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转自国医论坛2013第4期。作者:谢文松
《神农本草经》曰:“桂枝味辛,温。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而仲景对桂枝之用,基本上遵从了《神农本草经》的说法,如“上气咳逆”,是水气迫肺。桂枝可宣散水气以治咳逆,如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之“咳而上气”,就是水气迫肺。“结气”,是水气结滞。桂枝可散水气破结滞以治结气,如枳实薤白桂枝汤证之“气结在胸,胸满”,就是水气结滞在胸。“喉痹”,是水气痹着于喉。桂枝散水气宣痹止痛以治喉痹,如半夏汤证之“咽中痛”,就是水气痹着于咽喉。“吐吸”,是水气滞留在胸肺。桂枝可散水气以治吐吸,如小青龙汤证之“咳逆倚息不得卧”,就是水气滞留在胸肺。“利关节”,指桂枝能治疗水气滞留在关节所致的关节屈伸不利。桂枝能散水气以利关节,如甘草附子汤证之“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就是水气滞留在关节。
上述5条方证中桂枝之用,都是温散水气,可知桂枝的药性功用是辛温散水。辛温散水,其实质就是泄实。而《神农本草经》所载桂枝条目的最后一项“补中益气”,却与桂枝泄实的作用相背,这种说法难免贻误后学,本人对此略有浅见,兹就仲景对桂枝之用,以证桂枝可补中益气之非。
桂枝的作用是发泄水气。如《伤寒论》桂枝加桂汤治疗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仲景明言桂枝的作用是发泄邪气,泄气当然不是益气,所以桂枝不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
《伤寒论》第21条曰:“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为什么脉促、胸满者,要去芍药呢?这是因为脉促者是表有邪气,如《伤寒论》第34条曰“脉促者,表未解也”。太阳病,下之后,胸满者,是外邪入内,水气迫胸。脉促、胸满,是正气尚足,气上冲胸,抗拒水气入里的表现。芍药酸凉益阴,不利于桂枝发泄胸中水气,故去芍药。
《伤寒论》第29条曰:“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伤寒脉浮,若是邪气郁结在表,应有气上冲。气上冲的表现有头项强痛、肢体疼痛,或头眩、胸满短气。且气上冲者,津液不能正常下行,不应当有小便数。此证“自汗出、小便数”者,则为表邪已解,否则不应有小便数。所以本条所述,实为表邪已解,否则不应有小便数。而“自汗出、小便数者”如果说是阳明里热,则应不恶寒反恶热,此证却有“微恶寒”,所以也不应是阳明里热。脉浮、自汗出、微恶寒,要说可与桂枝汤,但是这些症状与小便数、心烦、脚挛急等症并见,已是营阴亏虚的表现,尤其是脚挛急,是营血虚竭的主症。营血虚竭者,阴虚阳浮所以脉浮、自汗出;营血虚少难以给养肌肤,所以微恶寒。营血虚竭者当然不可攻其表,所以原文曰“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得之便厥,是因为桂枝汤用于营阴亏虚之病人会损伤阳气,阳伤不能通达四末,因而发生手足厥逆。咽中干,是阳虚里寒,脾胃气弱不能化承津液以上行濡润咽喉所致。烦躁吐逆,是阴阳俱虚,脾胃虚寒使然。怎么办呢?仲景明言“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到此可以明确,桂枝汤若用于阴血虚竭之病人,必然伤损其阳气。这是《伤寒论》关于桂枝汤伤损阳气的论述,说明桂枝可以伤阳,桂枝不能用于阴气虚竭之人或阴阳气俱不足之人,当然桂枝也就不具有补中益气之功了。
有学者认为小建中汤是补中益气方,所以就说桂枝能补中益气。这是误解。小建中汤方中之桂枝,是用于心悸和四肢疼,如《伤寒论》第102条曰:“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曰:“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小建中汤证之“烦”、“腹中痛”是芍药证,建中之药是胶饴,而不是桂枝,皆知中气不足者,腹中应冷,当不能食,宜忌芍药,而小建中汤却是桂枝汤倍芍药,可见小建中汤证不是中气虚,桂枝也不是用于补中益气的。
还有学者认为桂枝甘草汤主要是用于心阳虚,所以说桂枝能补心阳。这也是误解。桂枝甘草汤证之“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是发汗过多,伤耗心气,造成心中空虚,心中空虚之后必然会水气犯心,故其证“自冒心、心下悸”是气上冲心的反应,而不是心阳虚。心阳虚者必加附子,如附子汤证心阳虚之背恶寒,真武汤证心阳虚之心下悸,两方均用附子温通心阳,却不用桂枝。附子汤证“身体痛,骨节痛”之所以不用桂枝解外去痛,就是因为其证是阳气虚,恐桂枝发泄实邪,有损阳气。
总之,桂枝之性“本为解肌”,“能泄奔豚气”,能通阳气而不能补阳气,能用于营弱卫强的病患而不能用于营卫俱弱或营气虚竭的病患。只有明确认识桂枝的性能是发泄邪气而不是补中益气,才能避免出现《伤寒论》之29条误用桂枝,导致伤阳,使病情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的现象。 |
上一篇:感冒相关性胃炎下一篇:阳明三方的演变(三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