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602|回复: 0

中医百问第三十六至三十七问试答

[复制链接]

40

主题

0

积分

3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4-12-26 10: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36.什么清代以后医家著作多以医案名世?过多强调“医者意也”会不会消解中医的统一的学术为平台(中介),如同个人的领悟消解了经学和教会?
    答:这可以看出一是中医理论进步的困难,大家面对海量的中医资料,难以个人之力整合总结,要做出开创性的成果很难,尤其是越面临挑战越会退趋保守,这是心理自我保护的“正常”反应,所以整个医学界不会提倡在此时进行基础创新(然后却是鼓励推倒重来,人心就在钟摆般的回荡中折腾中医),不如做点方书的结集或者经典的注疏要来的容易,其中只要别有会心特见就足以名世了;二是医案可以为自己的名声添砖加瓦,起到宣传作用,彰显儒医身份;三是时之从业者更多,是书可以推广学说,招引门徒;四是以立言的痕迹弥补中医地位低下,立德立功却又不为人所知的遗憾。但是也正是这些书籍,虽然传承了中医的信息资料,但是总是从自家出发的结果,流传后世依然只成了一种资料,徒增其惑,后学目之遂生医学如汪洋大海不知其所由之慨。各家书籍均有自家验方推广(历代伤寒派和经方家也多有自家的时方验方书籍流传),或择用古方,各有不同,名为经验所得。那么此家法和彼家法有何不同,又曰“医者意也”,在人自悟,悟不可得也无可奈何。用“意”固然境界高妙,也可以道出思维活动的某些特点,但是,一味的强调个体性实际上还是偷懒的结果(可以避开说理的困惑),反而使医学越发散逸,行为散逸倒是潇洒,必然引发思想散逸(并且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心理和思维,古时就往往被人“神话”之,许多中医人或许还很向往、享受这种被神话吧,不由令人联想起神道设教,想起五斗米、太平道、黄河石人之类的),就是取死之道了。另一些中医人发现《伤寒杂病论》比较能体现共性,便于形成“统一体”,以之为中心倒是比较好的融合各家的“平台”。只是后来这一派因为师承、名气、弟子等“出身”和“势力”原因,没有占据中医领导地位,继承者又比较排斥融合各派,自我孤立或者寻求外援,以东洋之学以自证己学,所以蹉跎至今,难在主流之列。原因全在于若不触及从明清以来定型的中医理论根底,不打破旧有的理论语言表述,不把中医从20世纪末叶的中医上溯到建国前后的中医、明清中医、宋元中医、隋唐中医、汉魏中医连起来,不产生深刻的痛苦,不打断一些人的学术利益,不怕丢脸,经方派(和中医人本身)也站不起来。这就是“乡愿”的心理。但是中医内部就是“一团和气”,不敢争论,不敢比试,不敢揭短,总是缝缝补补的“裱糊匠”,这大概是中医越来越喜爱“医案”、“经验”的内在原因吧。以个体为主的领悟和修行是宗教界和文化界的一大突破,突破了经院哲学的钳制,突破了教条的束缚,突破了学术的垄断,提供了文明进步的动力。但是就好比无信仰也是一种信仰,无权威的垄断也是一种垄断,个体化消解了一切的规范反而会滋生更深层次的垄断和控制。我们的大众,或者说中医人作为社会人在生活中已经习惯了个性的种种形态,习惯了“信息爆炸”,但是,随着一切的个体化之后,其背后的高度组织慢慢显现身影,资产权、建立权、研究权、解释权、传播权等等权力都被高度组织的集团控制了,大家身边还有修理家电的小作坊吗?没有了。都是模块化修理了,个人做不了集成板。最新的研究报告会发在网上吗?不会。通过特定的技术“掮客”已经到达高价收购者手中。医生可以自行研究治疗和药物吗?不行。没个几千万的基础设施怎么做得了。精英阶层会去看电视电影吗?不会。他们制造来豢养大众的玩意儿怎么会自己看(罗马皇帝说管理百姓只要给他们面包和马戏,真是至理名言)。彻底的个体化就是“无组织”化,就是娱乐化,愚民化,在网络的大潮下,在众人各异的口味下,还有什么“真理”不在几天几月之内就被“消解”、“淹没”的(包括我的说话,一两天就会淹没在网络的不断更新的信息里)?第30界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中,学生占上网人群的28.6%,次多的是无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而专业技术人员仅占9.5%;上网人群的学历迅速向低学历扩散,大专及以上的网民比例从1999年的86%,下降至2012年的21.6%80%的网民学历在中等以下,并且72%集中在城镇地区(转引自江晓源《科学外史二》)。网络化到底可以在专业领域有多少影响力呢?“医者意也”在个性化的时代有何特殊呢?年轻人的一切都是“意”的幻化呈现,多你不多也。我们喜欢慧能的“顿悟”,喜欢武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喜欢“上交伐谋”……但是谁管慧能八年的渐修,岳飞军纪操典的严格和兵器孰修、兵卒孰练呢?跛脚的思维往往只是好看的“遮羞布”,是为自己开脱的借口(诸如病患有缘、服不服吃、犯了禁忌、奇药怪用、医病不医命不都是这样)。

37.对中医学术发展,其制约因素有哪些?引导目前发展的方向、方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制约因素大概是既得利益者的保守(垄断解释权),在野辈奔波生存的保守(乌合之众),学术心态的保守(不敢纳新,不敢取旧,四不像反以为得中道而行之),以及金融资本主义的控制、环境的恶化,人心的求新求变。而目前引导中医发展的核心思想就是“产业化”,经济效益为主,而不是医学为主,背离了医学本身的使命和价值。我们教孩子文理科,不能只告诉答案而不告诉为什么或者叫他自己去悟。以上的制约因素反映到教育上就是我们对“中医教育根本不尽心力”,不管教给学生什么,不管他们懂不懂,不管他们毕业面临什么,不管他们的知识贮备、学习方法,在一切基础的方面都不告诉他们怎么办。那么仅凭这个就叫其自悟是不可能的。这又怎么不被铺天盖地的西化思想瞬间洗脑呢?所以现代中医是中医的“掘墓着”,这是教育,是中医“前辈”的问题,误了不止一代人。我们随便看一下历史,东晋南朝的门阀士族们在玄学清谈中成长(好比我们的中医解释体系),在高贵的血统和祖宗福荫下易居高位(好比中医自傲历史传承以及名医学派背景),故而不思进取,不究实务,对玄谈文艺之外的东西一概不知,此时逢寒门(好比西医缺少历史积淀,只有投人君-政权-之所好)上升的趋势,实务之权为之所掌控,士族的衰落就是必然的了。但最可怪的是,东晋时期士庶之间的对立反而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直到宋齐梁陈时期,寒门草根当了君主,寒门士子通掌了大权,庙堂和社会反而越把士庶对立明确了下来,在种种方面给予士族以特权和名誉(国家对中医不就是这样),此时的士族姿态之高,行为言语之保守史上罕有其匹,却不知这却是士族退出历史舞台的落日余晖,时人身在此山中不以为悲反以为得。这种状况一是掌权者利用士族在文化教化习惯中的力量来宣示文化的继承姿态(也是当时知识垄断下中下层人民的主动选择,如果民众有了更多的选择,就未必会再依靠他们了,曹操杀姬就是这样),一是士族自身为了不放弃往日的地位有意的把自己封闭保护起来,树立成不可侵犯的偶像,越发追求一种“纯粹”的形象,连带家族遗传中的“丑陋”都可以成其为身份的标榜。所谓传承在历史面前只是笑话。寒族缺少贵族的一些优点,尤其是功利性太强,但是贵族自己是腐朽的,怪不得别人,看北朝的士族因为生于忧患,通于实务,良才美质反而更多,隋唐的历史书写者多来自于北方士族,可知是多大的权力,文化传承的南方解释不就消失在了历史中?




上一篇:中医百问第三十三至三十五问试答
下一篇:中医百问第一部分小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02:38 , Processed in 0.068192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