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949|回复: 4

讨论(转帖)MODS的中西医融合治疗2例报告等几篇文章

[复制链接]

44

主题

2481

积分

86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81
发表于 2007-8-12 23: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中西医融合观
病案1 温热病后阴虚液涸(重症迁延性肺炎)
张XX,女,1岁,因发热咳嗽已五日,于1959年1月24日住某医院。
住院检查摘要:体温38℃,皮肤枯燥,消瘦,色素沉着,夹有紫瘢,口四周青紫,肺叩浊,水泡音密聚,心音弱,肝大3公分。血化验:白细胞总数4,200/立方毫米,中性61%,淋巴39%,体重4.16公斤。诊断:1.重症迁延性肺炎。2.三度营养不良。3.贫血。
病程与治疗:入院表现精神萎靡,有时烦躁,咳嗽微喘,发热,四肢清凉,并见拘紧现象,病势危重,治疗一个半月,虽保全了生命,但褥疮形成,肺大片实化不消失,体重日减,使用各种抗菌素已一月之久,并多次输血,而病儿日沉困,白细胞总数高达38,400/立方毫米,转为迁延性肺炎,当时在治疗上非常困难。于三月十一日请蒲老会诊,证见肌肉消瘦,形槁神呆,咽间有痰,久热不退,脉短涩,舌无苔,属气液枯竭,不能荣五脏,濡筋骨,利关节,温肌肤,以致元气虚怯,营血消烁,宜甘温咸润生津,并益气增液。
处方:干生地四钱、清阿胶三钱(另烊)、麦门冬二钱、炙甘草三钱、白芍药三钱、生龙骨三钱、生牡蛎四钱、制龟板八钱、灸鳖甲四钱、台党参三钱、远志肉一钱五分、浓煎300毫升,鸡子黄一枚另化冲,童便一小杯先服,分二日服。
连服三周后,大便次数较多,去干地、童便,加大枣三枚(劈),浮小麦三钱,再服二周痰尚多,再加胆星一钱,天竺黄二钱。
自服中药后,病情逐渐好转和恢复。1.不规则发热于二周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2.肺大片实化逐渐消失;3.用药一周后,褥疮消失,皮肤滋润,色素沉着减退,一个半月后,皮下脂肪渐丰满;4.体重显著增加;5.咳嗽痰壅消失;6.食欲由减退到很好;7.由精神萎靡,转为能笑、能坐、能玩。于同年五月八日痊愈出院。
按:吴鞠通说:“温病后,一以养阴为主,饮食之坚硬浓厚者,不可骤进,间有阳气素虚之体质,热病一退,即露旧亏,又不可固执养阴之说,而灭其阳火,故本论(《温病条辨》)中焦篇,列益胃、增液、清燥等汤,下焦篇,列复脉、三甲、五汁等复阴之法,乃热病调理之常理,下焦篇,又列建中、半夏、桂枝数法,以为阳气素虚,或误伤凉药之用,乃其变也”。由此可见温热病后调理,养阴复阳,全在医者知其常变。本例属温病久羁,气阴两伤,迁延两月之久,已成阴虚液涸虚怯之危候,非大剂三甲复脉法甘温咸润之品并用,不足以填补其虚,若不长期坚持以“阳不足者温之以气,阴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原则,则难达到效果,故本例服药二周后虚热始退,一个半月后气液始充,形神始复。
讨论
本例病案是一个有名的病案,选之《蒲辅周医案》,高辉远等整理,中医研究院主编(内部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年出版。由于时间距今较久,病历书写不甚规范,给讨论带来一定困难。
本病例患儿1岁,西医诊断为:1.重症迁延性肺炎。2.三度营养不良。3.贫血。因发热咳嗽已五日于1959年1月24日住某医院。入院表现精神萎靡,有时烦躁,咳嗽微喘,发热,四肢清凉,并见拘紧现象,病势危重,治疗一个半月,虽保全了生命,但褥疮形成,肺大片实化不消失,体重日减,使用各种抗菌素已一月之久,并多次输血,而病儿日沉困,白细胞总数高达38,400/立方毫米,转为迁延性肺炎。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感染(Sepsis或MODS)引起的异常消耗过程。
于三月十一日请蒲老会诊,见肌肉消瘦,形槁神呆,咽间有痰,久热不退,脉短涩,舌无苔,属气液枯竭证,与西医的检查“褥疮形成,肺大片实化不消失,体重日减……病儿日沉困,白细胞总数高达38,400/立方毫米,转为迁延性肺炎”综合在一起分析,中医认为:本例属温病久羁,气阴两伤,迁延两月之久,已成阴虚液涸虚怯之危候。西医认为:严重长期感染例如Sepsis或者MODS常伴有严重营养不良,这是因为:①持续性高代谢,耗能往往大于实际需要,代谢率可达正常的1.5倍以上,耗能大于能量的实际需要。②耗能途径异常,Sepsis或MODS通过大量分解蛋白,主要是肌蛋白获得能量,被消耗的主要是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被蓄积并参与Sepsis的其它病理学过程,胰岛素抵抗与三羧酸循环障碍导致糖利用障碍。③“自噬代谢”补充外源性营养物不能有效地阻止自身消耗,所以输血或补充营养不能纠正营养不良的进展。严重的营养不良导致肌肉萎缩,精神萎靡,形槁神呆,褥疮形成,体重日减,抵抗力下降,感染不易恢复,同时有肺炎,出现肺大片实化不消失,咽间有痰,久热不退等。此时,营养不良是主要矛盾。
在Sepsis和MODS后期,由于肌蛋白的大量消耗,肌细胞中的镁也会发生异常,由于镁具有广泛而重要的生理功能,与钙和钾的代谢密切相关,所以阴虚诸证与机体肌蛋白消耗,镁、钙、钾离子紊乱,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酶系统紊乱相关联。当阴虚恢复时,机体各器官系统以及肌组织的恢复,首先需要酶系统的功能要恢复,必须增加镁、钙、钾、铜、锰等元素的摄入量。在酶系统恢复后,进入体内的各种营养物质才能被充分利用,阴虚状态才能被纠正。许多病后虚弱状态,西医采用输血、肠内外加强营养等各种方法治疗无效,中医辨证为肺胃阴虚、肝肾阴虚,不用输血,不用特别加强营养,取得满意效果,其道理就在于:鳖甲、龟板、牡蛎、阿胶、鸡蛋黄不仅含有丰富的镁、钙、钾、铜、锰等元素,含有丰富的骨胶原以及天冬氨酸、苏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等多种必须氨基酸,还有各种优质蛋白等,这些物质对于阴虚状态的恢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些离子以与有机质结合的形式存在,有利于机体吸收及利用。对于治疗阴虚生内热、阴虚动风也符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及实践。多种必须氨基酸、各种优质蛋白与镁、钙、钾、铜、锰等元素的有机组合有利于:1.无机盐的吸收及利用,许多无机盐必须与蛋白质结合才能被吸收和利用,硫酸镁口服,镁离子不能被吸收反而引起腹泻就是例子;2.镁、铜、锰等与比例合适的氨基酸、蛋白质才能组成酶系统;3.镁、钙、钾等的合适比例有利于维持离子间的平衡,有利于解除神经-肌肉的功能失衡状态。(参考虚弱-慢性期综合征)
现代药理学证明,具有强心、补肾、调整性机能、免疫、补血等功能的“复脉系列诸方”(复脉汤、加减复脉汤、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大定珠汤)中镁、锌、铁、锰、钴、硒等微量元素含量丰富,配伍科学是其疗效奇特的关键。
中医认为:本例“已成阴虚液涸虚怯之危候,非大剂三甲复脉法甘温或润之品并用,不足以填补其虚”,故本例服药二周后虚热始退,一个半月后气液始充,形神始复。在治疗方面与现代医学的理论完全相符。(参考热耗真阴-异常消耗证态)
病案2  使用中医药干予感染性MODS的探讨
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急性危重症中连续的病理动态发展过程,SIRS是MODS的前驱表现。以感染为例,若单一系统器官感染未能得到控制,则炎症介质将会过度释放,导致炎症失控,进而发展为MODS,甚至出现MOF(多脏器衰竭),死亡率极高,目前尚无特效治疗。临床中我们体会这类病应当以综合治疗为主,特别是中医药的干予,对控制病情的发展有很大潜力。现报告一成功病例。
病例介绍:患者李某,男,36岁,农民。因发冷、发热伴进行性消瘦月余,痰中带血并左眼肿痛1周,于2000年11月29日19时50分由当地医院转来我急诊抢救室。患者1月前不明原因发冷发烧,夜重,无汗,体温波动在36.4℃~39.0℃以上,轻咳。曾自服利君沙、阿莫西林、静滴先锋霉素、克林霉素等无效。病后3~4天当地医院检查后以“糖尿病”收入院治疗,仍无效。病情日渐加重,食呆纳差,消瘦较快,病后体重下降约30kg,极度乏力,转来时已卧床不起。转来前1周出现棕红色粘痰,左眼肿痛、怕光、泪液增多,全身肌肉疼痛,尤以下肢为重,大便数日未解,尿少色黄。病程中无意识障碍及呼吸困难,无腹痛腹泻,否认糖尿病病史及家族史。入抢救室当时查体:血压98/68mmHg,脉搏108次/min,呼吸44次/min,体温36.6℃。神清,萎糜,衰竭态,被迫卧位,查体配合困难;皮肤弹性差,表浅淋巴结不大;左眼上、下睑明显红肿,畏光紧闭,泪液不断流出,球结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多,右眼正常;唇干裂,舌红、苔黄厚有裂纹,咽赤;双肺呼吸音粗糙;心率108次/min,律齐,各办膜听诊区未闻病理性杂音;腹软,舟状腹,全腹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骨瘦如柴,三角肌,大小鱼际肌及腓肠肌均萎缩,有明显触痛,双下肢压陷性浮肿(++);神经系统除肌力Ⅰ~Ⅱ级外,反射无异常。血常规:WBC11.1×109/L、N0.914,RBC32×1012/L、Hb109g/L,PLT 4×109/L;尿常规:尿糖(-)、尿酮体(++);空腹血糖:13.23mmol/L;血电解质:K+3.48mmol/L,Na+133.5mmol/L,Cl-95.4mmol/L,Ca++1.8mmol/L;血气分析:PO2 82.3mmHg、PCO 232.8mmHg、PH 7.478、HCO3-24mmol/L、SBE 0.8mmol/L、SO2  96.6%;胸X光片示右肺感染;心电图报告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58次/min。
诊治经过:经过检查,以重度肺部感染将患者收入急诊观察室。当晚体温升至39.5℃,伴寒战,行血培养检查并予头孢噻肟钠2.0,2/日静滴,连续4天无效。体温呈弛张热型,波动在36.0℃~39.9℃间。进一步检查发现肝功:ALT 112Iu,AST 56u(正常均为0~40Iu),总蛋白43.0g/L,白蛋白24.0g/L;腹部B超示肝大小正常,肝右前后叶交界处有6.1×7.7×5.3cm,边界欠清,中等偏低回声区,内有气体回声,脾略大。据此,考虑肝脓肿,将头孢噻肟钠增为3.0,2/日静滴,仍无效,症状无改善。2000年12月4日将患者转入急诊ICU。12月6日查体发现患者双上肢及胸部皮肤散在出血点,痰涂片查见大量G-杆菌及G+球菌;复查腹部B超见肝原异常区增大为9.5×8.4cm,并出现少量腹腔积液;胸部CT示两肺多发结节病灶,右上肺片状阴影,两肺下叶膨胀不全,双胸腔有少量积液。分析患者系全身脓毒毒血症(即)MODS合并DIC。即将抗菌素改为泰能0.5,3/日静滴,同时服用中药清营汤并犀角地黄汤1付/日(100ml 3/日)共计用5天,继续对症支持治疗,用中药当日体温已开始下降。2000年12月8日在B超引导下,经皮对肝异常区及肺结节实施诊断性穿刺。术中自肝内抽出咖啡色脓液70ml,送涂片及培养,对脓腔壁及肺结节行活检送病理检查,术后以生理盐水对肝脓腔反复进行冲洗。检查结果:肝穿刺液涂片见大量脓细胞及少量红细胞,肺结节及肝脓腔壁活检报告大量脓细胞及炎细胞浸润,小脓肿形成,痰及肝抽出液培养均生长肺炎克雷伯菌。至此,病原清楚,诊断明确。12月14日第二次肝穿引流,抽出咖啡色脓液18ml,以1%甲硝唑液10ml冲洗脓腔,术后腔内注入泰能稀释液(约0.15g)。12月17日第三次肝穿仅抽出乳黄色液10ml,脓腔明显缩小,术后处理同第二次。三次肝穿共排出脓液98ml,出院前肝脓腔完全闭合,肺结节全部吸收。
左眼处理:入ICU后眼科多次会诊,曾以利福平眼药水,帕利白眼药水,氧氟沙星眼药水等点眼,效果不大。自服中药清营汤后眼症有所改善,但左眼视力已经丧失,因病人及家属不同意摘除眼球,未行手术。
其他检查与治疗:在诊断过程中曾对患者进行过PPD试验,抗HIV抗体,康华氏反应,肿瘤标识物,骨穿等检查,亦曾对霉菌感染,肺吸虫病,阿米巴感染等进行过鉴别,均无异常发现。由于患者极度衰竭,我们十分重视对症支持治疗,曾用机分血小板,氧合浓红细胞、血浆、白蛋白、丙种球蛋白、必需氨基酸、脂肪乳等,并注意调整水电紊乱,加强基础护理及心理治疗,尤其使用中医药适时介入干予,取得了显著效果。于2001年1月10日出院,随访,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全身炎症最终痊愈,检查结果均恢复正常,肝脓腔闭合,肺结节消失。
讨论
1.诊断
(1)西医诊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合并DIC)
该例患者由最初的肺部感染因为未得到有效的治疗,发展为SIRS(炎症反应综合征),符合美国1991年ACCP/SCCM四项标准。炎症介质不断释放与相互作用,促进病情恶化,发展为全身脓毒血症,出现肺、肝、眼脓肿并被证实为肺炎克雷伯菌所致。食呆、便秘使肠粘膜屏障功能损害,导致细菌毒素移位,使机体的病理变化进入感染极期,发生高分解代谢,多系统器官功能受到影响。表现高血糖、肝功异常、肌肉萎缩、运动受限、浮肿、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消耗促成了DIC的发生,致咯血,皮肤出血点。西医认为:微血管内存在微血栓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重要特征之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在MODS和相关死亡中具有重要作用。
(2)中医诊断:患者高热夜甚,唇干裂,舌苔黄厚,咯血及皮肤出血点在本例中医认为是热入营分、血分,热灼营阴,迫血妄行证的表现。
从以上诊断分析来看,“从系统状态的时间结构看MODS与营分证,血分证是一致的”,“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角度来看,MODS与营分证,血分证也是统一的”。这印证了我们提出的中西医结合的证态合一的论点是正确的。
本例病人热灼营阴、迫血妄行与MODS、DIC是一个证态。
2.治疗
(1)西医治疗:
①抗菌素:由于本例是由炎症导致的SIRS、MODS,并被穿刺物、脓腔壁活检、痰培养证实为肺炎克雷伯菌所致,因而治疗自然是以抗感染为主,首要为更换有效,足量的抗菌素,本例选择了对致病菌敏感的泰能。
②对肝脓肿采用了B超引导下的经皮肝脓腔穿刺引流及药物冲洗注入,三次即愈。
(2)中医治疗
感染极期治疗:在更换抗菌素的同时,根据中医理论对患者证候的分析是热入营血,迫血妄行,因而中药采用了清营凉血,散热救阴,活血散瘀的代表方剂清营汤合犀角地黄汤煎服。
清营汤的组成:本方出自<温病条辨>由以下药物组成:犀角9.0g(三钱)磨汁冲服、生地15.0克(五钱)、玄参9.0克(三钱)、麦冬9.0克(三钱)、丹参6.0克(二钱)、黄连3.0克(一钱)、银花15.0克(五钱)、连翘15.0克(五钱)、竹叶心3.0克(一钱)。
犀角地黄汤的组成:本方出自<千金要方>,由以下药物组成:犀角9.0g(三钱)、生地黄30.0克(一两)、芍药12.0克(四钱)、丹皮9.0克(三钱)。
功用:该例患者采用了二方合并共用,因为二者虽同为清营凉血要方,但清营汤、透热转气,清热解毒作用强,而犀角地黄汤主治热入营血、凉血散瘀,故二者合用三付即使热退、咯血停止,皮肤出血点消失,共用五付症状未再反复。方中犀角难寻,以水牛角代之,但加大了用量。本例具体方剂为:水牛角30.0克,生地30.0克,玄参9.0克,麦冬9.0克,丹参6.0克,丹皮9.0克,芍药12.0克,黄连3.0克,银花15.0克,连翘15.0克,竹叶心3.0克。
《中药复方化学与药理研究》认为本方有降温、抑菌、降低动物内毒素血浓度、明显抑制家兔炎性介质PGI2和5-HT的释放,提高体内IgG含量,降低全血粘度,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抗血栓形成等作用。现代药物研究通过对其组成药物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以上作用。①本方组成中的绝大部分药物如黄连、银花、连翘、麦冬、竹叶、芍药、丹皮、丹参等都对多种微生物有抑制作用。特别是丹皮对多种G-杆菌的抑菌杀菌作用,丹参、丹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的抑制作用,使本方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都对西药抗菌素可起到辅助作用;②活血散瘀,改善微循环障碍。现代药物研究证实方中的犀角及其代用品水牛角有缩短出血时间的作用,生地有促凝血作用,黄连可保护血小板使其不易破碎,连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P,能增加毛细血管的致密度,以上药物能减轻毛细血管出血及皮下瘀血;方中丹参又有扩张血管作用,能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障碍;芍药能明显延长体外血栓形成时间;丹皮能抑制环氧化酶作用,减少血栓素A2与血小板凝聚,对人血有较强抗凝作用,与芍药共奏辅犀角,地黄清营凉血作用,又防二者太过寒凉而引起瘀血停滞;③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祛邪扶正。方中黄连能明显增强血细胞及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犀角及其代用品水牛角能显著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促进皮质激素释放;生地有皮质激素样作用,并能延缓糖皮质激素在肝脏中的分解代谢,其复方剂还能对抗糖皮质激素对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反馈性抑制作用;④其他作用: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本方还有强心、镇惊、防止心脏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的作用,犀角尚有兴奋肠道平滑肌作用,对防止肠道细菌、毒素移位有一定作用。所以,本方与泰能同用当日体温下降,加之肝穿刺等治疗,病情发生重大转机。
从救治本病例的成功说明清营汤合犀角地黄汤的适应症是:MODS、DIC--热灼营阴、迫血妄行证态。
恢复期治疗:当患者体温正常,一般情况好转进入恢复期时,我们根据证一态分析,使用了加减复脉汤辅助治疗也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使患者在入院20天后即能自行翻身坐起,并能在他人扶持下行走,1月后内科治愈转入眼科。
本例有力说明利用证态概念,适时、正确使用中医药介入,干予感染性SIRS和MODS的治疗会取得令人十分满意的效果。12月6日查体发现患者双上肢及胸部皮肤散在出血点,复查腹部B超见肝原异常区增大为9.5×8.4cm,分析患者系全身脓毒毒血症(即)MODS合并DIC。即将抗菌素改为泰能0.5,3/日静滴,同时服用中药清营汤并犀角地黄汤1付/日(100ml 3/日)共计用5天,用中药当日体温已开始下降。自2000年12月8日在B超引导下,先后三次穿刺引流,共排出脓液98ml,泰能、中药、肝穿刺引流三者对病情转机起到重要作用。




上一篇:赵洪钧致意
下一篇:《内经时代》连载7

44

主题

2481

积分

86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81
 楼主| 发表于 2007-8-12 23: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西医融合是必然的
提要
中西医汇通、结合、融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经过300多年的历程,至今没有实现融合,是因为在研究同一客体(疾病)时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形成了具有不可通约性的理论体系。是认识上的差异,而不是客观真实存在(客体)的差异,因此,只要找到共同参考系,中西医的理论体系就能够融合。临床医学的基本任务是诊断及治疗,西医诊断疾病主要依靠的是症状、体征、各种实验检查。中医诊断疾病主要依靠的是症状、体征、脉象和舌象。症状与体征是中、西医具有的共同参考系。在临床上一组相对固定的症状与体征的组合中医称为证,西医称为病理状态,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称为“证态”。证态成为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中介概念体系,通过这个中介,中、西医的概念可以在对方的理论构架内等价自由流易,从而实现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
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是统一的,在一个系统内,子系统之间、不同层次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是系统存在的必备条件,是事物本质的反映。医学发展的过程及融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事实上时时刻刻都处于融合的过程之中,最困难的是找到融合的方法,证态体系正是实现融合的方法。

一   证态概念体系
中西医融合指的是理论体系的融合。医学理论体系属于概念体系,是由概念以及理论构架组成的。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之所以未能融合,是因为在研究同一事物(疾病)时,各自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形成了不同的概念体系及理论构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中、西医的概念不能在对方的理论构架内自由流易,使得二者“具有不可通约性”。因此,要实现中西医的理论体系的融合,首先要找到它们的共同参考系,把不同理论体系的概念及理论构架分别统一起来,不同的理论体系才能够融合。临床医学的基本任务是诊断及治疗,西医诊断疾病主要依靠的是症状、体征、各种实验检查。中医诊断疾病主要依靠的是症状、体征、脉象和舌象。所不同的是,中医没有各种实验检查,西医没有脉象和舌象。症状与体征是中、西医具有的共同参考系。在临床上一组相对固定的症状与体征的组合中医称为证,西医称为病理状态,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称为“证态”。证态成为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中介概念体系,通过这个中介,中、西医的概念可以在对方的理论构架内等价自由流易,从而实现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
我们在“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探讨”的研究中发现,西医感染病中的所有病理状态在中医外感热病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证,反之亦然。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称为“证态”,由此而产生的《外感染热病证态学》涵盖了西医的感染病与中医外感热病,并在诊断与治疗方面实现了二者的融合。
赵金铎著《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把温病与伤寒的证候归纳为135个证,邓铁涛《中医证候规范》把外感证候归纳为76个证,证态体系把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与感染病的疾病过程融合为统一的整体,揭示了证与证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内,中医的证可以通过相应的“证态”在西医的理论框架内自由流易,西医的病理状态也可以在中医的理论框架内自由流易,这样,西医根据病理状态的诊断通过相应的证态可以获得正确的中药方剂,中医可以借助证态体系使得“证”得到相应病理状态的客观指标以及详尽的治疗方案。证态体系在中西医融合理论层面上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证态新概念可以同时完成对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的分割与重组,如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认识,可以形成一个有机融合的病理过程,即卫分证、太阳经证、前驱期是感染的急性反应期,以非特异性临床症侯群为特点;气分证、阳明证、少阳证是轻度全身炎症反应发热与典型的局部炎症反应的组合;营分证是脓毒症或者MODS的早期;血分证是脓毒症或者MODS合并DIC;三阴经病是感染的慢性期。用它可以指导对各种感染病的中医治疗,如对流脑可用以上证态演变关系进行诊治:上呼吸道感染期即卫分证,可用银翘散加减治疗;败血症期可用清营汤、化斑汤、犀角地黄汤治疗;脑膜炎期可用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加清营汤或清瘟败毒饮等治疗,从原则上不会失误。其他感染性疾病都可按证态概念重新分割组合。
证态概念为证找到了诊断的客观指标,为西医的病理状态找到了中药治疗方剂。这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例如邪热壅肺-肺炎证态,邪热壅肺证的诊断指标就是肺炎的诊断指标,西医的肺炎就可以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
二  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统一论
(一)  不可通约性的渊源
不可通约性来源于数学中的“不可通约量”。 大约公元前5世纪,古代希腊数学流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了正方形的边长与对角线的比为 ,是不可公度的比(不可通约), 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即无理数。
   1874年康托证明了无理数比有理数多得多、非代数数比代数数多得多!这也意味着,无形的、不是根式的无理数竟比直观的、根式的无理数多得多!数轴上代表有理数的点虽然是稠密的,任何两个有理数点之间恒有无数多有理数点,但是除有理数点外的“空隙”更多。点与点的集合无论多么稠密不能形成连续的线,只有“空隙”一旦填满,稠密概念就发展成了连续的概念,数轴上点及其“空隙”与实数完全对应,无理数问题画上了永远的句号。无理数所体现的完美无缺、一丝不苟的纯粹理性与无孔不入、尽人皆知的世俗应用,正是数学的魅力之所在。
   从数学发展史看,人类对无理数的发蒙始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2-497)学派,但二千四百年后才产生包括无理数在内的实数严格定义,这时无理数问题才画上完美的句号。
二)“不可通约性”概念
“不可通约性”概念是库恩晚年科学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他的“科学发展与语汇变化”一文中,库恩认为科学发展与语汇变化的模式非常相似。古希腊有由亚里士多德“物理学”所体现的自然语汇,另一方面,近代早期的欧洲人有另外一种以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理论基础的语汇。两种语汇当然都有“运动”这一平常的概念,但是“运动”在亚里士多德的语汇里与在牛顿语汇里却大不相同。确切地说,每一种语汇里的“运动”都有无法翻译为另一种语汇的因素。因此,在这一比较中,“不可通约性”即意味着“不可翻译性”。这里说的是“无法翻译为另一种语汇的因素”而不是说根本不能翻译。例如藏象与器官,中医的肝与西医的肝具有不可通约性,就是说不能等同,不能直接翻译,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可通约性并不意味着中医的肝与西医的肝毫不相干,肝的大小、重量、位置以及部分功能中西医的认识是一致的。中医认为肝主怒,怒伤肝,肝属木,肝与春季、青色、东方相对应,而西医不用这样的方法研究肝脏,因而得不出这样的结论。这一部分对于中、西医来说是“不可通约”的,它们的“比”是一个无理数,即相互比较是没有道理的、无理的。但是现代医学已经证实如同愤怒这样激昂、剧烈的精神刺激可以引起肝脏的损伤;肝硬化长期黄疸的病人面色呈现青色;某些肝病容易发生在春季等,都说明中医对肝的认识是有道理的,有正确的方面。随着现代科学与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必定会得到更多的证实。把两大理论体系中“不可通约”的部分找出来,就为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找到了突破口,这才是库恩“不可通约性”的伟大贡献。当把中医的无数个不确定性、模糊性、可延展性概念充填到西医的准确性、实证性、机械性点状空隙时,就像有理数与无理数融合为实数那样,现代医学的范式就成熟了。实数概念的建立,是因为数学家始终对无理数认识不清,迷惑不解,数学家从不同的方面不断的研究无理数,经过2400多年的努力,当将要把无理数研究清楚的时候,实数的概念也成熟了。换句话说,把中医的理论研究透彻了,现代医学的范式就成熟了。现代科学、现代哲学、现代医学不等于近代的、西方的科学与医学,前面已经说过经典力学与相对论具有不可通约性,近代西医与现代医学同样具有不可通约性,例如传统西医的神经系统与现代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具有不可通约性;肠道细菌毒素移位引起ARDS、MODS与传统西医的肠道解剖、功能具有不可通约性。现代医学中的许多概念、语汇、术语都与近代西医的概念、语汇、术语“具有不可通约性”,例如休克,近代西医认为休克的机制是血压降低,现代医学对于休克机制的认识可以达到分子水平,如此等等。中医与现代医学同样具有不可通约性,阴阳五行学说与唯物辩证法具有不可通约性,运气学说与系统论具有不可通约性,“天人合一”与“社会-心理-生物模式”同样具有不可通约性。同时也具有可融合性,这是辩证法。
系统的进化是扬弃、包容与涵盖,矛盾双方的每一次转化,都是系统的一次进步。系统的每一次进步都把矛盾双方的优点吸收进来,把可能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因素包容与涵盖起来,把那些不利于自己发展的因素扬弃掉。这样矛盾运动进化由量变到质变,直至新的系统代替旧系统。当新系统代替旧系统时,新、旧系统之间就具有了不可通约性。我们用这样的观点看待中、西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现代医学是有别于近代西医与中医的新系统,如果西医是有理数的话,那么中医就是无理数,现代医学就是实数。正是无理数这种非点状的特性充填了点状有理数之间的无数空隙,实数数轴才成为完美无缺、流畅连续的直线,实现了数学家追求和谐、完美世界的梦想。
(三)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统一论
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是统一的,不可通约性说的是革命前科学与革命后科学必须区分开来,不能混为一谈,他们之间的语汇、术语、概念不可能完全一致、对等、等同,不能够直接、精确翻译,不能对号入座。近代医学与现代医学具有不可通约性,如前述。可融合性说的是革命前科学与革命后科学是连续的、不可分割的。融合就是找发生在两个系统、两个层次或多个系统、多个层次之间的关联,关联就是相互之间的作用,就是共同参考系。古代西方医学、近代西方医学、现代医学;中国古代医学、中西医结合、现代医学,都是医学发展过程中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不同类型,正因为它们具有不可通约性,这些不同的医学类型才有其特殊性,才能把它们区别开来;也正是因为它们之间有联系、有关联,它们才同处于医学这个大系统之中,才具有可融合性。在一个系统内,子系统之间、不同层次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是系统存在的必备条件,是事物本质的反映。医学发展的过程及融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事实上时时刻刻都处于融合的过程之中,最困难的是找到融合的方法更快的实现融合。
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二者之间关系的讨论不仅仅涉及中西医融合以及其他科学之间的关系,而且涉及到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哲学、法律、戏剧、艺术等等诸多方面,涉及到世界的一体化与多样化之间的辨证统一问题。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无疑是一个关键性的突破口,其融合的方法与思路必将成为其他学科融合的借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2481

积分

86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81
 楼主| 发表于 2007-8-12 23: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外感染热病证态学》是中医外感热病学与西医感染病学融合后形成的现代医学,是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中西医汇通、结合、融合是一个连续过程,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以及哲学、历史、自然科学的学者们进行了300多年的不懈奋斗至今没有完成融合的任务。我们在前人奋斗的基础上,特别是中西医结合在临床与科学实验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中医前辈邓铁涛、赵金铎对中医的“证”进行规范,对外感染热病证态学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赵金铎著《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把温病与伤寒的证候归纳为135个证,邓铁涛《中医证候规范》把外感证候归纳为76个证,但是他们没有揭示证与证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形成理论。证态体系把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与感染病的疾病过程融合为统一的整体,揭示了证与证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内,中医的证可以通过相应的证态在西医的理论框架内自由流易,西医的病理状态也可以在中医的理论框架内自由流易,这样,西医根据病理状态的诊断通过相应的证态可以获得正确的中药方剂,中医可以借助证态体系使得“证”得到相应病理状态的客观指标以及详尽的治疗方案。证态体系在中西医融合理论层面上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各  论
第一章  卫分表证-前驱期证态
一、太阳表实-重感冒证态
二、太阳表虚-感冒证态
三、风温卫分-前驱期证态
四、暑湿表寒-感冒证态
五、湿遏卫气-前驱期证态
六、燥热卫分-感冒证态
七、风寒表郁-不典型感冒证态
八、太阳表实兼水饮-气管炎证态
九、太阳表实兼内热-重感冒证态
十、表热下迫大肠-胃肠型感冒证态
十一、燥热犯清窍证-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证态
十二、太阳少阴两经感寒证-老年感冒证态
第二章  气分、阳明病、少阳病-典型期证态
一、气分-Sepsis综合征
(一)热入气分~SIRS证态
(二)暑热伤气-高热、失盐失水证态
(三)热毒炽盛-败血症证态
(四)湿热(暑湿)弥漫三焦证-菌血症证态
(五)热扰胸膈证-上消化道功能障碍证态
(六)上焦气热烁津证-早期败血症
二、肺部感染综合征
(一)风热壅肺-急性肺炎证态
(二)燥热伤肺-急性间质肺炎证态
(三)暑伤肺络-咳血、鼻衄证态
三、胃肠道感染综合征
(一)感染性腹泻综合征
1.霍乱样综合征
2.痞证-胃肠炎证态
3.少阳热迫大肠证-肠炎证态
4.厥阴热迫大肠证-肠炎证态
5.下焦不固滑脱-慢性结肠炎证态
6.下焦虚寒便脓血-结肠溃疡性炎症证态
(二)湿温-亚急性肠道传染病综合征
1.湿阻气分-菌血症证态
2.湿阻中焦-夏秋季胃肠功能紊乱证态
3.湿热困中焦-胃肠感染证态
4.湿热(暑湿)滞着胃肠证-慢性痢疾样综合征
5.邪伏膜原证
(三)黄疸综合征
1.气分湿热蕴毒-肝细胞性黄疸证态
2.阳明湿热发黄-肝炎病毒性黄疸证态
四、急腹症综合征
(一)结胸-胸腹腔感染综合征
1.大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
2.小结胸-胸腔感染证态
3.悬饮-胸腔非炎症性积液证态
4.寒实结胸-慢性炎症性积液证态
(二)肠腑不通综合征
1.胃肠实热内结-肠梗阻证态
2.热结肠腑阴虚-失盐失水、大便干结证态
3.热结肠腑气阴虚-肠梗阻合并虚弱证态
4.脾约-便秘证态
(三)少阳证-肝胆胰感染综合征
(四)蓄血综合征  
1.太阳蓄血身黄证-宫外孕盆腔积血证态
2.阳明蓄血-消化道出血证态
3.热入血室-急性盆腔炎证态
五、风湿综合征  
(一)少阴阳虚寒湿证-类风湿证态
(二)血虚寒厥-重症类风湿证态
(三)风湿相搏-风湿性关节炎证态
(四)湿热郁于经络-感染性变态反应性关节炎证态
(五)心阴心阳两虚-心肌炎证态
六、水电解质紊乱-阳虚、亡阳综合征
(一)膀胱蓄水-渗透压调定点异常证态
(二)心阳损伤-电解质紊乱心功能障碍证态
(三)脾胃阳气损伤证-胃肠功能障碍证态
(四)少阴阳虚水泛-低血钾,低血钠证态
(五)津气欲脱-感染性休克证态
(六)寒厥四逆-低容量休克证态
2.少阴阴盛阳越-暖休克证态
3.少阴阳衰阴盛-休克证态
七、邪扰心包-脑功能障碍综合征
(一)卫、表-感冒证态 脑功能障碍综合征
1.太阳阳虚心神浮越证
2.少阳里虚热陷证
(二)气分-典型期证态脑功能障碍综合征
1.热陷心包-急性脑感染证态
2.湿热痰蒙心包-非典型脑炎证态
第三章  营血分-MODS证态
一、热灼营阴-早期MODS证态
二、热入心包-中毒性脑病昏迷证态
三、热盛迫血-DIC证态  
四、血热动风-中毒性脑病痉挛证态
五、气营(血)两燔证-重度中毒性脑病颅内高压证态
六、热结肠腑-肠梗阻中毒脑病证态
第四章  余热未净、阴虚-恢复期、慢性期综合征
一、少阴阴虚火旺-疲劳综合征证态
二、邪留阴分-异常消耗低毒感染证态
三、热耗真阴-异常消耗证态,
四、阴虚风动-异常消耗、离子紊乱证态
五、太阴虚寒证-营养不良证态_
六、少阴阴虚停水-泌尿系感染证态
七、余热未净-恢复期证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2481

积分

86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81
 楼主| 发表于 2007-8-12 23: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系与理论创新
   宇宙间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所以为了研究运动,必须假定某个物体不动,参照这个被假定不动的物体,以确定其它物体的运动。通常,我们选择观察者本身或与观察者保持静止的另一个物体作为参考标准,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这个选作参考标准的物体,称为参考系。原则上讲,选择参考系没有限定条件,但在不同的参考系中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运动形态是不同的,考虑到方便,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一般以地面或某一相对地面静止物体为参考系。例如:甲车正在路面上向东行驶,相对地面和路边的树,车是在向东运动;若相对于与甲车并排同方向行驶的乙车,甲车就是静止的;若相对于车速超过甲车行驶的丙车,甲是在向西运动,所以一个物体的运动,会由于参考系的选择不同而运动状态不同。再如,人站在地球上,以地球为参考系,人是静止的,速度为零。而以太阳为参考系,则人随着地球围绕大阳运动,其速度约为30公里/秒。自然界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这就是运动的绝对性,静止是相对的。但是运动又只能用相对参考系来描述,没有参考系也就谈不上运动的描述。
   参考系是人们观察事物的基石,时间和空间是描述和研究事物的依托。对自然界观察而言,时空关系与参考系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就是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的“相对论”中所阐明的基本论点。我们把物理学中的参考系“泛化”,那么人们认识事物、处理事物都必须首先建立参考系,人们自觉与不自觉地应用某种参考系去描述、认识或处理客观事物。从单细胞开始,细胞就以自己为参考系识别异于自己的物质。当我们去认识、判断某一具体事物时,我们的大脑里绝对不是一片空白,也绝对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系列模型、规则、标准、理论、概念等等,与具体事物的某些侧面进行比对,从而去认识判断具体事物的价值。
   胎儿一生下来就以妈妈为参考系观察人,之后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在头脑中建立各种参考系,我们认识每一个具体事物,都是把客观事物与头脑中已有的参考系进行比对,形成概念,进行逻辑推理,得出对该事物的看法。当人们创造出或者发现一个新的参考系时,就会产生一系列新的概念,形成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人类很早就对“热”有所认识,並加以应用。但是将热力学当成一门科学且有定量的研究,則是由17世紀末開始的,也就是在溫度計制造的技术成熟以後,才真正开启了对热力学的研究。温度计也是一种参考系,在温度计发明之前人们对热的认识依靠的是皮肤感觉与视觉形成的条件反射,不能定量。中医依靠病人的感觉,依靠医生用手触摸病人的肌肤,通过病人的舌象、脉象推测病人体温的高低。温度计这个新参考系的诞生,引发了物理学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即热力学。温度计也成了医学的重要参考系。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建立了一套完全不同于力学的基本概念,它把所研究的对象称为热力学系统,把与系统能够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周围环境叫外界。能量的交换依靠作功与传热两种方式。与外界不发生能量与物质交换的系统叫孤立系统,可以发生交换的叫开放系统。系统在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即不与外界发生能量物质交换)的情况下,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叫平衡态,否则叫非平衡态。系统状态的变化叫过程。自然界的过程有可逆与不可逆两类。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是:自然界与热现象有关的宏观过程都是不可逆的。不可逆过程是指一个过程进行后无法使系统与外界同时返回初始状态的过程。也就是说自然界与热现象有关的宏观过程都有确定的方向,在相反的方向上不可能自然发生。温度计的发明开创了热力学,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引导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由此引导出现代医学的原基概念“疾病与健康”、“亚健康状态”,为建立现代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转换参考系是一种很重要的物理方法,一个物体的运动在不同参考系中观察,会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就有不同的描述。在每一个物理问题中都有一个最佳参考系的选择,它可使研究对象的规律描述得最简洁,使一个表面上看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得到简化的处理。参考系选择不正确,可使简单问题复杂化,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所有物体都有“同样的权利”、“同样的资格”被看作是“静止的”。因此,把一个运动相对某个参考系的描述(例如西医)按照一定的关系变换为相对另个参考系的描述(例如中医)是完全可行的。在医学中也是这样,正确选择参考系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例如骨折,在治疗时以机械力学模式为参考系,把骨折的断端看作是木头的断端,使用机械的方法将骨折固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在解释关节运动时,把人的四肢当作为一部机器,运用力学原理解释关节运动是最简单、最正确的方法,这时我们无法使用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解释关节的运动。治疗血吸虫病病人,使用化学药物,采用生物医学模式为参考系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而发动群众消灭钉螺,改善环境,消灭疫源地,治疗病人消灭传染源,从根本上消灭血吸虫病,只有以社会医学模式为参考系才能达到目的。同样治疗SARS病人是医生的任务,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参考系就够了,但是要组织治疗大批患者,防止疫情扩展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参考系则远远不够。治疗、预防神经精神障碍应当以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为参考系,如此等等。参考系选择不正确,不利于解决问题,例如以西医为参考系研究中医理论最终失败。所以不同的参考系,不同的医学模式有其各自的适用范围,不能互相替代,处于低级的古老的模式(科学范式)不能被消灭或消失,只能被改善,被扬弃,被包容,被涵盖。正如人体保留着亿万年进化过程中各阶段动物的基本功能一样,如果因为爬行动物低级把人体内爬行动物的功能与结构“消灭”,人体还能存活吗!以新陈代谢与基因遗传为参考系,人类与其他动植物一样属于生物界;以能否自主运动及主动摄取食物为参考系,人与其他动物一样属于动物门;以卵生还是胎生为参考系,人不属于爬行动物而属于哺乳动物。参考系不同人的属性也不同,解决人的不同属性的问题,要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解决人的社会属性的问题要使用社会学的方法,不能用医学的方法。解决人的社会医学的问题时,要以社会医学为参考系,在社会医学的范式内解决。X8E7K>
   转换参考系,发现新的参考系都可能引发科学革命,可能产生新的科学体系。经典物理学肯定事物自身具有自己的全部性质,其中最基本的是被称为第一性质的时间、空间、质量等等。相对论改变了这一观念,它表明,客体的性质(属性、规定)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在一定参考系中的相对表现。从牛顿的经典物理学进化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因为爱因斯坦采用了有别于牛顿使用的参考系。采用不同的参考系研究同一事物会得出事物的不同性质与属性,用物理学-力学方法研究人体,就得出人体是一部机器,揭示了人体的机械属性;用化学方法研究人体,就得出人体是一个化学工厂,揭示了人体的化学属性;以细胞为参考系研究人体,人体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器官及系统,与动物相同,揭示了人体的生物学属性;以人种学为参考系,人类可以分为不同的人种;以阶级为参考系,人群可以分为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揭示了人的阶级属性……,一个人体可以具备无数个属性或性质,这些属性与性质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过程(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人的社会属性对疾病的影响,以往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疾病谱发生了变化,对于疾病的认识深入了,充分认识到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重新定义“健康”,采用了不同于生物医学的参考系,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终于得到承认。参考系的转换引发了医学革命,产生了新的科学范式,按照托马斯•库恩的理论,革命前后的科学范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所以,近代西医“生物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具有不可通约性。
   由托马斯•库恩的著作引发的“不可通约性”讨论,最激进的不可通约论者,它们声称每一个科学革命都涉及参考系的改变。“地心说”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来说,以地球作为参考系有利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但是作为宇宙观,特别是神学宗教用来统治束缚人民的工具,地心说是错误的,日心说是正确的。每一个理论、每一个范式都有自己的参考系,这个参考系规定了它适用的范围,选择适当的参考系可以使问题简单化,有利于解决问题。
关于发展的观念是什么?发展的观念完全是一个革命的转变,是新的参考系的出现。如何转变?就是要找到新的参考系。中国的儒家,不仅是儒家,还有道家,包括儒、释、道,这里面牵涉到诠释学的问题,那么怎样来诠释它?——《二程遗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周易》等等。我们对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哲学,应该怎样地去诠释?选择什么参考系去诠释?
现在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中还没有取得它应有的合法的地位,没有取得生存的权力,西方不承认中国哲学有自己的主线。那么,它是不是一个哲学?有一个“轴心时代”的说法。这个轴心时代是说世界上有三大形态(中国、希腊、印度的哲学形态)三大哲学形态发生转向的轴心期是在两千多年前。那么作为轴心期的一个形态,我们现在应该怎样来解释?过去一百年来,我们完全是用西方的文化、哲学为参考系来解读中国的哲学,我们老师辈都是这样。比如冯友兰先生,发表了很多东西,用新实在论,新康德,用新黑格尔,用柏格森等等,利用那些西方的参照系来解读中国的哲学,把中国哲学提升到可以和西方平起平坐的地位。其实这样是根本不对的。21世纪的文明是全世界的文明,它不是一个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问题。现代文明多元地发展,就是中国的文明、亚太的文明、儒家的文明和整个基督教的文明,犹太教、回教、佛教文明必须进行对话、进行参照。在十八世纪的很多欧洲思想家总以儒家的文明和中国的价值作为他们的重要的参考系。现在我们实质上不仅要以西方的文明作我们的参考,日本文明为我们参考,他们发展得比较好,同时要把印度的文明、拉美的文明,也作为我们的参照。要实现全世界文明的的大融合,就要找到能够包容、涵盖、扬弃各种文明的共同参考系,创造出全新的世界文明,而不是用某一个参考系改造其它文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存在决定意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过去100多年我们完全是用西方的文化、哲学为参考系来解读中国的哲学,中国哲学没有地位是因为世界上资本主义占据统治地位。中国的哲学属于封建社会的哲学,资本主义比封建社会先进的缘故。公元1275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到中国,住17年后返国时,便带了一批中国书籍,其中有不少儒家的著作。公元1582年意大利人利玛窦奉耶稣会之命来中国传教时,他用儒家思想,去解释基督教义。这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封建社会处于鼎盛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比欧洲封建社会完善得多,欧洲也曾有过以儒家思想为参考系的时候,因为那时中国比欧洲先进(参考中国与欧洲社会的时代差)。现代社会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同时存在的过渡时期,在哲学领域内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代表了世界前进的方向,中国古代哲学应当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参考系进行解读,发掘其中有利于现代社会进步的精华为我们所用。毛泽东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他把马克思哲学运用于中国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关于中西哲学的融合从古代开始就一直进行着,在中国,天园地方学说→易经→儒家(孔子、孟子)道家(老子、庄子)→汉朝董仲舒的天命论→宋儒程朱理学→鸦片战争→“五四”运动;在欧洲,毕达各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宗教哲学神学体系→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两条哲学主线具有可融合性前面已经讨论过。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自然科学的传入,西方近代哲学,也逐渐传入中国。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西方的各派哲学更大量移译过来。杜威、罗素来华讲学,于是实用主义与新实在论分析哲学在中国发生了一定影响。上世纪20年代后期,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哲学更受到青年学子的热烈欢迎。同时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的学说亦皆有一定影响。也有人专习希腊哲学。无产阶级革命家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从而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迄今为止,世界文明史,中国文明史都是以人为参考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历史:在中国氏族社会产生的“天园地方”学说、“天地交会”、“天人合一”是以人为参考系对世界的认识;奴隶社会以人为参考系原始宗教创造了“神”的社会,天堂里的神就是奴隶主,下地狱的都是奴隶;天庭里的玉皇大帝,圣经里的耶和华、耶苏基督,古兰经中的真主,佛教的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十八罗汉……,无不是以人为参考系创造出来的;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科学战胜了神学,新兴的资产阶级提倡解放人性,以科学技术为武器战胜自然,改造自然,让自然界为人类服务,以人为本,实际上仍然是以人为参考系改造自然。人类“无情”的、不顾一切的改造自然的同时,自然界也在“无情”的改造着人类。生存危机迫使人们不得不寻找新的参考系,用以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分子,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与游戏规则,经过巨大的痛苦,人们终于认识到必须以自然为参考系重新认识人类自己及自然,以自然为参考系改造人类自己与自然,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维持人类的继续生存。
就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这一最基本的任务来说,哲学的目的和宗旨却是一致的,因此,哲学融合的真正根据,即是这种对自然和世界的认识与改造。毛泽东哲学正因为始终把哲学方向指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个大目标上,从而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到达了对中西哲学的融合。
毛泽东哲学在其实质内容上完全实现了有史以来对中西哲学进行融合的任务,这种融合已经不再是简单地比较,不再是仅仅把中西哲学的不同概念、命题、观点和思想进行一种对比,而是从总体上进行概括。而且这种概括并不局限于对不同哲学体系优秀成果的吸收、组合,而是以一种全新哲学的态势,高屋建瓴地涵容着中西哲学的基本精神。实际上,毛泽东哲学是以马克思哲学为参考系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实现了中西哲学的融合。在这种实践基础上融合的哲学还需要在理论上进行融合,还需要找到中西哲学的共同参考系,从概念和理论构架上进行融合。中西哲学理论体系融合的过程就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准确诠释,诸如《二程遗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周易》,《内经》、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等等才能得到准确的诠释,才能与现代的系统论、相对论等相衔接,即以马克思主义、相对论、系统论为参考系批判地继承中国古典哲学与文化。正如我们现在所作的中医外感热病学与感染病学相融合那样,从50年代蒲辅周老中医成功治疗“乙脑”以来,直至近年中西医治疗SARS及爱滋病,在临床治疗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总结出来许多成功经验,在中医外感热病与感染病的融合方面基本上取得一致的看法:太阳病、卫分证与感染病的初期一致;阳明病、气分证、营血分证与感染病的极期一致;余热未尽与恢复期一致。这种由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距离理论的突破仅是一步之遥,《外感染热病证态学》实现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已经到了水到渠成的时候。
中国文化发展历史经历了如下主要阶段:(1)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创立封建社会理论;(2)汉唐宋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理论体系完善,明清时期有少许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时期);(3)鸦片战争时期,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大举侵入;中西文化对立与融合开始;(4)五四运动,开始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毛泽东思想产生,中西文化剧烈对立,焦点是:中国是走资本主义还是走社会主义?(5)新中国成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中国成为主流,中西文化仍然剧烈对立,焦点是:中国如何走社会主义?(6)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蓬勃发展,引进资本主义自由竟争机制,90年代,以中国“入世”开始,出现了中西融合的大讨论,试图解决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立,最终解决世界未来的蓝图问题。(7)21世纪初以载人航天成功为标志,中国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为中国人创立新理论提供了平台,从此中国人可以在世界舞台上提出属于自己的新理论。中医的历史与中国文化发展同步进行,每一个新时期的出现都是因为出现了新的参考系、新的理论,现在所进行的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就是要成为现代医学。中西文化、哲学、医学能否融合?如何融合?成为最近十几年内理论界必须解决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中医的命运,而且关系到中国的命运乃至世界的命运。不单单是个哲学问题,文化问题,似乎是一个自然科学家不敢问津的、也不应该过问的政治问题。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这个事实在实际上解决了中国古代与欧洲近代文化的对立,至此,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已经在实践中实现了中国古代与欧洲近代哲学的融合。随着中西文化、哲学融合讨论的深入发展,一定会促进中西哲学理论体系的融合。
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全国展开证本质研究,以西医为参考系寻找证的客观指标,由于中西医具有不可通约性,终于失败。“证”无法用近代西医的客观指标表示,按照数学的表述:中、西医的“比”是一个无理数,如果西医是有理数,那么中医就是无理数,反之,西医就是无理数。理论研究的失败使我们认识到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不能以西医或者中医为参考系,应当找到它们的共同参考系,以高于中医与西医的视角审视中西医才能使之融合。
基于临床实践中西医结合疗效提高的成功经验以及以西医为参考系理论研究的失败,我们站到了更高的位置,寻找别的道路。经过长期的努力与准备,1999年开始我们连续发表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融合性探讨”,“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参考系、证态概念体系与中西医融合”等论文。2003年出版了《伤寒论现代解读》,从理论上解决了两大理论体系具有不可通约性同时具有可融合性的问题,找到了融合的方法及途径。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外感染热病证态学》,成功的实现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成为中西医融合的突破口。中西哲学的融合与中西医的融合始终是伴行而且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中西医融合会成为东西方哲学、艺术、文化融合的突破口。
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不可通约性,已被许多学者论证。不可通约,按照库恩的说法,是指“能将两个理论完全表达出来,并因而在它们之间逐点比较的共同语言是没有的”。就是说,二者“没有共同的量度”。没有用来判定其优劣的一组共同中性标准。从两种不可通约的理论体系看世界,得到的印象和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中西医正是这样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医学和其他科学一样,其理论体系都是一种概念体系,概念集合。从中西医结合的历史和现状来看,其最大的困难仍然是理论上,首先是概念上的。在临床医学范围内,诊断思维所使用的思维形式主要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疾病的诊断在概念的系统流易中形成,在判断的辨证中确定,在推理的绵延演进中告立。这个诊断逻辑过程及所遵循的逻辑原则中、西医是一样的,应当充分认识到的是概念的移易是在自身的概念系统中进行的。一般地说从西医的概念中是移易不出中医的概念来的,反之亦然。由于概念体系的不同,以致中、西医的概念不能在对方的理论构架内流易,形成了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不可通约性,所以对同一病人得出两个不同的诊断。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不可通约性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
   如前所述,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去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站在匀速行驶的车厢中的人,放手落下一个小球,车上的人看到小球垂直自由下落,地面上的人看小球呈抛物线运动。再如以地球为参考系人造卫星在一个近乎圆形的轨道上绕地球运动;而以太阳为参考系,卫星的轨道呈波纹形。参考系不同,对同一现象的描述不同,甚至相反,这就是描述运动的相对性。对于同一现象的不同描述都只是相对真理。“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真理性。”。当把参考系的概念引伸到医学领域时,中、西医对疾病的不同认识也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中医是相对真理,西医是相对真理,现代医学也是相对真理。病人是客观存在,患者就医时首先展现在医生(中医和西医)面前的是一组症状和体征,是疾病动态全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此时病人只存在一种病理状态(中医表述为证,西医表述为病理状态),分别使用中药或西药,同一病理状态消失,病人痊愈,在这一过程中对同一状态所产生的不同表述,是因为对同一状态使用了不同的参考系。尽管参考系不同、表述不同,病人痊愈是一致的,说明中医和西医有内在的联系,可能在不同的参考系中存在着共同的参考物。对病理状态(证)的表述,中医采用的参考系是脉象、舌象、症状和体征;西医采用的参考系是症状、体征及各种实验检查,包括各种化验诊断、病理诊断、影像诊断及遗传学诊断等。可见症状和体征是其共同参考物。
在疾病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处于一定阶段的一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由于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中医表述为证,西医表述为病理状态,因此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概念体系。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产生一个新概念,我们称之为证态。症状和体征是临床医务人员赖于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也是判断疾病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中医和西医对于同一症状及体征的表述,有些是一致的,有些是不一致的。例如:发热、恶寒、腹痛、恶心、呕吐、咳嗽、昏迷、瘫痪、压痛、包块、黑便、黄疸、红肿等是一致的;也有许多是不一致的,例如:中医的痞塞、厥冷、脚挛急、脐下悸、身热不扬等,西医没有这类描述,但是可以通过中、西医的交流得出共同的认识,如在《伤寒论》中厥冷是指四肢发凉、脐下悸是指腹部肌肉跳动、脚挛急是指腓肠肌痉挛等。通过中、西医的交流可以对常见症状及体征规范化,这样中、西医有了统一的参考物,各个证态才能规范化,中、西医的融合才有可能。无论疾病与健康的概念如何变化,无论医学模式如何变化,症状与体征始终保持着相对稳定,某些症状与体征的组合(证态)相对稳定,这就是不同医学模式转换的共同参考系。
在讨论一个具体问题时只能选择一个参考系,不能在讨论过程中任意变换参考系,转换参考系就是转换科学范式,就会得出具有不可通约性的看法、理论甚至于价值观。任意变换参考系还会得出一些有悖于常理的论题,例如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等论题。他是这样论证的:黑马是马,因为白马不是黑马,所以白马不是马。谁都知道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却说不出错误在什么地方。问题出在任意转换参考系,“黑马是马”是以“马”为参考系的(即以马的形状为参考系),而“白马不是黑马”是以“黑”为参考系的(即马的颜色为参考系),其结论又是以“黑马”(色与形的结合)作为参考系,即以黑马作为马的标准(参考系),当然,白马就不是马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甚至于国际事务中许多辩论没有结果,就是因为在讨论前没有规定共同参考系,在讨论过程中任意变换参考系,造成了无谓的浪费。例如,美国是民主国家,其他国家不是美国,所以其他国家不是民主国家。西医是科学,中医不同于西医,所以,中医不是科学。西方社会是文明社会,东方不是西方,所以东方社会不是文明社会。诸如此类狡辩在现代社会里甚至于在国际事物中如此普遍,说明我们祖先在2300多年前提出的问题时至今日没有得到解决。马、白马、黑马分开来比较,具有不可通约性,综合起来比较,具有可融合性。马的属性(象)可以有无数个,以不同的参考系可以分为许多类,以颜色分类,可分为白色的、黑色的、黄色的……;以性别分类,雄性与雌性;以年龄分类,老马与小马等等。
“是”与“等于”属于不同参考系中的语言,黑马是马,但是黑马“不等于”马,“是”在这里是从属的意思,是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而“等于”则是数学中严格定义的语言,对于一个命题的论证应该使用具有严格定义的语言。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范式”与数学语言中的“范式”具有不可通约性。
诸如现代中医肾病学、现代中医免疫学、现代中医分子学等概念都是非常含糊的,现代中医的概念是什么?中医肾病的概念是什么?对一个概念作定义时只能采用一种参考系,不能任意变换参考系,否则读者无法判断讨论中的概念的确切含义。现代医学、西医、中医是具有不可通约性的医学,对肾的认识也具有不可通约性,对肾病的认识既有相同的部分,而相当大的部分是不同的,概念的混乱与无规则的变换,不能构成理论体系,读者就无法接受。
公孙龙,姓公孙,名龙,传说字子秉。六国时赵人,约生活于公元前320年至公元前250年之间。公孙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以“白马非马”、“坚白石”等闻名一时。但他独特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却对中国哲学,逻辑思想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时至今日,科学家、哲学家还在争论,还没有证明“白马非马”错在哪里。
近来有“脑主神明”与“心主神明”之争论,与许多类似的争论一样没有结果,其原因在于没有找到共同参考系,没有在同一个科学范式内讨论问题。“脑”属于近代西医范式内的概念,“心”与“神明”属于中医范式内的概念。西医没有“神明”这个概念;思维、意识、感觉等作为科学概念在“内经”时代还没有出现,这些概念属于近代心理学范畴,并不完全属于近代西医学范畴。以“意识”而言在心理学范畴内:最初,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直接经验或意识的科学,复杂的心理活动是由简单的单元构成的。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首先向冯特的心理学提出挑战,华生说意识是主观的东西,谁也看不见、摸不到,更不能放到试管里去化验,这样虚渺的东西决不能成为科学的研究对象。在心理学范围内对意识就有不同的看法。在医学范畴内有意识为清醒状态,无意识为昏迷状态。在哲学范畴内“意识”是针对客观存在而言的,存在决定意识,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完全不是指昏迷与清醒的意思。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学科范畴内具有不同的内涵与外沿,参考系不同,同一概念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解释。所以讨论任何问题必须首先寻求同一参考系,实际上解决问题就是寻求共同参考系的过程。“心”与“神明”属于中医范式内的概念,“脑”属于近代西医范式内的概念,所以,脑根本不可能主“神明”,脑可以主思维、意识,而“心”也根本不可能主思维、意识。要说明“心”与思维意识之间的关系,或者想要说明脑与“神明”之间的关系,必须首先寻求“神明”与思维、意识之间的共同参考系,如果二者没有共同参考系,那么“心”与脑具有不可通约性,中医的“心”与西医的“脑”不能以“神明”或者思维意识为参考系进行比较,或者说它们的“比”是个无理数。而客观事实是“神明”与思维意识之间、中医“心”的功能与西医脑的功能之间的确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有比较多的重叠,当把二者的关系研究清楚之后,中西医就自然融合了。有人认为未来一定会发现心脏对大脑具有控制作用,证明“心主神明”而不是脑主神明,这又是一个错误的命题,因为中医的“心”不是单指心脏,循环系统中的心脏实体属于西医范式内的概念,既就是现代医学证明心脏具有某种控制大脑的功能,也不能说:实体心脏主“神明”,须知实体心脏与“神明”是分别属于不同的科学范式内的概念。也许创造一个新的参考系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医学模式的转变也是因为参考系的转变,生物医学模式中疾病与健康是对立的,疾病与健康互为参考系,疾病就是不健康,健康就是没有病;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中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状态。由于健康的定义(参考系)发生了变化,健康与疾病不是完全对立的,其间还存在一个亚健康状态,因此才引发了医学模式的改变。
当我们全面译介西方近百年来不同国度不同流派的理论时,术语的大批量移入是不可避免的。创新的机制异常活跃起来,概念众多,流派纷呈,致使诸多饱学之士发出“读不懂”的惊叹。这就造成了当代语言论转向中不同范式间的“盲视”。这种盲视是由不同理论范式间的不可通约性带来的。库恩曾对不可通约性做过这样的解说:不可通约性首先意味着,不同范式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时,对问题的设定及对对象的选择是不同的,因为它们关于学科的标准和定义是不相同的。其次,原有的术语、概念的试验在新范式的构架内部已形成了新的相互关系,由空间、时间等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个概念网,必须在整体的基础上再次转移并重新编织。第三,不同的范式共同体的成员对待同一事物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此一范式可能将事物镶嵌于一个平面的框架之中,而另一范式则可能将事物镶嵌于弯曲的空间框架中,因此他们看到的总是不同的事物。第四,各范式共同体的成员因深受其范式的束缚,已成为自己的理论、期望、昔日的经验和语言构架的俘虏,以至于不能与新的其他范式或构架中的成员交流,互相之间难以沟通、对话。
证态概念是一个新的参考系,标志着出现了一个新的理论范式,由证态概念构成的整个概念网,必须在整体的基础上再次转移并重新编织,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2481

积分

86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81
 楼主| 发表于 2007-8-13 00: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结胸-胸腹腔感染证态
【中医别名】大结胸证,痰热结胸证,小结胸证,热实结胸证,寒实结胸证,大陷胸汤证,小陷胸汤证,大陷胸丸证。
【证态概念】结胸证是一大类疾病,是指胸腔下部腹腔上部的炎症渗出性改变。这一大类疾病包括:急性胸膜炎、慢性胸膜炎、干性胸膜炎、渗出性胸膜炎、化脓性胸膜炎、肺下部的渗出性炎症、心包炎、上腹部渗出性腹膜炎等,这些病理状态分别与各结胸证相吻合。
赵金铎主编《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把结胸证分为:大结胸证,小结胸证,寒实结胸证。邓铁涛主编《中医证候规范》统称为结胸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主要内容就是结胸证。
1.大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
【中医别名】热实结胸证,大陷胸汤证,结胸证。
【临床表现】热实结胸证的临床表现可以归纳如下:
(1)疼痛:心下痛;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
(2)腹诊有拒按、按之石硬的体征。
(3)发热:日晡所小有潮热,即下午3~4时发热。
(4)不大便五六日。
(5)舌上燥而渴,即口渴舌燥。
(6)短气(呼吸急促)、躁烦、心中懊憹、恶心呕吐、躁扰不宁等。
(7)舌质老黄,苔黄厚腻,脉沉紧有力或浮滑。
【证态概念】
源于《伤寒论》
128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
129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130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解说:以上三条是结胸证与脏结的鉴别。按之痛与不痛是首要鉴别点。按照西医的观点,对一个包块或者在病变部位进行按诊,有压痛的首先考虑炎症,无压痛的首先考虑肿瘤,参考其它临床表现,如有发热,烦躁不安,剧烈疼痛,不大便,饮食减少等表现,这是炎症;如果病人不发热,表面上没有什么病症表现,饮食如故,但是病人的脉象和舌苔表现出机体处于全身虚弱和寒凝聚结的状态,不仅考虑是肿瘤而且考虑可能是恶性肿瘤。所以藏结与恶性肿瘤是一个证态。
131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大黄半斤、葶苈子熬半升、芒硝半升、杏仁去皮尖,熬黑,半升
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密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位效。禁如药法。
134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大陷胸汤方
大黄去皮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由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135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脯所小有潮热,(一云日脯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解说:综合131条~137条为大结胸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1)热实结胸证的病位:陈亮斯:“结胸者,结于胸中,而连于心下也。……胸胃俱病,乃成结胸”。从而明确了对结胸的部位是以胃脘为主,而不是专指胸膈。“客气动膈”就是说感染波及到膈以及膈的临近器官,即胸腔的下部器官和腹腔的上部器官,包括膈下的肝、胆、胰、胃及十二指肠、大、小网膜等,膈上的肺、胸腔、心包腔,纵隔等的下部,以及膈肌、膈腹膜、膈胸膜。现代医学认为,腹膜壁层神经来源于肋间神经及腰神经,属于体神经系统,故触痛敏感性强,疼痛定位准确,受到炎症刺激后引起腹壁肌肉紧张,而且腹部压痛和腹肌紧张的范围与急性腹膜炎的范围是一致的,比病人指出的腹痛部位和范围更能代表急性腹膜炎的部位和范围。热实结胸证具有上、下腹部固定的压痛点,疼痛的程度比较剧烈,定位明确等特点,所以其病位在胸腹腔。
(2)热实结胸证的病变性质:根据以上临床表现的描述,可以看出热实结胸证的腹痛是病人可以定位的腹痛,病人能够定位的腹痛,病变来自腹壁腹膜,有这种腹痛时,大致有急性腹膜炎,如果同时还有前腹壁压痛和腹肌紧张,则急性腹膜炎的诊断应能成立。心下痛;按之痛;心下因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者;心下痛,按之石硬者等描述充分说明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是一个证态。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日脯所小有潮热”,“无大热”等描述说明有发热,这也是急性腹膜炎的基本症状,发热的时间、程度、热型随病因、病情而异。由于腹膜受到刺激胃肠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胸腹不适、心中懊憹等表现。由于炎症刺激肠腹膜,引起肠麻痹,肠梗阻,所以出现数日不大便。由于大量炎性渗出物聚积于腹腔,引起水电解质紊乱,所以出现口渴,口舌干燥。由于发热及胸腹腔积液压迫肺,所以出现呼吸急促、气短等表现。这些都是急性腹膜炎的典型临床表现。
(3)“客气动膈”、“胸胃俱病”与膈上、下感染状态的关系。中医对膈的认识与西医对膈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中医认为膈下是“胃”,西医则知膈下有肝、胆、胰、脾、胃及十二指肠等。急性腹膜炎分原发性及继发性,继发性多见,其主要原因是阑尾炎穿孔,胃及十二指肠穿孔、急性胰腺炎、胆道透壁性感染及穿孔、肝脓肿破裂、肠伤寒穿孔等,一者这些器官大多紧连膈下,二者膈腹膜下层有丰富的淋巴网,易于把感染引导至膈下间隙,引起膈下间隙感染。膈下间隙感染约2/3的病例经治疗后炎症可吸收,1/3的病人则发展为局限性脓肿。膈下感染可引起膈上肺及胸膜反应,此时可出现咳嗽、气促、胸痛等症状。据有关资料分析,胸部症状突出者占45%,腹部症状明显者约40%,X光透视及拍片可有胸腔积液、胸膜反应及肺下部浸润等。当膈下脓肿穿破膈肌时,首先引起胸腔浆液渗出性炎症,继而形成脓胸。有时由于脓肿的穿破扩散,膈上、膈下,肝内,肝外可以同时有脓肿存在。膈下脓肿和脓胸、肝脓肿的鉴别有时较为困难。所以膈下、上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代没有抗菌素及腹部外科手术,以上病理状态比现代更多、更严重,所以古代医学家提出“客气动膈”“胸胃俱病,乃成结胸”实际上是把膈上、膈下的感染状态作为一个病理单元,称之为热实结胸证。
(4)热实结胸证的病因,“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人因作结胸……所以成结胸者下之太早故也”。这是因为阑尾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胆胰系统感染在透壁之前及穿孔之前,都会有局部腹膜炎症反应及腹痛加重或发热等属于阳证的临床表现,现代医学原则在腹痛原因确定之前禁用导泻,以免促发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这与热实结胸证的成因:“病发于阳……下之太早”相一致。
【鉴别诊断】
(1)急性腹膜炎与内科急腹痛的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痞证、小陷胸汤证相鉴别的融合。西医认为,急性腹膜炎首先要与内科急腹痛如心包炎、胸膜炎、肺炎等胸腔内感染病,急性胃肠炎、痢疾等急性消化道感染相鉴别,鉴别的要点是内科急腹痛没有腹膜刺激征、按之柔软,没有肌紧张感,压痛无或不剧烈,这与《伤寒论》中按之濡者为痞,按之石硬为结胸相一致。某些伤寒学家把小结胸证归于痞证有一定道理,有人则认为小结胸证是胸腔器官的感染。痞证则与现代的胃肠道内急性感染如急性胃肠炎、痢疾等相一致。
(2)急性腹膜炎与肠梗阻相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大承气汤证相鉴别的融合。肠梗阻属阳明腑实证,用大承气汤治疗,这已是医学常识,伤寒学家早就指出“大承气专主肠中燥屎,大陷胸并主心下水食”,说明大承气汤证的病变部位在肠内,热实结胸证的部位在心下,有在胃肠之外的含义,这种认识与西医对腹膜炎的认识(感染位于胃肠之外的腹膜腔内)和肠梗阻的认识(肠梗阻后感染位于肠道内)是一致的。
(3)热实结胸证与大柴胡汤证的鉴别和急性腹膜炎与胆、胰急性感染相鉴别的融合。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当感染透出包膜或穿孔时都会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这时符合热实结胸证,而当感染未透壁时,必须与急性腹膜炎相鉴别,鉴别的要点是:胆、胰急性感染疼痛的位置以胸胁为主可向背部、肩部放射,有剧烈的频繁的呕吐或腹泻,压痛部位与胆胰位置相近,腹膜刺激征无或很局限(心中痞硬、呕吐下利),而急性腹膜炎则腹肌紧张明显,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等。从临床表现胆、胰急性感染与大柴胡汤证一致,现代用大柴胡汤治疗急性胰炎,急性胆囊炎已属常规治疗。同时,也解释了热实结胸证与黄疸之间的关系,如134条所述:“若不结胸……小便不利,身必发黄。”这是因为10%的急性胰腺炎,10%的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1/3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出现黄疸,这些黄疸都伴有腹痛、发热等,与热实结胸证相似,所以当排除了结胸证之后(即没有发生急性腹膜炎),有些病人就会出现黄疸,这些黄疸与大柴胡汤证(急性胆、胰感染)有一定的关系。
(4)急性腹膜炎与急性盆腔炎的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热入血室相鉴别的融合。“热入血室,如结胸状”,热入血室应当与结胸证鉴别,鉴别要点是:热入血室必与经水适来适断有关,而结胸证与经水无关;热入血室的腹痛是在下腹部或两侧下腹部、胸胁部、疼痛不甚剧烈,没有结胸证“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的表现,按照西医的诊断标准,热入血室是妇女经期感染急性盆腔炎的表现,热实结胸证与热入血室的鉴别要点与急性腹膜炎与急性盆腔炎的鉴别是一致的。18
(5)热实结胸证与太阳蓄血证之间的关系。106条、124条、125条为太阳蓄血证,其主要表现是发热恶寒,少腹硬满急结、下血愈等。《伤寒论》中所说的“少腹急结”、“少腹里急”实则指小腹部拘急疼痛。脐下正中部疼痛谓之小腹痛。以上临床表现符合盆腔感染中盆腔脓肿的表现。盆腔脓肿常系盆腔化脓性感染的结果,常见的原因如阑尾炎穿孔,弥漫性腹膜炎的并发症,妇女急性盆腔炎感染蔓延至盆腔腹膜等。当脓肿形成时其主要表现是下腹痛或坠胀感,常有典型的膀胱刺激症状或直肠刺激症状,这与少腹硬、满、急结一致。当脓肿穿破直肠、阴道、膀胱时,由于得到引流,排出脓血而愈,此乃“下血愈”的一种解释。当脓肿破向腹腔时又会引起急性腹膜炎。可见热实结胸证(急性腹膜炎)与太阳蓄血证(盆腔脓肿)有着互相演变的关系,同时需要鉴别。由此也可看出盆腔感染、盆腔脓肿与急性盆腔炎(热入血室)关系密切,即太阳蓄血证与热入血室证关系密切,所以伤寒学家邢锡波认为:蓄血证,应与热入血室联系起来方为全面,是有道理的。可见热实结胸证、热入血室证、太阳蓄血证之间的演变关系,鉴别要点与急性腹膜炎、急性盆腔炎、盆腔脓肿之间的演变关系,鉴别要点是一致的,是可融合的。
(6)悬饮证与大结胸证、痞证都与水电解质紊乱有关,痞证下利为炎症渗出物在肠道内形成并排出体外;大结胸证为化脓性渗出物聚集在腹腔并有胸腔反应性渗出;悬饮证则为炎症渗出液(非脓性)或漏出液聚积于第三体腔,当以大结胸证为参考系时,悬饮证的热象明则不显。五苓散证也与第三体腔积液有关,它更偏重于漏出液。还要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病情的缓急、积液量的多少等情况选用五苓散或者十枣汤。
【治疗】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药理研究
(1)利尿:动物实验表明,大陷胸汤煎剂有非常显著的利尿作用,其排尿量以及排钠、钾量与速尿相似,比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显著增多。在对大陷胸汤抗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中,发现本方具有利尿、保护肾功能及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大陷胸汤具有类似速尿的利尿作用,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肾小管对钠钾重吸收有关,因而其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肺水肿的临床效果,可能与其利尿、导泻而致血容量减少有关。临床观察对大剂量速尿治疗无效的病例,用大陷胸汤依然有效,可能与其导泻作用有关。导泻作用减轻了体内过多的水分,减轻了肾周围组织水肿对肾皮质的压迫,使肾小球滤过功能得以恢复,尿量增加。大陷胸汤可促进尿闭的动物排尿,减少尿毒症性胸腹水,促进利尿可加速毒物排泄,对肾脏具有某种保护作用。
   通过对大黄、芒硝、甘遂的药理研究及复方研究都证明大陷胸汤具有泻下和利尿作用。腹膜对感染具有强大的防御能力,腹膜的面积相当于人体的体表面积,但其吸收等渗液的能力则大大超出皮肤,特别是膈腹膜下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吸收能力极强,在腹膜炎早期能将大量渗液及毒素吸收。大陷胸汤通过其逐水利尿作用可使经腹膜吸收的大量渗液及毒素通过肾和肠排出体外,为机体消除感染提供有利条件,利于炎症的消退和局限化,同时也可消除胸腔的反应性积液和肺底部浸润。
(2)改善急性肾衰竭的症状:大陷胸汤可使氯化汞中毒的家兔当天无尿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尿量保持为中毒前的58.7%。对氯化汞中毒家兔血中尿素氮升高无明显影响,但给药组几乎未出现胸腹水,而生理盐水组胸腹水达(120±55.7)ML。能够明显减轻氯化汞中毒家兔肾脏的病理损害。
(3)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
临床应用:临床报道,用大陷胸汤治疗结核性胸膜炎、急性胰腺炎、肠梗阻、急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均能取得良好效果,应用大陷胸汤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所出现的高血容量综合征及肺水肿等严重合并症,疗效令人满意。
结论:热实结胸证与膈上、下急性感染状态相吻合;大陷胸汤可将胸、腹腔的炎性渗出液及毒素迅速排出体外,为消除胸、腹腔炎症,促使炎症局限化提供有利条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19 12:41 , Processed in 0.156379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