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1668|回复: 2

[其他] 伤寒90论之一

  [复制链接]

29

主题

238

积分

188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238
发表于 2022-6-5 18:18:05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最近有小伙伴反映,东汉末年很久没有更新了。的确如此,停更一个月了。东汉末年公众号更新的主力是天使,天使是一个吉林的中医。

所以天使拜托我更新点文章。最近不太敢在各个群里说太多话,总会被问起,写的书什么时候出版。编辑给我的回复是,正在看,具体什么时候,还不能确定。其实我早就想写一下许叔微伤寒90论这个系列了,原本计划用蓉儿系列的形式,来一个微微系列,但功力不纯,达不到我想要的效果。索性朴素点,翻译加原文加我的评论吧。



许叔微遇到一个病人,发热、头疼、鼻鸣、恶心、自汗、恶风,这个明显就是桂枝汤证啊。

但当时兵荒马乱,买不到芍药。于是许叔微指着病人家里圃园中的芍药说,就用这个了。

旁边一个医生说,这个是赤芍啊,应该用白芍。

许叔微回怼,就应该用赤芍。

病人喝了两次用赤芍煮的桂枝汤后,出了一点微汗,病好了。



许叔微评论:

伤寒论中,仲景用芍药的时候,药方中90%写的就是芍药,并没有区分赤芍和白芍。《圣惠方》认为都应该是赤芍;《孙尚药方》认为都是白芍。

这两本书的作者医术都不低,都知道赤芍作用是利、白芍作用是补,但为什么他们对仲景到底应该用赤芍还是白芍说法不一样呢?

我曾经问过一些名医这个问题,他们也都不知道。

《神农本草经》中芍药说明是:主邪气腹痛,利小便,通顺血脉,利膀胱大小肠,时行寒热。

这说明《神农本草经》中的芍药指的是赤芍。

而伤寒论桂枝汤的第九证说,微寒者去赤芍药。这条去的,就是芍药的寒。

伤寒论中只有芍药甘草汤这条用的是白芍。因为病人两条小腿抽筋,是血寒的表现,所以只有此时才用白芍补。

《素问》说:涩者阳气有余也

阳气有余表现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表现为身寒多汗。

伤寒,脉涩,身热无汗。这是外邪中的阳邪打中了阴气,所以阳有余,要用麻黄发散多余的阳。

太阳中风,脉滑,多汗,身寒。这是邪中的阴邪打中了阳,所以阴有余,必须用赤芍刮这个阴邪。

这样桂枝汤用芍药是赤芍就比较明确了。



原文:

马亨道.庚戌春病.发热.头疼.鼻鸣.恶心.自汗.恶风.宛然桂枝证也.时贼马破仪真三日矣.市无芍药.自指圃园.采芍药以利剂.一医曰.此赤芍药耳.安可用也.予曰.此正当用.再啜而微汗解.

论曰.仲景桂枝加减法.十有九证.但云芍药.圣惠方.皆称赤芍药.孙尚药方.皆曰白芍药.圣惠方.太宗朝.翰林王怀隐编集.孙兆为国朝医师.不应如此背戾.然赤者利.白者补.予尝以此难名医.皆愕然失措.

谨案.神农本草.称.芍药主邪气腹痛.利小便.通顺血脉.利膀胱大小肠.时行寒热.则全是赤芍药也.又桂枝第九证云.微寒者去赤芍药.盖惧芍药之寒也.

惟芍药甘草汤一证云.白芍药.谓其两胫拘急血寒也.故用白芍药以补.非此时也.

素问云.涩者阳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伤寒、脉涩、身热无汗.盖邪中阴气.故阳有余.非麻黄不能发散.中风、脉滑、多汗、身寒.盖邪中阳.故阴有余.非赤芍药不能刮其阴邪.然则桂枝用芍药赤者明矣.当参百证歌.



第一、许叔微看得伤寒论版本和我们今天看到的不一样

我们版本中都是芍药,许叔微说90%是芍药。

宋本22、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许叔微说条文里是去赤芍药,而不是去芍药。

29条的芍药甘草汤,许叔微看到的是用白芍药。

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宋本里麻黄汤证脉是紧,桂枝汤证脉是缓弱。但许叔微麻黄汤证脉是涩,桂枝汤证脉是滑。



第二、假设许叔微看到的版本是对的

许叔微在宋朝,更接近东汉末年,很可能他看到的版本比我们看到的污染更少。如果这样,根据仲景的这两句话,可以推出以下结论。

伤寒论中的芍药肯定不是白芍,因为如果是白芍,那么去赤芍药的说法,逻辑不通。

那么是不是赤芍呢?好像也不是。

因为如果一个药方写了芍药,要把它去掉的话直接说去芍药就行了,何必说去赤芍药?

那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说去赤芍药呢?

我们看到药方中麻黄后有去节,桂枝后有去皮,如果药房中的芍药是赤芍和白芍混合的话,去赤芍就比较合理了。

所以仲景写的芍药很可能是赤芍和白芍的混合物,遇到某种“微寒者”时需要把混合芍药中的赤芍去掉。

但是,如果这样,又会引来一个问题。芍药甘草汤为什么要写白芍药,而不是写去赤芍药呢?

看许叔微的提法,白芍药和去赤芍药不同,应该写在芍药甘草汤的方子里,因为如果写在条文里会有上下文。而“微寒者”很可能是上一句的特别变化,也就是两个条文共用一个有芍药的方子,当遇到“微寒者”时,需要把芍药中的赤芍药去掉。

宋本的22条前一条是桂枝去芍药汤,显然不是我们需要的那条,所以很可能是后人硬是把这条塞到21条后面的。

那么22条可能是跟着哪条呢?

桂枝去赤芍药加附子汤,其实也就是桂枝加附子汤,只不过用的是白芍不是混合芍药。自然就会想到20条。



第三、许叔微的错误

许叔微用了两个似是而非的概念,身热和身寒,仲景从来不用这种模糊的概念,发热就是发热,恶寒就是恶寒。为了套用素问的原理,概念模糊就顾不上了。

许叔微汗出用芍药的说法,显然和汗出是桂枝证矛盾,所以注定走不到药证这步。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东汉末年”





上一篇:小孩尿床治验
下一篇:带状疱疹案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22-6-6 10: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芍药在唐以前只有一种,就是现在的赤芍,晒干即用,而白芍的原料与赤芍相同,但经过了洗和泡,再干燥,所以赤白的区别就是药效的强弱而已,不存在什么一补一泻。芍药当一律使用赤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1044

积分

3768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44
发表于 2022-6-6 11:21:42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混乱,干脆赤白芍一起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7 04:06 , Processed in 0.174306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