对正确使用白虎汤提出了重要的客观依据。清《咫闻录》记载这么一件事:浙江鄞县徐姓,以白虎汤偶愈朱姓伤寒,此后人成以为神医也,不可貌相。谢银十两,由是名声大振,延者有人。徐欣欣得意曰:白虎一汤,能起死回生,况病而未死之人乎?凡遇病者就之医,即开白虎汤与之。不及两月,医死者十余人,被人拷打数次。医道仍然不行。可见白虎汤的应用有个辨证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1662

积分

280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662
发表于 2021-7-17 16: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真好货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14
 楼主| 发表于 2021-7-17 19:24: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起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01

积分

460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01
发表于 2021-7-19 17: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14
 楼主| 发表于 2021-7-19 21: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5 20:35 , Processed in 0.093431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