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第一篇診斷法概要
第一節診断上必要之基礎概念
中醫學的疾病分類法舆西醫不同,西醫重點在診斷病名,而中醫則以診断“證”爲主。什么是“證”,後文再詳,這裡先解說診断 “證”時所用的基本術語。
一、病位、病情
病位指病的部位,爲定病位,分表裡、內外、上中下。病情指病 的狀態,分寒熱、虛實。陰陽這概念,有時指病位,有時亦用以指病 情。本書中所說三陰三陽,指三陰病和三陽病。太陽病、陽明病和 少陽病,爲三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和厥陰病,爲三陰病。三陰三陽 乃病位和病情的綜合。治療傷寒,按三陰三陽的區分爲便,治療雜 病,分寒熱虛實爲便。
(一)表裏、內外、上中下
以表裡、內外、上中下等分病的部位,頗属原始的樸素方式,但 中醫診断之妙,實是於此。
表者,體表之意,指皮肤和其接連的部位,出現在這部位的症 狀叫表證。
表裡內外
1.表 2.里 3.外 4.內 5.半表半裡
裡者,內臟之意,從內臟出現的症狀叫裡證。 內者,內臟之中,特指消化管之內。 外者,指內以外之部位,包括表和裡 的一部,外證即指出現於此部的症狀。 表裡內外的關係可參照右圖。 上中下是將身體從頭到足的分法,胸 骨劍突以上爲上,包括胸部、頸項部、上肢、 頭部等;從胸骨劍突到臍爲中,相當於上腹 部,下即臍以下直到腰腿。
中醫書中所用陰陽二字,其涵義因時因情况而不一,這在初學 中醫者是較難了解的。陰,原指受不到陽光的方面,陽,指受到曰 光的方面;但後世廣泛應用於各種方面,如以表爲陽、裡爲陰,上爲 陽、下爲陰,氣爲陽、血爲陰,熱爲陽、寒爲陰,正氣爲陽、邪氣爲陰, 症狀顯現者爲陽、潛伏性者爲陰。本書的方針,將隨處具說其陰與 陽的取義。這裡必須注意的是,曰陰曰陽,並,無純陰與純陽。陽中 雜陰,陰中伏陽,但從性质所偏而或謂之陰、或謂之陽。陰陽是這 樣有階段的,分類只是個比齩,此於甲而乙爲陽,比於乙而丙爲陰。 後文討論的三陰三陽,就是這樣。
虛者,抗病體力虛弱的狀態;實者,抗病體力充實的狀態。一 般以爲體質強健者爲實,體實虛弱筋骨薄弱者爲虛。但是日常體 質和病時的虛實並不絕對一致。有貌似虛證的實證,有貌似實證 的虛證;亦有表虛而裡實,上虛而下實者。判定虛實乃是中醫診療 疾病的根本,而診斷絕非容易。醫生必須根據後述之望聞問切四 診的综合診察來愼重判定。唯虛實亦與陰陽一樣,其间亦有階段, 且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故虛實的識别,必须有長期的經驗,也是無 待煩言的。
熱是伴有熱感的狀態,此熱並不一定指體溫的上昇,患者自覺 有熱威,並經醫生用四診認定有熱感時,才算是熱。局部的熱感當 然也是熱。還有熱在裡的狀態則體表無熱感,此須由脈、舌、腹、大 小便異常及其他患者主訴來判明。
寒是發寒冷的狀態,患者自覺手足發冷,醫生由四診診斷爲寒 冷時,乃謂之寒。這也有表熱而裡寒、上.熱两下寒者。寒熱多互相 交錯,故判定寒冷亦不很容易。不但如此,尙有眞瘦假熱者,體表 有熱威,體溫亦上昇,然而非眞熱,却是因寒之故而出現的假熱,必 須依據脈診方能識辨。
判定寒熱時,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經常欲用體溫計作爲 標準。中醫所謂熱,不一定意味着體溫的上昇。例如體溫雖上昇 至四十度,亦有時判爲寒。如脈搏沉遲無力、手足厥冷、面色蒼白、
舌無苔而湿潤,並有腹瀉狀態者,雖體溫超過四十度以上,亦判爲
二、氣、血、水說
中醫診療時,有時用氣、血、水的概念,此氣、血、水所意味的內 容,由於時代、流派等而稍有不同,作爲閱讀此书必須有的預備知 識,這裡略加簡單說明。
呂氏春秋是中國很古戰國時代末期的著作,已經認爲氣能支 配入之生死和疾病的生成,陰陽氣合則人生,陰陽氣離則入死,謂 病由氣的鬱滯而生。故自古主張病起於陰陽之氣有偏,或運行有 停滯。
氣無形而只有作用,是推動血與水的動力,氣有鬱滯,即血和 水的運行亦停滯,所以在治瘀血、水毒的藥方中,除作用於血、水的 藥物以外,尙須配入能使氣運行之藥物。作用於氣之藥物中有桂 枝、厚朴、蘇葉等,桂枝有治氣上衝之效,故常用於驅瘀血劑或利尿 劑。在病時氣易上衝或鬱滯,氣上衝時可用桂枝,氣鬱滯時可用蘇 葉、厚朴以開鬱,使其運行暢通。半夏厚朴缇也有治氣鬱之效。大 小承氣湯的承氣,即順氣之謂,也就是說,服承氣湯後,使大便通 暢,則氣自然通順。
血證中特别重要者,爲瘀血之診斷,瘀者瘀滯之意,瘀血謂瘀 滯的血液。瘀血患者之自覺症狀,口舌乾燥,只想以水漱口而不欲 飮;他覺症狀,腹部雖不膨满而自覺腹脹,全身或局部有煩熱感,口 渴似有熱而實無熱(應參照脈診),此外皮膚粘膜見紫斑點,靜脈怒 張,皮膚甲錯等。又如舌邊呈暗紫色,口唇蒼白,大便色黑,有出血 傾向時,亦須考慮有無瘀血存在。瘀血患者有時出現沉、瀒、微、 大、遲等脈象,多有特殊的腹證,主要是下腹部有抵抗而訴壓痛,一 般出現於左側,但亦有偏於右側的(參照腹證)。驅瘢血劑有挑仁、 牡丹皮、水蛭、蝱蟲、蛰蟲等。
中醫學有曰痰者,不完全指今所謂喀痰。痰,淡也,水也,而 喀痰亦是其中的一種。痰亦謂之痰飮,皆指水毒而言。古人云“怪 病按痰治之”,意思是不易診斷的特殊疾患可以水的病變進行治
療。很多病是由水之运行分佈變化而引起的,故有“怪病即痰變”
之說。
如體內水的代謝發生障碍,水的運行分佈發生變化,則易引起 金匱要略中所記载的痰飮病、水氣病等項下的各種症狀。有時水 因外邪而其代謝發生障碍,則引起風濕之病。由於水的變化而起 之病,同時亦伴有氣血之變化,症狀頗爲多種多樣,最常見者爲心 下部有振水音、腹中雷鳴、嘔吐、腹瀉、便秘、尿減少或多尿、浮腫、 動悸、眩暈、耳鳴、頭痛、倦怠、喀痰唾液分泌過多、關節痛、喘鳴、咳 嗽、口渴、多汗或無汗等。
調節水的藥物,以茯苓、白朮、澤瀉、猪苓、木通、麻黃、細辛、防 己等爲最常用。
如前所述,僅由於氣、血、水單獨之疾患很少,多互相關聯影 響,所以治氣鬱病時亦配以作用於水和血的藥物,治瘀血時亦配以 作用於氣和水的藥物。
三、證
中醫古書中“證”與“症”同用,有時表示症候,但現今“證”與 “症”多區别使用。
西醫學診斷目的主要在確定病名,中醫學的診斷則在於掌握 病證。病證是診斷和治療的結合點,所以二者緊密聯繫。中醫診察 病人(不是單獨的病而是病人的整體),首先要發現應當如何冶療 之證。故所謂證者,非指頭痛、惡寒等各個症狀,而是綜合觀察病人 所現的一切庭狀,然後才能確定究爲何證。因此不論鼻病或皮肤 病,亦須診脈診腹。例如有感冒的病人,中醫並不以感冒病名决定 處方,亦不以頭痛發熱等個别症狀爲目標而作對症治療。治療方 針建立於望聞問切之四診而判定其爲如何處方之證。今如病人有 頭痛、發熱、惡寒、四肢關節痛、腰痛、無汗、脈浮緊、無口渴腹瀉和 嘔吐,則此患者是表實證而裡無變化,故診斷爲麻黃湯證。方名下 加一證字以代替病名。如有以上症狀而更有口甚渴相煩躁之狀,則 是表實又兼裡熱之證,故爲大靑龍湯證。又同爲感冒而有頭痛、發 熱、惡風、自汗、脈浮弱,则屬表虛,故爲桂枝湯證。以上三證均是
表症,故屬於太陽病。如此同一疾病,表現的症狀則多種多樣,故 不憑抽象的病名而一律地固定其治療之法,必根據患者當時之證 而定處方。然則中醫的治病,現代醫學的病名與理化學所見均屬 無用了嗎?决不然的,今後中醫的診斷亦應參照現代醫學診斷法 以確定病證,此於證之判定當大有帮助。爲了便於掌握病證,可將 證分爲表證、裡證、半表半裡證。如此分法,與後述三陰三陽之分 類大致同一路線。宜互相參照,以資理解。
(一)主蹬、客證
證有主證和客證,主證是經常呈現之證,客證是其證有時呈現 有時不呈現的。例如半夏瀉心湯所治之心下痞硬、嘔吐、腹瀉,三 者中痞硬是主證,嘔吐、腹瀉是客證。其理是邪集於胸,故心下痞 硬;唯其痞硬,故有嘔吐、腹瀉。這邪熱如果上行,則有嘔吐而無腹 瀉;邪熱如果散佈於上下,則上吐而下瀉;邪熱不動,停居在心下, 則無吐亦無瀉,但有心下痞硬。腹瀉與嘔吐二者之不一定呈現,譬 如客人之來去不一定,故爲客證;而心下痞硬,好比常在其家的主 人,故爲主證。若無主證的痞硬,而僅有嶇吐與腹瀉,則是别ー方之 證而非本方之證了。所以凡有藥方,皆須辨認其主客證。懂得這 瀉心湯之主客證之分,便可以此類推。
(二)表 證
表證分表熱證與表寒證,更各分虛實。唯表寒證之虛實,因 症狀的輕重程度而分,治療之方並無特殊的改變,故無須特地分 類。
表證不能孤立地以個别症狀來確定。例如惡寒是决定有無表 證的重要症狀,但不能僅以惡寒這一症狀來斷爲表證。因脈浮數 而惡寒則爲表熱證,但服沉小而惡寒則爲表寒證,脈浮遲而惡寒發 熱則是裡寒證,即所謂真寒假熱。其他如頭痛、發熱、項背拘急、四 肢和關節疼痛、自汗等,雖屬於表證的症狀,但不能單獨以此等症 狀即爲表證,須與其他症狀相對比之後,方能决定。例如有嘔吐眩 暈之頭痛不是表證,胸脇苦滿或心下痞硬之項背拘急也不是表證。
表證的具體應用應以各藥方之適應證爲主,故可參照藥方解說篇 加以硏究。
表熱實證麻黃湯 表熱虛證桂枝湯 表寒證麻黄附子甘草湯 (三)裏 證
裡證亦同表證,也不能單憑個别症狀來决定裡證。裡證常有 之症狀爲腹满、腹痛、身重、便秘或腹瀉、排尿異常、口渴、潮熱、譫 語等,但以脈沉爲原則。以上症狀有時是由於表證或半表半裡證 而來的,所以必須和其他症狀充分核對,才能確定其證。裡證分熱 證與寒證,又各分爲虛實,其分類要用下列藥方表示,仍猜參照藥 方解說篇加以硏究。
內熱實證大承氣湯(所以認爲內熱之故,詳見陽明病條下) 裡熱實證白虎湯
裡寒實證大黃附子湯或桂枝加芍藥大黃湯 裡寒虛證四逆湯
(四)半表半裏證
半表半裡證不是單純的表證,也不是單純的裡證,乃在半表半 裡部位出現之症狀,如口苦、咽乾、目眩、咳嗽、胸满、胸痛、心下痞 硬、胸脇苦满、惡心、嘔吐、不眠、心煩、胸中懊燶、往來寒熱、食慾不 振等。但不能僅以每一單獨症狀稱爲半表半裡證,必須與其他症 狀相對比方能决定。兹用藥方表示半表半裡證的分額如下。 半表半裡熱實證小柴胡鍚 半表半裡熱虛證梔子豉湯 半表半裡寒實證瓜蒂散 半表半裡寒虛證烏梅丸
以上均是单一之證,還不是表證兼裡證那樣複雜的。這裡再 擧出表示表裡、寒熱、虛實互相交錯的二、三例以資參考。 表熱實證兼裡熱證大靑龍湯
表熱實證兼裡寒證小靑龍湯 裡寒證兼表熱證桂枝人參湯 以上各方俱在藥方解說篇內詳述,希參照。
(五)證之轉變
證是轉變無常而非固定不動的。尤其中醫用傷寒一名代表着 的急性熱病,證之轉變迅速而複雜,故傷寒論關於證之轉變有明確 而巧妙的論述。傷寒論總分證爲三陰三陽,而更立合病、併病和壞 病等目,俾對變化無常之證,知所臨機而應變。
慯寒常在發病初期出現表證,經過時日即成半表半裡證,旋又 成爲裡證。但亦有由表證直轉入裡證,或自初期即爲裡證者,其變 化是各式各樣的。玆僅述證的變化機轉:
1.自然的轉變 謂不加人爲的治療或誤治,只因經過時曰而 自然轉變。例如在發病初期惡寒發熱,並不加以治療而惡寒自止, 此即自然的轉變,此種轉變多很緩慢。 ’
2.因治療的轉變 此中又有治療正確與不正確(即誤治)之 分。治療正確,一服即治愈的很少見,多是經過數次證的轉變而 趨向治愈的。如在轉變過程中選方錯誤,或患者不善調養,其證反 會向與治療目的相反的方向轉變。由於誤治者,其證轉變激烈,往 往致死。
3.由於不善調養而起之轉變 傷寒所代表之一般急性熱病,
證之轉變異常迅速,已如前述。因誤治而轉變,往往招致嚴重後 果。故傷寒論特别提出“不可吐”、“不可下”、“不可攻”、“不可發 汗”等禁忌,分爲三陰三陽、合病、併病、壌證等類,而明確其汗、吐、 下、和、溫之適應證。至於傷寒以外之一般雜病,證之轉變較緩,由 於一次誤治项陷於嚴重者尙少。
四、三陰三陽
本書之三陰三陽,非指三陰經、三陽經之病,不是經絡中所謂 三陰三陽,乃傷寒論的三陰三陽之病。一般所謂三陰經是手太陰肺 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絡、足厥陰 肝經這六經。三陽經是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手太陽小腸 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這六經。針灸按此 經絡分類,效果頗好。但本書中所謂三陰三陽却與此不同,有着下 述的內容。雜病的治療,按寒熱虛實分類爲便,而傷寒熱病的治療 則按三陰三陽分類爲宜。
(一)太陽病
太陽病之太字,與太一、太素之太字同,有開始之意。故太陽病 云者,三陽病中最初之陽病。以一日的時間作庇喩,太陽表示早 晨,乃陽之開始,陽明表示正午,爲陽之極點,少陽表示傍晚,爲陽 之終末。
那末,太陽病是怎檨的病呢?慯寒論下面擧列有大綱:“太腸 之爲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脈浮、頭痛1項強(:項部強 直:)、惡―,是太陽病的四大症狀,具備這四症狀時,均名之爲太陽 病。那条,太陽病祢必四’症俱全豳?却不一定。其中也有缺少一、 二種症狀而呈現其他症狀者,亦可以謂之太陽病,擧個具體例來 說:
太陽病症狀中最主要的是浮脈,但不能僅以脈浮而决定是太 陽病。因爲少陽病、陽明病、太陰病或少陰病亦有時出現浮脈(但 不多見:),所以斷定爲太陽病必須在浮脈以外尙有其他症狀相結 合。頭痛亦爲太陽病之特徵,但亦不能僅據此症狀而决定。其他 項強與惡寒亦同,必須此症狀與他症狀結合一起,方能斷定爲太陽 病。所以脈浮、頭痛、骚寒是太陽病,脈浮、項部強直、惡寒亦是太 陽病,脈浮、發熱、惡襄亦是太陽病,脈浮、發熱、惡寒、全身痛亦是 太陽病,脈浮、頭痛、發熱、惡寒、關節痛亦是太陽病。在前述四大 症狀之外,又附加了發熱、全身痛、關節痛,因此等症狀與前記症狀 同樣均出現於體表,故爲認定太陽病之目標。所應注意者,即項強 程度如擴大時可波及背部,背部亦強直。背部強直有緊張&,亦爲 太陽病之目標。惡寒即俗語所謂“發冷”,蓋上厚被還慄慄覺冷。 但有在溫暖環境下無冷感,而脫衣或當風時便覺冷威,中醫謂之惡 風。太陽病赤有時無惡寒而有惡風者。前述的大綱字句中之惡 瘦,是包栝有惡風在內的。芷如僅提萠痛而包括全身痛、蘭節痛和 腰痛,僅提項部強直而包括背部緊張感,都是一樣的筆法。
太陽病,發熱旣可以作爲重要的目標,却不提出來說,是何緣 故呢?上文寒熱條下巳說過,中醫學所謂發熱,和體溫的上昇不是 —事,體溫計上儘管指示着三十八度,而患者無熱感,並不呌發熱。 所謂惡寒發熱是惡寒同時有熱感。確有惡襄者,雖無熱感而體溫 上升的。普通均先有惡塞,經過一定問隔而後方有熱感。如感冒 等,發熱之前,先有惡寒。太陽病條下之不提發熱,乃是預料惡寒 之後一定發熱。如果僅有熱而不帶惡寒,即非太陽病之證,故此時 熱不如惡寒重要,是可以理解的。
如在以上症狀之外,尙有咳嗽、口渴、腹濱或便秘、腹痛等,應 否稱爲太陽病?在初學者確是疑問。這待後文逐步講明,這裡先 說一句:可以稱爲太陽病,但不是單純的太陽病,而是太陽與陽明 之合病或併病,或是太陽與少陽之合病或併病。
這裡還應注意:太陽病症狀是出現於證表的,與前述表證中 表熱證之症狀完全一致,所以太陽病是表熱證。表熱證的治法’以 汗解爲原則。著者將發汗與解肌總括稱爲汗解。表熱實證適於發 汗,用麻黃湯發汗而熱解。表熱虛證適於解肌,用桂枝縵補充皮 廣機能而表邪除。前者爲攻,一後者爲補,由此可知太陽病亦有虛 實之别。
總之,太陽病是熱性病初斯出現之證,不論病名如何,如具備 以上症狀者,均應按照太陽病汗解法來處理。
(二)陽明病
傷寒論提示陽明病的大綱:“陽明之爲病,胃家實是也”。這 家字古來有爭論,一般認爲别無深義,與邦家、國家之家字相同,可 有可無,胃家也就是胃。但是,這胃不單是現代醫學所稱之胃,乃 指胃腸而言。實是充實之意。陽明病有便秘腹满現象,腹診能證 明有充實感。唯便秘腹滿而腹部無充實感者,所謂虛滿,如腹水之 腹滿、癌及肝硬變之腹满、結核性腹膜炎等,不能稱爲陽明病的佔 着大部分。腹部實滿或虛满由腹診可以鑑别,其不易辨别者,由脈 診來决定。實滿者喊亦充實,虛满者脈亦虛弱。這裡僅挺宵家實 而不談脈象,陽明病的脈是沉而有力的。太陽病大綱酋先指出脈 浮,表示脈診爲主耍。而於陽明病則指出胃家實而不言脈。表示 陽明病雖有種種症狀,要以胃家實爲其主證。
前述太陽病是表熱證,而腸明病則是裡熱證。表熱證有虛實, 陽明病亦有虛實。陽明病是胃實證而還有虛實之分,正如寒熱虛 實項下巳說過,虛實也是個程度的問题。陽明病之裡熱實證中, 有不可用承氣缇瀉下之證,即白虎湯證;亦有相反可用承氣缇瀉下 之證。爲易於鑑别此二證起見,可以白虎湯證稱裡熱實證,以承氣 湯證稱內熱實證(裡與內的關係,請參照表裡內外圖〕。同爲裡實 證,其病位較深之實證稱爲內實證。承氣湯與白虎湯之關係恰類 似麻黃湯與桂枝湯之關係。太陽病之治療,實者甩麻黃鍚發汗,虛 者用桂枝湯解肌。陽明病之治璨,則實者用承氣湯下之,虛者用白 虎縵淸熱。
陽明病之症狀已在裡熱證項厂記述,希再參照藥方解說篇。
(三)少賜病
傷寒論提示少陽病的大綱云:“少陽之爲病,口苦、咽乾、目 肢”。這所擧少陽病的特徵口苦、咽乾、目眩,均是患者自覺症狀, 可由於問診而得知。太陽病董視脈診,陽明病重視腹診,而少陽病 則主要依據問診,斷定不無困難而易誤。口苦乃因發熱,而同時有 口中發粘的意味。太陽病或陰病絕無此症狀,而陽明病則有時口 乾且苦。若僅據此等症狀,則陽明與少陽難以鑑别,必須參照腹診 及其他症狀來辨定。這裡不說口渴而稱“咽乾”者,所指的是咽喉 有乾燥感,而不是指口渴欲飲之狀。這咽乾與口苦,均由半表半裡 部位之熱而起。目肢即眩暈,多由於心下痰飮(水毒〕而起,這裡的 目眩是因熱之故。
少陽病爲相當於半表半裡部位之熱證,其症狀亦由此部位出 現,主耍在胸脇部。除前述口苦、咽乾、目眩以外,尙有胸满、胸痛、 心中懊燶、心煩、咳嗽、心悸亢進、呼吸迫促、惡心、嘔吐、食慾不振 等,有時在腹證上亦證明胸脇苦满及心下痞硬。但胸脇苦满在急 ―10 ― 性熱病時他覺症狀不能證明,必須憑自覺的主訴來判斷。此點另 在腹診項下詳述。
少陽病亦有虛實,與半表半裡熱證之有虛實一樣。唯少陽病虛 實均禁用汗、吐、下之法,此點與太陽病、陽明病之虛實有所不同。 只是少陽病蒹陽明病時,例如大柴胡湯證,則可緩下之。
少陽病之治劑爲小柴胡湯,是和解胸脇鬱結之邪,不是發汗 劑,也不是吐劑,也不是下劑。梔子豉湯亦爲少隄病之治劑,用於 較小柴胡湯證更虛者,如認此方爲吐劑,則是錯誤。
(四)太陰病
如以三陽病比作白晝,則三陰病好比是夜裡,其中太陰病就相 當於初夜,少陰病相當於午夜,厥陰病相當於撖曉。三陰病與三陽 病治法不同,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的治法,都只有溫補,因此診 斷時三者多不需要嚴格區别,但認陰病就可以了。
慯塞論提示的太陰病大綱:“太陰之爲病,腹满而吐,食不下, 自利益莜,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太陰病腹滿是虛满, 與陽明病之實滿不同,蒹有嘔吐、卞痢,且時時腹痛,此時脈弱而不 緊張。虛满如誤診爲實满而使之瀉下時,則心下部反而硬結。
太陰病的腹滿如果常伴有嘔吐、下痢、腹痛,便與陽明病之腹 滿容易鑑别,然亦有時不現此類症狀者。此時非根據腹診和脈診 來區别不可。
太陰病是裡襄虛證。裡寒證有虛實,太陰病同樣亦有虛實。 太陰病實者有桂枝加芍藥湯證,虛者有四逆湯證。‘
(五)少陰病
太陰病是裡襄證,而少陰病是表或裡之瘦證。傷塞論提示少 陰病大:綱:“少陰之爲病,脈微細,但欲寐也”。少陰病别無所苦, 但覺氣力衰弱欲寐而已。寐者非睡眠,只是想閉目躺着。脈微細 就顯着氣血衰弱的症狀。少陰病徵候雖僅擧的這赛幾項,但在表 逡者有全身痛、頭痛、惡寒、足冷等,裡瘦者有腹痛、心煩、下痢或便 秘、小便自利、小便淸白等。
少陰病亦有虛實,表寒而實者爲麻黃附子甘草湯證,稍虛者爲 麻黃附子細辛湯證。反之,裡寒而實者爲大黃附子湯證,虡者爲四 逆湯證。
(六)厥陰病
厥陰病是半表半裡之寒證,表現眞寒假熱之證,有上熱下寒 狀。傷寒論提示厥陰病的大綱:“厥陰之爲病,消渴,氣上擂心,心
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魷、下之利不止”。消渴者,口渴甚而 小便不利之狀。魷是蛔蟲。此“消渴”與“魷”,恐爲後人加入之註
解,今可不用此註解。關於厥陰病尙有“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
便爲厥。厥者,手足冷逆是也”。條文之意是陽氣上升,陰氣下降, 陰陽之氣相離而不相協調,故手足厥冷。厥陰病此夕[尙有胸中灼 熱性疼痛、腹飢而不能食、食之則吐等症狀,如誤使瀉下則腹瀉不 止0
厥陰病亦有虛實。襄熱相錯綜,又有寒多熱豸之别。烏梅丸 還不如乾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之實且熱。
論三陰病的開首就說過,陰病治法不像陽病的分得淸楚,並多 無區分之必要,不論太陰病、少陰病或厥陰病,均是可用四逆湯者 居多。其症狀亦多相同,有時難以判定是何種陰病。
(七)轉思、轉入、合病、併病、兩感、壊病
如前所雄,證並非不動的,常有轉移的傾向。起初是太陽病, 有轉爲少陽病,再轉爲暘與病的。亦有時太陽病直接轉爲厥陰病 的。在太陽病轉向陽明病時,不是一變而爲陽明病,“轉屬”云者, 言其尙有一部分太陽病徵候殘存,如完全變爲陽明病,則曰“轉
入”。所以轉屬是“併病”。就是說太陽病轉屬隄明病時,謂之太陽 與陽明併病。
傷寒論有云:“二陽併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 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襄,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 之爲逆”。
太陽與陽明併病,在太陽病表證若有少部分殘存時,雖阳明病
可下之症然具備,亦說明不可瀉下。如太陽病由於治療而其證已 全除或已自然轉入陽明病時,即可按證下之。併病謂初爲太陽病, 轉屬爲少陽病或陽明病時,邪跨及鲮方。“合病”與此不同,即太陽 與少陽,太陽與陽明,太陽、少陽與陽明,同時兼有二陽或三陽。其 治法亦與併病不同,太陽與少陽合病時治少陽,太陽與陽明合病時 治太陽,三陽合病時如少陽證多則治少陽,陽明證多則治陽明。但 在三陽合病時均禁忌瀉下與發汗。故陽明證雖多,亦不用承氣湯 而用白虎湯。在合病時治其一病,他病亦自兪,治法有一定之法 則。
所謂“兩感”,即太陽與少陰、陽明與太陰陰陽雨感之病。治療 多費力。
所謂“壊病”,即由於誤治或其他原因而證已變壊,不能稱爲正 證者。如桂枝加附子湯證,因太陽病桂枝湯證而發汗,發汗過多, 太陽表證尙未除掉而一部已陷於陰證,此時不能稱爲太陽病而又 未完全變爲陰證,故亦不能稱爲少陰病。如此病例頗多,尤其在西 醫用種種治療未愈,最後求中醫餘療之患者逐漸增多的今天,此類 壊病甚多見。 |
上一篇:译作《汉方之精要》四逆散 小建中汤下一篇:译作《汉方之精要》柴芍六君子 小柴胡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