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5020|回复: 3

脉与气的思考(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29 10: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五、邪踞有形,病从脉类
“阴、阳、气、血”四个字是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撇开“阴、阳、气、血”,一切便无从谈起。“ 阳化气,阴成形”(《阴阳应象大论篇》),凡无形之用皆为气,凡有形之质皆是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仲师从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概括的百病,无论是外感六淫、还是内伤七情,其致病机理也不外乎阴、阳、气、血四大因素的失调。
《素问五脏生成篇》:“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见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从五脏的脉息来判断疾病是诊疗的第一步,所以《伤寒论•辨脉法》开篇便讲:“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百病的名目虽多,类分只需阴阳,阴阳的病变虽繁,细分不外气血,病因病机只在于阴阳不调、气血失和,病理表现只在于表、里、寒、热、虚、实,仅从仲师的阴五脉、阳五脉即可条分缕析,见微知著,病在表、阴虚、阳亢、血气有余、火热偏盛、等机能代谢亢奋的状态属阳,在脉大、浮、数、动、滑;病在里、阳虚、阴盛、气血不足、寒郁气滞等机能代谢低下的状态属阴,在脉沉、涩、弱、弦、微。尽管后世的医家将脉象析丝入微,甚至纤毫必分,如晋王叔和《脉经》脉象有: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计24种  明李时珍 《濒胡脉诀》脉象在《脉经》基础上去除了软脉,增加了长、短、牢脉、濡计27种,明李中梓《诊家正眼》的脉象在《濒胡脉诀》的基础上增加了疾脉,共计28种。,清黄宫绣《脉理求真》的脉象在《诊家正眼》》脉象的28种基础上又增加大、小脉计30种,等等,一家有一家的见识,一家有一家的道理,名目繁多,虽然是著作者的经验总结,却是挂一漏万,趋明愈晦,令学者糊涂十分,倒不如仲师的阴阳脉法的提纲脉的简便适用。
阴阳有偏颇、气血有多少,病位有表里,病势有轻重,病踞必有形,诊当从脉类。阴阳机转,虚实兼杂,寒热互见,自有一定之理,皆可从脉判别细分。急症、表证的脉象寸关尺三部九候多单脉,显而易见;杂病、里证的脉象三部六位多兼脉,且以独见为真。脉之实者,其证必实;脉之虚者,其证必虚;证兼虚实,脉亦虚中见实或实中见虚,当从脉位中去辨析。又有真寒假热或表寒里热,当舍脉从证或从证辨脉。
附:脉法的应用
脉法的具体应用,易于掌握又切合实际的脉法主要有两种:
1.三部九候法,《难经•十八难》:“脉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鬲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三焦脉法定位与此类同。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还提到:“尺内两傍,则季肋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有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着,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三部九候法对病位的确认有指导意义。
2.独脉法,《素问•三部九候论》:帝曰:何以之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急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应用三部九候脉法定位,以举、按、寻的指法找出左、右寸关尺三部中某一部位的特异脉象。此脉法多用于杂病的判别,对单个的器质性病变的诊断率非常高。百病皆生于气,所以从特定部位的特殊脉象可以推测特定器官的气机变化,故独脉法甚至可以发现物理检查未能发现的异常。如仲师《金匮要略》中的积聚脉诊法就是应用独脉法的典范。
我将三部九候脉法简化为三部六位脉法, 将寸口脉法的寸关尺三部,按左、右分 六位,即寸关尺三部、左右寸关尺六位分别界定 :
左寸络属于心与小肠:相关部位:头部、颈椎、血管 ,舌头
左关络属于肝脾: 相关部位:胸背、左胁
左尺络属于肾与膀胱: 相关部位:少腹,腰腿以下
右寸络属于肺与大肠:相关部位:胸膈以上,肺、咽喉、扁桃腺、鼻腔
右关络属于胆胃: 相关部位:右胁、脘腹
右尺络属于肾(命门): 相关部位:少腹,腰腿以下
与传统的脉法定位不同的是,我将“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命门,居两尺部。”的肝脾均置于左关,右关增加了胆胃。因为气机的运行的规律是左升右降,左升是肝脾,肝气宜舒,脾气宜升,右降是胆胃,胆气宜泻,胃气宜降。虽然肝胆相照,胆附丽于肝,但胆主决断,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从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知识可知,胆、胰管的结合部居于脘腹偏右,胆、胰的功能对于消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消化功能即胃气的强弱或有无是生存的基本条件,“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因此,疾病的发生与预后均与胆胃相关,在B超检查中绝大多数疾病都能发现胆囊壁毛糙的现象,只不过毛糙的程度不同而已。脉弦主饮、主气滞,炎性水肿必见弦,关脉弦尤其右关弦是众多疾病的一个共有脉象,这也就能够解释临床上经方柴胡剂运用广泛的原因。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脉法的运用水平可分三个层次:一、上工看脉,凭脉知病,持脉在手,三部六位九候细参,不待患者言即可断定所患何病,如“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二、中工把脉,以寸、关、尺三部分类,左右不别,以脉知证,如“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三、下工诊脉,从脉形大概辨证,判阴阳,别表里,定虚实,测预后。如凡脉大、浮、数、动、滑为阳证脉象,脉沉、涩、弱、弦、微为阴证脉象,伤寒六经中分别以太阳病脉浮、阳明脉大、少阳脉弦细、太阴脉浮缓、少阴脉微细、厥阴脉微为主脉,提纲挈领,再以兼脉辨寒热,等等。《素问•八正神明伦篇》说:“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见微知著与见病治病,孰优孰劣,无需赘言,若以此标准去衡量现代中医,且不说上工、中工少见,就是下工也不多见的。
脉法的学习掌握其实并不难,古人几句感叹不知吓阻了多少中医学子,什么“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除了阴阳、气血、虚实的理解,关键还在于“举、按、寻”指法的练习。历代脉诊典籍对脉象的形、势、位详论有加,对脉法之运用也见智见仁,惟独对脉法的下指法练习忽焉不详。古人也不曾料到摸脉竟另有西方人对着钟表数脉跳的一套,以致寻常的指法成了密宗独门。现代中医的博导、硕导们碍于中医的情面不得已也把脉,少数聪明的大概能摸出个浮沉迟数、阴阳表里,绝大多数只能按西医的方法摸摸一分钟跳动几次, 见古人把脉象说的神乎其神,便说不可凭,见旁人以脉说病,便讥为故弄玄虚。这也难怪,《素问•脉要精微论》只告诉了“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馀;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仲师《伤寒论•辨脉法》仅强调 “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最早的脉学专著是晋代王叔和的《脉经》,王叔和在《脉经•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告诉我们:“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关,以关为界,阳出三分,阴入三分,故曰三阴三阳。阳生于尺动于寸,阴生于寸动于尺。寸主射上焦,出头及皮毛竟手。关上射中焦腹及腰,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其《脉赋》又云:“左辨心肝之理,右察脾肺之情。此为寸关所主,肾则两尺分并。”此节记载将寸口脉法的寸、关、尺三部及其左右六位主射的相应体位初步予以了界定 ,但如何下指却没有告知。
另一部被认为最实用且流行最广的脉书是明代李时珍的所著《濒湖脉诀》,李时珍介绍指法时说:“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寸口无脉,求之臂外,是谓反关,本不足怪。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命门,居两尺部。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救,左大顺男,右大顺女。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此。脉有七诊,曰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寸候胸上,关候隔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踝。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这段口诀把持脉的要领及脉法的三部六位九候分辨得比较清楚,相对于王叔和《脉经》的简洁,已有非常的进步,遗憾的是,李时珍脉诊的下指法仍遗漏了一个重要的关键细节。也许,这个细节在当时的年代司空见惯,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只是到了现代,受了西医的影响才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
实际上,李时珍只需要在他的持脉要领“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之后加上这么一句话就行:“左手候右,右手候左,食指居寸,无名在尺。” 正确的脉诊下指法即是:看准了掌后高骨,医者以自己左手对应患者的右手,右手对应患者的左手,中指先下,定位在关,然后食指、无名指齐下,食指的部位为寸,无名指的部位是尺。左右三指各就各位,左寸、左关、左尺,右寸、右关、右尺,合计三部六位,以举、按、寻三法共计九候,仔细体会指下脉动的感觉,如此则寸关尺三部一一品察,浮中沉九候纤毫必分了。
仲师凡治必“××病脉并治”,脉证并举,方证对应,脉法中应用较广的除了寸口脉法,另有趺阳脉法、少阴脉法等。趺阳脉法的下指法及其应用在《素问•三部九候论》中表述十分清晰:“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仲师应用趺阳脉法主要与胃肠相关疾病诊断与治疗及预后,自晋•王叔和《脉经》只推广寸口脉法以来,趺阳脉法、少阴脉法殊少有人会用。
民间传说脉法有不传之秘,推测所谓的秘法多与医者的悟性有关,也与脉诊运用不当相关。所以,如果疗效之秘在于剂量,那脉法之秘则在于指法。指法不准,下指即错,何来正确的脉象?脉象不确,何以推测病机?更何谈病位、病势的细分?脉诊下指法自古相承、代代相传却无人点破,其原因或缘于中医成才的模式重在师徒授受,师傅就这么教,徒弟就这么学,根本就是寻常。近代、乃至现代中医的教育都是一个模式的“批量生产”,西式教育体制的格式化加上西医知识的普及,使得中医学者数典忘祖,绝大多数人成了西医的附庸,以西医理论解释中医术语,指鹿为马的东西在现代中医比比皆是,如脉诊的异化即是似是而非的典型。不会用则责怪没有用,己之昏昏还使人之昏昏,以至于有人异想天开用猪的血管跳动来作脉诊教学的模型,这样的方法竟还是国家级的科研课题,浪费了纳税人的钱不说,更可恶的不单单是误人子弟,更毁坏了中医的根基。光嚷着要振兴中医,却忽视作为中医四大基本技能之一脉诊的培训,中医哪有不被西化、不退化的道理?!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分 5 收起 理由
经方中 + 5 优秀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脉与气的思考(五)
下一篇:很奇怪——这里没有《伤寒论》、《金匮要略》?!

28

主题

2824

积分

920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824
发表于 2010-1-1 12: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兄好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主题

1702

积分

43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02
发表于 2011-7-14 16:4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脉弦尤其右关弦是众多疾病的一个共有脉象,这也就能够解释临床上经方柴胡剂运用广泛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1093

积分

207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Rank: 4

积分
1093
QQ
发表于 2011-7-15 16: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左关脉弦为常(弦为肝脉),右关脉散为常(散为胃脉)。
以上可以算实践对理论的质疑吧(左以侯左,右以侯右)。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3 03:16 , Processed in 0.204839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