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温病与热病,本无两样,皆为温病。对温病的定义,皆当依仲景“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此发热而渴不恶寒,言温病之常、言温病之本,教人莫误用辛温解表发汗之麻桂诸方,当辛凉清解,自在不言。
温病初感,些许恶寒,里热已显,此为里热郁而不得达表,稍用清宣解郁法,表郁得解,里热布散,寒热自解。与伤寒,自是不同,总不出伤寒辨郁证之法门。
至于暑病,特指天气炎热致人发病,一面教人避暑,一面教人知犯所逆以利辨治,其分析治法,亦不出六经范围。仲景所列治暑法,不过言其常,读者诸君当以六经辨证为根,随暑证变现之证而治疗,莫拘仲景方而不变通。
疫者,特指传染性疾病。凡具明显传染性的疾病,皆称为疫,有温疫、寒疫、湿疫、湿热疫等,亦不出审证求因,因证并治之法。
四时之感,无非随季节而言发病之常,所发之病,可为伤寒、为温病、为暑、为湿、为疫,无论何病,现六经何证,即以何证治法,并无特别之处。
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言温病之来路。新感温病是感受外邪所发,感而即病;伏邪温病是由内而发,或者感而不发,伏于体内,当时乃发。《内经》有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又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是言“无内虚,便无邪感”。新感与伏邪,仅是相对而言,并无明确分界。之所以分外感温病与伏邪温病,是示人病位,以明治疗大法。外感者,自当解表,伏邪者,清里为要。
对于湿温,是湿与温二邪共同害人,治疗时自当分清湿与热之轻重、部位。仲景本有三焦明言,只不过多以心下、胁下、脐旁等更具体清晰的部位来谈,远较三焦辨证更为精确。
新感温病,恶寒轻、发热重(患者自我感觉,非体温计之温度测量),参以舌苔,知其为内热郁闭不得出,故而稍有恶寒之感,实际内有真热,温病学家,敢于跳出仲景“先表后里”的原则,而用轻清宣郁、清热解毒之法,实再难得,简直可以称得上创举了。
湿温病,仲景仅有“阳明病系在太阴”两条及诸发黄条,若小便自利并无发黄之湿温,所言甚少,医家于临床无法可本。温病学家,通过不断实践观察总结得出湿温病的治疗原则与有效方药,足以补仲景之未备,极其可贵。
胡希恕所讲仲景书,至深至精,可法可师,及论温病,既粗且浅。特别是对《温病条辨》按,亦多偏执,之所以近乎全盘否定,可能跟胡老早年对医学尚未有更深见解有关。而吴氏论温病,凿分手经足经,另列三焦辨证,欲与仲景六经辨证成一纵一横之势,全不知柯韵伯“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要在六经上求根本,不在病名上寻枝叶”之训。吴氏所论,看似精详,实乱经旨,徒使后学迷茫,亦不足取。但对他所创一些方药,不能全盘否定,在参考叶氏医案及诸家医案的基础上,重新分析整理其方证后,方可酌情运用。
想弄明白温病,并无省心办法。最好的办法就是读温病经典,参以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对温病诸书所论重新进行六经整理,自然可理出头绪。再参考近代各家对温病的综述、温病医案,对温病理论的掌握,自然比较扎实。
论温病,当用仲景之医理,治温病当取仲景之大法,至于方药,后世温病家多有可取处。若说简单,就是“辨病证、辨方证”六字而已。 |
上一篇:哪些中草药有肝脏损害的副作用下一篇:《湿热论》讲稿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