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前言
很多人认为中药来的慢,只能治慢性病,这不奇怪,奇怪的是行医数十年的老中医也有如是观点。形成这种观点的的原因很多,有其客观因素,但我认为主要因素还在中医人自己身上。问题就出在“辨证不精,用药不纯”上。古人说过“药少则力专,量大则效宏”,现在中医,辨证模糊,方药庞大,药不对的,无怪乎疗效来的慢了。中医本来的样子是“效若桴鼓”,之所以被称之慢郎中,与对经典不熟关系密切。
想学好中医,《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是必须精读的书,但是仅读仲景书还不够,还得多读后世医家著述。后世医著无一不是作者在精读仲景书的基础上总结临证经验发挥而成,是仲景书的延伸与细化,也是作者经验与心血的结晶。研究后世医著,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经典中所示的医理,更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湿热论》由清朝的薛生白所著,在王孟英的《温热经纬》一书中上冠名为《薛生白湿热病篇》,简称为《湿热论》。薛生白与叶天士为同时代人,医术都很高明,并且二人很熟。薛生白住的地方,叫 “扫叶山庄”,叶天士住的地方,名“踏雪斋”。起名字的时候他们怎么想的,我们不得而知,从后人对这两个名字的理解可知,当时此二人谁也不服谁,总之二人水平都很高。关于杏林传闻,我们笑笑罢了,但对于论著中的医理,值得好好研究。既然王孟英都把他们的书收录了,可见可读性很强。
《湿热论》一共46条,原有自注,王孟英收录的时候,也写有按语,但过于太简,特别是对药性与方证的描述不够清楚,读起来不太方便。为了便学习理解,我就参考仲景书、《中药学》、《本经》、《别录》等,以《胡希恕伤寒论讲座》的形式,对《湿热论》条文,逐条讲解,以方便大家阅读。讲解的时候,尽量本着“够用,不过多延伸”的原则,适当做了一些发挥。对于薛氏自注或他人注按精良处,亦吸收之,偶有,未标明原注出处,并非夺人之美,是为行文方便。总之就一个目的,利于读者,利于病家。
由于本人学识有限,不当处肯定不少,希望读者斧正之。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浅论温病与伤寒的关系下一篇:一位行医50余载,中医的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