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151|回复: 0

中医百问第三十三至三十五问试答

[复制链接]

40

主题

0

积分

3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4-12-17 16: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33.有多少中医理论的总结是受政治或者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的?有何优缺点?
    答:从儒家的天人合一到礼法规范,再到理学的规范,一种严格的、对称的概念模式形成,诸如肾阳虚、肝血虚、肺阴虚这种对称、均匀的模式,提供了一种完整的框架,但是其概念的抽象性代替了病机变化的实际,容易导致“教条主义”的泛滥。同时,彼时的思维局限决定了其模式难以不断衍化发展,同时因为其稳定性,很难打破,因为稳定的打破就是解释的崩溃。“经学”的治学方式影响中医人的治学,引经据典,断章取义的儒学方法制约了医学的发展途径,制约了中医不能从理论的起点和实践的终点本身出发发展中医,就好像儒家不能质疑孔圣原典一样,而孔圣本身不就是个支离破碎的假圣人吗?“去圣乃得真孔子”,中医亦然。以西方概念、逻辑影响中医,比如以矛盾解释阴阳,以辩证辨证,徒然创造了理念和概念的冲突。固然提供了一种框架和解释,但是却使得中医难以突破,没有学术的“独立性”。

34.现代科技史、思想史研究均从“内史”转向“外史”,内外合参。研究为什么会这样的背景。实际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政治、经济、宗教、民间社会(社团、行会、帮会、乡绅)、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气候地理、娱乐审美等等多方面综合来看,这一时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而医学史还在固守旧说,某时代有某著作,某某中医古已有之,比西医提前多少年(这样说的前提是已经接受了西医的价值观和判断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对对方标准的肯定)。我们如何知道医学发展的脉络、大势、转折、传承?如何知道医学何所取舍?
   答:所以说中医落后,关键是中医人的知识结构过于陈旧。“中医”是一个完整的存在,其中有战略研究者、政策研究者、历史研究者、市场研究者、宣传推广者、产业规划者、理论研究者、实验研究者、临床观察者、临床实施者、对外论战争鸣者、监察者、管理者、教育者、执行者……医生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若是只想着医者群体,那么根本构成不了一个利益集团,根本在大争之世没有生存的余地,实际上是其它领域的人在支撑着中医临床者,何傲之有?在此认识的局限下,中医研究者也就缺乏其它密切领域的知识支撑,缺乏对变化的了解,缺乏研究角度和思维的方法。中医人对其它一概不知,其它领域对中医临床也道听途说,各个研究领域分离、零散、无序、逐利,反映到中医史的研究上就是这种局面(最近成立了医学文化研究委员会,推广医学文化和价值观,本来是好事,但是看看他们的组织,搞书法展、摄影展、群众活动……可悲可笑)。而中医史中从源到流,主干是什么,主流是什么,主流和主干的区别何在,枝叶的繁茂哪些是时代性的,可以“时移而事易”,哪些是不能变的,哪些是解释的不同、理论语言的差异,哪些是视点的偏重,各种学说出现的背景(气候地理环境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的、居住饮食生活的)是什么,各时代的发展重视了什么、忽略了什么、保留了什么、丢弃了什么、捡起了什么,和同时代的他者的文明比较是什么,为什么……不要先验的定下什么派别、什么不断发展、什么成就,而对其中的倒退和荒谬视而不见,对一种的多源的,非线性的发展视而不见,尤其是对中医之所以如此的历史原因视而不见,对中医能够说清楚自己都是大忌。自己看自己不清楚如何能够发展?


35.《内经》吸收了时代的精华,马克思吸收了西方前代的几乎一切精华,为什么中医现代发展中吸收不了新的内容?是因为对中医的根本理解有偏差吗,所以对接或者涵容不了新的知识?
    答:这说明中医落后了。这个中医不是“中医”本身,她一直在那里。不管你学不学,用不用,她的价值是亘古不变的。落后的是我们中医人,落后的是“心”。落后的人心才难以包容,难以超越,才要么自卑要么自大。这是丧失自信的表现。没有了生机,朝气,自然是走下坡路。而更具体的是由于领路人的问题。官方注重经济效益,把医学当产业搞,偏离了医学的本来面目,扭曲了医学的本质;学界注重自身的保护和利益,可以平行开拓却不深挖培根。进一步的原因大概与中医成长到这一步太难,获得的很难放弃,这个发展的风险谁也不愿意担。名院、名医、高徒以及支持其所以名的理论等共同构筑的利益集团不容许有改变,理由是不容许污染中医的纯洁性;当然,还可以用另一个说法:不容许阻碍中医的发展,不容许闭门造车。从而,你要讲中医涵容西医的新见解,提出更新的理论语言和解释,那么就是有损中医理论的完美与纯洁,如果你要维护中医理论思维的主导,又可以说不要停留在过去,眼睛要向前看,不要一叶障目(永远难以把继承和发展统一起来)。同时,整个医学发展模式已经受影响,中医的模式是“人为本”,西医的模式是“药为本”,后者已经占据了发展的主流,多少中医院校改行搞药的,多少能够获得研究资源的研究不是搞药的?文献、理论语言、基础概念、经验比较、经验解释、新知识的中医角度解释利用……是难以获得研究资源的支持的。所以,中医研究没有根,只有跟,所以落后。这与中医人不懂世界,不懂经济,不懂发展有很大关系(不过,也许是有些人从某角度来说是太懂这些)。其次,还有学者坚持在中医研究,但是,只要中医“主体”得不到确认,一个完整呈现的框架不能呈现(房子怎么盖?盖房子的客观规律拒绝随意搭建,稳固、实用、合理、美观的要求不能不依赖于理论的完整和设计的良好),这些新解释难免能释此不能释彼,不容易找到统一性,根基就不稳固,就不能再进一步,深化研究(没有同道、没有资源、个人之力有限同样制约着他),难以形成“有效的”百家争鸣,新知识就难以有机的整合进原有的理论大厦中。中医这幢楼难免破且陋,只是贴点瓷砖,刷点油漆改变不了本质。




上一篇:中医百问第三十一至三十二问试答
下一篇:中医百问第三十六至三十七问试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12:29 , Processed in 0.197145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