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061|回复: 23

[其他] 伤寒脉之虚实与厥逆预后

[复制链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8-8-15 06: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337条曰:“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凡厥,是说所有的厥,不论虚寒之厥,还是实热之厥,其病理因素都是阴阳气不相顺接。厥,就是手足逆冷。手足冷,一定是手足供血不良。如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伤寒寸口脉微,为阳虚,必然肢端供血不良,出现手足厥冷;至七八日肌肤冷,也就是七八日之前,肌肤不冷,至七八日发展到肌肤冷,其人躁,这是阳气虚衰;无暂安时,是其人躁动,一刻也不得安宁,此为脏厥,必死。338条揭示了,伤寒脉微而厥,延续至七八日,则发展为死证。那么往前提一日,也是濒死证,不过还或许有得救。如343条:“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也就是说,伤寒脉微而厥,至六七日,烦躁,灸厥阴,其厥复温者还能生还。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和至六七日,厥多一日就不一样。厥至七八日是“其人躁,无暂安时”,厥至六七日是其人烦躁。烦属阳,躁属阴。脉微而厥,烦躁者,灸厥阴,扶其阳,还有阳生、厥回,其人转危为安的希望。“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是残阳与盛阴相争,必死。那么再往前提一日,是什么情况呢?如300条:“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这也够呛。那再提前一日呢?如342条:“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此条“复厥五日”是倒装句,按句式顺序应为“五日复厥”,将“复厥”提前,是为了强调复厥。“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是说伤寒四日中,前三日是手足厥冷和手足发热交替出现,第四日是复手足厥冷,而不复手足发热,“复厥五日”,是第五日仍为复手足厥冷,而不复手足发热,这是手足厥冷比手足发热多二日,即为寒多热少,阳气退,其病为进。“进”是寒邪由表向里进。但是还没有深入到里部,寒邪深入到里部者,必下利,如300条。由此可知,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这个急温之,就是为了防止出现虚寒下利,以避免病情发展为濒危证。323条脉沉者,一定是手足厥冷,否则没有急温之的依据。如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301条“反发热”,是手足反发热。《伤寒论》是广论伤寒发热病证的,三阴三阳病证都会发热,而少阴病证脉沉者,通常为手足冷,所以少阴虚寒脉沉者,假如手足发热,即为反发热。如292条:“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厥阴病证手足厥冷和手足发热交替出现,其手足复厥时,并不是脉微。

还有血虚复厥。如347条:“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此为血虚而厥。假如是阳虚而厥,脉虚厥冷者必下利。血虚而厥者则为不大便,此为亡血,不可下,下之则竭其血,故曰“下之死”。

再看实热之厥。如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伤寒,脉滑而厥者,是里有热,里有热怎么不下之呢?这个“脉滑而厥”和“厥深热亦深”之“厥应下之”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呢?如335条:“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335条是表邪入里之实热厥。假如是表邪入里之虚寒厥,连续厥逆三日者必下利,如332、342条。335条连续厥逆三日,却不下利,必为表邪入里之实热厥,故曰“厥应下之”。那么,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和335条“厥深者热亦深”有什么不同呢?关键是在得病的日期上,335条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是手足厥冷四五日,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是手足厥冷初日。伤寒手足厥冷四五日者,必为表邪入里较深,邪入胃中。伤寒手足厥冷初日者,则为表邪入里较浅,邪入胸中。假如不是这样,则无法理解“伤寒脉滑而厥者”为何不下之?
有学者认为,“伤寒脉滑而厥者”之“厥”,不是手足厥,而是厥脉,并且引用王叔和“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关于厥脉的论述:“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大,是其候也。”假如350条“伤寒脉滑而厥”是厥脉,而不是手足厥,那么338条“伤寒脉微而厥”也应是厥脉,而不是手足厥,这可就说不过去了。因为338条假如是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大”,那就和“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根本对不上。所以,350条“伤寒脉滑而厥”,法当为手足厥,而不当为厥脉。那么,寸口脉滑,为寸口动脉血液充实,而寸口动脉血液充实者,出现手足厥,就不好理解了。寸口脉微或脉虚者,其手足厥冷好理解,因为寸口动脉血虚,热能衰减,手足厥冷则合乎情理。而寸口动脉血液滑利充实,热势强盛,怎么会手足厥冷呢?有说是热郁于里,此说不成立。热郁于里,阳气不得出,同样应为寸口脉微,如124条“瘀热在里”的抵当汤证就是“脉微而沉”,而257条“脉数不解”的抵当汤证是合热阳明而消谷喜饥,与124条瘀热在里不同。况且抵当汤证没有手足厥。即124条“脉微而沉”并没有手足厥,可见阳热瘀在里者,即便脉微,也不会手足厥。还有少阴虚寒脉不至者,也有手足发热者,如292条。少阴虚寒脉不至,比脉微更虚,还会有手足发热者,那么伤寒脉滑者,为什么会出现手足厥冷呢?寸口动脉滑利者,反而手足厥冷,不可能是瘀热在手足。那么理由大概只能是,寸口部分动脉血液逆流,形成局部动脉血液逆循环,一部分动脉血液不流过手足,因而手足厥冷。这和江水或海水逆流,形成局部逆循环的情况有点类同。假如不这样考虑,还有其他说得通的道理吗?
伤寒脉滑而厥者,不可发汗,假如发汗,亦必口伤烂赤。




上一篇:他山之石
下一篇:[转载]日本人凭什么比我们中国人多活8岁?

34

主题

2328

积分

7741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经方中医的忠实追随者

Rank: 5Rank: 5

积分
2328
发表于 2018-8-15 07:19:41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这条辨够复杂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8-8-15 11: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阴病手足发热只会跟着身体一起发热,若身体不发热,手足不会单独发热,最多是手足温,如288、368条。即使到了阴盛格阳的程度,头面热,手足也还是冷的,不会发热,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66条: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所以292条的“反发热”不是单指手足发热,就是体温上升,此时吐利应该已经没有了,成了单纯的少阴表证。
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少阴表证以不发热、脉浮为常,所以加了“反”字。285条:“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发热,说明表部津液尚可,脉当浮而稍紧,可用麻黄发汗;脉沉,说明合并里证,不是单纯表证了,用细辛治里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8-8-15 12: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虎汤证的厥很好理解,因为白虎汤证是轻度脱水,肢末没有足够的津血供应,自然会发冷。脉滑,实为脉浮滑,主虚热,不主里实,若沉按之,反涩。白虎汤证的厥说明:热厥并不都是“应下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8-8-15 13: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292:“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368:“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两条对比,可知292条“脉不至”,就是368条“脉绝”。368条“脉绝,手足厥冷者”,假如手足不复温,则无脉还的可能。292条“脉不至,手足反发热者,不死”,佐证了368条手足厥冷而不复温者,脉必不还。所以,说292条是“单纯的少阴表证”,与经义相悖。

说“白虎汤证是轻度脱水”,又是信口。脉滑主水,如小陷胸汤证脉浮滑,就是心下有水,所以用半夏去水。白虎汤证脉滑,也是有水,所以用知母下水。如《神农本草经》曰:“知母,味苦,寒。主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主题

2328

积分

7741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经方中医的忠实追随者

Rank: 5Rank: 5

积分
2328
发表于 2018-8-15 14:57:24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顶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8-8-15 16: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伤寒脉之虚实与厥逆预后

罗罗育儿 发表于 2018-8-15 07:19
学习,这条辨够复杂的。

感谢关注!《伤寒论》中没有方证的条文,以及厥阴篇中比较复杂的条文,在专业中医师中,用心研习的也不多,难得像您这样的中医爱好者关注,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617

积分

5704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617
发表于 2018-8-15 16:51:14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手足冷而发白是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8-8-15 20:52: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伤寒脉之虚实与厥逆预后

李国栋 发表于 2018-8-15 13:49
292:“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368:“下利后,脉绝,手 ...

292、368条意思一致:若“脉不至”“脉绝”者,手足必厥冷,吐利虽止,必复吐利,也就是会变成通脉四逆汤证(灸少阴七壮是救不回来的),有较高死亡的机率;而若“手足不逆冷”“手足温”者,脉必已还,且无吐利,没有了里证,不管有没有发热,都已经是单纯的少阴表证了。

您不要忽略了,知母“下水”之前,说的是“味苦,寒,主治消渴、热中”,而且知母所下之水,为水火相阻之候,如桂枝芍药知母汤证,肿在一处,而他处反而消瘦,知母下水的效果恰恰是通过滋阴泻火来达到的。此外看看白虎汤的全部组成就更清楚了,四味药除了解热就是补津液,可以治中暑,若脱水严重者,还要加人参。所以我说“白虎汤证是轻度脱水”乃是不刊之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8-8-16 06: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伤寒脉之虚实与厥逆预后

coorus 发表于 2018-8-15 20:52
292、368条意思一致:若“脉不至”“脉绝”者,手足必厥冷,吐利虽止,必复吐利,也就是会变成通脉四逆汤 ...

292条:“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368条:“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368条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请注意这个次序,是下利后,脉绝,脉绝时手足厥冷。
292条是吐、利时,手足反发热,手足发热时,出现脉不至。手足发热是阳气尚在,手足津液不亏,手足津液必然会渗入毛细血管静脉端,从而维持血液循环,可待脉还,故曰不死。
现实中,有心脏停止跳动,呼吸尚存,手足不冷,结果又心脏复跳,死而复生的情况。所以,不要以常规的想象看待《伤寒论》原文。

287条:“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287条,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七八日中,手足从来没有逆冷过;脉紧为寒,至七八日自下利,法当手足逆冷,却反温,是阳气不虚;脉紧反去,是寒去,故为欲解也。请注意是“虽烦、下利”,不是“烦躁、下利”,“烦”为阳气复,故虽烦、下利,必自愈。

292条少阴病吐、利,手足反发热,是阳气尚在,故不死,脉不至者也不死,灸少阴七壮,脉必复。
343条:“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343条灸厥阴,是复手足温,不是复脉,复脉当与通脉四逆汤。

292、368、287、343条等,每一条都有不同之处,不可忽视其不同点。如果忽视每一条之不同点,那就每一条都一样了。脉暴微,也有手足反温的情况;手足发热,也有脉不至的特例。

292条并不是说“反发热者,吐利必自止”,而是说“不死”。这就是少阴不同于厥阴。
少阴病吐、利,手足反发热,脉不至者,灸之,灸之是为了复脉,这绝不是什么单纯的少阴表证。表证不属少阴,少阴就是里证,里证才会吐、利。如282条曰:“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148条曰:“悉入在里(为少阴)。”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少阴不得有头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

伤寒,先手足厥冷,后手足发热,下利必自止,见厥复利,这是厥阴病证特点。厥阴病证不是手足反发热。而是“厥热胜复”。不要把厥阴混同于少阴。厥阴病证手足先厥冷,表寒入里者,必下利;手足复发热者,下利必自止。少阴病证没有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的特点,所以才说“反发热”。这是鉴别少阴和厥阴的标志。“厥热胜复”,不厥者自愈,是厥阴病证的规律,不是少阴病证的规律。假如厥阴和少阴具有相同的规律,那还有什么厥阴和少阴的区别呢?

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不是脱水,脱水岂能用桂枝麻黄?其证“头眩短气”是有水气,不是脱水。中暑不可与白虎汤,你把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也给弄混了。白虎汤证脉滑,滑为实热,实热不渴,渴者为虚热,虚热者为白虎加人参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绝不会脉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8-8-16 11:44:08 | 显示全部楼层
292条是说,吐利的同时,若无脉不至,手足不逆冷、身反发热者,吐利当止,只剩少阴表证,故不死;若脉不至而手足逆冷者,危证。
287、343条是脉微,是少阴病的常规脉,不是脉绝、脉不至,所以未必会出现四逆,这并不是特例,可能您把“脉微”、“脉暴微”等同于“脉绝”、“脉不至”了。
总之,少阴病脉不至者,必有四逆,没有特例,但未必有身热(317条有身热,298条无身热),未必有吐利(292条有吐利,298条无吐利);反之,若四逆而吐或利者,脉未必绝,如353、354、377、388条。

阴证手足厥与手足温之间可以有反复,这没有问题,但332、334、336条中提到的厥与热的交替是阴证与阳证的交替,且还有时日长短的较量,首先这跟厥阴病篇的内容(326—329条)几乎无关(厥阴与厥逆是毫无关系的);第二,临床上是否真有这种病例?我十分怀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8-8-16 12: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何曾说过桂枝芍药知母汤证是脱水了?说知母补水不等于说含有知母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就是治脱水的,说白术利水也不等于说含有白术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就是利水的,您能明白这逻辑吗?

白虎汤治的就是虚热干热,病人会渴;实热湿热者,为黄芩所主。粳米“止烦止渴”、石膏“止消渴烦逆口干舌焦”、知母“主消渴热中”,再加上甘草也是个养阴的药,合在一起,反倒不能治渴了?白虎汤证是轻度脱水,其脉尚有滑象,重按之必细涩,白虎加人参汤证脱水更厉害,脉就没有滑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8-8-16 14: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292条“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和334条:“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这是两种疾病类型。292条吐、利,是里部虚寒,手足发热是表部实热,如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334条先厥,是厥阴表寒入里;后发热,下利必自止,是阳气胜阴寒;若利不止,是阳胜太过。你非要把少阴虚寒证和厥阴寒热虚实错杂证混为一谈,把自己的说法强加给经典,那你继续。

你说白虎汤证也渴,那怎么和白虎加人参汤证区别?如经曰:“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请你找出白虎汤证口渴的原文。说什么“白虎汤证是轻度脱水,其脉尚有滑象,重按之必细涩”,请你不要再篡改经典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8-8-17 11: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伤寒脉之虚实与厥逆预后

李国栋 发表于 2018-8-16 14:11
292条“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和334条:“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若不止 ...

我反复提醒过您了,看看326条是怎样描述厥阴病的,跟厥逆有关吗?
所谓“阳胜太过”就是个少阳病,“厥热胜复”就是少阴病与少阳病的反复交替,先不管如何命名,请问您在临床上见过类似332条的病吗?
白虎汤里有三个药治渴,为何加在一起反而不能治渴?

请您正面回答以上三个问题。


白虎汤治渴的经典依据,可参看此文,整理得很完整:http://www.doc88.com/p-4071060525000.html
此文认为《伤寒论》中本无白虎加人参汤,颇有说服力。从药证方证上看,白虎加人参汤证也不可能出现洪大之脉,而当弱、细、涩。
《金匮》:“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这条中的“白虎加人参汤”,《玉函》及《脉经》皆作“白虎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8-8-17 12: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伤寒脉之虚实与厥逆预后

在对经典的研究中,无论怎样强调考据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因为一个小小的错简、讹变都会使建立于其上的理解完全失去依据。

反过来说,对于经典中明显自相矛盾的地方,不要曲为其说、非说通不可,而当实事求是地质疑之,至少不能认为原文绝对正确。比如厥热胜复就不能归于厥阴病,否则自相矛盾,而《玉函》的出现也已经证明,从330条起,已经不是厥阴病的条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8-8-17 15: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证消渴,为心下有水,脾胃气弱不能化水为津上承口腔,故气上冲心,抗御表邪入里,这是人体祛邪的本能。气上冲心,为客热入心,故心中疼热。客热扰胃则饥,脾胃气弱而心下有水,故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为胃中虚冷,如122条:“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若误以此“食则吐”为里实而下之,则更伤胃气,加重里寒,故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证为伤寒之寒邪在上在表。其证手足发热,是阳气欲祛寒邪出外,为阳气进入表部与阴邪分争的状态;手足逆冷,是阳气退入里部守卫大本营的状态。厥阴病证这种“厥热胜复”的表现,是对326条的充实。阳胜太过,则变为少阳便脓血的热利;阴胜太过,则变为少阴下利不止的寒利。但是厥阴病证首先见到的和常见的,是正邪在表部分争的“厥热胜复”。通常情况为,热比厥连续多四日,才能转入内,变为少阳热利,如341条。厥比热连续多三日,才能转入内,变为少阴寒利,如332条。
关于阳气退、厥寒进,阳气进、厥寒退的条文,《伤寒论》在331、332、334、336、341、342等6条中作了详细论述。你否定这些论述,不知是从哪儿来的底气?请问您诊疗过的伤寒发热病人有多少?大凡诊疗过伤寒发热病人逾百名以上者,基本上都能见到这样的病例,只要心细。

石膏知母用于渴,是热伤津液之渴。脉滑为津液充实,渴个P呀?石膏治渴,凡用石膏者必渴吗?越婢汤方证用石膏,请看原文:“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  (二两)  大枣(十五枚)”

你提供的那篇整理得很完整的经典论文说道:虽然白虎汤与白虎加人参汤在应用时无实质区别,但清代医家舒驰远“或加人参,或不加参,当视其元气如何”的论述仍颇具参考价值。
请问怎么视其元气如何?脉滑者元气不足吗?你就别再摆活什么脉滑者重按必细涩了。《金匮要略》白虎加人参汤用于太阳中暑,太阳中暑的脉象是“弦细芤迟”。“脉滑”和“脉弦细芤迟”,可不可以视其元气如何呢?
《伤寒论》曰“渴者加人参”。白虎汤证和白虎加人参汤证,脉滑而不渴和脉弦细芤迟而渴,就是两方证的主要区别。但是,方用人参都是因为“渴”吗?理中汤方有人参,其证有渴吗?

“白虎汤里有三个药治渴,为何加在一起反而不能治渴?”你这话问的真没来历。请问:家里有三个人能做饭,爷爷、奶奶、妈妈都能做饭,可是一家人去旅游,为何三个人加在一起反而不能做饭了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8-8-17 16:42: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伤寒脉之虚实与厥逆预后

本帖最后由 coorus 于 2018-8-17 17:08 编辑
李国栋 发表于 2018-8-17 15:14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证消渴,为心下有 ...

您已经相当接近于我说的“厥阴病=少阳病+太阴病”的见解了,可惜偏要执着于少阳热利和太阴寒利的交替发作。少阳与太阴合病寒热利同时发作是有可能的,比如真武汤证就是(还合并了少阴病),但少阳太阴两病轮流打卡上班并且比拼谁发作的时间更长的病情,我真是没见过,就算有这种病,也不会有厥逆,除非再合上少阴病。您如果有实例,不妨分享一下,不能蒙混过关哦。

您说:“石膏知母用于渴,是热伤津液之渴。脉滑为津液充实,渴个P呀?”那么请您解释一下:脉滑的白虎汤证为什么要用石膏知母呢?

越婢汤证、大青龙汤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等都是可以有渴的,只是不必然渴而已,但热伤津液是必然的。

根据脉象和病人渴的状态可以决定要不要加人参,但只要您承认白虎汤能治渴,我引用文章的主要目的也就达到了。至于中暑的脉象“弦细芤迟”,弦是因为有表证,芤就是洪大脉或滑脉的本质,细和迟是血少,这些与我对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证虚热脉象的解说若合符节。其实根据条文还真不能确定有没有人参证,不加人参也是没问题的,就像您问的,理中汤证有渴吗?不但没有渴,理中汤条文中完全看不出人参证的存在,如果病人生津的功能良好,完全可以去人参。清代医家是把人参当作附子、鹿茸看的,跟《伤寒论》用人参不是一个路子,这点我们都清楚。

最后的类比您偷换概念了,前一个“能做饭”是说做饭的能力,后一个“能做饭”是说做饭的愿望或条件,这三个人在旅游中有没有失去做饭的能力呢?并没有啊。我知道您不是故意偷换概念,只是无意识的,我可以给您提供更合理的类比:三个无毒的东西加在一起就一定无毒吗?但就算您能举出无数这样的类比,您内心都非常清楚地知道,由石膏、粳米、知母、甘草组成白虎汤必能治渴,您只是需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错误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8-8-17 21: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如果不是理解能力弱,那就是混淆能力强。“厥热胜复”是像你说的“少阳热利和太阴寒利的交替发作”吗?
经曰:“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厥五日,热亦五日,难道是寒利五日,热利亦五日吗?设六日当复厥,六日不复厥者自愈,这是表证六日自愈,邪气入里者,哪有六日自愈的规律?邪气不进入里部,怎能下利?还“寒利和热利交替发作”,这不是胡说吗?顺便纠正一下,厥而下利者不是太阴寒利。太阴寒利无厥,少阴寒利有厥。有厥无厥是区别下利者属少阴还是属太阴的标志。如经曰:“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那么请您解释一下:脉滑的白虎汤证为什么要用石膏知母呢?”你这个问题简直幼稚到家了。难道石膏知母是止渴药?
你说:中暑的脉象“弦细芤迟”,弦是因为有表证。
哈哈,中暑是有表证,表证能用白虎汤吗?经曰:“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难道这句经文又错了?
你说“理中汤条文中完全看不出人参证的存在”,那是你不会看。经曰:“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霍乱,上吐下泻,吐泻不止,还有什么“如果病人生津的功能良好,完全可以去人参”之说?

最后的类比是我偷换概念了?还是你概念不清啊?三个人能做饭,那三个人的本事都是只能做饭吗?三个人都是炊事员吗?石膏知母能治渴,那石膏知母的功能都是只能治渴吗?石膏知母都是治渴药吗?粳米能治渴,那粳米就不能治饿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8-8-17 22: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伤寒脉之虚实与厥逆预后

李国栋 发表于 2018-8-17 21:09
你如果不是理解能力弱,那就是混淆能力强。“厥热胜复”是像你说的“少阳热利和太阴寒利的交替发作”吗?
...

关于寒利热利的交替,我只是转述您的观点而已,这是您的原话:厥阴病证这种“厥热胜复”的表现,是对326条的充实。阳胜太过,则变为少阳便脓血的热利;阴胜太过,则变为少阴下利不止的寒利。

而我之所以说寒利是太阴下利,是因为少阴病无下利,您所说的“少阴寒利有厥”,其实是少阴太阴合病的寒利厥逆,单单少阴病无下利,单单太阴病下利者无厥逆。这点看四逆汤中有干姜和附子就明白了,干姜是太阴主药,附子是少阴主药。

“石膏知母用于渴,是热伤津液之渴。脉滑为津液充实,渴个P呀?”“难道石膏知母是止渴药?”
这两句都是您自己说的,您既然认为白虎汤证津液充实,那就只能否定石膏知母能治热伤津液之渴了,您要是承认石膏知母能治热伤津液之渴,则只能推翻白虎汤证津液充实的说法了。理解您的两难。

“弦”是因为有表证,原文:“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脉弦、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说明有表证。“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汤主之。”这条也是有表证的,当用白虎加桂枝汤。

“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这话没错,单纯表证的确不可用白虎汤,但表证合并白虎汤证,当然可以在解表的同时用白虎汤了。类似的情况,如桂枝二越婢一汤证,说“不可发汗”,只是不能光发汗的意思罢了;少阳病说不可下,只是不能针对少阳病下之罢了,否则就不存在大柴胡汤了。

您的最后那段,我就不多说其中的逻辑错误了,您既然承认“石膏知母能治渴”、“粳米能治渴”,我就满意了,无论它们还能治什么,都没啥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8-8-17 22: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理中汤的条文需要单独说一下,这个霍乱吐泻,用理中汤是治不了的,霍乱是一种菌痢,其吐泻不是因为寒,也不是因为停水,更不是因为肠胃差,会吐泻到脱水,这跟条文后面说的“寒多不用水者”根本不是一回事。所以真正属于理中汤证的内容只有“寒多不用水”而已,为干姜证、白术证,没有人参证,您把吐利说进来,可见对霍乱是一无所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8-8-18 06: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真会断章取义。厥热胜复通常是当日厥去热复,热去厥复。厥阴病证之阳胜太过者,是连续手足发热四日而不复手足厥冷,必便脓血,怎么交替寒利热利?厥阴病证之阴胜太过者,是连续手足厥冷三日而不复手足发热,必寒利不止,怎么交替寒利热利?或许会有暴热来出而复去也。

凡渴者,必不会脉滑利。脉滑利者为津液充实,则必耐热,或其热还没有热到渴的程度。热到渴的程度时,必不会脉滑。

白虎加人参汤证“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是汗出血少,故恶寒,不是表证恶寒。经典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你说“当用白虎加桂枝汤”,呵呵,那你加吧。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说“不可发汗”,是说不可“覆被令汗出”,不是“不能光发汗的意思”。大柴胡汤证是少阳与阳明合证,其方柴胡黄芩解少阳之热,枳实大黄下阳明之热。少阳证当然不可下,如白虎汤证、栀子豉汤证等,就是少阳证,所以不可用攻下药。
你认为“石膏知母能治渴”,就说凡用石膏知母都是治渴,说越婢汤用石膏是治渴,桂枝芍药知母汤用知母也是治渴,所以你就满意了,石膏知母就是治渴,不治别的,遂你所愿了吧。

霍乱有热霍乱,也有寒霍乱。你就不要拿菌痢来概括一切霍乱了。请用中医思惟好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8-8-18 13:45:49 | 显示全部楼层
334条: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下利必自止”的下利是寒利吧?“若不止,必便脓血”是热利吧?这个寒利热利还是无缝连接的,一直在下利,转换的时候也没停过。要是后面又厥了,还得寒利,这不就是寒利热利交替发作吗?我哪里断章取义了?您不会说厥而发热后必定不会再厥吧?

“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这是表证恶寒,169条的“背微恶寒”则不是表证,请辨别清楚。

您把“不可发汗”理解为“不可覆被令汗出”也勉强可以吧,总之是要顾及津液,不可大发汗的意思。回到前面的讨论点,同样道理,“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不是“有表证就绝对不可用白虎汤”的意思,中暑时兼有表证,不会因为有表证就不能用白虎汤了,只要兼顾表证即可。

您还是没明白霍乱是啥,霍乱是急性病,不论寒热都是菌利,要脱水的,到了脱水期有用四逆加人参汤的机会,如385条,但绝不能用理中汤。我前面已经提醒您要脱水的,您还用理中汤,到底谁没有中医思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8-8-18 15: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是,若利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是先厥后发热不止,如341条:“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并不是发热比厥冷多一二日,就会便脓血,而是手足连续发热四日,发热比厥多四日,才会便脓血。便脓血者,是阳胜太过,必定不会再复厥。
出血多了,或出汗多了,都会恶寒。中暑汗出恶寒,是天气太热,导致出汗出的多了,血虚了;身热而渴,是里热,汗出身热,为白虎汤证,渴者加人参。中暑汗出,是热过头了,由于天气太热导致的热过头而汗出过多时,也会恶寒,这种恶寒是热极必反现象,不是表寒,不可加桂枝损其外。

当您说别人一无所知,或说别人不明白时,正是您自己一无所知,或您自己不明白时。您有中医思惟那当然好了,给你看看用理中汤治寒霍乱的链接: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 ... 8D%E4%B9%B1/3422865

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 ... ixue/1101-14-3.html

https://www.wiki8.com/hanhuoluan_14832/fangji.html

你一定还会说《伤寒论》用理中丸(汤)治霍乱,都是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8-8-18 21: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伤寒脉之虚实与厥逆预后

李国栋 发表于 2018-8-18 15:49
正是,若利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是先厥后发热不止,如341条:“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 ...

出血多了,出汗多了,是会恶寒,但那是无里热的炙甘草汤证、四逆汤证之类的恶寒,并且也都是表证。白虎汤证及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恶寒是背微恶寒,既然原文仅仅说“恶寒”,就该理解为表证的恶寒。

您引用的文字都不是病例,算是治则吧,这些作者都把夏天的感冒合并肠胃受寒的症状称为寒霍乱了~其实是藿香正气散证。藿香治霍乱?大概是这么想的吧。不过,康平本386条的正文是这样的:“吐利,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没有霍乱二字。

您提到理中汤是为了说明有人参的方子未必治渴,这点我是接受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02:55 , Processed in 0.090029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