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252|回复: 29

从“辨证论治”和“辨证施治”说开

[复制链接]

11

主题

338

积分

50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38
发表于 2013-4-14 21:5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从“辨证论治”和“辨证施治”说开

胡希恕先生有个很鲜明的观点,中医的诊治方式是辨证施治,而不是传统认为的辨证论治。他很强调这点。我后来体会到,这两种说法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决不是只是用词习惯上的出入,也不是文字表面上的意义迥异,而是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学术主张。我甚至认为,辨证施治四个字应该代表了胡老乃至方证派的学术思想的精髓。体会如下:
显然,两种说法的区别在第三个字上,先说辨证论治,“论”的意思,我认为是指在辨证明确之后,还要思考探讨怎样确立治法方药,这个思考衡量的过程就是“论”。即是先以某种理论辨证,得到病机,审视病机,紧扣病机,思考治法方药,比如对四诊所得进行思量后,辨证为风寒束表,得到病机,然后思考风寒束表应该要用辛温解药,然后再进一步在辛温解表剂中找合适的方剂,这就是在“论治”。 所以“辨证论治”体现的是传统的理、法、方、药的诊治方式。
而辨证施治,这个“施”是实施,施行,付诸行动的意思,它显然跳过了“论”的过程,直接从辨证进入到治疗阶段,为什么不“论”治了呢?我认为,这正是方证派独特之处,因为方证派辨证的主攻方向不是抓病机,重点是辨方证、药证,所以传统方式的选方用药过程,已包括在方证派的辨证中了,所以辨证一明了,方药便呼之而出,何须再“论”呢?比如一恶寒自汗脉浮的患者,在传统理法派看来,是风寒束表的病机,然后再议论治法方药,而方证从脉证已直接得出桂枝汤的结论,在方证派的眼中,脉证(舌脉症状体征体质等表现)与方药已融为一体,脉证和方药直接对应,方证派所辨的脉证就不是病机的脉证,而是方的脉证,药的脉证,在这样的方式下,辨证与方药已紧密无间,不需要中间“论”的环节,所以方证派在用方上尤其精准,也正因如此,方证派的重点及难点就在于如何确立脉证与方药特异性的对应关系。
治学严谨著称的胡老,明确提出辨证施治,而否定辨证论治,决不是凭空而发,只不过好象大家对这点都忽略了,并未深入去想。其实辨证施治,虽是简单的改换一字,却体现了方证派务实而不尚空谈的治学态度,所谓“一语之安,坚如磐石,一义之出,灿若星辰”。但这样说,决非否定“论”治,不但不能否定(当然,不切实际,脱离临床的空谈、玄谈不在此例),还应认识到是必要的,必须的。以我最近的一例败案说明之。
某女,56岁,发热自汗,汗出甚,汗出身冷,背尤甚,口苦,舌色正(既不淡,也不是很明显的红),隐约有朱砂点(有点淡淡的红点),苔腻不厚,脉轻按缓,重按偏滑,浮沉均有力。因为汗出,患者长期处于反复感冒的状态。
(看到这里,各位心里可以自拟方药,看是否与最后结果吻合。)
我几乎很少考虑,就用了桂枝汤,之后用了桂柴胡汤,五苓散,然后用了青蒿鳖甲汤(服后加重),用了三仁汤,青蒿鳖甲与三仁汤合方(孔伯华的经验),血府逐瘀汤,最后还是回到桂枝汤和桂枝柴胡汤上,反复治疗近三个月(患者对我较信任,现在想来仍既羞且愧),没效。后来病人有近一月未来,前两天又来开药,告知在某医处服某药两剂便见显效,十余剂后,汗出十去八九。各位可知所服方药为何?便是当归六黄汤。我反复思考其中原故,我用桂枝汤,桂枝柴胡汤,其方式是从方证对应来的,当然,服之无效,不是方证对应这种方式有问题,而是我辨证水平不高,其实我后来反复总结其中的教训,发现桂枝汤的脉象,可以不浮,可以不缓,但一定要按之少力,因为这是桂枝汤证的机理中一定存在正气不足的一面,而按之无力的脉是最直接的反映,回忆我曾用桂枝汤治自汗的成功案例,确实如此。但本案的脉象自始至终都是有力的,表明正气不虚,且见滑象,表明有气火内郁,舌有朱砂点,表明病机属热,所以治法应在清降气火的方中寻。
当然,这是我事后诸葛,以方测证得来的,从头再来过,我也没本事作出这样的判断。我无非是通过此案,表达一个观点, “论”治在很多时候是不可或缺的,法证派(传统的辨证论治)固不必说,事实上,方证派在骨子里也是经过“论”治的过程,只是在现阶段的方证派的运用中是隐藏在背后的。比如方证派从自汗恶风脉浮直接看到桂枝汤,但之所以用桂枝汤的机理和原因,即使仲景没有明言,难道它就不存在吗?仲景在确立用桂枝汤时难道没有考量过吗?除非仲景是生而知之的真圣人,否则他一定经过深思熟虑,才能在千百处方中找到与之的对的桂枝汤。《伤寒论》中“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这样的字句俯拾皆是,不就是“论”治吗?如今的方证派不用“论”治,是因为仲景已经替后人“论”过了,且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然后传下来,所以后人只是在拣仲景的现成便宜,才能省略了“论”治,从脉证直接切入到方药,但却应认识到并不是没有“论”治的过程。
仲景 “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这可是《伤寒杂病论》(包括《金匮》)的序言,可见还有一半是在仲景之外的。我不知胡老除经方外是否还用其他方,是否认为一部《伤寒论》真能赅尽百病,但在他的观点中其实是透露出了这是不可能的。在学习他关于“八纲与六经”关系的论述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八纲是各种辨证法的总纲,八纲可以赅括百病,六经是八纲的进一步细化,从这个角度讲六经辨证等同于八纲辨证,所六经辨证可以赅百病,但很显然,《伤寒论》中的六经病只是具有特异性表现的八纲病,而《伤寒论》所提供的也只是这一部分的辨治,非特异性的六经病,便是《伤寒论》力所未及的真空地带,所以《伤寒论》不能赅尽百病。二是,即使与六经病在八纲性质上完全一样的病证,也不完全隶属于六经病范畴。比如,胡老认为太阳病属表阳证,太阳伤寒进一步可说是表阳实热证,但并非所有表阳实热证都是太阳病,比如皮疹,所以太阳病是具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特异性表现的表阳实热证,但因病位都在表,病性相同,所以皮疹的治疗可以参照太阳病,所以六经不能能赅尽百病,但六经为百病立法,这种说法却是千真万确。所以我的体会是,胡老学说的精华是在辨特异性上,识证上的特异性表现在,除厘清病证基本的八纲性质外,更重要的是掌握其特异性表现,两者要结合,重点在后者。在施治上,便是体现在方证的把握,辨方证也就是在辨相对某方特异性的适应证。
《伤寒论》不能赅尽百病可能会伤有些人的心,其实《伤寒论》本身就有表现出对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病证的无可奈何。如第六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须知“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大家都知《伤寒论》中“而”字之后是重点强调的关键,所以“恶寒”一症是太阳病必有之症,更不用说尚“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的条文进一步强化恶寒一症对太阳病身份确认的重要性,但竟然有一条文先冠“太阳病”,后说“不恶寒”,岂不是矛盾?于是有人说这是误治,又有人说这是太阳温病,然后温病便自然而然地归入《伤寒论》范畴。其实我认为对这条尚无合理解释。在下斗胆,认为这条矛盾的条文恰好反映了仲景的无奈,因为不恶寒的太阳病是不存在的,所以论理不能归为太阳病,但因其病位在表,和太阳病同一病位,所以不得已只好叫太阳病。按八纲的观点看,此病属表阳证,但又决不是太阳病,在《伤寒论》中找不到治法方药,而在温病学“辛凉解法”中却能。因为《伤寒论》中是没有辛凉解表的治法。顺带说明下,很多人认为辛凉解表始于《伤寒论》的大青龙汤为证,我认为不对,不能因为有辛温解表的麻桂配合寒凉的石膏,就叫辛凉解表,而且方中仅有一味寒凉之性的石膏,是辛寒还是甘寒尚有争议,所以大青龙汤只能叫外散风寒,内清里热,仍是以辛温药解表寒,而真正的辛凉解表是药味一身兼具辛味和寒凉两种性质,比如薄荷、牛蒡子等。这其实是很简单很明显的道理,但大家都不愿说,总是在为温病隶属伤寒曲为辩护,却不敢想想为什么仲景此条没出方药,没列出大家认为的辛凉解表大青龙汤,反而列出了辛温误汗后的坏证。不可否认,温病固然源于伤寒,但却在伤寒之外大有发展,在某些地方已超出伤寒范畴,尤其是在表证期(当然入里之后白虎三黄等用法,伤寒温病其实是相通的),辛凉解表便是明证。所以我认为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诊治方式,确是可以羽翼伤寒。陆九芝会拿《临证指南医案》席姓案说事,但《王孟英医案》中,误用辛温岂不也是触目惊心?所以后人最好以中正平和的态度对待各家学说。有人更会以姜春华先生的“截断扭转”学说质疑卫气营血辨证。但据我的理解和体会,凡在卫分证使用气分药,或气分证使用营血分药,都是因为所治之证已然不是单纯的卫分证或气分证,已经病及下一层了,而这种卫气同病,气营同病的情况比单纯的证候更多,所以卫气同治,气营同治的情况很多,但不能因为这种情况多而否定叶氏之说,因为这实际上仍在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的规范之内。其实所谓“截断扭转”的案例,均属此类。如若不信,各位可在单纯的白虎汤证时用犀地黄汤试试,便知错得厉害。最近读了《温病临证破解》一书,作者观点也是如此,可见早有贤明洞察到“截断扭转”论偷梁换柱般无稽,其实哪种辨治不是为了“截断”传病,“扭转”病情呢,有必要标新立异吗?叶天士关于卫气营血的论治,就象《伤寒论》中太阳病可用汗法,阳明可清可下,而少阳病不可汗不可吐不可下,换成相类叶氏的话即是,“太阳汗之可也,到阳明才可清下,少阳尚可表里和之,三阴阳虚重证,恐阴盛阳衰,阳气欲竭,直须破阴回阳,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矣。”然而,这只是一种原则和规范,临证中当参照规则而灵活权变,但变化是来自规范的,就象哲学上,没有约束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一样,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但是决不能因为有大青龙汤证,便谓太阳病即可清之,以截断阳明之传路,难怪赵绍琴先生不点名地说“这位老先生没上过临床”(见赵绍琴温讲座)。而赵氏温病的精髓,宣展气机,透热转气的论治,恐更为某先生难望硕背。
在学习胡老的学术过程中,我经历了从不理解,到迷惑,到思考,到接受,确有醍醐灌顶,如梦方醒的蜕变,比如少阴属表观点,我最近才领悟到,距我接触胡老思想已有三年,资质可谓愚钝,但理解之后,却对一系列问题有全新的认识,如恶寒的概念,如脉象与病位的关系等等,但我并不是全盘不加思考地接受,我在胡老的启发中时常会产生自己的想法,可能有些与胡老不一致,但我以为对前人学术最尊重的做法不并不是一成不变地接受,而是让他触发自己的思路。我常认为传统的中医在思维方式有所偏颇,重思辩轻逻辑,重直观轻实证,而胡老的观点最初触动我的是,辨证用药一定要落在实处,弃绝空谈。比如对病位的认识,胡老的观点是,表里半表半里是固定的病位反应。就这简单的一句话,让我当头一棒,因为我以前总认为,表里是是个相对的概念,如皮肤为表,则腑为里,腑为表,则脏为里,以相对的观点看,这无可厚非,但这对临床用药没多大批导意义,而病位一旦落在固定的具体的部位上,则选方用药就有了方向。其实传统理法也指出这点,只是并不强调,真正确立这个观点是看过胡老的书,以及《皇汉医学》。但胡老对表的认识尚不细化,因为表之中还可再分,而这个再分并不是空谈,而是具有选方用药的指导价值。这需要从条文中进行逻辑推理,即是从已知的推导出未知的,而这个已知的必定是事实证明过正确的,否则就没有推理的前提。在分析条文时,我赞同李克绍先生的“以论解论”,用仲景自己的话为自己作注,这就是最客观的,因为无论谁作注都会带有自己的主观想法,而仲景自己的话则无此弊。
以葛根一味的用法为例。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从这几条条文可知,太阳病头项强痛不会用葛根,但项背强几几就要加葛根,如果只是象有些说的那样,项背强几几是头项强痛的加重,那么大可以加重麻桂的量,所以,我认为这不仅仅是程度的加重,而是病位已发生改变,两者病位看起来都在头项,但却在深浅的不同,单纯的太阳病,病位在表之表,即体表的上层,皮肤层,所以寒凝之后,只会有些强痛,而葛根汤证的病位已在肌肉层,皮肤层相对疏松,而肌肉层结构相对致密,寒凝之后是强几几,所以从中可以推测出葛根入背部肌肉,只是推理出这样的结论尚未可足,再看以下几条。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又“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这两条可推出:不论有没有下利,只要是太阳与阳明合病都应用葛根汤,那么很显然,葛根汤里只有葛根是治阳明的,所以结合上面的结论,可得出,葛根入肌肉,葛根治阳明,那么阳明就主肌肉,或者说肌肉层是阳明的外层。然后再接下来看下面几条: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因为有“表未解”三字,这一条的解释,大家都认为是太阳病不解,并病阳明。而认为这种解释不对,参见人参桂枝汤一条可得到很多信息,“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其一,表未解大可用太阳病解表药,为什么用葛根,上面已论葛根是阳明药。其二,言“太阳病,外证未除”,言下之意太阳病尚有里证,否则何来外证一说,所以传统脏腑辨证中的经腑之说虽不足信,但三阳病皆有表里二证却是可以合理推导的,象这种“外证”的说法决非此一处。结合这几个问题思考以及以上的结论,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葛根芩连汤”证的表未解不是太阳之表,而且阳明之表。表证并非独指太阳病,顺解下来,阳明病也有表证,表部可分太阳层和阳明层(少阳表证的部位可以推导)。根据胡老的观点,阳明病的部位既是胃肠消化系,那么胃与肌肉的关系就很密切,葛根芩连汤之下利,就是胃肠火热逼迫水湿下注,这个湿热从何而来?既有表未解,则表示在肌肉层气机郁闭,本该从此处宣散的气津反注入里,这个里就是胃肠了,所以用葛根就是通过升解肌肉层的郁闭而缓解胃肠中下迫的水液,这个道理和葛根汤治利一样,只是葛根汤除了肌肉层郁闭外,还有皮肤表层的郁结,所以要用麻桂,可见病在表,也会因具体部位的不同而用不同的药,至于麻黄和桂枝的药入部位的区别,可以参看唐容川解麻黄汤,我读书不多,好象只看到过只有他一个把麻黄汤分几层来认识(另要说明一下关于归经的问题,很多人学了伤寒论,否定归经理论,但我认为金元时的归经理论固然有其拘泥胶执之处,但其核心思想是研究药物的作用部位,这是最基本最起码的医学常识,西医也讲受体理论,中医也讲用药精准,如果不明其作用部位,何来精准呢?再说后世归经理论尚有很大的临床价值。仲景不说归经,其意思也不言而喻,难道麻黄就不是作用于体表,黄连不是作用于胃肠吗?反对归经者,无非是反对脏腑辨证时的顺带灭之。),很有启发。所以我们可这样来认识葛根的用法,入肌肉,入胃,升举津气。我用葛根基本是按这种思路来的。

评分

参与人数 2得分 22.5 收起 理由
李小荣 + 25 非常有深度的思考!
黄煌 + 20 我们需要理性的思考。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凤翅医话——燥湿驱寒说草果
下一篇:仲景实乃神人,但是中医经方不要故弄玄虚

541

主题

1万

积分

5345 小时

在线时间

总版主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193
发表于 2013-4-14 23: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需要理性的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056

积分

325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56
发表于 2013-4-15 07: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证学当然也是论理的,主要是要注意主观化的空泛,敷衍思辨的流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93

积分

93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993
发表于 2013-4-15 07: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不完全同意作者的观点,但感觉作者写的很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577

积分

654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577
发表于 2013-4-15 07: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今再来 的帖子

今再来:楼主这篇文章开始写的挺好,但是要吐的东西太多,切忌不可一股脑。
胡希恕讲方证对应是金字塔尖,理论无极限,怎么说都是对的。
从这个自汗出的案子,可以很好的理解,方证对应应该怎么 .. (2013-04-14 23:27) 
赞同,问诊不合格.至少要排除白虎加人参汤方证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4722

积分

450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4722
QQ
发表于 2013-4-15 07:5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有思想。敬佩!三阳三阴皆有表证,刘渡舟老在《伤寒论临证指要》中有过这种论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3-4-15 09: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浮沉均有力”,又怎么可能“脉轻按缓”?缓是松的意思,与紧相对。楼主这个例子属于方证没对应上,后文便失去了说服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4237

积分

193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4237
发表于 2013-4-15 09: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临床上我觉得按照经方加减合方(就是加减合方也要遵循一定原则)比自己组方要来得有效
经方的成方我以为最关键的是要理解这些方背后的气机
不是机械的方正对应,虽然这样容易上手,但是思维固定以后容易死于方下;而且对理解变通能力不强的会严重限制适用范围
所谓八钢辩证最不靠谱的就是自己按照所谓阴阳五行脏腑随机组方,费时费心还抓不住关键,疗效也差
可以说完全不懂气化(我理解气化就是人体的液晶运动,实际上人体是异常脆弱的,一般人十几度的海水泡你半个小时不到你就没命了)
还有就是过用寒凉则气机被闭
过热则真气耗散
都是不可取的
本体医学也不是万能的,西医在手术学支持疗法制药学还有和现代技术的结合方式是中医要学习的,但是西医很多思维严重错误,比如对疾病是对症封堵一味的压制,是违背自然天道的,反映的是西方一元论霸道的思维,根本不可取
还有现在不正常的医疗环境对中国医生的苛求也是扯淡的
上面的人从来不反思医疗模式的问题,做任何事都是要考虑成本的,耍嘴皮子成本最低
只是把责任推卸给基层,这种做法迟早要出大问题
方舟子曾经洋洋得意的说,说他现在的知识比古代的智者高明的多了。我只能说不能创造性运用知识的人,就是另外一类白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564

积分

1976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http://blog.sina.com.cn/sazaos

Rank: 3Rank: 3

积分
564
发表于 2013-4-15 11: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相当棒,支持你。
a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2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4-15 12: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楼主观点。论述精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409

积分

32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09
发表于 2013-4-15 15: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文章很好,值得我好好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545

积分

139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45
发表于 2013-4-15 15:3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这个“论治”,其实就是细化的方证施治,对人体状态细化分析,很多理论其实就是细化分析的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8

主题

7572

积分

146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医生黎崇裕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72
QQ
发表于 2013-4-15 21: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开始很不错,可越到后面,越觉得是在和稀泥。在两种辩证模式中摇摆不定。
中医已经融入我的血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338

积分

50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38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22: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黎小裕 的帖子

黎小裕:文章开始很不错,可越到后面,越觉得是在和稀泥。在两种辩证模式中摇摆不定。 (2013-04-15 21:42) 
我不觉得把法证派的理论和方证派的方证结合起来是和稀泥。方证派不可能包治百病,法证派也有短处,为什么不能在理论上求其源,而运用中辨方证呢?而辨证论治中的理法方药,后两个环节原本就是在讲方与证对,药与证对,其实方证派的思想本就源于传统的法证,只是方证派将之独立出来了,更强调甚至只承认这点,就象吉益东洞把经方方证从《伤寒论》理论中剥离出来一样。为何会觉得两种辨证模式是相互对立的呢?比如柯琴讲理论,也讲方证,李翰卿讲脏腑,也讲方证。把两种模式割裂开来,对学术进步是种打击,比如说黄先生提出的“葛根背”“黄连舌”,各位可有曾想过其中的机理?那不是会运用到法证派的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961

积分

283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向大家学习。

Rank: 5Rank: 5

积分
3961
QQ
发表于 2013-4-15 22: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越婢汤也有“自汗恶风脉浮”
刘为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338

积分

50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38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22: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古自今,中医学术的争鸣,以致最后的水火不容,就是因为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而否认别人的观点,但其实试问有多少人真的了解别人的观点,我早说过方证派有高人,我学习之,法证派也有大师,我亦学习之,党同伐异已犯中医不偏不颇,以平为期的大忌。言尽于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338

积分

50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38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22:3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曾治过一女孩,病证很有趣,自觉骨头痒,白天如常,晚上发作,痒得来必须要用劲敲打桌椅,才能缓解,因为痒在骨子里,并不在体表,所以用手搔是不行,症状就这一个,至于体质,恕我辨不来,舌脉在我看来无异常,当然这个病我也不是从舌脉来辨治的,大家也可以认为是我水平有限,看不出舌脉有什么问题,但最后我用一剂药完全治愈。我当然不是用方证的方法,试问《伤寒论》上有这样的证候吗?没有吧,我用的是法证的思维。我举这个例不是要坏方证论,事实上我从胡老学术中获益非常之大,我只是想用此例说明《伤寒论》非常伟大,无与伦比,但也不可能包治百病,方证派只是其中一种方法。今天又有一病人复诊,是本院一退休医生,肺癌,今抢救生命无碍,但自汗,是我所见过自汗最甚者,到什么程度呢?一上午要换九件衣服,一昼夜要换二十来件,右眼充血,乏力短气,舌淡苔薄白润,脉浮有力,重按亦有力,我首先想到桂枝汤,但右眼充血及脉滑有力(有前车之鉴),让我不敢用桂枝汤,不过我考虑到乏力应是气虚,舌淡可知并无里热,脉虽搏指有力,但可能是西药所致(因抢救时用了大量西药,但这个判断我并无把握),故舍脉从证(如果按方证派理论,我又用错了,因在上文中有过类似败案),用了桂枝汤,加龙牡,浮小麦,太子参,桑叶(这是法证派的经验吧。我的想法是自汗如此之甚,肺气已大虚,其实在这种情况下,脉滑有力,不应看作正气盛,而应看作是脉少胃气,正气欲脱,用桂枝汤调营卫,用太子参补气,用桑叶清降肺金,以遂肺金清肃之性,这里就用了法证派的思维,更有黄元御讲气化的思路,当然黄氏的学说我也是一知半解,也不知这样想对不对,但就这样用了。)两剂而愈。我想的是法证方证不仅可以互补,而且本就是一体,当然我这个案例并不能很好地反映我这个想法,而且这虽是我觉得正确的思路,却也在探索中。西医尚有局部可以和中医共通,为什么法证方证就不能共存,将两者对立起来的人很奇怪,有时真怀疑其居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85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4-15 22:4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姜春华先生没有临床……
这个说的太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338

积分

50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38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22:5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观海 的帖子

观海:姜春华先生没有临床……
这个说的太大了~~~
 (2013-04-15 22:40) 
我看过姜先生的一本书(百年百名系列),首先他从陆渊雷先生认为厥阴篇不存在,这个就些争议,包括方证派内部都不一定认同这个,姜先生的其他思想除“截断扭转”外我并无了解,但就“截断扭转”来说,我觉得确实欠妥,至于说上没上过临床的问题,确实赵绍琴先生的讲座中有这样的话,可以查看,而我认为,他提出“截断扭转”,至少表明在临床上关于温病这一块有欠深思。没上过临床的名家多了去了,不差姜先生一人,但这并无损其著名中医理论家的称誉。包括陆先生可能临床也不多吧,但他的很多想法我觉得非常深刻,常学习他的书。民国时期的医家因西学东渐,在思想上与传统思维有很大不同,这是中西文化碰撞的火花,那个时期医家思想之深遂与创新是历代之冠,如果我读博士,一定会以此为研究方向。我还是认为,不论名气,只讲实际,临证中温病这块我从来就是遵循叶天氏的治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85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4-15 23: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姜春华先生没上过临床,实不敢苟同。
如是任应秋辈,无言。
历史上敢立论者众,能经得住考验的没几个,开宗立派,还得扛得住别人砸场子。
应用截断扭转的各大医院已经在实践上证明了其学说的具有一定的正确性。中医科学化能够被人所接受尤其是西医,就是那个时代的一斑。
正是此学说盛行之后,不论中西医,一见高热,便大剂清热解毒,毫无辨证,泛滥中华。恐怕,这也不上是中医人所愿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338

积分

50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38
 楼主| 发表于 2013-4-16 08: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观海 的帖子

观海:姜春华先生没上过临床,实不敢苟同。
如是任应秋辈,无言。
历史上敢立论者众,能经得住考验的没几个,开宗立派,还得扛得住别人砸场子。
应用截断扭转的各大医院已经在实践上证明了其学 .. (2013-04-15 23:56) 
如果你看过姜先生和赵先生的论述,就知道赵先生温病的精华在于宣展气机,透热转气,就是反对滥用苦寒药,以闭遏气机,而姜先生“”截断扭转“”的主张却是要早用清热解毒药。两人温病学的造诣谁高谁你不用多说吧。清热解毒药的泛滥谁居功,也不用多说吧。还有我不是砸谁的场子,只是表达一种观点而已,姜先生的场子轮不到我砸,我也没空没资格砸。我所引用的都是有理有据的,如果反对一种学说是砸场子的话,对不起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338

积分

50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38
 楼主| 发表于 2013-4-16 08: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今再来 的帖子

今再来:楼主笔头相当健。
姜春华的“截断扭转”思想,是他中医科学化的具体落实,范围极广,要细说得专门开个帖子。
至于赵先生的酸话,就当做文人相轻好了,不必当回事。
另外骨痒确实少见,一 .. (2013-04-15 23:29) 
我还是那句话,你如看过“”截断扭转”的案例的话,就会发现,那根本就是卫气同病,或气营同病。另外赵先生的话不是文人相轻,是学术争鸣,只是话太过火。还有,我那个病案是不是骨烦我不知道,病人说骨头痒只是表达痒的部位很深,是不是骨头痒我不知道。在我的叙述虽短,但治法的启示已很明显,如果你看过后世的某个方,一眼就会认出,因为那个方有个很明显的特异性表现,但若你只是限于《伤寒》,恐怕就认不出了,当然,我不否认可能经方也许能治好这个病,但现在无法证实,而我用时方治好了,如果你不怀疑的话,至少表明时方及传统理法在某些时候也不比经方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93

积分

93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993
发表于 2013-4-16 10:4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好!你已读过《温病临证破解》了?这书怎么样?有没有有别于赵老的新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338

积分

50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38
 楼主| 发表于 2013-4-16 12: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岐黄门生 的帖子

岐黄门生:楼主好!你已读过《温病临证破解》了?这书怎么样?有没有有别于赵老的新观点? (2013-04-16 10:42) 
我觉得主要是赵老的观点。只是在讲“截断扭转”时,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反证,如“截断扭转”的案例很多是卫气同病,气营同病,这个我印象较深,因为我的临证体会也是如此。此书错字较多,这是出版社校稿的问题。我读的时候也不很仔细,可能也错过很多精彩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4237

积分

193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4237
发表于 2013-4-16 13: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要领悟透,是要有很深厚的经验和长期对比和很强的发散思维和极强的临床观察能力
说伤寒某些地方没辙,当然他提到的必死之证实质西医也没辙的
徒然浪费医疗资源(又有人攻击我不人道了。浪费资源效率低下才是最大的不人道)
方舟子曾经洋洋得意的说,说他现在的知识比古代的智者高明的多了。我只能说不能创造性运用知识的人,就是另外一类白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55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3-4-16 14: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药中病机,如匙开锁”这正是中医的辩证施治之精华
发扬国医之精华,疗大众之疾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8

主题

7572

积分

146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医生黎崇裕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72
QQ
发表于 2013-4-26 20: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今原 的帖子

今原:我还是那句话,你如看过“”截断扭转”的案例的话,就会发现,那根本就是卫气同病,或气营同病。另外赵先生的话不是文人相轻,是学术争鸣,只是话太过火。还有,我那个病案是不是骨烦我 .. (2013-04-16 08:22) 
骨头里奇痒难忍,我遇见两例,皆用伤寒方,一剂而愈
中医已经融入我的血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338

积分

50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38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23: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一帖。
我迟迟不出方的原因并非藏着掖着,而是该方运用方法虽很简单,但绝不是经方思路,又要讲气化啊,升降出入之类的,用在这里不仅不讨好,反而引起某些人的非议,但仍会把用方思路写下,只想说明一件事,除经方思路外还有很多用方思路,中医讲求兼容并蓄,是开放的体系,每一派均有大师,不能因为不理解,或与自己不同,就率言反对,没有容人容物之量,怎能学好中医。
该方就是青蒿鳖甲汤。该方运用有个显著特点,看《方剂学》就知道,那是“夜热早凉”,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卫气出入,这里就要讲气机的升降出入了,书上很清楚,可以自己看。而该病例虽不是发热,但也有明显夜发昼安的表现,这也与气机的出入有关。至于是否如此,大家各有看法,总之我就这样,然后这样用,很长一段时间,病人亲属来我这里就诊,才说到服一剂即愈,而这效果原也在我意料之外。青蒿鳖甲汤原方加了紫草、地夫子、白鲜皮。但我认为主要还是气机出入,青蒿鳖甲汤的思路用对了,因为前医也用了不少凉血止痒药,但就没有体现气机出入的思路,所以有时你有什么样的思路就有什么样的反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1536

积分

329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536
QQ
发表于 2014-4-2 13: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美文,酣畅淋漓。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6

主题

8185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8185
发表于 2014-4-2 21: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今原 的帖子

今原:我曾治过一女孩,病证很有趣,自觉骨头痒,白天如常,晚上发作,痒得来必须要用劲敲打桌椅,才能缓解,因为痒在骨子里,并不在体表,所以用手搔是不行,症状就这一个,至于体质,恕我辨 .. (2013-04-15 22:33) 
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3 03:15 , Processed in 0.258185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