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8821|回复: 63

调和阴阳是治病大法

  [复制链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7-10-7 16: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先以29条为例。29条是营阴亏虚的芍药甘草汤证,不是阴阳两虚。阴阳两虚是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29条“小便数、心烦、脚挛急”是连贯症状,是营阴虚的见证。营阴虚则生内热,内热迫阴下泄则小便数,内热扰心则心烦,小便数又加重了营阴亏虚,则出现筋脉挛急,表现为脚挛急。虽然有脉浮(卫阳强)、自汗出(营阴弱)、微恶寒(表证)的桂枝汤证,也不可与桂枝攻表。因为营阴已经亏虚,卫阳缺失了后援,与桂枝攻表必亡阳,故得之便厥,逆变成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的阴阳两虚证,此证不能与芍药扶阴,扶阴则厥不还,吐逆不止。故作甘草干姜汤先复其阳。
  反与桂枝,得之便厥,这是桂枝损阳的明证。桂枝汤证脉浮弱、自汗出,必无小便数、脚挛急的营阴亏虚证。故桂枝汤方以桂枝通泄浮越有余之卫阳,以芍药补益缓弱不足之营阴,促使营卫和,其病则愈。如经曰“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怎么解决呢?宜桂枝汤“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荣卫怎么和了?就是芍药甘草补益不足之营阴,桂枝通泄有余之卫阳,协助人体实现营卫和,其病则愈。

  桂枝类方治虚劳也是调和阴阳
  虚劳急病,小建中汤是代表方。小建中汤证有阳气强的表现,如心悸、四肢疼,手足烦热;也有阴气虚的表现,如衄血,腹中痛,梦失精,咽干口燥。故以桂枝通泄有余而外亢之阳气,以芍药甘草胶饴补益不足内敛之阴气,促使内外谐和,其病则愈。
  虚劳慢病,薯蓣丸是代表方。薯蓣丸同样以桂枝柴胡大豆黄卷桔梗杏仁防风等药通泄有余之阳气,以当归地黄甘草人参芍药麦冬阿胶大枣等药补益不足之阴气。以一百丸为剂,长期调理。
  虚劳伤人,有急病也有慢病。虚劳并不都是慢性病,也并不都是阴阳两虚者。虚劳急病若能及时得到正确治疗,就能防止发展为慢性病。而一切疾病的治疗原则,都是察其阴阳,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以期阴阳得和,其病乃愈。






上一篇:论冲气与桂
下一篇:JT叔叔讲课摘录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48
发表于 2017-10-8 22: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调和阴阳是治病大法

本帖最后由 梦回杏林 于 2017-10-8 22:42 编辑

  个人认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中的第3条“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道出了“虚劳”的“本质”:
  冠以“平人”,就是尚且没有发病的人,只要见到有“大”或者“极虚”的脉象,即可判定为“虚劳”。可见“虚劳”是一种“阴阳(气血)俱虚”的“暂平衡或者微失衡(第9条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的体质状态,因为“弱阳配弱阴”是一种“低水平”的“阴阳自和”状态,所以没有发生疾病,但生命活力已经大大降低。
  由于这种“弱阴弱阳”的平衡状态比较脆弱,轻微的外邪(风寒暑湿燥火)和内伤(饮食情志)就能够将它打破,所以虚劳之人容易患“风气百疾”。

  治疗虚劳,应该考虑如何高效而平衡的补益阴阳气血并防治其风气百疾,怎么能再去损其阳呢?
  本已阴阳两虚,见阳浮于外的假象就去损阳,这就像“用清热法治上热下寒的虚火牙痛”,如同西医思维那样机械片面了。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1《金匮要略白话精解》.jpg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2《金匮要略白话精解》.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07: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建中汤证手足烦热是“阳浮于外的假象”吗?手足是身体最远端,阳虚者必然手足冷,这是基本原理。如“反与桂枝,得之便厥”就是阳虚。手足烦热一定是阳气有余之阳郁见证。您说手足烦热是“虚阳外浮”,这不是为辩而辩吗?
既然您说“手足烦热是虚阳外浮”,那您也一定会说治疗“虚劳诸不足”的薯蓣丸方中“桂枝、曲、杏仁、柴胡、豆黄卷、桔梗、白蔹、防风”等药也都是补阳的。
那么治疗“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的大黄蟅虫丸方中“大黄、黄芩、桃仁、干漆、虻虫、水蛭、蛴螬、蟅虫”等药也一定如您所说都是“高效而平衡的补益阴阳气血”,您不会认为这些药是攻邪的吧?五劳虚极了若再去攻邪,那一定是如您所说“如同西医思维那样机械片面了”。
附原文: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大黄蟅虫丸方  大黄(十分,蒸)  黄芩(二两)  甘草(三两)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药(四两)  干地黄(十两)  干漆(一两)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一升)  蟅虫(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07:41:47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医并不都是片面思维。如对于体衰或年迈病者,西医不给做大手术,而重视进补。
中医也不都是全面思维。如对于虚劳遗精者,中医进补的大有人在,结果补的更“虚”,遗精更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2327

积分

416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327
发表于 2017-10-9 08: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调和阴阳是治病大法

李国栋 发表于 2017-10-9 07:41
西医并不都是片面思维。如对于体衰或年迈病者,西医不给做大手术,而重视进补。
中医也不都是全面思维。如 ...

实在忍不住看你在这里颠三倒四!不愿意回帖了,你的水平真差。但是有不忍看着你在这里矫揉造作,影响后学。您不用回我,也没有和你讨论的意思,您的水平我也不想讨论了。只是留在这里,让看帖的人思考!
你自己就是片面的中医,证据,请看下面逻辑:
   (1)“阳虚者必然手足冷”
   (2)手足温就是阳强,“阳强必郁”

手足冷就是阳虚吗? 手足温就是阳强吗?
中医没有任何一个症状就能断定病性(即阴阳表里虚实寒热),“金指标”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要不然要辨证论治做什么!而你就是用一个症状在断阴阳和虚实!

再问:手足冷就是阳虚吗? 手足温就是阳强吗?
张仲景可没有说过呀,是你自己说的!用你的强盗逻辑解释一下条文,看能不能成立。
这里就只说一条: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按照你的强盗逻辑:
    (1)气从小腹上冲……其面翕热如醉状  是阳强!
   同时(2)手足厥逆,“必”是阳虚!
     这不是在扯淡吗!一会阳强同时阳虚,这里阳强哪里阳虚,那么总病机是什么呢? 你如果稍微能想想:中医是全面思维,一个病(或者一个方)的总病机是什么,就不会总是在原地打转了。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者,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沉细),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97.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若发汗则)谵语,遗尿。下之,则手足逆冷,额上出汗。若自汗出者,宜白虎汤。

287.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288.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12: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调和阴阳是治病大法

qianliang780526 发表于 2017-10-9 08:52
实在忍不住看你在这里颠三倒四!不愿意回帖了,你的水平真差。但是有不忍看着你在这里矫揉造作,影响后学 ...

我说“阳虚者必然手足冷”。你就说“手足冷必是阳虚”。
我说“白虎加人参汤证必口渴。你就会说“口渴必是白虎加人参汤证”吧?
像你这种思维还能辨证吗?
我说“手足烦热就是阳强”。你说“手足温就是阳强”。正好应了你自己的话“这不是在扯淡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2327

积分

416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327
发表于 2017-10-9 21: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调和阴阳是治病大法

李国栋 发表于 2017-10-9 12:05
我说“阳虚者必然手足冷”。你就说“手足冷必是阳虚”。
我说“白虎加人参汤证必口渴。你就会说“口渴必 ...

刚说你笨,你就自己找出证据了:
试问:阳虚者必然手足冷?  你以为你对呀!错!
试问:手足烦热就是阳强吗?  你以为你对呀!错!

中医没有任何一个症状就能断定病性(即阴阳表里虚实寒热),“金指标”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要不然要辨证论治做什么!而你就是用一个症状在断阴阳和虚实!翻过来,虚实阴阳就只有一个表现吗?
要综合辩证
给你发的你根本就不看,你不是笨,你是太自大和固执。

你去找找《伤寒论》中有没有病是阳虚可是手足温的条文!我就不给你列出来了,列出来你也不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0 00: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国栋 于 2017-10-10 11:06 编辑

知道什么叫“但见一证便是”吗?阳虚手足厥冷者,但见手足复温,就不是死证。但见厥冷不复温者,就是死证。你以为阳虚手足厥冷者,都是一冷到底呀?
里寒阳虚者,必为手足厥冷。不然你凭什么说是阳虚?与阳虚手足厥冷相反,手足烦热定然不是阳虚,而是阳强。
凭关键性的一个症状就能断定是寒是热、是死是生;但是寒热、死生,并不是只有一个症状。
比如下雪就是寒凉气候,而寒凉气候并不是只有下雪一个现象。打雷就是温热气候,而温热气候并不是只有打雷一个现象。
脉洪大者是白虎加人参汤证?还是桂枝汤证?就凭一个症状“口渴或不渴”。但白虎加人参汤证不是只有“口渴”一个症状;桂枝汤证也不是只有“口不渴”一个症状。明不明白?
不知道关键问题,你辨什么证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0 13: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调和阴阳是治病大法

hou_402 发表于 2017-10-10 11:45
理性讨论为何要用“笨”之类的字眼呢,学术上再有不同意见用语还是要文明,况且李老师也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 ...

没事,谁爱骂骂去。想劝他不骂啊?不可能的,这是天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7-10-10 14: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7楼有些过了,且不说是你自己逻辑混乱,就算是楼主说错了,指出即可,为何要人身攻击?意见不同何至于搞得像阶级敌人似的?建议看一本书:《罗伯特议事规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0 14: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调和阴阳是治病大法

coorus 发表于 2017-10-10 14:17
7楼有些过了,且不说是你自己逻辑混乱,就算是楼主说错了,指出即可,为何要人身攻击?意见不同何至于搞得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 ... 99/81826?fr=aladdin
《罗伯特议事规则》我刚才看了,太需要推广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7-10-10 15: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一般都知道人身攻击是要避免的,但更容易犯的是以下错误:
1、质疑动机。如:“你这是为西医说话吧?你是中医的败类、叛徒。”
2、质疑资质。如:“你懂得太少,去临床10年再来跟我说话。”
3、跑题。不跑题是最难做到,很难很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2327

积分

416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327
发表于 2017-10-10 15: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自己从来不针对主要讨论点展开,就是左右逻辑之!

你逻辑好,不混乱来给楼主用你的逻辑论证一下:
(1)阳虚必然手足冷!   对吗?
(2)手足冷就是阳虚!   对吗?
(3)阳虚如果不必然手足冷,中医就没法辩证了!   对吗?
别整天逻辑逻辑的,好像就你懂逻辑,用你的逻辑论证帖子的点吧,让大家看看你的水平。
我即使逻辑不好,一直在说的帖子要讨论的点吧,如果我错了,我也学到东西了。
你就用你的逻辑来说说什么是辨证论治,“阳虚必然手足冷”吗?

我已经说了,留在这供大家品评
喜欢热闹的看看热闹
想整个对错的眺个对错
今天不知道,只要学习,总会慢慢知道什么是对错的。

更逗乐的是,讨论个中医问题,还来个限定,限定讨论问题不能超出《伤寒论》,要不然没法讨论,这是什么逻辑!《伤寒论》里面有“阳虚必然手足冷”?“阳强必郁”?  不讨论,用逻辑能得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7-10-10 15:29: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调和阴阳是治病大法

本帖最后由 coorus 于 2017-10-10 15:32 编辑
qianliang780526 发表于 2017-10-10 15:15
你自己从来不针对主要讨论点展开,就是左右逻辑之!

你逻辑好,不混乱来给楼主用你的逻辑论证一下:

首先,我的回帖是指出你的态度问题,并未参与关于阳虚阳强的讨论,而你看到的却是“好像就你懂逻辑”,这火气真是说发就发,而对于自己的态度问题完全回避。

第二,在逻辑上,很少有人不犯错的,你、我、李先生都会犯错,没什么大不了的,错了就认,前面你把“阳虚者必然手足冷”偷换成“手足冷就是阳虚”是不是一个错误?也要回避掉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2327

积分

416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327
发表于 2017-10-10 15: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ianliang780526 于 2017-10-10 16:11 编辑

我只问一个问题:“阳虚者必然手足冷”对吗?
这是帖子的核心,展开吧

还有:用你的逻辑推理一下楼主“里寒阳虚者,必为手足厥冷。不然你凭什么说是阳虚?”是什么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1 06:32:18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所谓“阳”,是指表,也指津液。如141条曰“病在阳,应以汗解之”。病在阳,是在太阳,太阳病为表阳病,故“应以汗解之”。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火迫劫汗,亡阳,是亡表部津液。245条“汗出多者,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阳绝于里,亡津液,是津液绝于里,故“大便因硬也”。为什么不说亡阳于里?因为亡阳是亡表阳,所以不能说亡阳于里,而说阳绝于里。286条“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阳已虚,就是表已虚,也就是亡阳。
《伤寒论》所谓亡阳,就是阳虚。阳虚为寒者必然手足厥,如29条。但是《伤寒论》所谓阳虚,也有热证,如111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111条以火劫发汗亡阳,导致阴阳俱虚竭之阳虚竭就是热证,其阳虚竭为口干咽烂,其阴虚竭为腹满谵语,其人可治者法当下之。再如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因烧针导致亡阳烦躁者,也属于内热烦躁,不是内寒烦躁。故阳虚为寒者才会手足厥。阳气虚寒手足厥者必吐利。而手足烦热则与阳气虚寒手足厥冷之病机相反,必无吐利,故小建中汤证手足烦热定然不是阳气虚寒。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34

主题

2328

积分

7741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经方中医的忠实追随者

Rank: 5Rank: 5

积分
2328
发表于 2017-10-11 11:28:29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coorus 发表于 2017-10-10 14:17
7楼有些过了,且不说是你自己逻辑混乱,就算是楼主说错了,指出即可,为何要人身攻击?意见不同何至于搞得 ...

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主题

2328

积分

7741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经方中医的忠实追随者

Rank: 5Rank: 5

积分
2328
发表于 2017-10-11 11:30:36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问楼主一个问题,你怎么看待黄帝内经的一句话:

辛甘化阳

桂枝汤整体上,是辛甘的味道。

从这个意义上讲,桂枝究竟是行阳还是损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1 12: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国栋 于 2017-10-11 12:10 编辑

桂枝汤证的病机是“荣弱卫强”,主病是卫阳不秘。卫阳为什么不秘?是因为卫阳强,不与荣阴谐和,故与桂枝通泄有余之卫阳,以芍药甘草补益不足之营阴,使营不弱,卫不强,则营阴与卫阳得以谐和,阴阳和者其病则愈。
29条“反与桂枝,欲攻其表,得之便厥”,从这个表现上说,桂枝损不损阳?桂枝通阳必损阳,故桂枝汤服法强调“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阳气弱者需慎用桂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主题

2328

积分

7741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经方中医的忠实追随者

Rank: 5Rank: 5

积分
2328
发表于 2017-10-11 12:57:14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罗罗育儿 于 2017-10-11 13:07 编辑
李国栋 发表于 2017-10-11 12:03
桂枝汤证的病机是“荣弱卫强”,主病是卫阳不秘。卫阳为什么不秘?是因为卫阳强,不与荣阴谐和,故与桂枝通 ...

会不会陷入条辨太多,反而容易扯昏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跳出来吧。

伤寒金匮毕竟只是经方的病理和汤剂学,经方的生理学,经方的神,还是在黄帝内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1 13: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内经》同样是以阴阳为本。如经言“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经曰“辛甘发散为阳”。辛甘发散损不损阳?以桂枝取效者,多为少年儿童。对于年迈体衰者,桂枝多不经用。不认知桂枝发散的特性,若误用于阴寒阳衰四逆汤病证者,只能但求病家好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主题

2328

积分

7741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经方中医的忠实追随者

Rank: 5Rank: 5

积分
2328
发表于 2017-10-11 13:28:06 | 显示全部楼层
29条“反与桂枝,欲攻其表,得之便厥”,

这是发阳太过。

阴寒阳衰四逆汤病证者:虚者不可发汗,温里用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桂枝汤发阳发汗,就是取汗法。

少阴感冒,宜用真武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个时候,不能用桂枝、麻黄和青龙。

这并不矛盾。不能说明桂枝损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1 13:4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麻黄附子汤,桂枝附子汤,都是用于太阳与少阴合证,即太阳气实,少阴气虚。麻黄、桂枝,都是用于泄太阳。
凡认为肉桂补阳的,没有一个人敢连服三天肉桂煮水。按经方肉桂常用量,一日三两煮汤分作三服,就是一日27g煮汤分作三服。谁说肉桂不损阳,甚至说肉桂见虚补虚,见实泄实,双向调节,那敢不敢亲身试药?
声明:愿意试药者,后果请自负!我试过几次以理中汤加肉桂治疗本人下利不能食,效果不佳。最后一次下利便血一周,改服桃花汤三日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48
发表于 2017-10-11 20: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回杏林 于 2017-10-11 20:16 编辑
  麻黄附子汤,桂枝附子汤,都是用于太阳与少阴合证,即太阳气实,少阴气虚。麻黄、桂枝,都是用于泄太阳。
  凡认为肉桂补阳的,没有一个人敢连服三天肉桂煮水。按经方肉桂常用量,一日三两煮汤分作三服,就是一日27g煮汤分作三服。谁说肉桂不损阳,甚至说肉桂见虚补虚,见实泄实,双向调节,那敢不敢亲身试药?
  声明:愿意试药者,后果请自负!  我试过几次以理中汤加肉桂治疗本人下利不能食,效果不佳。最后一次下利便血一周,改服桃花汤三日愈。
  李老师病在下焦(大肠),而治中焦,是方不对证,不是桂枝损阳
  您用[桃花汤]三剂愈病才是“方证相应”,此汤重用矿物药“赤石脂”,取其能够快速“涩肠止泻”的功效。
  “赤石脂”与“蒙脱石”同为硅酸盐类矿物质。有成药[蒙脱石散],用于成人及儿童急、慢性腹泻。治疗急性腹泻时首次剂量应加倍。
  159.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赤石脂一斤(碎) 太一禹余粮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者,法当“不能食”。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主题

2328

积分

7741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经方中医的忠实追随者

Rank: 5Rank: 5

积分
2328
发表于 2017-10-11 20:20:12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17-10-11 20:12
  李老师病在下焦(大肠),而治中焦,是方不对证,不是桂枝损阳。
  您用[桃花汤]三剂愈病才是“方 ...

正解。

其实可以用甘草泻心汤等,加入赤石脂,一样治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48
发表于 2017-10-11 20: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桃花汤]用“粳米”一升,至少在100克以上,而且“煮米令熟,去滓”,即为取其浓米汤,更加强了此方收敛止泻的作用。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山药解}所附医案的按语中,附带讲了他单用粳米粥自治腹泻的事:
  忆二十年前,岁试津门,偶患泄泻,饮食下咽,觉与胃腑不和,须臾肠中作响,遂即作泻。浓煎甘草汤,调赤石脂细末,服之不效。乃用白粳米,慢火煮烂熟作粥,尽量食之,顿觉脾胃舒和,腹中亦不作响,泄泻遂愈。是知无论何物作粥,皆能留恋肠胃。

  [桃花汤]中干姜仅用了一两,其止泻作用,主要不是来源于“温阳”,而是利用矿物质和米汤“收敛涩肠”的功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1 21: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调和阴阳是治病大法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17-10-11 20:12
  李老师病在下焦(大肠),而治中焦,是方不对证,不是桂枝损阳。
  您用[桃花汤]三剂愈病才是“方 ...

利在下焦不能食吗?你见过?还是你治疗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1 21: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调和阴阳是治病大法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17-10-11 20:32
  [桃花汤]用“粳米”一升,至少在100克以上,而且“煮米令熟,去滓”,即为取其浓米汤,更加强了此方 ...

“粳米一升,至少在100克以上”,你的依据是什么?你用过桃花汤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48
发表于 2017-10-11 23: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调和阴阳是治病大法

李国栋 发表于 2017-10-11 21:13
“粳米一升,至少在100克以上”,你的依据是什么?你用过桃花汤吗?

  我说“粳米一升,至少在100克以上”,已经是非常保守的了。
  《伤寒论》经方中汉代度量衡的转化(郝万山):
  《伤寒论》中还有以容量和数量来计算的药物。……可以先折算为现代的容量然后再称重。比如说粳米一升,就用现在的粳米200ml进行称重就是180g

  以此标准,即使干姜一两仅用3克,粳米也应当用36克之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48
发表于 2017-10-11 23:45: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调和阴阳是治病大法

李国栋 发表于 2017-10-11 21:08
利在下焦不能食吗?你见过?还是你治疗过?

  《伤寒论》讲稿(郝万山):
  桃花汤由赤石脂、干姜和粳米所组成,用赤石脂来涩肠固脱。赤石脂是高岭土,直接冲末,冲入胃肠道,在胃肠道粘膜表面形成了一层保护膜,所以这叫被复作用。对于胃肠道的小小的溃疡、小小的出血点,就把表面给它盖住了,对胃肠道粘膜起到一个保护作用。所以要有肠道的这种出血、渗血的话,那么它就可以达到止血的效果。另外还有个吸附作用,吸附肠道过多的水液,吸附肠道的毒素,所以它就可以治疗下利。对这种下利滑脱,纯虚无邪的证候,有很好的疗效。
  古人,有些医生,在他写的医案中记载,他直接让病人用赤石脂末,和米饭拌着一起来吃,来治疗顽固性的下利滑脱的证候。当然赤石脂很不好吃,不是为了治病嘛。我想直接吃这个赤石脂末,那肯定是受了《伤寒论》中桃花汤的影响。毕竟还有脾阳虚、脾气虚,不能摄血的这种因素在内,所以他用干姜和粳米这两个药,温中固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2 06: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调和阴阳是治病大法

本帖最后由 李国栋 于 2017-10-12 07:55 编辑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17-10-11 23:36
  我说“粳米一升,至少在100克以上”,已经是非常保守的了。
  《伤寒论》经方中汉代度量衡的转化( ...

赤石脂一斤为16两,为144g,煮汤用一半为72g;干姜一两为9g,粳米一升至多不过60g。
因为原文半夏一升等于120铢。一两等于24铢,一升120铢等于5两,5两为45g。半夏一升为45g,粳米一升最多也不过60g。用180g粳米合药煮汤,米煮不熟就糊锅了。
桃花汤用50g粳米合药煮汤,米熟汤成就是黏糊糊的药汤了。若用100g粳米合药煮汤,煮米令熟就成米粥了,还得不停地搅米,不搅米就会糊锅。
赤石脂味淡,没有怪味,并不是很不好吃。质量好的赤石脂质软,用手指可以捻成细末,吃起来一点也不牙碜。
另外,桃花汤证是利在中焦,不是利在下焦。利在下焦者能食,只不过食后就拉。利在下焦者,方为赤石脂禹余粮汤,不是桃花汤。
那次我病时,基本上一周不能进食,瘦成皮包骨,体重不到50公斤。那时我的胃口常年不好,一不注意就会腹泻。腹泻时,理中丸一天吃20丸就止住了。丸剂不如汤剂,腹泻时一天服理中汤四五次,也就止住了。服理中汤加桂,效果不好,腹泻不止,最后还变成黑便。后来再腹泻时,煮理中汤就不敢加桂了,改加吴茱萸,虽然加吴茱萸汤很苦,但是效果很好,服汤二三次就利止能食了。

总之不管怎么说,你是不承认肉桂损阳。《伤寒论》原文论述的桂枝损阳你不承认。我用亲身经历说话,你竟然污损我是“病在下焦而治中焦,是方不对证,不是桂枝损阳”。
你在“桂枝损阳”63楼贴出一3岁小孩一天喝一剂45g桂枝汤,喝完7剂以后病好了,尿床的毛病也好了。
你在“治悸二法”28楼说:理中丸加桂补中益气。在40楼说:桂枝(肉桂)既可以“通阳(攻阳)散结”,也可以“温阳益气”。桂枝对人体“阳气的虚实”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在44楼贴出西方有不少人爱吃大量肉桂粉面包,3两面粉+肉桂粉10克。证明肉桂无害。

那这样吧,你亲自服肉桂煮汤,27g肉桂煮汤分三次服,连服三日,证明肉桂可以放心食用。我作陪。约个时间地点,再约上公证人。你敢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48
发表于 2017-10-12 12: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调和阴阳是治病大法

李国栋 发表于 2017-10-12 06:51
赤石脂一斤为16两,为144g,煮汤用一半为72g;干姜一两为9g,粳米一升至多不过60g。
因为原文半夏一升等于 ...
  赤石脂一斤为16两,为144g,煮汤用一半为72g;干姜一两为9g,粳米一升至多不过60g。
  因为原文半夏一升等于120铢。一两等于24铢,一升120铢等于5两,5两为45g。半夏一升为45g,粳米一升最多也不过60g。用180g粳米合药煮汤,米煮不熟就糊锅了。
  桃花汤用50g粳米合药煮汤,米熟汤成就是黏糊糊的药汤了。若用100g粳米合药煮汤,煮米令熟就成米粥了,还得不停地搅米,不搅米就会糊锅。
  赤石脂味淡,没有怪味,并不是很不好吃。质量好的赤石脂质软,用手指可以捻成细末,吃起来一点也不牙碜。
  另外,桃花汤证是利在中焦,不是利在下焦。利在下焦者能食,只不过食后就拉。利在下焦者,方为赤石脂禹余粮汤,不是桃花汤。
  那次我病时,基本上一周不能进食,瘦成皮包骨,体重不到50公斤。那时我的胃口常年不好,一不注意就会腹泻。腹泻时,理中丸一天吃20丸就止住了。丸剂不如汤剂,腹泻时一天服理中汤四五次,也就止住了。服理中汤加桂,效果不好,腹泻不止,最后还变成黑便。后来再腹泻时,煮理中汤就不敢加桂了,改加吴茱萸,虽然加吴茱萸汤很苦,但是效果很好,服汤二三次就利止能食了。
  总之不管怎么说,你是不承认肉桂损阳。《伤寒论》原文论述的桂枝损阳你不承认。我用亲身经历说话,你竟然污损我是“病在下焦而治中焦,是方不对证,不是桂枝损阳”。
  你在“桂枝损阳”63楼贴出一3岁小孩一天喝一剂45g桂枝汤,喝完7剂以后病好了,尿床的毛病也好了。
  你在“治悸二法”28楼说:理中丸加桂补中益气。在40楼说:桂枝(肉桂)既可以“通阳(攻阳)散结”,也可以“温阳益气”。桂枝对人体“阳气的虚实”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在44楼贴出西方有不少人爱吃大量肉桂粉面包,3两面粉+肉桂粉10克。证明肉桂无害。
  那这样吧,你亲自服肉桂煮汤,27g肉桂煮汤分三次服,连服三日,证明肉桂可以放心食用。我作陪。约个时间地点,再约上公证人。你敢吗?

  谢谢李老师分享亲身治验。
  桂活血作用比较强,桂皮油对上皮组织也有刺激作用,可以增加消化液分泌,所以能健胃,但消化道有溃疡而且有出血倾向的人是不宜用桂的,尤其是和[理中汤]这么热的方子同用。有凝血功能障碍者更是禁用桂
  血分热盛、脉管扩张,才会出血,您服用[理中汤]加桂后出现黑便下血,正说明了肉桂温阳活血的作用。

  对于多少米加多少水的问题,我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一直都是自身煮饭,多年前我就做过测量和实验:
  1、1体积的米,重量为1体积水的7/8;
  2、膨胀系数大的偏干爽的籼米和老米,蒸盆饭时1份重量加1.75-2.0份重量的水,煮闷锅饭时加2.25-2.5份重量的水;
  3、膨胀系数小的偏黏软的粳米和新米,蒸盆饭时1份重量加1.5-1.75份重量的水,煮闷锅饭时加2.0-2..25份重量的水。
  我现在喜用黏软一点的米蒸盆饭,取两个相同大小的果冻塑料壳做量杯,一个量米,一个量水,2平杯米,掺3平杯水,米水重量比为14/24(约1:1.7),如果买的是黏性更大的东北珍珠米,则改小一号的果冻杯,3杯米掺4杯水,米水重量比为21/32(约1:1.5)。
  如果煮稠粥,掺水量增加一倍(米水重量比约1:4),煮稀粥增加两倍(米水重量比约1:6)即可。

  再来看[桃花汤],一升粳米,加七升水,水米重量比约为1:8,就算把米煮到烂,出来的汤药也比稀粥还要稀,相当于米汤,怎么会糊锅呢。李老师是按粳米体积的7倍加水的吗。
  体积、重量的比例明确了,再来看汉代一升容积究竟多大、一升米究竟多重,以及一斤相当于现在多少克。
  我个人采集国家药典委员会成员仝小林教授所引用的柯雪帆等人的拷据:汉代一升容积约为200毫升,一斤重量约为250克=16两 X 15克。
  一升粳米为180克(郝万山教授测);一升酸枣仁为90克(仝小林教授测)。


  再请李老师看一看黄煌教授昨晚新发的一则验案:
  《让人高兴的竹叶石膏汤》
  http://www.hhjfsl.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1881
  [竹叶石膏汤]中粳米原量为半升,黄师用的是“一大把”,“一大把”粳米有多重,我以前也测量过,大约60-65克,由此推算,一升粳米也在120克以上。

  再说一个与仲景生活及《伤寒论》成书同一时代的事:
  公元186年,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第八代孙张道陵来到了今天四川省的西部,开始了自己的传教生涯。在青城山中,张道陵将《道德经》奉为本门第一典籍,自号天师,所以教派的名称就被命名为天师道。自此,中国本土第一宗教“道教”。因为要入教的人需要交五斗米,所以天师道又叫“五斗米教”。
  如果按1升米180克计算,一斗米是1800克,五斗米就是9000克(18斤)
  西汉末年,生产力低下、社会动荡,以当时的物质生活水平,初一、十五吃肉“打牙祭”,可能都不是大部分平民能够达到的,所以需要靠主粮维持体力,18斤米大约是一个成年男子15天的口粮(每顿4两,每天1.2斤)。
  如果按照李老师“粳米一升至多不过60g”的标准,五斗米只有3000克(6斤),只够一个成年男子5天的口粮,这入教的门槛也太低了吧,恐怕不够贴补建造道观、添制法器、传抄经书之用!

  我爱做发酵面食,肉桂粉是厨房里面常备的,用到两三克(一天吃进去的量)的时候也不是没有,相当于煎剂八九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48
发表于 2017-10-12 12:24: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调和阴阳是治病大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2 14: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调和阴阳是治病大法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17-10-12 12:21
  谢谢李老师分享亲身治验。
  桂活血作用比较强,桂皮油对上皮组织也有刺激作用,可以增加消化液分 ...

你别总拿别人说事了。说说自己吧,约个时间,我负责找工作人员,全程跟踪录像,实地报道你喝肉桂汤的反应,好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2 14: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调和阴阳是治病大法


就按你说的,一升等于180克,一两等于15克。那么:
吴茱萸汤吴茱萸一剂用一升,分三服,吴茱萸一服用量为60克?就算吴茱萸比粳米轻,减一半,一次用30克?
调胃承气汤芒硝半升、大黄四两、炙甘草二两,顿服。也就是调胃承气汤一次服用大黄60克、甘草30克,芒硝就不是90克了,芒硝比粳米重,至少100克。
调胃承气汤以水600毫升,先煮大黄甘草至200毫升,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先不说泻成什么样,芒硝100克齁咸,喝得下去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48
发表于 2017-10-12 20:49:3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调和阴阳是治病大法

李国栋 发表于 2017-10-12 14:31
就按你说的,一升等于180克,一两等于15克。那么:
吴茱萸汤吴茱萸一剂用一升,分三服,吴茱萸一服用量为 ...
  就按你说的,一升等于180克,一两等于15克。那么:
  吴茱萸汤吴茱萸一剂用一升,分三服,吴茱萸一服用量为60克?就算吴茱萸比粳米轻,减一半,一次用30克?
  调胃承气汤芒硝半升、大黄四两、炙甘草二两,顿服。也就是调胃承气汤一次服用大黄60克、甘草30克,芒硝就不是90克了,芒硝比粳米重,至少100克。
  调胃承气汤以水600毫升,先煮大黄甘草至200毫升,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先不说泻成什么样,芒硝100克齁咸,喝得下去吗?
  在“危急重症”和“一些疑难病”中,对“生大黄、芒硝、黄连”等所谓“猛药”的“超大剂量”使用,有很多的临床实践和成功经验,这些极具现实价值的认知,靠纸上解析《伤寒论》条文是不可能得到的!!

  一、吴茱萸一升约为70克;芒硝半升约为62克。
      --(柯雪帆等,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伤寒与金匮,上海中医药出自社,1995)



  二、《中医经方疗效不显 专家:中药用量该多大》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http://medicine.people.com.cn/GB/10810143.html
  中药大剂量应用在中医临床上往往有上佳表现。国医大师邓铁涛用250克黄芪治疗重症肌无力传为佳话,京城名医汪承柏用300克赤芍治疗重症淤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小儿病同成人药量,屡屡显效。仝小林教授在临床中发现,在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黄连每日30克的常规剂量,根本是“泥牛入海”。他创新性地加大黄连的用药,有的甚至加大到每日120克,则可迅速降低血糖,改善症状

  三、一位老中医分享的临床经验(原话):

  但对于泻下而言,芒硝实不可缺少,无芒硝,以余之临床经验看,就算30克以上的大剂生大黄要致泻下亦需8-9小时以上,有芒硝则可大大提速至1-2小时,对于危急之证时间即是生命,热邪伤阴劫津昏智厥逆,真是片刻不可耽误,所以医者为疗效计,需要自行准备芒硝之进货渠道。此例中,如果芒硝大黄的份量加重,泻下时间会比4小时更短。“神医”胡万林最爱用的方法就是芒硝泻下,芒硝常开出250克一剂以上,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很安全的。虽然胡万林因“非法行医”多次入狱,但是20-30克芒硝可以放手运用。




  四、生大黄用于急性胆囊炎、胆绞痛、急性肝炎、急性菌痢和肠炎、以及急性胰腺炎时的用量与用法
    --高学敏《中药学》2000版(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3 06: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调和阴阳是治病大法

本帖最后由 李国栋 于 2017-10-13 07:31 编辑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17-10-12 20:49
  在“危急重症”和“一些疑难病”中,对“生大黄、芒硝、黄连”等所谓“猛药”的“超大剂量”使用,有 ...

你的标准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说粳米一升为180克,芒硝一升为124克,这就是出于你的需要,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像你这样灵活,还有标准吗?
标准只能是同一条件下的标准。你一会儿是这个人说的标准,一会儿又是那个人说的标准,这不就是你需要什么标准,就拿来什么标准吗?你这是灵活性?还是无原则?
无水芒硝比重2.67,含结晶水芒硝比重1.48。
粳米比重0.8。
同样条件下,芒硝一升为124克,那粳米一升就不到100克。你所说的粳米一升为180克还能成立吗?

你为了自己的需要,甚至把胡万林抬出来,用胡万林“芒硝常开出250克一剂”,来解释《伤寒论》的大黄芒硝用量,你不觉得可笑吗?你自己举例证明“芒硝半升约为62克”,怎么又和胡万林“芒硝常开出250克一剂”弄到一块儿了?胡万林也没有芒硝大黄一块儿大量用吧?用攻下药就是为了马上泻吗?那灌肠不比攻下药来的快吗?攻下药是导邪下行,并不是要求马上泻,安全性是第一位。难道张仲景不如胡万林吗?按你说的一两等于15克,那麻黄汤一次用麻黄15克,大青龙汤一次用麻黄30克,这是安全用量吗?我服理中丸,一次2丸,不效,过2小时再服2丸,再不效,过2小时再服2丸,直至有效为止。不能一次服20丸。安全用量不效,还可以再用。不安全用药,人死不能复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525

积分

91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25
发表于 2017-10-13 12: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调和阴阳是治病大法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17-10-12 20:49
  在“危急重症”和“一些疑难病”中,对“生大黄、芒硝、黄连”等所谓“猛药”的“超大剂量”使用,有 ...

你这种逼乎的恶习,最好还是回那个圈子去,自己一点实践也没有;现在的中医论文简直是人间大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48
发表于 2017-10-13 14: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调和阴阳是治病大法

本帖最后由 梦回杏林 于 2017-10-13 14:24 编辑
李国栋 发表于 2017-10-13 06:42
你的标准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说粳米一升为180克,芒硝一升为124克,这就是出于你的需要,想怎么说, ...
  你的标准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说粳米一升为180克,芒硝一升为124克,这就是出于你的需要,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像你这样灵活,还有标准吗?
  标准只能是同一条件下的标准。你一会儿是这个人说的标准,一会儿又是那个人说的标准,这不就是你需要什么标准,就拿来什么标准吗?你这是灵活性?还是无原则?
  无水芒硝比重2.67,含结晶水芒硝比重1.48。
  粳米比重0.8。
  同样条件下,芒硝一升为124克,那粳米一升就不到100克。你所说的粳米一升为180克还能成立吗?

  你为了自己的需要,甚至把胡万林抬出来,用胡万林“芒硝常开出250克一剂”,来解释《伤寒论》的大黄芒硝用量,你不觉得可笑吗?你自己举例证明“芒硝半升约为62克”,怎么又和胡万林“芒硝常开出250克一剂”弄到一块儿了?胡万林也没有芒硝大黄一块儿大量用吧?用攻下药就是为了马上泻吗?那灌肠不比攻下药来的快吗?攻下药是导邪下行,并不是要求马上泻,安全性是第一位。难道张仲景不如胡万林吗?按你说的一两等于15克,那麻黄汤一次用麻黄15克,大青龙汤一次用麻黄30克,这是安全用量吗?我服理中丸,一次2丸,不效,过2小时再服2丸,再不效,过2小时再服2丸,直至有效为止。不能一次服20丸。安全用量不效,还可以再用。不安全用药,人死不能复生。

 1、关于芒硝一升的重量
  首先,李老师把“比重”为唯一要素来判断相同体积下不同药材的重量,并以此理论上的推断来否定柯雪帆教授等人的实际考证,如果是这样,那直接用比重来计算不就行了嘛,还有什么必要用容器来做实际测量呢?
  第二,要明确药用的芒硝是含水硫酸钠(Na2SO4·10H2O),比重1.48,药用芒硝一升有多重,与比重2.67的无水芒硝没有什么关系。
  第三,药用的芒硝是如雪花般松散的晶体,不是实心的物体,同样体积的芒硝中空气的比例定然超过粳米。

中药芒硝.JPG


中药芒硝.png


  2、麻黄的用量,您可以看看李可老的临床实践
  《李可:经方是破解世界性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http://www.wanhuajing.com/d756601
  经方的返朴归真
  后世研究经方,走偏、务虚的偏多,大都违背了医圣的原意。李可返朴归真研经方,就是从最基本、有形之处做起。如小青龙汤原方剂量麻黄45克、细辛45克、生半夏65克、五味子38克等,都是很吓人的,它却还了经方的庐山面目。

  经方的基础有效量
  李可在经方返朴归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经方基础有效量概念,这警世人们:经方治大症解救危亡,低于此量则无效,或缓不济急,贻误病机。如经他挖掘的小青龙汤原方剂量前所未闻,而用此剂量治各种暴喘、肺心两衰、肺间质纤维化等,更是古今少有。

  经方的破疑解惑
  李可认为,读古人书,最忌死于句下。人人皆同,唯我独疑。书上写过,不如自己用过更踏实。只有亲手做过,方可发现真理。读伤寒尤当如此。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仅以小青龙汤中麻黄为例,他提出疑问数端:
  ① 麻黄为什么要先煮去沫?
  ② 现代人煮麻黄为什么见不到沫?
  ③ 麻黄为什么另煎?其服法又是什么?
  ④ 有人服了麻黄虽无汗却小便多,还须强发汗吗?
  ⑤ 有些服麻黄45克仍然不出汗怎么办?
  ⑥ 麻黄的最大量是多少?
  ⑦ 怎么防止麻黄暝眩反应?

  ⑧ 小青龙汤在“五或症”加减中,为什么4次去麻黄?

  经方的突破
  李可关于经方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①剂量突破:
  经方麻黄最大量六两(90克),方如大青龙汤。李可麻黄有时用到120克,特殊病人才出汗(。如一例玄府闭塞之处方:麻黄120克,生姜30克,大枣30枚,葱白1尺,黑大豆30克,核桃6枚。

 3、关于安全用药的问题
  仲景写《伤寒杂病论》时,面对的是这样的局面:“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经方的用量当然针对的是这样的大疫病。
  当代李可老按原剂量、甚至超过原剂量使用经方,仅仅是针对危急重症和大病沉疴。
  确定经方的原始剂量,不等于叫人生病了都按这个剂量来用,《伤寒论》条文是死的,运用经方的医者是活的,不同时代人的体质和疾病特点也是在变化的,李可老这句话说得太好了:“读古人书,最忌死于句下”。
  仝小林教授[麻黄汤]速愈感冒医案(短间隔高频度分次给药,以确保大剂量药方的安全性):
仝小林教授重剂起沉疴案例:麻黄汤治感冒。1.jpg

仝小林教授重剂起沉疴案例:麻黄汤治感冒。2.jpg

仝小林教授重剂起沉疴案例:麻黄汤治感冒。.mp3 (467.86 KB, 下载次数: 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48
发表于 2017-10-13 14: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调和阴阳是治病大法

jfslj 发表于 2017-10-13 12:15
你这种逼乎的恶习,最好还是回那个圈子去,自己一点实践也没有;现在的中医论文简直是人间大害
...

  我没有实践,不防碍我学习别人的实践经验,不会自恃甚高,以个人的经验轻易否定众人实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525

积分

91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25
发表于 2017-10-13 15: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调和阴阳是治病大法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17-10-13 14:36
  我没有实践,不防碍我学习别人的实践经验,不会自恃甚高,以个人的经验轻易否定众人实践。
...

懒得理你,现在的论文垃圾太多,李老师的临床水平是我亲自耳闻的,别看他一个不出名退休主治医师,那些医学院大教授临床水平给他提鞋都不配,具体我就不点名了,给那些垃圾论文作者抹过屁股的飘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48
发表于 2017-10-13 19: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调和阴阳是治病大法

jfslj 发表于 2017-10-13 15:28
懒得理你,现在的论文垃圾太多,李老师的临床水平是我亲自耳闻的,别看他一个不出名退休主治医师,那些医 ...

  老师别生气,我绝无怀疑李老师临床水平之意,只是交流“桂损不损阳”的看法。
  医学论文造假着实可恶,专家里面也不乏南郭先生。但上面引用的资料是比较可靠的,高学敏教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临床中药学》学术带头人,仝小林教授是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医案引自他在第九期全国经方运用(肾病)高级研修班上的演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4 16: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调和阴阳是治病大法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17-10-13 14:17
 1、关于芒硝一升的重量:
  首先,李老师把“比重”为唯一要素来判断相同体积下不同药材的重量,并以 ...

我今天专门去药房称重了芒硝、清半夏、炒枣仁、火麻仁等四味药,容器为500毫升磨口瓶,称量器具是电子秤,磨口瓶不带盖净重308克,将四味药和粳米分别装满到瓶口狭窄处,与粳米对照,数据为:清半夏620克,炒枣仁628克,火麻仁592克,芒硝794克,粳米802克。以芒硝半升为62克换算,粳米半升为62.63克,半夏半升为48.41克,炒枣仁半升为49.04克,火麻仁半升为46.23克。

以芒硝半升为62克计,半夏半升则为48.41克,根据《伤寒论》原文,半夏半升为二两半,一两则为19.36克。调胃承气汤大黄四两为77.44克,芒硝半升为62克,炙甘草二两为38.72克,一次顿服,这是极大不安全剂量,搞不好要命。
以一两为15克计,调胃承气汤大黄四两为60克,芒硝半升为48克,炙甘草二两为30克,一次顿服,这是很大不安全剂量。
以一两为现行9.375克计,调胃承气汤大黄四两为37.5克,芒硝半升为30克,炙甘草二两为18.75克,一次顿服,这是常规安全有效剂量。历来调胃承气汤验案大黄芒硝都不超过20克者很普遍。

“酸枣仁汤方  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茯苓(二两)  川芎(二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

以芒硝半升为62克计,酸枣仁二升为196克,分为三服,一服为65克。此用量太大,浪费资源。
以芒硝半升为48克计,酸枣仁二升为152克,分为三服,一服为50克。此用量过大,没有必要,一口吃不成胖子。
以芒硝半升为30克计,酸枣仁二升为95克,分为三服,一服为30克。这是现行常规有效剂量。历来酸枣仁汤验案,酸枣仁用量在30克以内者很普遍。

以芒硝半升为62克取效者,历来只有个案,不是安全剂量,若并用大黄77克作调胃承气汤,则有致命危险。
芒硝半升为30克,是国家现行安全剂量。桂枝汤方服法:“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服至二三剂,就是服至四至九次,张仲景为什么不加大桂枝汤用量呢?这就是在安全剂量下,不效再服,“周时观之”,24小时观察病人,得效病瘥则停后服;得效病情减轻则减量服,如23条。

还是那句话:安全第一!以安全剂量用药,不效可以再用。以极大不安全剂量用药,人死不能复生!以个别极大用量的验案,就信誓旦旦的说极大用量安全,这是以偏概全,毫无安全意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4 17: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麻黄汤加减案,怎么不圈住金银花60g、芦根120g?有大量清热药,就牵制了解表药。比如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石膏如鸡子大(约80g)。石膏牵制了麻桂发汗解表作用,若不加大麻黄用量,则不能解表。麻黄汤没有石膏,麻黄三两就能发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2205

积分

522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05
发表于 2017-10-16 17: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ongtao 于 2017-10-17 00:16 编辑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17-10-13 14:36
  我没有实践,不防碍我学习别人的实践经验,不会自恃甚高,以个人的经验轻易否定众人实践。
...

╭(°A°`)╮(ฅ>ω<*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48
发表于 2017-10-16 21: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上宋兄的理解和鼓励,我会努力的^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48
发表于 2017-10-16 21: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调和阴阳是治病大法

李国栋 发表于 2017-10-14 17:04
那个麻黄汤加减案,怎么不圈住金银花60g、芦根120g?有大量清热药,就牵制了解表药。比如大青龙汤麻黄六两 ...

  李老师说的是,麻黄配伍桂枝可以攻表邪而发汗(如麻黄汤),配伍石膏可清里热而反治汗出(如汗出而喘的“麻杏甘石汤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48
发表于 2017-10-16 23:50: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调和阴阳是治病大法

李国栋 发表于 2017-10-14 16:55
我今天专门去药房称重了芒硝、清半夏、炒枣仁、火麻仁等四味药,容器为500毫升磨口瓶,称量器具是电子秤 ...
  我今天专门去药房称重了芒硝、清半夏、炒枣仁、火麻仁等四味药,容器为500毫升磨口瓶,称量器具是电子秤,磨口瓶不带盖净重308克,将四味药和粳米分别装满到瓶口狭窄处,与粳米对照,数据为:清半夏620克,炒枣仁628克,火麻仁592克,芒硝794克,粳米802克。以芒硝半升为62克换算,粳米半升为62.63克,半夏半升为48.41克,炒枣仁半升为49.04克,火麻仁半升为46.23克。

  以芒硝半升为62克计,半夏半升则为48.41克,根据《伤寒论》原文,半夏半升为二两半,一两则为19.36克。调胃承气汤大黄四两为77.44克,芒硝半升为62克,炙甘草二两为38.72克,一次顿服,这是极大不安全剂量,搞不好要命。
  以一两为15克计,调胃承气汤大黄四两为60克,芒硝半升为48克,炙甘草二两为30克,一次顿服,这是很大不安全剂量。
  以一两为现行9.375克计,调胃承气汤大黄四两为37.5克,芒硝半升为30克,炙甘草二两为18.75克,一次顿服,这是常规安全有效剂量。历来调胃承气汤验案大黄芒硝都不超过20克者很普遍。

  “酸枣仁汤方  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茯苓(二两)  川芎(二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

  以芒硝半升为62克计,酸枣仁二升为196克,分为三服,一服为65克。此用量太大,浪费资源。
以芒硝半升为48克计,酸枣仁二升为152克,分为三服,一服为50克。此用量过大,没有必要,一口吃不成胖子。
  以芒硝半升为30克计,酸枣仁二升为95克,分为三服,一服为30克。这是现行常规有效剂量。历来酸枣仁汤验案,酸枣仁用量在30克以内者很普遍。

  以芒硝半升为62克取效者,历来只有个案,不是安全剂量,若并用大黄77克作调胃承气汤,则有致命危险。
  芒硝半升为30克,是国家现行安全剂量。桂枝汤方服法:“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服至二三剂,就是服至四至九次,张仲景为什么不加大桂枝汤用量呢?这就是在安全剂量下,不效再服,“周时观之”,24小时观察病人,得效病瘥则停后服;得效病情减轻则减量服,如23条。

  还是那句话:安全第一!以安全剂量用药,不效可以再用。以极大不安全剂量用药,人死不能复生!以个别极大用量的验案,就信誓旦旦的说极大用量安全,这是以偏概全,毫无安全意识。

  佩服李老师的认真执着与安全用药的意识,谢谢您分享实测结果,这些数据就与柯雪帆等人的实际考证相差不大了。
  大剂量使用猛药的确宜采用“多次频服、病中即止”的给药方法。

  酸枣仁质地比较“清淡”,毒性几乎为零,而失眠又是比较急的症候,所以用两升(180克)不是“浪费药材”,若是慢慢补养肝血,自然宜小剂量的使用当归萸肉熟地等药。
  [酸枣仁汤]我给家人用过,剂量是:酸枣仁50克,炙甘草3克,知母6克,茯苓6克,川芎6克,效果平平,当然,可能不完全是酸枣仁的剂量问题,也不排除辨证不准确的因素。

  据仝小林教授讲,国家973“中药量效关系研究”项目,江西一个分课题组做毒性研究,单味黄连可以做出小白鼠的半数致死量,但[葛根芩连汤]做不出半数致死量来,为什么,因为配伍,此方中有炙甘草(二两)。
  [调胃承气汤]药为“芒硝半升 甘草二两(炙) 大黄四两”,虽然硝黄量大而且顿服,但保护胃气的炙甘草用了二两;而[大黄甘草汤]仅用于胃热呕吐(食已即吐),大黄也是四两,因为没有芒硝,所以保护胃气的炙甘草只用了一两。

  俗话说:“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无病的”正常人“与有“承气汤证”的人,对大剂量硝黄的承受能力是有巨大差别的。
  所以《黄帝内经》用“有故无殒"思想来看待中药的毒性:《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妇人重身,毒之何如……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张景岳注解说:“重身,孕妇也,毒之,谓峻利药也,故如下文大积大聚之故,有是故而用是药,所谓有病则病受之,故孕妇可以无殒,而胎气亦无殒也,殒,伤也。”
  现代研究也表明:“肝损伤模型动物对大黄的耐受性约为正常动物的4倍”,这一发现印证了清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载“大黄之力虽猛,然有病则病当之,恒有多用不妨者”之说,也证实了《黄帝内经·素问》“有故无殒,亦无殒”之论断。

  应对一些危急重症和大病沉疴,必须使用大剂量的硝黄才能力挽狂澜,如果当用而不用,当大剂量而不大剂量,反而会错过治疗时机,误人性命。
  在辨证(辨病)准确的前提下,大剂量使用大黄而取得佳效的临床实践比比皆是,并非特例,而是急腹症等危急重症救治的常规:
  大黄治疗肝炎、胰腺炎用量最大,其常规剂量在30~60g之间,急重型胰腺炎时,大黄100~300g的剂量也较常采用,甚则有用至500g者。
  赵灿鑫《大黄用量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疗效关系》[中医杂志,1991,4∶32-33]用加味茵陈蒿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其临床实践发现大黄30~60g使用时疗效显著,较中、小量大黄更能缩短治疗时间、改善患者症状,且只有便后缓解的情况,无其余个别患者出现脐周轻微疼痛的不良反应。
  王素勤《生大黄在急性水肿型胰腺炎中的应用》[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6∶244]用生大黄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常采用100~200g单味大黄,其认为大黄量轻则起效缓慢,而大剂量大黄一则有较强通便作用,从而使肠道内压力降低,并使肠道内细菌数量减少,有利于胃肠减少细菌移位;二则能扩张血管,改善胰腺黏膜屏障血循环;三则能对十二指肠有舒张作用,促进胆汁分并能解除括约肌痉挛;四则能抑制胰酶的分泌和活性,从而减少胰腺的自我消化。

  上面这段资料摘自:《大黄用量临床研究》(“973”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计划)资助项目(2010CB530601)陈弘东,赵天宇,徐立鹏,仝小林△(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中国临床医生》2014年第42卷第3期<方药用量经验>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7 06: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国栋 于 2017-10-17 07:04 编辑

桂枝药性比大黄缓和,张仲景为什么对服桂枝汤不效者,坚持“半日许令三服尽”,却不加大用量?对“病重者”,坚持“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也不加大用量?若三服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不加大用量,若汗不出(不效)者乃服至四至九次,一日一夜服,也不加大用量?
经方用于强人可加倍用量的只有激发人体能量的四逆汤类,而对于损耗人体能量的攻邪方,只有羸人减之。如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两),以水一斗,煮取三升”,这是常规安全剂量,要求是“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

救人的关键是及时,而不是超大剂量。“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是有病者吃了药舒服,无病者吃了药难受,并不是有病者就可以任意用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7 20: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单味大黄治疗急性胰腺炎17年研究”
http://www.doc88.com/p-1357549844878.html
“每1~2小时服一次,每日服5~8次,一天内所用大黄汤的最大累积量为500g。
若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要特别引起警惕,及时采取中西医结合措施,防止猝死。(1)用大剂量大黄治疗后一天仍无大便且呕吐频繁,腹部症状与体征仍不缓解。”

为什么用大剂量大黄(实际是极大剂量)治疗一天后仍无大便且呕吐频繁?
呕吐频繁是气上逆,一味地大剂量泻下,而不注意人体气机向上的病理因素,逆气机动向而用药,当正气不支时,必然会大泻不止而死。

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有时呕吐较频繁。这和大柴胡汤证“呕不止,心下急(痛),按之心下满痛”正相符合。

“符为民重用大黄治急性胰腺炎”
http://www.39yst.com/xinwen/20150423/260535.shtml
符为民重用大黄20g,药进二剂,大便通解,呕吐停止,腹胀缓解,腹痛明显减轻。这与大黄用至几百克“仍无大便且呕吐频繁,腹部症状不缓解”,是不是有天壤之别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2 18:08 , Processed in 0.236161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