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697|回复: 26

[其他] “六病”不是“十二病”

  [复制链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9-2-12 20: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所谓“六病”,是伤寒所表现的六种类型。这六种类型,分为表部实热,里部实热,中(半表半里)部实热,表部虚寒,里部虚寒,中(半表半里)部虚寒。

表部实证、热证是太阳证,即太阳受之,治法是发汗解表,如麻黄汤、桂枝汤;里部实证、热证,是阳明证,即阳明受之,治法是攻泻里实,如承气汤、陷胸汤;中部实证、热证是少阳证,即少阳受之,治法是清热和中,如白虎汤、白头翁汤;表部虚证、寒证是厥阴证,即厥阴受之,治法是补血解表,如桂枝新加汤、当归四逆汤;里部虚证、寒证是太阴证,即太阴受之,治法是温补里虚,如理中汤、理中去术加附子汤;中部虚证、寒证是少阴证,即少阴受之,治法是温脏补中,如附子汤、真武汤。
有学者说,《伤寒论》只有表里证,没有中(半表半里)证。其实,少阳中热,禁汗、禁下,治法为清,这是少阳中热存在的根据。少阴中寒,病位不在脾胃,不用干姜人参温补脾胃,这是少阴中寒存在的根据。中热和中寒的立论,是根据治法来的,即病位不同,治法不同。
至于有学者说,“六病皆有表里”。其实这个说法是违背经义的。如说:“热结膀胱是太阳里(腑)证。”但是106条曰:“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膀胱)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外解已,是太阳证解已。《金匮要略》曰:“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燥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经曰“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是热结膀胱。《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都否定了热结膀胱是太阳证,那么,说热结膀胱是太阳腑(里)证,就是违背了经义。

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表证仍在,脉微而沉,是随着六七日太阳行其经尽,表热入里了,即“瘀热在里故也”,所以脉微而沉。即便表证仍在,也不可解表,法当攻里。如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28条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是表证仍在,为什么去桂呢?去桂就是不能解表了,加茯苓白术解心下。有学者说:“28条生姜是解表。”此为误解。其实28条生姜是解心下,如经文多处曰:“呕者加生姜。”小半夏汤针对心下有支饮,用生姜半斤,绝对不是解表。

“六病皆有表里”的说法,是把《伤寒论》“六病”说成“十二病”了,是把简明弄繁杂了。




上一篇:简说芍药
下一篇:少腹硬满不是太阳证

4

主题

828

积分

155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28
发表于 2019-2-12 21: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先生盖是依从刘氏“三部六病”之学的,我对刘氏学说还没有来得急深入研究,但还是有些感受的,所以在我的“胡学商榷”中才说刘氏走出了伤寒论而胡氏走近了仲景爷。

刘先生关于六病的定位是正确的,保留六病的说法而不用六经二字也是正确的,那为什么我还要说刘氏走出了伤寒论呢?

其关键就是刘氏根据自己对《内经》有关治则的理解而将伤寒论中关于六病的不同治则加以更改,自认为伤寒论错了,例如少阳病之和法改为清法,太阳病好像也改成了清热之法,姑且不论这样改是否正确,至少可以说这样改就离伤寒论越来越远了,不是吗,所以我说刘氏走出了伤寒论,我讲的是这层意思。

太阳病、少阳病用清法,我只能说还没读懂伤寒论,治则并不依病位而确定,也非热者寒之等内经理论所能左右,所谓治则不过是因势利导而已!

“太阳受之”之类的说词虽语出伤寒论,但不一定是之原文原义,因为伤寒论中并没有明确地表达过太阳、阳明、少阳等六个名称所代表的生理内容,这样的说法并不利于刘氏与胡氏之学的推广。

我的意见也不成熟,还望批评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1663

积分

170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663
发表于 2019-2-12 22:19:47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越来越有黄元御画圈圈的意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9-2-12 22: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心宁先生对“三部六病学说”的关注!
依据疾病所在部位的寒热虚实而定治则,是《伤寒论》的基本原则。如经曰:“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
“和”法,是“六病证”的治疗总则,不仅少阳病证是和法,“六病证”皆是和解法。如经曰:“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总之,汗法、下法是和,清法也是和。《伤寒论》并没有说,和法专属少阳。所谓刘氏走出了伤寒论,离伤寒论越来越远,是对“三部六病”学说的曲解。
再次感谢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28

积分

155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28
发表于 2019-2-13 06: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这两个字虽是社交词汇,但在使用上中西方还是有些差异的,你看当年毛泽东称宋庆龄先生,亦或杨绛先生,先生二字都是有特定含义的。一个研究生称一个学前班的新生为先生,那感觉着实是怪怪的,叫我“小同学”就蛮亲切蛮真实的,正因为这个同学太小所以才口无遮拦径直跑去陶有强马家驹冯世纶那里班门弄斧,喷了一通“胡学商榷”,人家眼皮都没眨一下,好尴尬啊,好在我连小学生都不是,自然可以释怀了。

先生之辨甚妙,不过仔细思量又觉是诡辩(你看小屁孩就这样,说翻脸就翻脸,翻脸比翻书还快,说实话学术面前我是一点情面也不讲的,您别见怪)既然和法是总则,那么小柴胡汤也一定是和法之一了,在先生看来太阳可称汗和法,阳明当然是下和法,而少阳就是清和法,那么我又要提问了,小柴胡汤应叫什么和法呢?看来得叫它和和法吧,而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少阳病不能用和和法而只能用清和法,如同少阳病不能用汗和法与下和法一样,这是刘氏学说不能回避的问题。

如果你的答案是中部热证当用清法和之,而不能寒热并用而使小柴胡汤,那我要问了三阳皆是热证为什么不是统统用清和法,而是汗、下、清而别之?

我说刘氏学说走出了伤寒论并无贬义,只是觉得它不适合没有接触过《伤寒论》的初学者,我在“胡学商榷”中也是这个意思。尽管没有贬义,但从做学问的角度来说我还是反对改经的做法的!这样的做法大概是今天这样的时代才出现的,做《老子》的更多见,什么《牟氏老子》啊等等太多了,先不论你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和水平去改原典,也不论你改得有没有道理,改得对不对,好不好,都不论,你这样改已经走出了原典而远离之一定是事实而不是曲解!

先生对《伤寒论》的熟悉和运用自如,着实令末学佩服,还是那句话,能把书读到这份上,不简单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9-2-13 07: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热则清之,寒则温之”,这是中医学基础理论,脱离了这个基础理论,必然脱离了中医学,这个无须诡辩。
小柴胡汤证并不是纯少阳证,而是少阳与太阴合证。其证“心烦喜呕”属少阳,“不欲饮食”属太阴;其药柴胡黄芩清解少阳热,半夏生姜温解太阴寒。“三部六病学说”以原典为据加以解说,哪里改原典了?您说刘氏改原典,烦请您提出依据。假如没有依据,那就是信口开河了。
再次感谢先生关注三部六病学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28

积分

155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28
发表于 2019-2-13 08:4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阳病本身就不同于太阳病和阳明病那样单纯,原则地说太阳和阳明也不那么单纯,所以这种纯少阳病的提法有待商榷。

而“不欲饮食”就属太阴,这样的思维逻辑不能认同,用了生姜半夏就是在温解太阴之寒,这样的认识也不能接受。

刘氏说少阳病不应用小柴胡汤而应该用某某汤清解少阳中部之热,是伤寒论的错误所在,是张仲景搞错了,需要我们加以修正,这样的行径如果要理解成是在解释伤寒论而非改典,那我也没话可说了。

“热者寒之,寒者温之”似乎不错,但那毕竟是医者所为,正确与否医者说了不算,只有生命体才有发言权,是不是生命体所要的呢?“热者寒之,寒者温之”难道说张仲景老先生不比我们清楚吗?对药性的认识,对方剂的使用难道还不如我们熟悉吗?不是张仲景错了而是我们太自大了!太自以为是了!医圣不能有错吗?,能,是人就能,但不会是这样的错误。

我该表达的我自认为已经表达清楚了,刘氏们生的思路我也晓得了,如果不能求同那就只好存异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9-2-13 13:5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国栋 于 2019-2-13 13:55 编辑

不管什么病,凡是不单纯者就不是纯病,而是合并病。
小柴胡汤证之“不欲饮食”是属太阴,有其证舌苔白、脉弦细为佐证。请您不要把其他方证的“不欲饮食”一律看作是属太阴。

你说:“刘氏说少阳病不应用小柴胡汤而应该用某某汤清解少阳中部之热,是伤寒论的错误所在,是张仲景搞错了,需要我们加以修正”,烦请你提出出处,是何人在何处这样说?

“寒者温之,热者清之”,不是似乎不错,而是确定不错。假如医者对于四逆汤证发热,反用清热法,那是医者辨证错误,不是中医基础理论错误。

再次感谢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28

积分

155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28
发表于 2019-2-13 21: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与我的理论构架不同所以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就存在差异,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存在差异是好事情,没有差异哪来的和法?您不是说和法是治疗总则吗!对和法就是用来调和差异的。

让我稍有疑惑的是做为刘氏门徒,先生难道没有读过《伤寒临床三部六病精义》与《医学创新路》这样的刘氏专著吗?那里面比我讲的露骨,先生如此熟读《伤寒论》,难道对自家的学说如此陌生吗?

胡刘的学说看似相近,实则有本质的不同,可以这样说胡讲的还是《伤寒论》而刘讲的却是《三部六病》,刘讲的已经不是《伤寒论》了,先生如果不能承认这一点,只能说明先生还没有悟透《三部六病》。

我个人是从胡学入门的,但我还是要对其提出质疑,尽管胡氏的徒子徒孙们不愿意与我商榷,没关系,你看不是还有三部六病的朋友们感兴趣吗,只要是讨论学问的我都欢迎,尤其是对我的观点提出质疑和批评的我就更欢迎。

可以说胡学并不是那么完美的,同样刘氏学说也存在着诸多站不住脚的地方,我想刘氏门徒不会认为三部六病完美到了没有任何问题的程度吧。做学问时我常用假设法,假设再过两千年先生认为《伤寒论》与《三部六病》谁仍是经典呢?

冯世纶先生最近有个什么新春讲话,有一些内容显然就是针对三部六病的一些观点的,与我的态度差不多,先生可寻来看看。

其他关于合并症,治则啊等一些细节问题我想还是暂不讨论的好。

先生雅量令末学佩服,总是那么彬彬有礼,末学一定向先生学习尽量把话讲得平和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9-2-13 23: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国栋 于 2019-2-14 05:55 编辑

我读的《三部六病》(刘绍武讲述  宿明良整理)是1985年出版的内部资料。资料中全然没有您所说的那些话,所以,我才请您说明是何人在何处说的那些话。既然您能说明出处,那还是烦请您摘录原文,我们然后再作评议。
我先摘录“三部六病”原文:
“古人注疏的准则是"注不破经,疏不破注"。这个原则对不对呢?我认为是对的。就《伤寒杂病论》而言,本书已成为历史文献,从尊重历史的角度看,既不能加,也不能减,随便加减就会失去文献的原貌。历史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其书中正确与谬误、是与非,不能随意更动,改变了原文就等于改变了历史事实,这就是我在谈及仲景及《伤寒杂病论》历史背景之前的态度。
自宋代朱肱起,释为六经辨证,这是千古谬误,后文将会述及。我们所以叫六病辨证,是因为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全文称病,将大题小目均叫"病"。采取"孔步我步,孔趋我趋"的态度,并非颂古非今,而是尊重历史事实。”

欢迎质疑和批评。但是请提出具体依据,提出具体依据是尊重事实的批评态度。
任何学说都不是完美的,完美就没有发展了。经典也不是完美的,更不要说“三部六病”学说了。欢迎您对“三部六病”学说的错谬之处多加批评!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刘绍武先生逝世后,其弟子所写的东西,不代表刘绍武先生的思想。弟子如有错,不能归咎于先生,但并不妨碍批评。先生如有错,一样可以批评,只是一样需要有依据,一样需要尊重事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28

积分

155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28
发表于 2019-2-14 07: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读的精义是刘绍武著、刘惠生撰的,医学创新路是刘惠生著的,您不会不知道刘惠生是谁吧,但愿我读到是盗版的或是伪造的而不令先生失望,至于摘录我看就算了吧,又不是在写论文只是聊聊彼此的心得而已。

做学问,在确定课题之后首要工作就是收集资料,没有足够的资料拿什么做文章,先生不会是靠着一本小册子闯天下的吧,信奉刘氏学说并没有错,但如果在没有对其学说的前前后后来龙去脉都搞清楚的情况下就将之奉若神明,那一定是不妥当的的,吃亏的是自己。你看对于一个关注刘氏学说的我来说还要多读几本刘氏专著才敢讲刘氏走出了伤寒论这样的话,而对于一个指着刘氏学说吃饭的先生来说不更应该好好研究研究吗。

刘惠生的《医学创新路》的副标题是从《伤寒论》到《三部六病》再到《系统医学》,实则不用我说已是离《伤寒论》越走越远了,刘氏们有着共同的毛病,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热者寒之,寒者温之”吗,不管你生命体需不需要,刘惠生亦如此,搞什么系统医学要统一中西医学,这样的统一是中医的需要呢还是西医的需要呢,还是两者都需要?末学看来谁也不需要,是刘惠生的需要,与那少阳病需清法和之的思维同出一辙。中国这么大,统一了还要搞民族自治呢,何况是医学了,多元化的时代早已到来了,难道我们要往回走吗?

做学问不能只听一家之言,我虽是从胡学入门的,但我还要知道南陈北刘是怎么讲的,还要清楚刘氏三部六病是怎么说的,正因为如此我才敢提出《伤寒论》中“表里内外”这个话题,因为两千年来没人谈过,没人讲清楚过,全国中医药大学盖不超过三十家,伤寒论教研室也就不会超过这个数,研究伤寒论的教授也不会超过一百人,有没有哪一位挑战这四个字啊?“表里内外”就这四个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2327

积分

416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327
发表于 2019-2-14 08: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一篇谬论出来了!
发现你的东西竟然基本上没有对的!
太阳有表证吗?这个大家都说有;有里证吗?当然有!你文中的条文也说了,明显太阳有表里!
阳明有表证吗?“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风,脉浮而缓,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这是表还是里?有里证吗?
少阳有表证吗?“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不可发汗,汗则谵语,烦躁,此属胃不和也,和之则愈。”这是表还是里?有里证吗?
太阴有表证吗?“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这是表还是里?有里证吗?
少阴有表证吗?“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这是表证还是里证?有里证吗?
厥阴有表证吗?“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伤寒,手足厥逆,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这是表证还是里证?有里证吗?

岂不是六经皆有表证!而且这些还不是所有的六经表证。

只要能放开固执的执念,客观的看伤寒论,就能发现谁的理论对,谁的理论偏。
你写的东西基本上没有对的,只是在挑一些能支持自己的条辩来自说自话。
你就喜欢自说自话,固执还自诩为聪明,耽误后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19-2-14 10: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景就是都是表征,也都有里证,也就都有伤寒与中风。还是各自理解,各自实践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9-2-14 11: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流代替不了源,《千金》《外台》代替不了《伤寒论》。精义代替不了原本,儿子代替不了父亲。不摘录原文,就不清楚哪些话是刘惠生撰的,哪些话是刘绍武说的。不明就里的一概驳斥,就是不负责任了。
再次重申:“热者清之,寒者温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是生命体的基本需求,所以才是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从医学发展的需求来说 中医需要学习西医的微观知识,西医需要学习中医的阴阳学说。中西医学互相学习,是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伤寒学者指着吃饭的家什是经典精神,而不是哪一派学说。有批判意识很好, 但“有的放矢”就更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9-2-14 11: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风,脉浮而缓,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阳明中风,就是阳明病中风。例如太阳中风,就是太阳病中风,如原文曰“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太阳中风,是在太阳时辰上,得了中风病。阳明中风,是在阳明时辰上得了中风病。阳明中风,不是阳明证,所以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少阳不可发汗,是因为不是表证,“发汗则谵语,此属胃”,是说发汗谵语属胃,而不是说少阳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胃。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此条所谓太阴病,也是在太阴时辰上得病,而不是腹满而吐利的太阴证,不能明白此点,就不能明白太阴脉浮是怎么回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少阴病,同样是在少阴时辰上得病,例如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宜大承气汤,假如不联系得病时辰,就不能明白少阴病怎么宜大承气汤?
只浅读经文,不深究经义,只能固执己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2327

积分

416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327
发表于 2019-2-14 11: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连表里都不知道是什么概念,还经义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28

积分

155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28
发表于 2019-2-14 12: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论坛,本就该如此热闹的,尽管彼此诸多异见,但我想一定是大家都有各自收获的。

伤寒论本是存在时间概念的,但绝不是刘氏门徒马文辉等所讲的那样,因为他们的六时划分本就是错的,马说太阳是初阳,少阳老二,阳明老三,大概是这样的排法,这都是自己拍脑门臆想出来的,不明易理开口即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28

积分

155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28
发表于 2019-2-14 13: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部六病精义》是刘绍武著,刘惠生撰。

何为著呢,写作、撰述;何为撰呢,编纂、编写。

李先生说谁该是源谁该是流啊?我们的交流中我转述书中的内容应该谁负责任啊?刘老先生、小刘先生、还是我啊?

我说刘氏学说认为少阳病要用清法而不能用和法是错误的认识,是有的放矢还是无的放矢啊?

先生被三六学说中毒太深难以自拔了,太可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9-2-14 13: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太阳里证,就是阳明病,“膀胱”指腹中,非膀胱腑,如果有独立的太阳里证,请指出它与阳明里证的异同。
所谓阳明中风,就是三阳合病,中风皆属太阳中风,如果有属于阳明的中风,请指出它与太阳中风的异同。
所谓少阳中风,就是太阳少阳合病,头痛发热者为太阳病,若脉弦细,则可能连同了少阳病(属少阳)。
太阴中风,是太阳太阴合病,可用桂枝汤治愈者仅指太阳病,而真正的太阴病用桂枝汤无效。少阴中风、厥阴中风之“为欲愈”亦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9-2-14 13: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国栋 于 2019-2-14 14:45 编辑

《伤寒论》六时划分,太阳巳午未,阳明申酉戌,太阴亥子丑,少阴子丑寅,厥阴丑寅卯,少阳寅卯辰。假如不是这样,那么厥阴就不会和少阳重合。例如:寅卯是厥阴和少阳重合的时辰,那么怎么区别寅卯是厥阴还是少阳呢?开原文去琢磨他经,恐会背离仲景意。如六病不是六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9-2-14 13: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国栋 于 2019-2-14 13:56 编辑

在一本书中,有著也有撰,不抄录原文,怎么知道哪是著?哪是撰?
抄录几句原文用于学术质疑,有什么责任呢?清法就是和法的一种。《伤寒论》之和法是专指少阳吗?请指出原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9-2-14 19:3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你是学者,才愿意和你讨论。论坛里也是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有的人一贯骂街,这种人根本不必搭理他。
《伤寒论》并没有说“和”法是少阳病证专用法,那又怎么能说《伤寒论》不用清法,是张仲景搞错了呢?你甚至说什么“被三六学说中毒太深难以自拔了”,说话也是越来越没有尺寸了。假如你不能举出“刘氏修改伤寒论”的实际证明,那就是诽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28

积分

155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28
发表于 2019-2-14 21: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的这本“精义”应该是在你看的那本内部刊物的基础上修改补充而成的。其序言中说:“绍师对《伤寒论》之不足深有感悟,故对《伤寒论》有“立纲、归类、正误、补缺”之举。”

第二章中说:“因为太阳病是表部的阳性病,病性属热、属实。阳病的治则是“热则寒之”、“实则泻之”故不应该用热性方剂麻黄汤和桂枝汤,治热性病,桂枝汤实乃表虚的厥阴病之方,而非太阳病所能用。”

第二节又说:“我认为,用清法的证,均属少阳病证,清法是少阳病的治疗总则,但在《伤寒论》中却用和法来治疗少阳病,这是原则性的治疗错误。”

不难看出,立纲、归类可以理解为解读《伤寒论》,而正误、补缺显然不是在解读了,这样的行为算什么呢?李先生您自己定吧。

而在我的行文中说:刘氏走出了伤寒论,在我们之后的交流中我说过,我这样讲并无贬义,只是要表达对于一个《伤寒论》的初学者来说,刘氏学说不适合,也没有否定刘氏学说的意思,李先生不会否认我讲的这些事实吧。我有诽谤刘氏学说吗?

学术之争本是很平常的事情,心平气和地争与大呼小叫地争都无所谓,只要进行的是学术探讨而非其他我就可以接受,当然先生不能接受这些我是可以理解的。

您要是把我看成是小同学不就不会觉得我没有分寸了吗,我这个人向来是口无遮拦,心理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那句话你当从正面理解,对于一个肯下苦功夫用心读书的人来说,现今社会不多了,我真心觉得如果陷进去了走不出来,未得正知正见实在是太冤枉了。

我打这么多字是很困难的,遇到用心读书的人我向来是真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28

积分

155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28
发表于 2019-2-14 22: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就是门派内的人,体系内的人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容易陷进去而不敢越雷池一步,不只是刘氏门徒如此,胡氏门徒亦如此,你看冯世纶不就是顺着胡师祖的观点说第147条之方证属厥阴病吗,这都是“接着说”的,接着胡先生的学说说下去的。

胡氏门中有谁站出来对师祖提出质疑和否定呢,刘氏门徒有吗?这是学界的一大弊端!尤其是在学院派中更甚。

我虽是从胡学入门的,但我是体系外的人,不是搞医疗的,也许是没有陷进去的原因吧,或许是旁观者清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9-2-14 22: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部六病精义》“序言中说"绍师对《伤寒论》之不足深有感悟"”,这不就是弟子说的话吗?而楼上我摘录的《三部六病》(刘绍武讲述  宿明良整理)原文:“古人注疏的准则是"注不破经,疏不破注"。这个原则对不对呢?我认为是对的。就《伤寒杂病论》而言,本书已成为历史文献,从尊重历史的角度看,既不能加,也不能减,随便加减就会失去文献的原貌。历史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其书中正确与谬误、是与非,不能随意更动,改变了原文就等于改变了历史事实,这就是我在谈及仲景及《伤寒杂病论》历史背景之前的态度。”这才是师父说的话。
弟子说:“故对《伤寒论》有"立纲、归类、正误、补缺"之举。”这个“之举”是举在“三部六病”中,而不是修改《伤寒论》。你把前提说错了。

“第二节又说:"我认为,用清法的证,均属少阳病证,清法是少阳病的治疗总则,但在《伤寒论》中却用和法来治疗少阳病,这是原则性的治疗错误。"”这是师父说的话吗?《伤寒论》凡用清法的证,均属少阳病证,不就是少阳病证用清法吗?“但在《伤寒论》中却用和法来治疗少阳病”,这不是自相矛盾的话吗?
“立纲、归类”,是“三部六病”立纲、归类;“正误、补缺”也是在“三部六病”中正误、补缺。书名叫做《三部六病精义》,而不是叫做《伤寒论精义》。这和修改《伤寒论》是两码事。

你说我“被三六学说中毒太深难以自拔了”,不就是说“三部六病”是毒物吗?难道这还不是诽谤吗?以质疑和讨论问题的态度,会说别人中毒太深吗?

凡用心学习者,首要的问题是学得进去(用你的话说是“陷进去”)。假如学都学不进去,还有什么走不走得出来?你认为“三部六病”是毒物,是偏知偏见(你的话是“未得正知正见”),而我认为“三部六病”是打开《伤寒论》神秘殿堂大门的钥匙。“三部六病”也不是什么都对,例如,说“桂枝汤实乃表虚的厥阴病之方,而非太阳病所能用”,这个说法就值得商榷,我认为桂枝汤用于太阳中风,需要覆被令汗出,而桂枝汤用于厥阴中风,不可覆被令汗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28

积分

155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28
发表于 2019-2-15 06: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是我错了,是我强词夺理了,实在抱歉,实在抱歉。

三部六病学说是我学习的不够深入以致产生了误解,实在抱歉。

这么好的东西,是我没学进去啊,损失的我,再次向先生表示歉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9-2-15 07: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确实是位学者。论坛上凡攻击人的,鲜有表示歉意的。
“三部六病”的东西并不是什么都好,更不是什么都对。刘绍武先生也不认为他说的话都对。“三部六病”是一个新生儿。刘绍武先生说:三部六病学说的创立,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您能关注三部六病,并能提出质疑,这很好,再次感谢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00:58 , Processed in 0.100943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