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909|回复: 23

“方证辨证”之我见

[复制链接]

17

主题

154

积分

1657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54
发表于 2022-10-15 23: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黄和中西医结合 于 2022-10-16 00:17 编辑

胡希恕先生说:“方证是八纲六经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
刘渡舟先生说:“要想穿入《伤寒论》这堵墙,必须从方证的大门而入。”
一位认为方证(辨证)是尖端,一位认为方证(辨证)是入门初级。我们如何理解这种矛盾的观点?
其实,两位先生的说法看似相背,实则并不矛盾,不过是处于不同层面而各持一方的观点。
可以说,方证辨证既是入门初学,也是辨证尖端。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认为,方证辨证有二义:
第一,据证用方,所谓有是证用是方,其证在《伤寒》条文中已是说得清楚明白,只要对应上我们要治疗的病人的证,就可以用方了。简单、简明、简捷,容易掌握,也是医生最感畅顺之事。也有人称这一意义的方证辨证为方证对应或方证相应,这可以认为是狭义的方证辨证,我将这种意义上的“方证辨证”称为对应性方证辨证,也可以用“方证对应”一词来表达。
第二,医生通过病人的临床表现,据于中医理论,运用理法思辨(经方家与时方家的理法思辨不尽相同,经方家主要运用八纲—六经—方证辨证),分析病因病机、体质、原有疾病、性别、年龄、地域、气候、时间等,明确其证候,最后据证用方。这不仅是经方医学非常重要的辨证方法,也是中医学的终极辨证方法。我将这种意义上的“方证辨证”称为理法性方证辨证。
广义的方证辨证包括了对应性方证辨证和理法性方证辨证。
刘渡舟先生所谓“从方证的大门而入”的“方证(辨证)”,是从辨证论治的层面而言狭义的方证辨证,指的是第一条之义,即对应性方证辨证;胡希恕先生所谓“方证……亦即辨证的尖端”的“方证(辨证)”,是从广义的方证辨证层面而言方证辨证,包涵第一条、第二条之义,即对应性方证辨证与理法性方证辨证相兼容。两位先生的“方证(辨证)”这一概念的内涵不同,所以有了不同的论断。而同一名词的不同内涵,并由此得出的不同结论,则难免导致后学者的认识理解误差。
当然,胡希恕先生所谓“辨证的尖端”之“尖端”,不仅有“最高级”、“最精深”之义,也有“最后的”、“端结的”意义,就是说辨到方证的时候,就可以确定用什么方了,这一辨证用方的过程也就到此结束了。所以,胡希恕先生说的“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我认为应该这样理解:①既指中医辨证论治的通则;②又专指经方医学独具特色的六经—方证辨证;③也包含了狭义的方证辨证(方证对应),即对应性方证辨证。
对应性方证辨证,是《伤寒》的辨证特色之一,很多初学者认为这很简单,似乎不太用得着中医理法思辨,只要病人的病证与《伤寒》某一条文的方证能够“对应”上,就可以用这个条文中的对治方剂了。其实,这看似简单的“方证辨证”并不简单,之所以看似简单,那是因为张仲景先生为我们完成了一半甚至一多半的“辨证”工作——病、理、法、证、方、药,即据病和病人而循中医理法进行辨析,判得其证,立以方药。而我们医者临证所要作的,就只是完成一个比较性的选择题——选定与病证相对应的条文中的方剂,用以治疗就可以了。也正是因于此,导致一些初学者形成了一种粗浮的思维意识,将病人的某些似是而非的“证”误为《伤寒》条文中的“方证”,并据以处方。不加深究,误断误用,其疗效可想而知。尤其可叹者,更有部分自诩为“伤寒家”、“经方家”的专家教授们曲解方证辨证的含义,贬责辨证论治,独崇其所谓的“方证对应”、“典型方证”,却不知已自入偏途,更误导后学,实在令人遗憾。
好了,闲话少说。
我们这里用简单的方式表达对应性方证辨证如下:
方证辨证(方证对应)→方
    而这一辨证的完整思维过程应该是:
    ①八纲六经辨证(包括病因病机等辨证)→②方证辨证(方证对应)→③方
    只不过辨证①这一过程,已由张仲景先生完成,我们自然也就直接从辨证②的过程开始了。
以桂枝汤证为例,《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是辨证①,仲景先生已完成。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是辨证②,我们主要是从这里开始进行对应性方证辨证(方证对应)的。我们心存《伤寒》条文,临证时探寻病人所具之“证”,同时因之思考《伤寒》条文所言之“证”,以明其二者的“证”是否“对应”。
若不相对应,则舍此条文之论,再去探寻其他相关条文,以求“对应”;若相对应,则即可运用条文所载方剂。
最后,病人之证与条文之证相符合、相对应,那么“桂枝汤主之”,确定了治疗方剂——桂枝汤,这是辨证③。
理法性方证辨证,精深而高端,掌握和运用难度较大。这需要我们扎实的理论基础,娴熟的辨证方法,正确分析病因病机及其他相关情况,才能准确择方,获得治效。
用简单的方式表达理法性方证辨证如下:
①八纲六经辨证(包括病因病机等辨证)→②方证辨证→③方
我们可以看到,这其实就是对应性辨证的完整辨证思维过程。
作为普通中医(非经方辨证思维的中医),其辨证过程则可简单表达为:
①综合辨证(运用多种辨证方法)→②方证辨证→③方
对于经方学者而言,对应性方证辨证不离理法,理法性方证辨证亦含对应。无论是对应性方证辨证,还是理法性方证辨证,都属《伤寒》法,都是据证用方,最后都是要落实到“方”上。《伤寒》主要用了八纲、六经、方证三种辨证论治的方法,其间还有气血、脏腑、三焦等辨证,所以,我们作为经方学者,对《伤寒》辨证方法都应深学勤修,细思谨行,完整系统,力免偏颇,才有望得到《伤寒》要旨,运用《伤寒》绝学,济世活人。而重此轻彼,独崇其一的观点和行为,不利于《伤寒》的学习和运用,不利于尽可能好地为病人解除疾苦。
——摘于《经方30味药重剂证治讲记》(作者  黄和)









上一篇:麻黄汤佳案赏析(转载)
下一篇:客观认识伤寒论的“方证对应”

4

主题

838

积分

1564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38
发表于 2022-10-16 09: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心宁2019 于 2022-10-16 09:25 编辑

这个问题好似书法学习中是由楷而入还是由草而入?其实八门而入,门门入得。而我个人更倾向于由楷而入,大概就是楼主讲的理法性方证辨证,也就是胡先生讲的那个意思由八纲六经到方证,自然方证就成了尖端。

另一派说方证对应多简单啊,发热而呕就用小柴胡汤,似乎不用懂得六经八纲即可入门了,然此入门非彼入门(并非刘渡舟先生讲的那个入门),我还是那个观点,这一派最易误人子弟。

刘先生讲的入门我理解是登堂入室,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可以说中医学门槛虽低但真正可以登堂入室却很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1048

积分

3777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48
发表于 2022-10-16 09:36:42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矛盾,都在强调方证的重要性,没有说方证是初级还是高级的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43

积分

414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43
发表于 2022-10-16 10:22:15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胡氏所说的方证是辩证的"尖端",本意就是"最后阶段"的意思,后人想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43

积分

414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43
发表于 2022-10-16 10:31:24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对刘渡舟先生所论大概有误解,见张文选文
https://www.hhjfsl.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0236&mobile=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43

积分

414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43
发表于 2022-10-16 10:35:14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2-10-16 10:55 编辑

https://www.hhjfsl.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0236&mobile=2

张文选:跟刘渡舟先生学用经方

更详细的请去看张文选先生的原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43

积分

414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43
发表于 2022-10-16 10:45:02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2-10-25 08:23 编辑

问一个比较终极的中医问题:如今中医所谓的"辨证"施治,本质上是什么?是对因治疗还是对症治疗?

有几个中医能追根究底的对自己的内心诚实地回答这个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43

积分

414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43
发表于 2022-10-16 11:29:15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2-10-16 11:42 编辑

传统医学的诊疗,根本上就是对"方证"或"症候群"(或者另用一个词"病象")的用方。所谓的"理法辨证",就是对这些"病象"的你这么想,我这么想,他这么想,试方之后若无效,还是要返回"病象",再问看错了什幺病象或遗漏了什幺病象,用什幺方其实根本上还是病象决定的,否则医生凭什么去理法辨证呢?凭空或,掐指一算吗?
所谓的寒热虚实燥湿全部是对具体病象的概括虚拟化自我判断式表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43

积分

414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43
发表于 2022-10-16 11:36:44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摡括虚拟化的表述在传播交流中是比较方便,但在具体临床中会比直接具体细致客观的表述更好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38

积分

1564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38
发表于 2022-10-16 13: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更支持楼主的说法,所谓的方证对应实际上是在张仲景已经完成的一部分辨证过程后进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43

积分

414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43
发表于 2022-10-16 22: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太阳病”,也是由一些具体的病象或稍微概括的病象构成的,否则就无法真正定义什么是太阳病。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551

积分

152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51
QQ
发表于 2022-10-20 10: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汤一笑 发表于 2022-10-16 22:04
所谓“太阳病”,也是由一些具体的病象或稍微概括的病象构成的,否则就无法真正定义什么是太阳病。 ...

汤老师所言极是。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孔子用“思无邪”高度的概括了《诗经》,然而后学者如果不进一步仔细阅读“诗三百”的话,还是凌空蹈虚,一无所得。----《中医人生》娄绍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154

积分

1657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54
 楼主| 发表于 2022-10-31 21: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汤一笑 发表于 2022-10-16 10:45
问一个比较终极的中医问题:如今中医所谓的"辨证"施治,本质上是什么?是对因治疗还是对症治疗?

有几个 ...

    中医辨证施治,其实质是通过对“证”的治疗而达到对“病”的治疗。有时同时兼顾对“病”的直接治疗,但即使是在直接对“病”的治疗中,也是往往有对“证”治疗的思辨存在。
    就复方内服治疗而言,中医一般不是对“症”治疗,而是对“证”治疗,因为在对疾病的诊(辨)治过程中,中医已将病人的“症”通过“辨”而转化为“证”了。《伤寒》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此之谓也。中医也正是在对“证”治疗中,自然地对“症”治疗了——“证”消则“症”亦消。
    中医由于历史(发生、发展、流派、习惯等)的原因,对证与证候的概念及使用比较模糊,不易明确界定,也较难说得清楚。在中医文献中,“证”一词的使用也并不严格。我的理解是:证,有广义和狭义之别。狭义的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含了症、体征、体质、病位、病性、病因病机等。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本质的反映,揭示了病性、病位、病势、病因病机、邪正盛衰、病人体质特异性等内容,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并指明方向。在中医学,证与证候有时相通,但严格来说,证与证候并非同义(虽然中医学有时将证候简称为证)。辨证论治的“证”是广义之“证”,包含了狭义的“证”(诊辨依据和施治目标)和“证候”(施治依据和施治目标)两个内容。而无论“证”或“证候”,都含有“因”义在里面,所以,辨证施治,也含有对“因”治疗的内容。
     病因是一个很复杂、很深奥的事物,在不同层次(维层)有不同层次(维层)的“因”,就目前人类的观念和思维以及科学方法,对病因的研究很难深入到其本原(即使已到了基因水平)。所以,这里所谓“对因治疗”的“因”,也是浅显层面的“因”。
    我的观点不一定完整、正确,请汤先生指正。
    同时欢迎论坛同仁提出批评意见并一起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154

积分

1657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54
 楼主| 发表于 2022-10-31 21: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宁2019 发表于 2022-10-16 09:23
这个问题好似书法学习中是由楷而入还是由草而入?其实八门而入,门门入得。而我个人更倾向于由楷而入,大概 ...

确实如此。感谢心宁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154

积分

1657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54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 18: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黄和中西医结合 于 2022-11-2 19:17 编辑
汤一笑 发表于 2022-10-16 10:22
胡氏所说的方证是辩证的"尖端",本意就是"最后阶段"的意思,后人想多了。 ...

“本意”难以确切得知,但“意义”是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理解的,尤其是某一领域的大家之言,所谓言简而意深。
或许,胡希恕先生也会有庄子同样的感慨:“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点评

胡老某篇论文可以明白他的意思。  发表于 2022-11-2 19: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154

积分

1657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54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 19: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黄和中西医结合 于 2022-11-2 19:21 编辑
汤一笑 发表于 2022-10-16 11:29
传统医学的诊疗,根本上就是对"方证"或"症候群"(或者另用一个词"病象")的用方。所谓的"理法辨证" ...

“传统医学的诊疗,根本上就是对方证或症候群(或者另用一个词病象)的用方。”这句话不完全正确,因为“病象”主要是用方的依据。

“用什么方其实根本上还是病象决定的。”这句话只是表达了用方的一个表层意义,不属于“根本”,所以这句话同样不完全正确。病象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医者是透过病象(表象)而认识疾病本质的(病因、病理改变、病理生理机制、病变部位、机体功能状态等),在中医来说,用方是通过对“证(包括证候)”的治疗而达到对“病”的治疗。而“证(或证候)”,包含了病性、病位、病因病机、体质、邪盛正衰等疾病本质性的内容。

“病象”与“证(证候)”是有区别的。

点评

因为 证 只能是以 “具体” 来表现的。  发表于 2022-11-2 19:35
等于说废话。  发表于 2022-11-2 19: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43

积分

414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43
发表于 2022-11-2 19: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论是对教的人,还是对学的人

如果只说某 “证” 可用某方或可试某方,若对此  “证”  没有 “具体”  的说明或理解,都是废话屁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43

积分

414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43
发表于 2022-11-2 19: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2-11-2 19:59 编辑

不信你可以具体分析一个病例,说明所谓的病机病因等等,

我可以一层一层地向你反问,问你如此判断的根据,直到最终一层

因为你所有的判断,根本上都应该是来自 “具体”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43

积分

414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43
发表于 2022-11-2 19: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说这些都说烦了。

也许是我多管闲事吧。这些关我屁事呢?

随它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154

积分

1657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54
 楼主| 发表于 2022-11-3 17: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汤一笑 发表于 2022-11-2 19:49
不信你可以具体分析一个病例,说明所谓的病机病因等等,

我可以一层一层地向你反问,问你如此判断的根据, ...

      医学的诊疗本就是通过临床表现(症状、体征,西医另有辅助检查),运用医学原理,认识疾病本质而进行治疗的。这一过程是临床医学诊疗的定式,医者无有不知无有不行,甚至很多老百姓都知道。这不值有什么疑问的。
      感谢汤先生抒发己见,以后还请汤先生多多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43

积分

414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43
发表于 2022-11-4 10: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2-11-4 10:45 编辑

黄先生,传统医学有多少种“医学原理”?新冠的本质现代医学只有一种,传统医学有多少种“本质”?不说别的传统医学,单说中医论新冠病因病机就有多少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3 15:05 , Processed in 0.217752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