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634|回复: 0

《内经时代》连载7

[复制链接]

3

主题

0

积分

34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0
发表于 2007-8-13 19: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第   六   节

     《内经》与古代天文学
  一、再谈五行相生说的形成
  正式探讨《内经》中的天文学内容时代标志之前,还是首先把前几节没说很清的一个较关键的问题再讲细些。那就是五行相生说是怎样完成的。笔者反复分析查考,觉得不联系天文知识,便说不通。
  相生说不象相克说那样可以比较容易地从生活常识中总结出来,木、火、土、金、水这个相生的圈子中只有一环--木生火,是容易从常识中升华的。其余四环都太难了。五行学说要能用于解释自然现象,必须使五行和四时相配。最初的配法,应是没有考虑到土,而且是受五行相克说指导。由于水火相克,金木相克最易理解,用它们去配四季便很自然。其中,冬与夏气候寒热相反,分别配以水火理应是首选。春秋虽不如冬夏相反那么明显,其由寒渐暖和由暖渐寒的相反变化还是较易发现。至于两行各配那一季比较符合常识,还是金配秋比较好,因为金给人的感觉以凉为主,木则反之。于是相克的四行配四季便完成了。然而,四时在一年中是以次递变的。由春至夏,至秋,至冬,这个顺序不能说是依次相克,应该说是依次相生,所以最早的相生环应该是木火金水。这个环子除了金生水较牵强外,都比较容易理解。如果不参考天文学发展的影响,现在只有土无处可放。可惜,在五行中它又是最尊贵的。要坚持“土不主时”或“土王四季”,就完不成五行相生的圈子。这是一个矛盾。现本《内经》五行归类的内容中还留有明显的痕迹。
  《素 5》中的归类法是先配五方。搞要如下:
  “东方生风,风生木。”
  “南方生热,热生火。”
  “中央生湿,湿生土。”
  “西方生燥,燥生金。”
  “北方生寒,寒生水。”
  是四时配五行在先,还是五方配五行在先,我认为应是四时。但无论何者在先这两者均可受天文学启发迅速联系。《 冠子•卷上》这样说: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可见,四行配四季之后,再配四方便可以直接取来天文学知识。四方配上木火金水,中央只好去配土了。《汉书•天文志第六》说得更好:
  “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海。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按这种理论,中央如此尊贵,只有配土才合适。再分析“建四时,均五行”六个字连写,又有土可以在四时中占一个位置的意思。为了这种需要,便先后有了土主季夏,五行各主七十二日,土主中间七十二日和土主长夏等说法。不管这几种说法怎样矛盾,在土居一年之中这点上是一致的。五行相生的顺序就这样成为定局。如果用图表示以上三步演变过程,应如下:



  图[1] 重在相克,土无恰当位置,构不成五行相生的循环。图[2] 完成了相生说,因土居中央,不便同时表示相克规律。图[3] 将土拉出来,相生相克同时表现在一圈。董仲舒说“比相生而间相胜”。显然,他手里就有这个图。这样,土表面上屈尊一点,五行生克说却天衣无缝了。
  上面联系到的天文知识是“斗”或“斗柄”。读者可能认为这是任择所需,随意附会。其实不然。“斗”--北斗在中国天文学体系中是最重要的基础。它是上天意志的代表。上引《汉书》己足以说明,下面再引国外学者的说法。
  “北极是中国天文学的基本依据。这一点和以小喻大的思想背景有关。天上的北极星相当于地上的帝王。官僚政治农业国家的庞大组织自然是不知不觉地围绕着帝王打转的。”(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四卷 第一分册  142页 科学出版社 1975年版)
  北斗是北极星--天帝象征的指挥棒。斗的运行决定着天地间的一切。《淮南子•天文训》说:“帝张四维,运之以斗,……一岁而匝,终而复始。指寅则万物  也,……指卯,卯则茂茂然,……指辰,辰则振之也,……指巳,巳则生已定也。”万物没有敢不听这个指挥棒指挥的。
  北斗和北极星的重要性还不止此,它们还是中国古代星空分区的基础。这也和五行有关。
  “二十八宿已按四宫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四宫的象征性名称是和季节相对应的。……增设一个第五宫(中宫,即拱极宫),这是中国宇宙论的最大特点。这一点在和其它文化(例如伊朗文化)有相互影响的所有问题上都很重要。由于有了这个宫,便把天上的分区和我们介绍‘对应思想’时谈到的五行、五方、五帝等联系起来了。”(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四卷 第二分册 157--160页 科学出版社 1975年版)
  上述引文中的“拱极宫”就是北极星和北斗为代表的中宫。李约瑟这位科技史专家和汉学家确实看到了中国阴阳五行自然观的天文学基础。“土主中宫”、“土在音为宫”等等都是天文学在五行说上的表现。“天人相应”和阴阳五行合流的关键在于此。
  以上推测显然还有一个先决条件没说明。即春、夏、秋、冬的四季分法到底何时才出现?它们是否主要取决于斗柄方向?(以斗柄方向定四季,指每天在固定时间观测斗柄,最早应该是取日落后不久。下文还要简单介绍。)
  如果我们完全相信古文献,则尧时已有二分、二至和四季。那时判断四季不以斗柄为根据。《尚书•尧典第一》说:
  “分命羲仲,宅遇夷,曰扬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乌,以殷仲春。……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霄中星虚,以殷仲秋……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中外天文学家和史学家,根据这段文字写了许多文章,从四仲星变迁的规律推测这种观察记录可能出现的准确年代。不过,甲骨文研究已肯定商末历法中,“年”还只分春秋。天文学家研究《春秋》得出的一致结论是:“春秋时代的历法,以鲁文公(公元前626--前609)、宣公(公元前608--前591)为分界线。在此以前,冬至大都出现在十二月,置闰没有明显的规律,大小月的安排比较随便。宣公以后,冬至大都出现在正月,置闰已大致符合十九年七闰的闰法,大小月的安排也比较有规律。这表明历法正是在此前后摆脱了观象授时的被动性,掌握了按科学规律来编排历日的主动权”(中国天文学 科学出版社 1981年版  71页)历法的大致定型是天文学体系中定型较早的。故《尚书•尧典》中的记载不可全信。夏代无文字且不说,那时不可能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划分,更没有把它们依次配以东南西北。那些资料,不过是春秋战国时人据当时的天文学知识追述的夏代历法史,并有汉人加进去的东西。孔子编史名为《春秋》,大概也能说明四时划分在春秋早期或西周末期还不很严格。孔子时代,四季的说法已是天经地义了。他说:“天何言哉?四时成焉,万物出焉。”(《论语•阳货第十七》)后世儒家不敢轻易把四时改为五时,孔夫子的话是起了作用的。孔子时,斗的作用似乎还不大。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第二》)汉儒“法北斗以齐七政”等瞎附会,是对孔子的歪曲。到孟子时,历法知识便为很多学者熟悉了。他说:“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之。”(《孟子•离娄下》)这段话给了一个纯科学背景。
  上面提到两种以天象定四时的办法,标准不同却都和四方有关。按常识推测,以斗柄定四时应该早些。
  中国星学体系的奠基应在战国时期。近来史家认为:“中国星座的命名系统是在战国到三国这五、六百年中完备定型的。那正是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后,巩固、发展时期。观看中国的星座体系,就宛如一个完整的封建社会。”“在剥削阶级社会中,天文学主要控制在统治阶级手里。因此,天文学会受到剥削阶级思想意识的侵袭。”(中国天文学史 科学出版社 1981年版  41页)上面说的这个时期,正是阴阳五行说发展完善成为官方哲学的时期。所以,它在古代天文学上留下的印记和《内经》中有关内容完全是一个模式,只要看看《史记•历书、天官书》,即使完全不懂天文学的医家也能发现这一点。
  为了证明封建制度的合理性,象征帝王的天极和它的指挥棒--斗,被说得越来越重要。《夏小正》还不把斗指作为定四时的唯一根据,《淮南子》就完全这样做了。故我看阴阳五行说统师天文学也是汉代最为明显。反过来,天文知识促成了五行相生说。
  主要天体中,日和月本来是最昭然的,岂知它俩也不能居于北辰之上,只是天之阴阳罢了。其次是斗。再次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星,它们是均五行的标志。五行化的五行星名,应不早于战国末出现。粗查《史书•天官书》有“水、火、金、木、填星,此五星者,天之五佐”之说,但《天官书》全文中还常提到这五星的其它名称。另一批较重要的天体叫“二十八宿”,它们是日月运行的中间站和五行说也有关系。
  《史记•天官书》分二十八宿为:
  “东宫苍龙”
  “南宫朱雀”
  “西宫咸池”(西方七宿中有“参为白虎。”)
  “北宫玄武”
  分这四方有什么用呢?同书接着说:
  “察日月之行,以揆岁星顺逆。”
  “东方木,主春,日甲、乙”
  “南方火,主夏,日丙、丁”
  “中央土,主季夏,日戊、己,黄帝”
  “西方,秋,日庚、辛,主杀。”
  “北方水,大阴之精,主冬,日壬癸。”
  上引的归类法不是《素 5》五行相生归类法的基础吗?不过,《天官书》中占星术内容实在更多于科学的星学内容。在反对占星迷信这一点上《内经》比《天官书》大有进步。《汉书•天文志》的迷信色彩更浓,《后汉书》反而好一些。
  关于五行相生说形成的过程及其与古代天文学的一般关系,略述如上。最后加注一句,即二十八宿在天文史界争论很大,但不影响我们解释相生说的形成过程。下面还要提到它。

  二、古代天文学常识简介
  上面围绕相生说联系了一些天文知识。为使一般读者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内容有一个概括的印象,下面再简单介绍一点常识。
  首先再说“斗”,它即指现在的“北斗七星”。青年朋友,特别是大城市长大的人,对它不很熟悉,主要是它现在的位置往北(或说下)移了许多。然而两千或三千年之前,它的位置是很高的,离天极也较近。其亮度虽不及太白(金星)等一等星,却非常容易识别。北斗七星图形象一把勺子,杓柄(斗柄)朝外,大体上每年围绕北极星(北极星不是固定的,但取代间期很长)转一周。因地球自转,斗的视运动又是每昼夜一周。它既可用作每日记时的标志,也可用于一年中定季节的标志。《夏小正》及《淮南子》中所说的“斗柄在下”“斗柄指寅”等,就是作为判断季节、月份的标志。原始历法“观象授时”,肯定参考过它。中国在这点上得天独厚,南半球和赤道附近便没有这一优越条件。古代中东天文学另有所本,此处不便说。北斗围绕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天球的北极。天球南北极的联线也正穿过地的南北极(中国古代地极的概念与现在不同,天球亦然)。天球也有赤道和子午线。另有黄道、白道等说,都是用以说明日、月、行星运动及其它星体在天球上的位置的。
  如果超出《内经时代》的时限介绍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的特点,可简单总结为以下九点:
  1.星空分区以上面提到的五宫为主。(唐以后再加三垣说)
  2.表示星体位置使用赤道座标系统。
  3.二十八宿虽非中国特有,但特别受重视。
  4.历法方面一直以阴阳合历为传统,故有闰月。二十四节气也为中国独有。
  5.进行数学推算时以代数法为主,几何法少用。
  6.干支配日、记年、地支配时、每日分为百刻(有例外时期)是中国古代特有的记时方式。
  7. 一周天常分为360.25度。
  8.天体理论不统一,和历法推算的关系也不密切。
  9.与天文密切相关的占星术以阴阳、五行、分野、天人感应等为基础。
  以上这种外行式的介绍,对讨论《内经》中的天文学知识已大体够用。下面提到某些内容时,再作必要的说明。




上一篇:讨论(转帖)MODS的中西医融合治疗2例报告等几篇文章
下一篇:[推荐]诊断训练(发热3周、咳嗽2天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19 00:38 , Processed in 0.059934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