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5444|回复: 18

桂枝汤证为厥阴证之求证

[复制链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5-29 18: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厥阴病的纲领证条文是:“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
    从纲领证中可以看出,厥阴证的特点是:
    一、消渴。消渴是因为营血不足。营血不足则生风热,风热则阳浮,血虚则阴弱,阳浮则热,阴弱则燥,燥热相搏,即为消渴。
    二、上热下寒。上热下寒的病机是阳浮而阴弱。阳浮则上焦热。阳气浮于上,必阴气沉于下,阴气沉于下,则下焦寒。上焦热,则心中疼热;下焦寒,则下之利不止。上焦热,则有饥饿感。下焦寒,则生水气,水气停胃,则饥而不欲食。下焦寒,蛔感到不适,则向上爬,故其人食即吐蛔。
    三、气上冲。气上冲,是因为胃气不得旁达。胃气不得旁达,是因为表有邪束,若表无邪束,胃气能够旁达,就不会有气上冲。气上冲者,是因为胃中有水气。胃中有水气,水气被热所激,不能旁达,就向上冲逆。
    综合来看,厥阴病之寒热错杂的病机就是荣气竭而卫气浮。荣气竭则燥热消渴,卫气浮则气上冲。
    《金匮要略》消渴证的病机之一是:“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寸口脉浮而迟,脉浮为气虚,脉迟为血虚,因劳而伤精耗血,故曰迟即为劳。劳则荣气竭,此谓劳则营血耗伤,营阴虚则卫阳浮,就是虚劳的病机,也是小建中汤证的病机。以《金匮要略》条文为证:“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伤寒论》曰:“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从这3条中可以看出,小建中汤具有咽干口燥即消渴证,也具有心中悸而烦即气上冲证和上焦浮热证。
    再看桂枝汤证的病机,《伤寒论》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此条明述,阳浮而阴弱,是桂枝汤证的病机,且鼻鸣干呕就是气上冲。《伤寒论》又曰:“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此2条论述了气上冲是桂枝汤证的适应证,卫气强而营气弱是桂枝汤证的病机。“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烦为营卫不和,是发汗后伤津耗血,血虚生热则烦,血虚则阳浮,阳浮则卫气强,卫气强则脉浮,营气弱则生热,热则脉数,故发汗后脉浮数者,是卫强而营弱,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伤寒论》更进一步论述了桂枝汤证的病机:“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综上所述,小建中汤证,桂枝汤证的病机,都是阳浮而阴弱,即营气虚而卫气强,都有气上冲和消渴的证状,都是寒热错杂的病证,都符合厥阴证之纲领证特点,故均为厥阴方。故认为,桂枝汤证是厥阴证。




上一篇:肾气丸消渴证治析义
下一篇:关于伤寒的疑问请教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5-30 06:3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匮要略》曰:“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治疗虚劳病,其病机为阳浮阴弱而更易看出,桂枝汤属于厥阴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27 23: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所论之“六病”与“六证”,概念是不同的。如“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
不见者,为不传也。”为什么不说阳明、少阳
不见者,为不传也?
“220.二阳并病,太阳
罢,但发潮热,手足濈然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为什么不说太阳
罢,而说太阳
罢?太阳证的概念是什么呢?
读六病提纲证,可以明确:六病提纲证,就是六证。
太阳证的概念,就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伤寒病,就是太阳证,应该没有悬念。
那么太阳中风病呢?太阳中风病是太阳证吗?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必恶寒
、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恶寒和恶风,在《伤寒论》的论述中有时同时并见,恶寒者必恶风,恶风者必恶寒,如,“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但是,恶寒和恶风,其主要表现是,恶寒者,增衣覆被其恶寒的感觉不得解,如“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恶风者,其人虽有身大寒的感觉,但是增衣覆被,却致汗出增多,汗出增多反增烦热,造成不欲近衣的局面,如“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不知道有几人注意过桂枝汤证,“身大寒,反不欲近衣”的表现?如果注意到桂枝汤证的这个表现,那么“恶寒”而欲得衣之太阳证的主要表现,桂枝汤证就没有。桂枝汤证之“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的描述,是对病人揭开衣被就会感到身大寒,而表现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的反应之实际情况的描述。当太阳中风病者,增衣覆被其人汗出增多而感到烦热揭开衣被时,就表现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的反应,而盖上衣被,又会汗出增多,烦热有加,于是就有反不欲近衣的表现。
这样,话又说回来,太阳中风病,不具备太阳病提纲证之主要表现“恶寒”的证状,那么,太阳中风病还是太阳证吗?
弄清桂枝汤证的疾病类型,无论是从临证角度还是从理论角度,都是有意义的。从临证角度,可以明确把桂枝汤证、桂枝加芍药汤证、苓桂术甘证、苓桂枣甘汤证、五苓散证、小建中汤证、桂枝龙骨牡蛎汤证、当归四逆汤证等等归类于同一种疾病类型;从理论角度,明确了厥阴证的主要证状表现,“消渴,气上冲心,下之利不止”的病理因素是“阳浮而阴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8 06:5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先补充一条,新加桂枝汤为尺脉迟,我记得是这样。
脉是能够反映阴虚的,我用建中汤时,右关脉多是虚大脉,与浮缓类似。
桂枝汤或类方都是治疗津液虚引起上热下寒,这个没有问题。但是否是厥阴病,我们稍后研究。
我们先研究厥阴病的消渴。
先要搞透乌梅的作用。本经没有说乌梅养阴。我和周围人做过实验,吃新鲜乌梅并不解渴,反而口渴,很奇怪。
我们家有个祖传方,夏天用乌梅来退热,非常有效,常加冰糖。正因为有这个方,我一直怀疑乌梅是否能养阴。
我请教了汤一笑先生,问他白芍是苦味,为何历代医家都说是酸味。他没有查到资料。但白芍养阴或养血是确认的。
我再次起疑厥阴病的消渴主证。从与李先生的探讨中发现我们两个从医这么长,没见过几个有消渴的乌梅丸证,我常用此方治疗的是痛证,没有消渴。这个就有意思了,我们加起来都见不了几个。是否消渴是主证?
消渴有两种,一种是阴虚而无津液,一种是阳气在上耗津液,这两种我们都常见,那乌梅解决那种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28 14: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新加汤与瓜蒌桂枝汤,其脉都是沉迟,什么原因呢?都是津液亏竭了。桂枝新加汤证是津液亏于里,所以没有致痉;瓜蒌桂枝汤证,是津液亏于表,表部肌肉筋脉失养,所以发生痉病。这两个方,也应是属于厥阴方。
阳气盛而灼津耗液之消渴,如白虎加人参汤方证、调胃承气汤方证,应是属于这种类型的消渴。阳热盛而致阴气不足之消渴,应是以清热为主,滋阴为辅,去其热源,消渴方能得止。阳热盛消渴,有气分热盛和血分热盛的不同,白虎加人参汤证,属于气分热盛,调胃承气汤证,属于血分热盛。
阴虚阳亢之消渴,应是以滋阴为主,清热为辅,益其本源,消渴方能得解。厥阴证之消渴,应是阴虚阳亢之消渴。然也有气分亢热和血分亢热的不同。小建中汤证之消渴,属于气分亢热,肾气丸证之消渴,属于血分亢热。
“吃新鲜乌梅并不解渴,反而口渴”,就象口渴时吃西瓜一样,吃完西瓜,口渴而粘,比不吃西瓜时多了一个口粘,更觉渴,非得喝水不成。这就是属于“热盛而渴”,但凭乌梅或西瓜养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为养阴的同时,也能助热。
桂枝汤证重证也会出现消渴,用石膏则会腹泻。我见过的也不多,然其人“身大寒、不欲近衣”的表现,却铭刻在我的眼前,用病人的原话:“掀开被子,外面就是冰,冷的不行”,盖住被子,又出汗而热,得用手撑住被子,不敢掀开,又不能近身。
大多数桂枝汤证没有消渴的证状,可能是因为证轻吧?又如乌梅丸证,消渴并不多见,是不是也是因为证候轻重不同呢?

肾气丸证,也不是都有消渴,有的人有消渴;有的人只有少腹拘急;有的人只有腰痛如折。
小建中汤证也不是都有消渴,有的人有消渴;有的人只有四肢酸楚疼痛;有的人只有腹中痛,有的人只有心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30 06: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常见桂枝汤证没有消渴的证状,也不能说桂枝汤证一定不会有消渴。
肾气丸证,也不是都有消渴,有的人有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而没有消渴;有的人有腰痛如折而没有消渴;有的人有短气微饮而没有消渴。
小建中汤证也不是都有消渴,有的人有四肢酸楚疼痛而没有消渴;有的人有腹中痛而没有消渴;有的人有心中悸而烦,而没有消渴。
就象小柴胡汤证,常见有往来寒热,但是往来寒热并不是小柴胡汤证的必见证。有的人有腹痛而呕,而没有往里寒热;有的人有呕而发热,而没有往来寒热;有的人有头汗出、大便难,而没有往来寒热;有的人有下利便溏、头痛、四肢烦热,而没有往来寒热;有的人有胸满胁痛,而没有往来寒热;有的人有嘿嘿不欲饮食,而没有往里寒热;有的人有胸胁满、烦渴,而无痛、无呕、无往来寒热。等等这些证状,但见一证,就可以与小柴胡汤。
“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是只能针对小柴胡汤吗?以桂枝汤证的脉象为例,是脉象一定见浮缓才能与桂枝汤吗?不是的,脉浮缓、脉浮弱、脉浮数、脉洪大等证,凡是属于营弱卫强者,都可与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而无阳明、少阳证者,可与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是与桂枝汤还是与白虎加人参汤,要点在于有无“大烦渴不解”,并不是见有大汗出,脉洪大而口渴者,就一定是白虎加人参汤证,若桂枝汤证大汗出、脉洪大(无大烦)者误用白虎加人参汤方,其人必下利。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须要注意的是:里证“颇欲吐”,与表证“呕逆”的区别;里证“躁烦”,与表证“烦”的区别;里证“脉数急”,与表证“脉浮数“的区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 11:2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先生好久不见,我们继续谈论。
我呢是这么想的,假定桂枝汤是个厥阴方,那么就有个消渴问题。我们两个其实都没见过几个消渴症状,那就对了。
329条说:厥阴病,渴欲饮水,稍稍与之愈。这条说明我们两个说的是对的,厥阴病不一定有消渴的,或者说有点口渴就行了,否则给点水喝喝就好了,就太忽悠(我最近学了这个字)消渴了。
第一个问题如果李先生没意见,就可以过了?
第二个问题:厥阴主表。如果桂枝汤是厥阴方,那没问题。
引起第三个问题:少阴主半表半里,也假定是对的。
那么我们要找依据,是厥阴传到少阴(刘老是这样学说吧?),还是少阴传到厥阴(胡老的学说)。
厥阴传到少阴:桂枝汤传到真武汤或附子汤,
还是少阴主表时真武汤传到乌梅丸或柴胡桂枝干姜汤。
如果李先生认为可以这样讨论,先从那点开始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4: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个问题,厥阴病之渴不是实热燥渴,而是血虚阳浮之渴,此渴需要少少与之饮,不可以水灌之。若饮水过多,必因胃气不足而不能化水为津,造成水蓄胃中,津不上承之消渴。所以“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这是厥阴病证渴欲饮水的基本原则。记得小时候,几个小孩子与一位大哥一起玩耍,大家渴了,争着喝水,这位大哥说了:“喝水要会喝,看我怎么喝”,见他端着一碗白开水,不慌不忙的小口慢喝,象品茶似的,不像我们几个小孩子,一碗水汩汩咚咚几大口就灌进肚子里了。我心里还暗自想笑,喝水还有什么会喝不会喝的?后来才有体会,喝水过快,会越喝越渴。
第三个问题,厥阴病的传变,不是一个固定模式,可以由发汗而致厥阴少阴并病之桂枝加附子汤证;可以由误下而致厥阴少阴并病之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可以由发汗而致少阳病证之白虎加人参汤证;可以由下之后,复发汗而致少阴病证之干姜附子汤证;还可以致少阳太阴并病之小柴胡汤证。误治与不误治,厥阴病证的变化都会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
三部六病辨证,给我以指导的是,明白疾病类型,明白治疗大法。三部六病辨证与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包括体质辨证等并不冲突,而是可以互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8-5 13:57:31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六病之部位划分,三阳病无争议,三阴病之太阴属于里部消化道亦无争议。争议在于少阴和厥阴哪个是表部?若以《黄帝内经》的说法,“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又有“伤寒与内经不是一个理论体系”之说作为否定。那么我们能以《伤寒论》之说作为证明吗?“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仲景曰:“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外证”,是指“头汗出”;“悉入在里”是指少阴病“纯阴结,悉入在里”,以“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为证。少阴病“悉入在里、脉沉紧”,是在表还是在里呢?少阴病四逆汤证是在表还是在里呢?
有人以厥阴篇多死证,认为厥阴属里。而实际上,厥阴篇之死证说的是厥证,而不是厥阴证。如:
“343.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脉微、手足厥冷,是四逆汤证。脉微、手足厥冷、烦躁,是阴阳气即将离决的少阴病脱证。
“344.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厥逆,躁不得卧,也是少阴病阴阳气将脱之证。
“345.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下利至甚,厥不止者,还是少阴病阴阳将脱之证。
“346.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发热而利,汗出不止,下脱上竭,仍是少阴病阴阳气欲绝之证。
这些死证,都是少阴病阴阳格绝之证,与“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根本不是一回事。从厥阴病提纲证条文中,根本读不出“烦躁厥不还”、“躁不得卧”、“下利至甚,厥不止”、“发热而利,汗出不止”,怎么能把这些死证,归属于厥阴病证呢?这些死证,只能是“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的发展,为什么这么说呢?以“300.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为证。
少阴病属于半表半里部确定下来,那么第二个问题厥阴病属于表部,就不是问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820

积分

47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20
QQ
发表于 2010-8-5 14: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医生!能谈谈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的区别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8-5 20: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虎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病位均在半表半里部胸腔,故以白虎汤清解半表半里之热结,而不得用汗、下之法。
白虎汤证,发热,汗出,不恶寒,烦而不渴,脉浮滑或手足厥。其手足厥,是厥深热亦深,因脉滑为实,故脉滑而厥者,是实热证。白虎汤证是阴阳俱盛,故白虎汤证不恶寒,口不渴。
白虎加人参汤证,发热,汗出,或有背微恶寒,或身微恶寒,大烦渴,脉洪大。大烦渴,是阳盛伤阴之故,脉洪大是心阴不足之象。白虎加人参汤证或微恶寒者,是阳盛阴虚,状火食气,正气不足,故微恶寒。尤其是其背微恶寒者,是心阴虚之兆,是因少阳热极伤阴,致使心阴不足,其病势发展可导致心阳衰微。
桂枝汤证也可见脉洪大者,也是血虚。然桂枝汤证之脉洪大,是血虚引起的阳气偏亢,故脉洪大;其病是血虚在先,阳亢在后。白虎加人参汤证之脉洪大,是阳盛引起的阴气亏虚,故脉洪大;其病是阳盛在先,阴亏在后。白虎加人参汤证发热汗出时,或有轻微恶寒,但不欲增衣。桂枝汤证发热汗出时,明显恶寒,欲增衣避风,但却不欲近衣。桂枝汤证是营血虚,故以芍药补营血。白虎加人参汤证是心阴虚,故以人参补心阴。白虎汤清热除烦,加人参补阴止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7 06: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让人去买刘老的理论书,想看有关论述,再思考一下。
李先生说的死症,肯定不是厥阴证,这个没有疑问,至少我同意先生的看法。
但是四逆汤也可以主太阴啊,死症见于太阴啊。
胡老认为是太阴主里,厥阴主半表半里。太阴主里与刘老同。
我想两个大家都是伤寒条文能背的,为何结论如此不一?
148条,一直是争论不休的。焦点在于有无半表半里。如果根据这一条定厥阴为表,我没想通。
但是临床上,少阴还是厥阴方,一般使用偏差不太大,因为用的是方证学。
还有李先生为何突然冒出来白虎汤主半表半里,它是阳明方,主里。让人不解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8-7 08:4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阴病死证,死于胃气衰竭。胃气衰竭者,一定会有下利。太阴病胃气衰弱下利,主方是理中丸;少阴病胃气衰竭下利,主方是四逆汤。太阴病与少阴病,在胃气衰减的程度上,是不一样的。有如厥阴病也胃气弱,但只是“下之利不止”,厥阴病经不得下。厥阴病“下之利不止”,与太阴病“大便溏、自利益甚”,少阴病“下利清谷,四肢厥逆”,是病势渐进,病情由轻变重。
六病辨证,就是明辨大法。厥阴病以解肌为法;太阴病以温胃为法;少阴病以回阳救逆为法。
凡属于半表半里之阳病,汗下均不达病位,徒伤正气,故法当清解。白虎汤证,栀子豉汤证均属于清解之法,其病位均在半表半里。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阳明病证,病位在胃肠,其高者当越之用吐法,低者当下之用泻法。白虎汤证,病位不在胃肠,故不属于阳明证,自不当用吐、下之法。
白虎汤方证,在太阳篇出现两条,是表证入里;在阳明篇出现一条,是三阳合病,治在少阳;在厥阴篇出现一条,是热厥。
明病知法,心中有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8-7 16: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所谓:“知犯何逆,以法治之。”三阳病之汗法是用于邪在表部,如麻黄汤类;之下法是用于邪在里部,如承气汤类;之清法是用于邪在表部还是用于邪在里部呢?邪气在皮腠、肌肉、骨节之表部者,当以汗解;邪气在消化道之里部者,当以或吐、或下解;邪气在表部与里部之间的腔隙中,汗、下均不达病位,那么这个病位是属于表部还是属于里部呢?《伤寒论》对此部之病,其治疗的法则是什么呢?
《黄帝内经》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
。”,“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
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伤寒论》曰:“264.
少阳中风
,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
不可吐下
,吐下则悸而惊。”,“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
,发汗则谵语。”
黄帝内经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阴者,故可汗”,可见内经之刺法是分阴阳两部,而伤寒论之少阳不可发汗,不可吐下,那么伤寒论之少阳是属于哪一部呢?伤寒论之汤液法与内经之针刺法之疾病的分部是一样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18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碧海涛声

积分
0
发表于 2011-12-6 20: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脱离慑床玩文字就离夲论坛宗旨.
碧海涛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3480

积分

1530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480
发表于 2013-4-26 08:5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阴病死证,死于胃气衰竭。胃气衰竭者,一定会有下利。太阴病胃气衰弱下利,主方是理中丸;少阴病胃气衰竭下利,主方是四逆汤。太阴病与少阴病,在胃气衰减的程度上,是不一样的。有如厥阴病也胃气弱,但只是“下之利不止”,厥阴病经不得下。厥阴病“下之利不止”,与太阴病“大便溏、自利益甚”,少阴病“下利清谷,四肢厥逆”,是病势渐进,病情由轻变重。
六病辨证,就是明辨大法。厥阴病以解肌为法;太阴病以温胃为法;少阴病以回阳救逆为法。
--------------------------
三阴下利,厥阴病最轻,太阴病次之,少阴病最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29

积分

39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Rank: 2

积分
129
发表于 2013-4-27 16:3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李师。

李师的文章,需要前后联系起来阅读,越读越清醒明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51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4-6-27 13: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李国栋 的帖子

李国栋:少阴病死证,死于胃气衰竭。胃气衰竭者,一定会有下利。太阴病胃气衰弱下利,主方是理中丸;少阴病胃气衰竭下利,主方是四逆汤。太阴病与少阴病,在胃气衰减的程度上,是不一样的。有如 .. (2010-08-07 08:47) 
也就是清法皆属半表半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51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4-6-27 13: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甘草干姜汤 的帖子

甘草干姜汤:少阴病死证,死于胃气衰竭。胃气衰竭者,一定会有下利。太阴病胃气衰弱下利,主方是理中丸;少阴病胃气衰竭下利,主方是四逆汤。太阴病与少阴病,在胃气衰减的程度上,是不一样的。有如 .. (2013-04-26 08:51) 
厥阴最轻乌梅丸何以用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8 10:58 , Processed in 0.244567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