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015|回复: 1

《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病·方汇总分析(再议仲景脉之阴阳

[复制链接]

29

主题

2235

积分

32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35
QQ
发表于 2022-1-7 21: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七杀紫微 于 2022-1-7 21:10 编辑

在总结桂枝类方涉及的脉象之前,还是得把仲景脉中所论的阴阳(阴脉、阳脉),应该怎么理解比较合适——这个问题先得弄清楚,才能再下一步展开。
毕竟,
桂枝汤“阳浮而阴弱”(12)
小建中汤“阳脉涩、阴脉弦”(100)
……
可见,仲景脉之阴阳,是何指代?——这个问题,到这里已经绕不开了。必须先“搬开这块石头”,接下来的路,才能顺利走下去。
为什么说“这是一块石头”?
因为,仲景脉之阴阳,指代什么?应该怎么理解,目前观点并不统一。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曾经提出3种相对主流的认识:
Ⅰ、寸脉(关部之前)为阳、尺脉(关部之后)为阴

如《清·徐彬·金匮要略论注》、《清·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等,皆认为“以关部前后分阴阳”,也就是寸为阳、尺为阴。
——此观点为主流当中的主流。然而我却不敢苟同。
Ⅱ、浮取(轻按)为阳、沉取(重按)为阴
如《清·魏念庭·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以六部浮沉言,阳微必胃也,阴弦必肝也”。
——此观点其实最经不起推敲,接下来会具体论述。
Ⅲ、阴阳指的是左右(手)
同样是《清·魏念庭·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作者还有一段对于“阳微阴弦”的理解:
以左右阴阳言,阳微必左手也,阴弦必右手也。
——既提出了仲景脉的阴阳,是指左右手,又具体提出了左手为阳、右手为阴的进一步认识。
就现代的认识来看,【左手为阳、右手为阴】&【左手为阴、右手为阳】,都有学者支持。
但是,究竟是左为阳、右为阴,还是左为阴、右为阳——这里不再进一步展开。是因为我对此的体会,确实不深。
习惯上按传统思维,本人更倾向于左(手)为阴、右(手)为阳
但无论是左阳右阴,还是左阴右阳。这都是建立在支持观点Ⅲ的基础上的,在上一篇文章里头,我也明确了自己是支持“仲景脉所言的阴阳,指的是左右”。

那么,我为什么不支持前2种观点呢?
首先,可以这么分析:
仲景当时著《伤寒杂病论》,是希望把自己的临床经验,分享给世人的,
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循余所集,思过半矣。”——尽管,有学者考究了这个序,并非仲景所著。但仲景著此书的意图,分享了他的临床经验,这一点不值得怀疑。
虽然,生活在1800多年以后的我们,读《伤寒杂病论》,理解上存在不少的困难,这是时代的更迭,语言文法的改变导致(当然还有因战乱遗失了,或者错乱了某些章节)。
但是,在当时,仲景写出来这么一部著作,至少让那个时代的人们阅读,不应该存在太多的理解障碍。
然而,“阴阳”二字,出现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多次,确实在不同的语境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参考《陈庆库、陈彬、邹国明- 浅述〈伤寒论〉中阴阳的含义(《江西中医药》2019-12-15)》,总结出《伤寒论》398条,涉及阴阳的条文,有45条:
并对阴阳在各条文中的意义,作出以下分类:
1.代表六经属性;
2.概括诊脉要素;
3.代指表里病位;
4.代指生理/病理物质:如阳气、阴液、津血、胃气、正气——“亡阳”、“阴阳自和”、“阴弱”、“阳微结”……;
5.特殊意义:
 ①如“阳数七、阴数六”:阴阳指数字的属性;
 ②如“阳旦”、“阴阳易”:这是从古老就传承下来的专业术语、病名;
 ③指代生殖器:譬如“阴疼”(88)……
6.不知道应该怎么归类的“存疑待考”的一些条文
几年前我也曾经在经方沙龙论坛发表过类似的文章:

我也希望能把涉及阴阳的条文进行归类整理,从而分析出仲景脉之阴阳的具体意义。可惜当时的结果,并不理想。
所以,当我看到了这篇《浅述〈伤寒论〉中阴阳的含义》,是很有共鸣的。只不过,针对文中:仲景脉之阴阳,这一小节的内容,作者提出的观点,我是不同意的:
《浅述〈伤寒论〉中阴阳的含义》文中“2.概括诊脉要素”这一节内容,展示了作者对仲景脉之阴阳的理解、归纳:
2.1)代表阴脉阳脉(脉象的阴阳属性);
2.2)代表浮、沉取(如上述的观点Ⅱ);
2.3)代表寸、关、尺(如上述观点Ⅰ)。

那按我的理解:作者的观点,应该是比较折中的,大抵意思就是:
在不同的条文中,在条文所表达的不同语境中,仲景脉之阴阳的所指代,并不是统一的,有时候代表了“浮取、沉取”,有时候代表了“寸关尺”
——应该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因此,我不敢苟同!

我所理解的,所有提及“阴阳”的条文里头,
除去上述分类当中的“1.代表六经属性;3.代指表里病位;4.代指生理/病理物质;5.特殊意义;6.不知道应该怎么归类的“存疑待考”的一些条文”,
所剩下的,能被归类为:可以确定就是描述脉象的条文
这些描述脉象条文之中的“阴阳”所指代的意义,应该是统一的,而不应该是“有时候可以解析为浮取沉取,有时候又指代为寸关尺”
——
因为,仲景这书,不是写给自己看的,而是写给世人看的。
确实,依然有不少的条文存疑待考,解不通。但也如上文我说过的:那是1800多年后的今天,有多方面原因导致。
但至少,在成书时期,作者不应该设置成“有时候应该这么理解,有时候又应该那么理解”这样的打哑谜式的叙述手笔
——这书不是写给自己看的!
所以,《伤寒论》《金匮要略》涉及阴阳,并且能归类到脉象类的条文。其中阴阳的指代,必须是一个能通解所有的,所有脉象类别的条文,作为一个统一的解析。
更具体的说:
关于“仲景脉的阴阳”,上述3个主流观点:
Ⅰ、寸脉为阳、尺脉为阴;
Ⅱ、浮取(轻按)为阳、沉取(重按)为阴;
Ⅲ、阴阳指的是左右(手);
如果能站得稳,那么,必须要以单纯的一个观点(Ⅰ/Ⅱ/Ⅲ),通解所有的归类为脉象的条文
仲景应该不希望读者打哑谜。

为了行文逻辑的递进性,我首先针对观点Ⅱ进行讨论(逐个开刀,先刀观点Ⅱ)。
※观点Ⅱ:
浮取(轻按)为阳、沉取(重按)为阴;
如果按这个观点的解析,
首先,《伤寒论》
第6条:……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第94条: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微……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则解。
第290条: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
那最起码以上这3条,以观点Ⅱ,无法解析通的:
微脉极细而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但阳脉微、但阴脉微(但,这里是仅仅的意思)这该如何解析?
这个理解起来有点混乱的话,再看看第6条:
浮取为阳、沉取为阴,第6条为何“脉阴阳俱浮”:浮取见浮脉顶多算是语义重复,沉取见浮脉这就真的无言以对了;
所以,如果浮取为阳、沉取为阴的话,那么290条就最有意思。脉阳微阴浮(浮取见微脉、沉取见浮脉),这是脉诊学上的奇迹!
刚才提到,几年前我曾经在经方沙龙论坛,发表过关于仲景脉之阴阳所指的文章,文中对涉及脉象、同时也论及阴阳的条文,归类了出来:

如下图所示:
(如图中红色框框提示:其中还有3条斜体字标识的条文,虽然也是言脉象的阴阳,不过,指代的是脉象的属性:譬如,246条:“浮脉,是阳属性的脉;芤脉,是阴属性的脉”)

剩下的:

《伤寒论》第3、6、12、94、100、274、283、290——共8条
《金匮要略》
黄芪桂枝五物汤证的“血痹,阴阳俱微”;
胸痹病篇的“阳微阴弦”;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的“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
——共3条
可能还有所遗漏,但以上11个条文,可以认定是涉及了仲景脉之阴阳的核心条文。
观点Ⅰ、观点Ⅱ、观点Ⅲ,必须同时解通这11个核心条文,而不是在某些条文,适合观点Ⅰ,在某些条文却适合观点Ⅱ——
——我并不认同这样的看法。
所以,观点Ⅱ解不通《伤寒论》第6、94、290这三条的。
而且,
经过搜索,还有一个不支持观点Ⅱ:浮取(轻按)为阳、沉取(重按)为阴。
的重要线索,那就是:
仲景文中本身就已经有了“脉,浮取(表现为如何),沉取/按之(表现为如何)”的标准文法,罗列如下:
《伤寒论》
178、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金匮要略》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浛)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痉病有灸疮,难治。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肺死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肝死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心死藏,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脾死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
肾死藏,浮之坚,按之乱加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以上各条,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所论及的“死脏脉”,皆出现了脉诊初见浮脉,之后,手指加力(按之)转变为如何脉象的论述。
而其他条文也互证了:
仲景本身就有:浮取,脉是如何的;再加力按之,脉又是如何的标准文法。
所以,我认为:仲景没有必要别树一帜,以“浮取为阳、沉取/重按为阴”混淆读者。
——
因此,我认为:观点Ⅱ,不成立!

那么,
观点Ⅰ、寸脉(关部之前)为阳、尺脉(关部之后)为阴作为主流当中的主流观点,我为什么也认为它不成立呢?
同时,
观点Ⅲ、阴阳指的是左右(手)还有什么证据,让我支持这个观点呢?
在(下篇)的内容中,我再详细的展开。
(上篇)的内容,到此处结束,感谢大家,能看到最后!




上一篇:《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病·方汇总分析(定位脉/组合...
下一篇:《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病·方汇总分析(再议仲景脉之阴阳

29

主题

2235

积分

32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3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2-1-7 21: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病·方汇总分析(再议仲景脉之阴阳·上篇)
公众号原文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s/Gi2KDTEMa8f6DkNBbM2hL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2 13:23 , Processed in 0.155939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