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关于《伤寒论》的“六病欲解时”,历代医家大多认为“六病欲解时”就是“六病欲愈时”。其实不然。“六病欲解时”应是“六病得病时”。“欲解时”与“欲解”,其“解”的含义并不相同。就像“太阳病”和“太阳之为病”之“太阳”的含义不尽相同一样,“太阳病”之“太阳”,应是指病时,“太阳之为病”之“太阳”,应是指病位。“欲解时”之“解”,应是了解之义,“欲解”之“解”,才应是解除之义。如果“六病欲解时”,就是“六病欲愈时”,那么《伤寒论》第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此条病人烦热,汗出则烦热解,又病如疟状发热,什么时候病如疟状发热呢?是日晡所时,也就是阳明时。阳明病在阳明日晡时发潮热,这个“阳明时”显然不是阳明病欲愈时,而是阳明病得病时。 事实上,“六病”欲愈时的时辰段,都不是固定的。以太阳病为例,太阳病在任何时辰段都能够病愈。没有人能够在临床上证明,太阳病欲愈时的时辰段就是在太阳时上,而在其它时辰上,太阳病不容易病愈。 从桂枝汤证的服法上,也不能证明太阳病欲愈时的时辰段,就是在太阳时上。桂枝汤证的服法是:“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从这个服法上,看不出太阳病欲愈时的时辰段,是在太阳时上。 再从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来看,时发热自汗出者,这属于太阳病桂枝证,其服药方法是先其发热自汗出时服桂枝汤,而不是在太阳时服桂枝汤,所以也看不出太阳病欲愈时,是在太阳时上。太阳病是如此,其它五病也是如此。 那么,“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等“六病欲解时”,是不是附会五运六气之说呢?以张仲景对医学严谨求实的态度来看,附会运气之说,是不可能的。那么“六病欲解时”,在《伤寒论》辨“六病”各篇的每一篇中都有提到,就不应该是没有意义的随意之写。 臧东来先生认为,“太阳病欲解时”等“六病”欲解时,其“解”字的含义是“了解” 之义。太阳病的含义,是在太阳时上得病。“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这句话的意思应是,需要了解太阳病得病的时辰段,是从巳至未上。臧东来先生认为,这个解释,还可以从第3条得到印证。“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此条或已发热之“已”,应该是“巳”,即“太阳病,或巳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因为如果太阳病没有发热,那么“没有发热”与接下来的“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就失去了必然性。临证所见,凡“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必是发热者。”故认为“没有发热”,与“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从中医理论到中医临床,都缺乏必然性,不好解释。所以,疑“或已发热”之“已”字,是“巳”字之误抄。 如果,“已发热”之“已”字,是“巳发热”之“巳”字的误抄,那么第3条就佐证了“六病”欲解时,就是“六病”得病时。表部病发热,必恶寒。而“未(没有)发热”,与必恶寒就没有必然性。这样解释,起码与临证相符。
附病案3例:
例1
患者来某,男,57岁,2011/3/19下午初诊
患者自述;这几天身体一直好好的,没有异常感觉,也没有受风寒,今天上午还是好好的,中午吃完饭,感觉乏力困顿,就盖被睡了,被子也不薄,睡得也挺好,醒来就畏寒、头项背强痛、仍然乏力,咽微干,无呕恶,无汗。
查舌淡苔白、脉弦紧微浮。测腋下体温37.9℃。
辨证:营卫不和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葛根汤
处方:葛根36g、麻黄27g、炙甘草18g、白芍18g、桂枝18g、生姜27g、大枣12枚(擘)
上七味,以水1400毫升,先煮葛根、麻黄,水沸三分钟后去上沫,内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覆取微似汗。
患者服药一次即周身汗出,热退身安。余药未服,没有再发热。
按:无原因突然发热,为什么选择葛根汤?根据是,此病案患者除脉证基本与葛根汤证相符以外,还有在得病时间上也与葛根汤证得病时间相吻合。葛根汤证的得病时间是太阳时或太阳、阳明合时。此患者得病的时间是在中午睡前和下午睡醒后,正是太阳和阳明合时,故以“三部六病时位辨证”法,确诊此病证属于太阳病葛根汤证,予以葛根汤,应手而愈。
例2
患者王某,女,70岁,2012/10/29初诊
患者口干欲饮,脘腹满,手足凉,大便二三日一行,舌尖红苔薄白脉迟,心率48次/分。
予当归四逆汤加茯苓白术4剂。
患者四日后复诊,面部及小腿浮肿,踝上肌肤按之凹陷不起,双腿痒疹,夜间痒甚,手足凉,舌淡红苔薄,脉沉迟细。
根据患者痒疹夜间甚,结合脉证,断为少阴病麻黄附子甘草汤证,予麻黄附子甘草汤加茯苓白术二剂。
二日后,患者三诊,浮肿消退,痒疹消失,饮食后胃脘仍胀满,手足凉,舌淡红苔薄脉左缓右弦,心率58次/分。
予当归四逆汤5剂。昨日(2013年元旦)患者电话反馈,服当归四逆汤后身体渐佳,现饮食睡眠二便均正常,能爬山、冬泳,体力良好。
例3,患者李某,男,69岁,2012/12/7初诊
患者躯干出红色点状痒疹,口渴欲饮水,舌苔白脉微数。
予越婢汤三剂。
患者三日后复诊,说服汤后无效。患者强调说,夜里12点左右身出痒疙瘩。
问之口不渴,查舌胖苔白,脉微沉小。根据夜间痒甚,结合脉证,断为少阴病麻黄附子甘草汤证,予麻黄附子甘草汤加芍药。一剂痒止。
注:《伤寒论》之“六病”与“六证”的含义是不相同的。“六病”与“六证”的不同之义,不在本文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