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883|回复: 3

伤寒精解

[复制链接]

302

主题

2649

积分

648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胡必江

Rank: 5Rank: 5

积分
2649
QQ
发表于 2014-3-27 20: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精解

一个冬夜,张师为我讲解《伤寒论》大义,不拿书本,一气呵成。如今拈出,昭示同学,一来可见师对我日日夜夜、月月年年之中,传道授业解惑时情景之一斑,二来师这里所论,言简意赅,对理解《伤寒论》大意颇有裨益。将师当时所讲转录时,尽保持本来面目,虽文中似有一二条绪、语义紊乱者,也未予点滴更动。因为一切著作,都是作者其思想、文字上进行了加工改造之后的成品,读者于其中往往难以得到作者的本际心念和实在声音,而文中口述的没有经过任何方面(标点符号除外)加工的原本的东西,虽然质朴,但却真实。张师自己命名的这篇《外感病第二章辨证论治》原记录文稿如下(标点符号是我所加〉:

外感病治,注意虚实。凡身热、口渴、目赤、便赤、鼻孔疼、咽痛、唇干口燥、口疮、唾黄痰,这是阳证,脉多浮大动滑数。凡身冷、大小便清、口不渴、咽不干,脉象沉弱弦涩迟,或有四逆证(吐利交作、脉微身冷)的,这是阴证。仲景又说,病人身热而欲近衣者云云,是即寒热真假之辨,但必以上例而定,盖仲景所言是约言。

六经辨证。

1、太阳证:日本人谓太阳是表热证,其中大体上是用汗法的。汗有四种:其一,开卫气以发汗(表实寒者麻黄汤、其二调营气以活汗(表虚寒者用桂枝汤、其三培中气而达表,使营卫调和以自汗(小建中汤〉;其四增津液化亢阳而解汗(越婢汤)。以上这四条是辨治外感病初起的基本知识。太阳本篇以汗解为总纲,但务必注意到"津液"两个字(按津液即《内经》上津液血三种〉,故汗有七禁:疮家、衄家、产后、咽中痛、金创、尺中微、消渴(还禁下利〉,皆津液少,故禁汗。有其病必当其治,这样必想办法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故《伤寒论》也略有其例,如越婢麻黄各半,桂枝二越婢一,麻杏石甘汤,小建中。其中,读有温证是大变例,尤其是风温。风为由起因,难免有表证,故仲景把风温在温病条目中另列,这样就斗出了清家温病派的著作。在《脉经》上认为温病有两因,其一素有内热的;其二津液燥的,即:有外感四证,不得不用发汗,结果不知坐治或惑起病变来,如《伤寒论》风温中说的。其人素伤于热,风热相搏则发风温,证状是四肢不收、头痛身热、常自汗出热不解,不可发汗,汗出谵语或独语,心烦,躁扰不得卧,善惊,眼目无精。伤寒湿温是其人常伤于湿而中暍,湿热相搏则发湿温,其病苦胫逆冷、腹满、胸汗、头目痛苦而妄言,不可发汗,误汗必不能言,耳聋,不知痛在何处,身青面色变,名曰"重暍",如斯者,医杀之耳。大抵这在治疗法上也属于未病之类,达到病点时则火就燥,水就湿,故温病结果的治法白虎转到承气,中湿的治法由五苓散转到真武。

2、少阳证:少阳即是半表半里之地,故经谓之枢,是太阳传里必经之路,阳明受病必过之关,所谓"病程"转变,故论曰胸胁苦满,忌汗吐下,其主剂为柴胡,加表者加桂枝以托之,加里者以大柴胡下之。在本位即半表半里之间,其病人邪都是内外相杂,故小柴胡是个复方,而总以痰火为的。这个病的时间很短,但转变皆在此,故其用处极大,加减极杂,凡一切郁病,不论气血津液寒热,皆可治之。大抵柴胡之精行气,假若治内伤湿热则不如茵陈。

3、阳明证:是里实,主证是口渴汗出、发热、胸满(而喘),论中虽有三阳明之分,其一太阳阳明发汗伤津,其二体温高,其三正阳明,总以胃家实为体纲,故其宗方以承气为主,而正阳明多认为经证,故论治以白虎加参汤,归根则用大承气汤,后人谓之府征。承气有三种,调胃承气治胃气不活,小承气治痞而不实,大承气治痞满坚实,承气的君药不是大黄,是厚朴,大黄是臣,甘草是佐。三承气总义是推陈致新,瘀血诸陈皆赖之去。以上是阳明实证。阳明证也有虚证,为太阴,在大论中虽然有吴茱萸汤证,但其治文仅作头痛吐涎沫,按病理说,此是寒饮,为何搁在这篇,因阳明证非一日成,七八天才成,每每病人气虚,但不用承气不行,用了以后,也有可能伤胃阳,又可能胃气以下,邪虽除而胃气转伤,内生寒饮。阳明证之谵语,其理有四:其一热烁心包;其二血素燥;其三粪便中毒;其四地气不通。经上说谵语者实也,以大承气下之。在血分热的,桃仁承气汤;肠有燥屎的,用小承气试之,失气者,可用大承气下之,吃肉食中毒的,燥急结实腹痛的。三阴篇:三阴篇的定义当然指的是阴证,所谓太阴是里寒证,少阴是虚寒证,厥阴是寒热夹杂证。但据部位层次讲,与三阳恰相反,三阳从表进里,它是太、少、明,三阴则是太、少、厥。仲圣在病的篇次取名上,和当时的经络学说,不能无关,而它的用义确是拿这个名字只当作术语去作证候的区别。如以经络学说,太阳与少阴相表里,阳明与太阴相表里,厥阴和少阳相表里,这是经络学说,也是讲《伤寒论》的一派学说。大抵太阳的虚就是少阳,阳明的虚即是太阴,少阳的虚就是厥阴,前两句讲得过,少阳厥阴讲不过去。换句话可以说,少阳是百病传变的门户,厥阴是寒热夹杂的地方而已。总之,仲景是术语的"名",假设的指定,并不像经络学家那么固定,故仲景六篇命名只说:辨太阳脉证,辨少阳脉证,绝不提络字,这不是无所谓的,但是在论中有的地方,忽而采用也在所难免,这是因为躯干组织的关系,确道与针灸不同。

1.太阴证:是里寒证,它是里证的初级,当时体气未衰, 故多作实寒,如桂枝加大黄证云此污移当去,分明是寒积,可是寒字,仲景有邪、虚、痰(分泌物)三义,当然,阴即虚,所以说大便前干后溏不叫攻,欲攻时必得舌黄转矢气,上邪有下不嫌迟语。实证尚且如此,况太阴乎?总之,太阴也作虚寒看,但比少阴轻,其基本主治是理中四逆,及乎其体纲应作: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自利时腹自痛,食不下,下之必心下结硬,自利益甚。其为篇虽小,宜约在三阴之前,虚不致沉浮,纵有误不致大虞。试观太阳证例五泻心汤者皆太阴证,皆因误下而致,其核要证候皆曰心下痞满、肠鸣下利,殆亦有阳明误治而成者,殆不误挽救治方云尔。

2、少阴证:体纲曰:脉微细,但欲寐,此指气血衰弱与精神衰弱于内,两层衰惫之象。体,气血也,神,魂魄也,故证如此。其为证之来,多是本桌不足,邪自横行,一遭侵袭,非是脱荣即是亡血,如桂枝、小建中,都是救荣救血之药。此则,汪洋火误失汗火逆吐逆自尔身冷脉微,原夫太阴即虚笃,中气不足,又遭误下,自行吐利,实寒变作虚寒,吐利交作,脉微欲绝,全盘虚汗,气血不得不虚,精神不得不萎,水谷不得不失,此是三阴的据,少阴当比太阴更甚,以涉及神气。又太阴由污锣的食而作,自体外而入,中寒不收,体虚之人少受风寒,必不越经,便作直中,如城墙颓败,寇竞登堂。以三阴为里为本,三阳为标为外,此定例。故阴有直中之论,不必言及传。又麻黄辛甘三汤,虽然设剂也小,虚则宜招,虚则宜去,岂但直中寒。如少阳心疼下利清水,急与承气汤以下之,又反不得眠,非又外来火邪乎, 黄连葛根汤主。此等诸邪按性照置,急予挽及,免到噬脐,不然诸死频即。大抵脉不出,气不聚,在阳身冷,下利不止,下利清谷,要皆有死法,非但此也,如附子汤四时风寒侵经,真武汤寒湿寒水自外自内,要皆急救,不可迁延。经云:阳有急救之法,阴无骤张之理。虽后之说,偏阴救阴,偏阳救阳,除了亢卑,自尔平衡,总以虚寒为宗两治,此尽少阴之诀义。

3、厥阴篇:厥阴之命名,以厥字义讲,一位次,始意、终意、逆意,按字形说,从逆从欠。其定义曰:从足之蹶不变貌,又支僵貌。其证状与病机皆非顺辙,或上火下寒,或上寒下火,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体厥神昏,皆从极变中来。《易》曰穷则变,故论曰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此非无寒厥也,复阴阳相互拍掌成声,厥之非寒乎,热之非厥乎?大约极而变耳。寒热者,乃病机也,阴阳者,征兆也,故其之为证也,一由土而来,欲四逆辈,而下利脓血,脉滑暴克,或水药人口即吐之黄连汤证,白通汤之人尿猪胆证,寒火格拒,阴阳孱杂,用药者,必慎必详,万勿疏忽,故其篇又例除中戴阳,皆是阴阳欲绝之先兆,灯灭而灯反光。及乎其他之诀,由寒厥、热厥、尸厥、气厥、食厥、呕厥、血厥、蛔厥,要在杂病中求,是无证无由也,谨伤寒数外感之诀,是以本文仅6条而已。以上是《伤寒论》证之起因、病变、治法之通常。1985年11月8日夜,弟子赵俊欣拜录于沾沾堂(沾沾堂,是张师书斋之号)。


赵真经方口诀录-《十一师秘要》


1.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同为表证方,但前无汗、脉浮紧而后汗出、脉浮弱。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同为表证方,皆有项背强证,但葛无汗而桂加葛有汗。

3,麻黄汤证与大青龙汤证,皆脉浮紧,不汗出而发热,但麻发热、恶寒、无汗,而大发热、不恶寒、无汗、烦躁。

4,小青龙汤与麦门冬汤治喘咳,但小青龙证有表证且心下有水气,为湿性喘咳,而麦门冬证无表证且津液枯燥,为燥性喘咳。

5桂枝加栝楼根汤、白虎加人参汤、小柴胡加石膏汤、五苓散、猪苓汤皆治渴,但桂加栝治汗出、脉浮弱、有表证之渴,白治无表证、恶热之大烦渴,小柴加石治胸胁苦满之渴,猪治小便不利、汗出之渴。

6^诸柴胡类方皆主胸胁苦满,伹小柴只胸胁苦满而大柴兼心下急,柴桂兼下腹压痛,柴胡桂干兼心悸烦惊、为虚而柴加龙牡兼心悸烦惊、为实,四逆散兼腹挛急,柴加芒硝兼腹坚硬。

7,半、甘、生姜之泻心汤、三黄泻心汤、五苓散、人参汤、茯苓饮主证均作心下痞满或痞硬,但半则兼呕吐,甘则兼烦乱,生则兼嗳气,三则兼面红,五则兼渴而小便不利,人则兼手足冷且脉沉迟或微弱,茯苓饮则兼心下振水声。

8,半夏生姜厚朴人参甘草汤、大承气汤、四逆汤皆治腹大满,然第一方之证为吐利之后之虚胀,第二方之证为大便硬、按压疼痛坚实而为实,第三方证为下利、腹冷、手足厥冷。

^桂茯丸、抵当丸、大承气汤、桃核承气汤、柴胡桂枝汤、大黄牡丹汤,皆主腹、下腹之压痛,桂为下腹压痛而左脉沉,桃为左下腹压痛、大便坚,大承气汤为腹部压痛、大便坚,大黄牡丹汤右为下腹压痛、充实、大便坚,抵为脐下压痛、少腹坚满,柴为下腹压痛而胁满。

10.葛根汤、黄芩汤、葛根芩连汤、大黄牡丹汤、大承气汤、赤石脂汤、大柴胡加大黄汤、麻黄升麻汤、半夏泻心汤、理中丸、栀子大黄汤、五苓散、四逆汤俱治下利,然葛根汤有表实热证,黄芩汤腹痛或发热,葛根芩连汤汗出而喘、脉促,大黄牡丹汤下腹压痛、充实,大承气汤整个腹部充实压痛,赤石脂汤无压痛,无里急后重,大柴胡汤有胸胁苦满、心下拘紧,麻黄升麻汤吐脓血,半夏泻心汤心下痞硬而口苦,理中丸心下痞硬而手足腹寒,栀子大黄汤烦乱不眠,五苓散口渴而小便不利,四逆汤手足厥逆、脉沉迟或浮迟。

11,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小柴胡加石膏汤、大青龙汤、白虎加人参汤、大承气汤、桃核承气汤、柴胡桂枝汤、栀子柏皮汤、五苓散等皆治发热,麻则兼恶寒脉浮紧,桂则兼恶风而脉浮弱,葛则如麻证而项背强,小加石则胸胁苦满、默默不食、寒热往来必兼其一,大加石则心下急而郁郁微满,甚则上吐下泻,大青龙不汗出而烦躁,白加参汤恶热、口燥、烦渴,大承气则恶热、腹坚满,桃承汤少腹急结,柴桂为太少二阳合病证,梔子柏皮汤一身发黄,五苓散口渴小便难,白通汤加胆汁面赤、手足厥逆,葛根连芩脉促、喘而汗出、下利。

12.葛根汤、桂枝汤、柴桂汤、柴胡加龙牡汤、人参汤、真武汤、麻附辛汤、苓桂味甘汤、建中汤、八味肾气丸俱治乏力,但葛有表证之身疼痛等,桂有表证之汗出等,柴桂有表证之汗出、胸胁苦满等,柴加龙牡有不表不里证之胸胁苦满、烦惊心下悸,人参有腹寒、下利、胸痹,真武有腹满、恶寒、手足冷,麻附辛有恶寒、发热而脉反沉,苓桂味甘头沉如裹,手臂不仁,小建中汤虚劳、里急,肾气丸尺脉沉微。

13.黄连阿胶汤、茯苓饮、人参汤、炙甘草汤皆治舌无苔,然黄则舌绛而入夜难眠,^则心下停饮、胸满、时吞酸烧心,,人参汤心下痞硬、口淡,炙甘草汤脉结代而心动悸。

14.梔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姜豉汤、黄连阿胶汤,酸枣汤、猪苓汤、柴胡干姜桂枝汤、苓桂术甘汤、柴胡加龙牡汤皆治不眠,然栀心中懊恼侬,栀子加甘则治既懊恼且迫急,栀加姜则治既懊恼复干呕,黄连则治舌红咽干唇燥,酸枣仁则治虚劳虚烦,柴干桂治则胸胁苦满、心下悸、咽干、月经提前,量多,柴胡加龙牡则治如柴干桂证而整体状态比较偏实,苓桂味甘则治头如束,猪苓则治下利、咳嗽、呕、渴、烦。

15.苓桂味甘汤证面色淡红,三黄泻心汤证面色鲜红,桃核承气汤证面色深红,抵当丸证面色黑红,木防己汤证面色苍黑,建中汤证面色萎黄,归芍汤证面色苍白,八味丸证面色阴沉。三黄汤证目光炯炯,真武汤证两目无神。

16.黄连阿胶汤证如舌无苔则全无,甘麦大枣汤证则舌中无苔,苓桂术甘汤证则舌半有半无,小柴胡汤证则舌苔白,承气汤证则苔黄,抵当汤及丸证则舌青紫。

17.腹痛,压痛坚硬,与大承气。腹痛,胸胁苦满、下腹压痛或发热,与柴胡桂枝汤。腹痛,腹凹或拘挛,与小建中汤。腹痛,腹中动如有手足,与大建中汤。腹痛雷鸣,与附子粳米汤。腹痛、下利、发热,与黄苓汤。腹痛,心下急,与大柴胡汤。腹痛,自胸至少腹压之坚硬,与大陷胸汤。腹痛,按之但心下压痛,脉滑,与小陷胸汤。

18.上吐下泻,心下急,大柴汤证。上吐下泻,上腹痛,黄连汤证。上吐下泻,腹痛,或发热,黄芩加生姜汤证。上吐下泻,手足冷、腹凉,理中丸证。上吐下泻,口渴小便不利,五芩散证。上吐下泻,头痛吐涎沫,吴茱萸汤证。上吐下泻,脉微沉迟,手足冷,大汗出,四逆加人参汤证。

19.头痛,若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与麻黄汤;若汗出脉浮弱,与桂枝汤;若干呕吐涎沫,与吴茱萸汤;若胸胁苦满、烦躁、渴,与小柴胡加石膏汤;若发热脉沉恶寒,与麻辛附汤;若手足冷,腹满而寒,心下水声,与真武汤;若口渴而小便不利,或者饮水即吐,与五苓散;若脉弱,发热、身乏力、下利, 与桂枝人参汤;若鼻塞,与葛根汤;若腹满痞坚,与大承气汤;若少腹急结,与桃核承气汤。

20,浮肿,若脉浮,汗出,防己黄芪汤;若四肢颤动,防己茯苓汤;若脉浮紧,无汗、烦躁,大青龙汤;若小便不利,猪苓汤;若心下痞硬,面色黧黑,喘,与木防己汤;若尺脉微腰痛,或下肢冷,与八味丸;若腰痛,腰部冷,与苓姜术甘汤;若汗出恶风无大热,与越婢加术汤;若手足厥逆、脉沉微、心动悸,真武汤;若胸胁胀满、小便不利,小柴汤合五苓散;若产后或贫血者,当芍散;若黄汗出,桂枝加黄芪汤;若咽中如炙脔,时气上冲,半夏厚朴汤;腰以上浮肿,脉不虚者,甘草麻黄汤;腰以下浮肿,不喘,不心悸者,猪苓汤。

21.心动悸,辨证选用炙甘草汤,桂枝甘草汤,人参汤,木防己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茯苓甘草汤,小柴胡加茯苓汤等;腹部动悸,辨证选用桂枝茯苓丸,柴胡加龙牡汤,小建中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颈脉动悸,辨证选用苓桂术甘汤,小柴胡加茯苓汤等。

22,葛根加桔梗石膏汤,小柴胡加石膏汤,甘草泻心汤,甘草汤,苦酒汤,通脉四逆汤,猪肤汤,三黄泻心汤,大黄牡丹汤俱治咽喉痛,然葛则脉浮紧、项背强、发热恶寒无汗;小柴则发热、胸胁胀满、口苦咽干;甘泻则心下痞满而烦乱;三泻则口苦,面赤,便难,心下痞;甘则不红肿;桃则少腹急结;苦则咽中生疮,不能言,言无声;通则下利清谷,手足厥冷,里寒外热;猪则下利,胸满,心烦。

23^小半夏加茯苓汤,泽泻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苓桂味甘汤,茵陈蒿汤,五苓散,小柴胡汤,桂枝加龙牡汤,大承气汤,桂茯丸,当芍散,大建中汤俱治眩晕,然小则呕吐、心下痞、有水音而动悸;泽则头沉重;苓桂味甘则头沉重而面色淡红,精神不振,多梦,多虑,多惊;真则心下悸,面寒,行走欲倒地;苓桂术甘则胸胁心下满,心下有痰饮,坐则轻,起立即剧;茵则心胸不安,不能食;五则脐下悸,吐涎沫;小柴则胸胁苦满,口苦咽干;桂茯则面红,下腹压痛充实;桃承则少腹急结,大便坚;大则腹满实;大建中则胸中寒;归芍散腹挛急,经痛;桂加龙牡遗精,脱发,汗出,心下动悸。

24柴胡剂主颈项强;葛根剂主项背强;麻桂剂主头项强;桂加栝蒌根治太阳病证具备,脉反沉迟,身体强;大陷胸丸证项亦强,而结胸。

25,五苓散,猪苓汤,栝蒌瞿麦丸皆治口渴而小便不利,然五苓散证必兼或饮水即吐,或头痛,或脐下悸而癲眩,吐涎沫等一系列的水气上冲症状;猪苓汤证以小便淋痛,尿血等湿热阻塞下窍之候为多;至于瓜翟为证,其人尺脉弱,腹部自觉或他觉恶寒;此为三方鉴别运用之要点。

26^吐血、魈血、便血,若手足烦热、虚劳、里急、悸,为小建中汤证;若心悸不安,面色赤,为三黄泻心汤证;若发热,恶寒,身疼痛,脉浮紧,为麻黄汤证;若手足厥冷,为柏叶汤证;少腹急结,为桃核承气汤证;若心中懊侬为梔子豉汤证;若左关脉弦者,为黄土汤证;若烦,不能眠,为黄连阿胶汤证;若脉腹虚弱无力,手足冷,心下痞满,胸痹,面色晦暗,为人参汤证。

21.桃核承气汤证之主证是少腹急结;大黄牡丹汤证之主证是少腹肿痞;大黄甘遂汤证之主证是少腹满如敦;抵当汤、丸证之主证是少腹硬满;桂枝茯苓丸证之主证是脐两侧,尤其是左侧有深在压痛,有时候可触到如索状物硬结。

欣按:我曾跟随恩师赵真专心致志学习经方数载,诚如曰人尾台榕堂先生所说:"研究张氏方,能自幼而壮而老,造次颠沛,必在于斯,犹如身在当时,亲受训诲,则自然术精技熟,遇病开方,灵机活动,意之所向,无不如法,操纵自在,左右逢源,病虽万殊,又何难应之有!"我在赵师那里所学习,所感受到的正是这样。赵师一生不尚理论之空谈,专攻经方之实术,辨证精详,每取神效卓功于几微之间,术精技熟,活人无算,真是我有生以来所亲自目睹的一位活命大师。他的教导,对我为医之道影响之深远,非言语可喻。这里将赵师生前为我口授术业时,我所作记录中的某些内容编纂于此,悉录原文,不予更改,以见师讲授时的本来面目。尽管文中对汤头的名称,证候的论述,看上去有些匆疏,但口诀单刀直入,人木三分,皆见道真言,只要是对经方学有心得者,读之自然能够洞若观火,一目了然。


——————————————————————————资源来源于网上,觉得精到,特别奉上!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分 10 收起 理由
传说 + 10 优秀文章,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经方理解
下一篇:恶寒发热、厥热胜复、里热无汗

6

主题

571

积分

1384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师仲景方证 &

Rank: 3Rank: 3

积分
571
QQ
发表于 2014-3-27 21:4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内容出自【《十一师秘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积分

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4-7-6 11:5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积分

6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4-7-6 16: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伤寒百遍,自然而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3 00:04 , Processed in 0.214472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