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5438|回复: 3

关于伤寒金匮的脉证初探:细脉篇 +三部九侯篇

[复制链接]

29

主题

2229

积分

32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29
QQ
发表于 2014-12-8 18: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这一次由于在总结的过程中发现了2个范畴比较大的问题(比本身单一脉象的总结的范畴大),所以考虑篇幅的问题,还是分成了2篇,本周会再把另一篇Po上论坛和大家分享。
  还是老规矩:楼层索引:
  0楼——条文汇总
  1楼——单纯的【细脉】、关于《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的【三部九候】
  2楼——【细脉】的其他相兼脉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120、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129、何为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140、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一作纵),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一云躁)。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300、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352、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烦),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也。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馨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藏病也,终不移;聚者,府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馨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馨气。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脉浮而细滑,伤饮。脉弦数者,有寒饮,冬夏难治。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上一篇:关于伤寒金匮的脉证初探:紧脉篇
下一篇:项背强几几,"几几"正解

29

主题

2229

积分

32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29
QQ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18: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打算是和【微脉】一起总结的,不过在这一次的总结中,发现了一个之前都在忽略的问题,下面要特意拿出来讨论,所最后还是将【细脉】【微脉】分开了:
也是描述形态的脉象,【细脉】着重表达了脉体的宽窄,而【微脉】则偏向于表达脉来的力度方面,两者还是有所不同的地方。这篇讨论的【细脉】,就是粗细的细:脉细如丝,就是不宽,摸起来比较窄、直径比较小的脉象,它可以是有力的,也可以是无力的。
意义大部分是主虚,在虚之中,可以是阳气虚,也可以是阴血虚,只是阴血虚的情况更多见。但也有不主虚的情况存在。

·单纯的【细脉】:
就从上面的条文来看,单纯写细脉,没有和其他脉象相兼出现的地方,一共有4处。但实际上只有1处:因为“(148)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后面还有一句“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这条文中的《小柴胡汤证》的脉当是“细、沉、紧”:表达出的病机是“阳微结”,是被【紧脉】的所主同化了。
而“(十一)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附骨”一词表明:这里还当兼夹了【伏脉】,所以也不是单纯的细脉。这里的【细脉】在接下来的条文里,还详细分了一共6部位置,以及左右手的不同,来判断“五脏积聚”到底积在何处——这里的细脉,就不是主虚的——考虑是五脏之气受“积聚”而被压迫,所在之部位脉从而表现出形态的窄而现细脉。
至于: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352、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脉细欲绝”表明:这里也当兼夹了【微脉】。这《当归四逆汤》出现在厥阴病篇,病机概括为“厥阴经寒”,与“厥阴脏寒”的《吴茱萸汤》结合之后,就是352条“经脏两寒”的《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不过,就组方来讲,“血虚寒凝四末冷,温经通脉最相宜”,这方还是以桂枝汤为底方,君药也是当归,所以,细脉,这里主血虚。
结果,单纯的细脉,就只有下面一处了:
师曰:
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
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
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这句条文虽然不长,但可挖掘的地方还是不少。“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首先这段话出现在水气病篇,上一句是“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当然,血水亏虚,利无可利,当然可以出现“男子小便不利”“妇人经水不通”。不过结合前后语境来讲,比较倾向于是“水饮病邪”阻碍下焦正常气化功能,从而表现出来的“脉型窄”,这是有形的病理产物:水饮,当以利小便的方法处理。性质和之前的“积聚”的【细、伏脉】、阳微结小柴胡汤证的【沉、细、紧】脉是同类的。
而这句当中,更大的亮点,当是“寸口脉”、“趺阳脉”、“少阳脉”、“少阴脉”4部脉同条论述。
《伤寒论·序》有这么一段:“……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出现了“三部……九侯”这样的说法。不管这序是不是王叔和还是后世补上去的,也不知道仲景到底读没读过《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但是,很明确的,就是仲景的脉诊,不单单就是诊寸口(太渊)的。还有趺阳脉、少阳脉、少阴脉……而也是因为这个序,导致后世有这么一种说法:“三部诊法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三部,即人迎(颈侧动脉),寸口,趺阳脉(足背动脉)。”
就水气病篇这个条文就可以看到:仲景的脉诊不仅仅是人迎、趺阳、寸口,还有少阳、少阴。这个序中的“三部”,就不能这么笼统的解析为“人迎、趺阳、寸口”,还应该有更广泛的范畴,“三部九候”应该是互文对仗的写法。
那具体“三部九候”是摸什么位置?遗憾的是,《伤寒》《金匮》没有具体描述这些“寸口脉”“趺阳脉”“少阳脉”……具体是摸什么位置。
所以,笔者还是秉《伤寒论序》是出自仲景手笔的这个基础上,建立在仲景是有读《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将《素问》的“三部九候”罗列如下: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太阳穴,候头角之气
地,两颊之动脉:巨髎穴,【面动脉搏动处】,候口齿之气;
人,耳前之动脉:耳门穴,【颞浅动脉搏动处】,候耳目之气。
中部:天,手太阴:太渊穴、经渠穴(寸口),【桡动脉搏动处】,候肺;
地,手阳明:合谷穴,候胸中之气;
人,手少阴:神门穴,【尺动脉搏动处】,候心。
下部:天,足厥阴:太冲穴/足五里,候肝之气;
地,足少阴:太溪穴,候肾之气;
人,足太阴:箕门穴,候脾胃之气。
PS:
【人迎】:“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灵枢》):【颈总动脉搏动处】。
【趺阳】:足阳明胃经“冲阳穴”:【足背胫前动脉搏动处】。
至于【少阳脉】,《伤寒论》中出现过1处:
270、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271、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272、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金匮要略》也就是出现水气病篇这1处:“……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但至于具体“少阳脉”是摸哪个位置,目前找不到资料定论这个。于是笔者自己体会,从窍阴开始,到侠溪、临泣、丘墟……但一直都没有摸到明显的搏动点。所以还是不知道这个“少阳脉”的体会。


至于【趺阳脉】,《伤寒论》中出现2处:
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 厚朴一尺(炙,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右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362、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后世主要是这么解析的:“少阴脉”属水,“趺阳脉”属土,土是克水的,所以,少阴脉<趺阳脉,这是符合土克水的,所以曰“顺”。引申:反之,如果是少阴脉>趺阳脉,就是水侮土,就是“逆”了。

《金匮要略》中出现较多: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以温药服之。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为消谷而大坚(一作紧)。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目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脉络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这句很是精髓,所以特意黑体强调!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
条文比较多,但也不离之前总结的条文的所主,因为后面还是有陆续的总结,所以这里就不分述了。就作个汇总罢了,希望对那些对【趺阳脉】诊感兴趣的朋友们,有点用处。老实说,“三部九侯”遍诊法目前临床上真的很少看到了,以及下面说【少阴脉】也是,笔者就是以前还在住院部的时候,对临终的病人,才去摸一下那个【少阴脉】,平时基本上都是打寸口脉,冠心病的病人也会摸一下“神门”,其他真的就不怎么摸了,所以体会不出来。
然后,眼光犀利的朋友们可能发现,《麻子仁丸》的那个条文和《胃反》的那个条文说的脉居然是一样的,都是“趺阳脉浮而涩”,但意义居然也不一样了!特别是在麻子仁丸条文中“浮则胃气强”,到胃反条文就成了“浮则为虚”了,而且后面出现“脉紧而涩、其病难治”,所以,有可能这里不是“浮而涩”,当是“紧而涩,紧则为虚,涩则伤脾”。


至于【少阴脉】,也做个汇总吧:《伤寒论》中出现1处:就是上面的“少阴负趺阳”。
《金匮要略》出现4处(其中1处也是“少阴负趺阳”):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狼牙汤方
狼牙三两
右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绵缠筋如茧,浸汤沥明中,日四遍。

至于【寸口脉】,下面会和【关脉】【尺脉】这个一起专门再总结一次,所以这里就不展开。还有就是【人迎脉】,虽然序中写道“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可是笔者搜索整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没有找到一处关于【人迎脉】的条文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2229

积分

32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29
QQ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18: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归到原来讨论的【细脉】,细脉相兼脉如下:
·【细脉】+【浮、沉脉】:
细脉+浮脉,条文出现过2处:37条的“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脉浮而细滑,伤饮。”
小柴胡汤证的脉之前讨论过,最典型的脉象当是:浮、细、弦、数。而金匮痰饮病篇的“脉浮而细滑,伤饮”这个范畴比较大,而看痰饮病篇的方子,五苓散、大小青龙汤比较符合这个脉象。
——那可以理解为浮+细脉,是表证兼脾胃虚、阴血虚的表现。
细脉+沉脉,条文有点多,但很少出现只是沉脉+细脉的,一般都是3种脉的相兼脉出现:
如:
129、何为藏结?……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以上2处,在沉细脉之外,还加了【紧脉】,前者还有“寸脉浮”(组合脉),就是“藏结”的专病专脉!而148条也叫“阳微结”,是小柴胡汤证见“沉紧细脉”的情况。虽然就此2条,但奥妙的是病机都提到了“结”。
但不可忽视的,虽然叫“结”,但虚的情况是存在的,解析“藏结”的时候,记得老师们是这么解析的:“指阳气虚衰,阴浊凝结的病证。症状表现与结胸相类。”,胡希恕老先生更加提出“藏结无阳证”一锤定音的论断。所以,虚是肯定存在的。阳微结的小柴胡汤证也有虚的表现,不然为什么有参、姜、枣、草呢?
所以沉、细、紧虽然有“结证”的表现,但应该是本虚为主!这里的细脉,主虚,藏结倾向说是阳虚,小柴胡汤证偏向阴液虚。至于,可否拟【沉+细+紧】作为【结证】的共同脉象?只有看更多的同仁的经验补充支持了。

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300、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这2处,也有沉+细脉,但都冠以“少阴病”为开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所以都加了【微脉】在(沉、细、微),指向心肾阳虚,这是被【微脉】的所主同化了,细脉的所指不突出。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
——刚痉对葛根汤,柔痉对栝蒌桂枝汤。那这个“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的……为难治”的痉,只有对大承气汤了。沉主病在里,用大承气汤攻里,属正治,但仲景言“难治”,线索应该就是这个“细脉”:这里的沉细脉主虚,偏向气虚。所以大承气汤未必适宜。
至于湿痹这条,后世多以作“沉缓”解,感觉更加适合。上一次讨论缓脉,也把这条列入缓脉。所以笔者还是倾向于这个沉缓脉主湿痹的。

·【细脉】+【数脉、迟脉】:
120、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140、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一作纵),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
纯的细数脉其实只有2处。少阴病的那个其实是“沉、微、细、数”,上边也说了微脉所主同化了细脉,或者说沉微细脉主心肾阳虚。不再赘述。
作为一种教科书式的公认的感觉:“阴虚”的标准脉象就是“细数脉”,在仲景文中见到的仅此2处,都是误治(过度治疗)导致出现的“坏病”:120是“吐之过”,140是“下之”。
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关上】反应是脐旁脏器的问题。按这个说法应该是“心下”再下一点,按120的描述,就是胃出现的问题。所以有说法说仲景的“心下”说的是心,也说的是胃。但严格看来,说胃的时候,应该是“心下”再下一点,在脐周围的。再下就是叫“少腹”。
两条结合看,就是吐、下伤阴,导致的代偿性“数脉”,细脉,主阴血虚、阴液亏为主。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细加迟脉,就此一处出现,但也是4脉相兼:“弦、细、芤、迟”,可视为“暍病”的专脉,白虎加人参汤证,之前讨论过了。“暍病”的病机,也指向“气阴两伤”。

·【细脉】+其他描述形态的脉:
【细+微脉】:除了少阴病那几条“微细并见”,还有以下2处:
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也。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虽然多了2处,但指向依然是很单一的,按条文的说法就是“内外俱虚故也”:少阴病重点言了阳虚,虚劳篇也言虚,不过是阴阳两虚、气血皆虚。
【微细脉】并见:主阴阳两虚,但阳虚更多。

【细+紧脉】:
上边其实已经有提出“细紧”并见的脉象了(沉、细、紧——“结证”)。而且也只有这2处出现【紧脉+细脉】的情况(虽然还有沉脉)。
临床上【紧细脉】多见,可浮、可沉。斟酌一下,发现这也合理:紧脉就是紧张度很高的脉(紧如转索无常):绳子都拧得紧紧的,能不细么?
是的,可以细,但不一定细,紧脉见粗的也是可以的:高血压的病人很多都是紧脉,但细脉则不一定了:脉的紧张度和脉体的直径的大小,严格上来讲,还是有区别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至于紧、细脉的意义,上边也讨论过了:“本虚标实”?藏结?阳微结?不再赘述。紧脉在藏结里面主的是寒?——还是直接将沉、紧、细脉看作是一个整体看待,越细分感觉越复杂。

【细+弦脉】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一云躁)。
——仅此1条,参考一而再再而三重复的小柴胡汤证的典型脉象“浮、细、弦、数”,所以也不再赘述。

最后的最后,重点看下面这一条,笔者发现这条的时候,很是诧异: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馨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藏病也,终不移;聚者,府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馨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馨气。
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
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
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
尺中,积在气冲;
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这里虽然说的是积聚,但亮点是,明确的反应出仲景根据积聚出现的“脉来细而附骨”,到底是细在哪个位置、附在哪个位置的骨上,来判断出这个是哪里出现的问题!
更亮点的是:不仅仅是寸、关、尺3部!还有“微出寸口”、“上关上”、“微下关”一共6部!
“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这句同样是亮点,特别是“脉两出,在中央”这个,或者现在那些高人,打癌症病人脉象判断是哪里长的癌症,就是秉这一条文也说不定啊!很是激动的发现。比上边的“三部九侯”还要激动啊:
列个表:
微出寸口——喉中
寸口——胸中
上关上——心下
关上——脐旁
微下关——少腹    
尺中——气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49

积分

271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49
发表于 2014-12-8 21: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研究真的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5 22:40 , Processed in 0.069057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