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782|回复: 13

阳气是运行在表部的血液

[复制链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发表于 2014-10-7 18: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有关阳气的论述有7条。逐条分析这7条,可以知道,《伤寒论》所谓之阳气,是指运行在表部的血液。
        如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此条脉浮紧之麻黄汤证,脉浮为表,浮为阳气强,紧为阴气强。阳气强则升发力强,故脉浮发热。阴气强则收敛力强,故脉紧无汗。脉浮发热为表热,脉浮紧则为阳气重,故阳气重就是表部的血液郁滞重。麻黄汤证脉浮紧无汗则表邪不得泄,剧者必衄血。衄乃解,是衄血则表郁得疏,表郁得疏则脉道得通,脉道得通则阴阳得和,阴阳得和者病必愈。衄血乃解,说明了阳气重是表部血液郁滞重。
        第48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此条“设面色缘缘正赤者”,是满面红赤。满面红赤是阳气怫郁在表,那么自然就是血液怫郁在表,所以阳气就是运行在表部的血液。
        第1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此条“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就是说发汗令表部的血液微,因为汗是从表部的血管中出来的;令膈气虚,是说胸膈的血液也虚了,内外俱虚,表邪才能乘虚入里。故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发汗令阳气微,就是发汗伤损了表部的血液。
        第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此条“脉浮而动数”,为内外并病。头痛、发热、微盗汗出,是邪入少阳。盗汗属于目合则汗,而反恶寒者,是表邪未解。表邪未解,当先解表,医反下之,动数变迟缓是表热入内,也是表部血液入内。膈内拒痛是表邪入膈。阳气内陷是表部血液内陷。动数变迟与阳气内陷是前后呼应。为什么说是阳气内陷而不说是表邪传里?因为此变证是误下导致胃中空虚,而不是正不胜邪之表邪入里,故曰阳气内陷,心下因硬。
        第153条:“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此条“阴阳气并竭”是指表里血液并竭。“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是发汗亡阳导致表部血液虚竭。医发汗,遂发热恶寒是里虚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是下之亡阴导致里部血液虚竭,心下痞是里虚作痞。无阳是无表阳证之发热恶寒,阴独是里证之心下痞独在。
        第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厥是手足厥冷。手足厥冷是因为血液难以运行到手足。故“阴阳气不相顺接”,是血液难以循环到手足。
        第342条:“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此条“其病为进”是说表邪进里。表邪为什么能进里?是因为“阳气退,故为(病)进”。阳气退,就是集中在表部抗邪的血液从表退里,故“其病为进”。
        表为阳,里为阴。运行在表部的血液是阳气,运行在里部的血液就是阴气。如《伤寒论》曰:“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阳去入阴就是表去入里。伤阳则躁,躁是身体躁动,躁动是表部血液不足的表现。伤阴则烦,烦是心烦,心烦是里部血液不足的表现。阳气和阴气是同一物质,只是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这一物质发生了运动方向的不同罢了。向下向里运动为阴,向上向外运动为阳。如《黄帝内经》曰:“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人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满;不得人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另,《伤寒论》所说的亡血是指里部的血液虚;亡阳是指表部的津液虚。如第347条曰“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此条亡血的表现是不结胸、腹濡、脉虚,此亡血显然是指里部的血液虚。第385条“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此条利止亡血也,也是指里部血虚。第38条曰“汗多亡阳”,第112条曰“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第283条曰“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3条所说的亡阳,都是指表部的津液虚。




上一篇:难以置信的思维共振
下一篇:相对于桂枝汤,麻黄汤为何用桂去芍去姜?

62

主题

3713

积分

196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713
发表于 2014-10-7 19: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白人啊。(不足十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49

积分

271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49
发表于 2014-10-7 20: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点新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003

积分

1008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道法自然

Rank: 4

积分
1003
发表于 2014-10-8 11: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运行在深部的血液就没有阳气吗?????
道法自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楼主| 发表于 2014-10-8 13: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液从心脏出外者为阳,血液从外回入心脏者为阴。血液从里向外、从下向上运行者为阳,血液从外向里、从上向下运行者为阴。
阴气阳气都是一种气,就像阴电阳电都是一种电一样,只是因为流动的方向不同而分为阴阳。血清渗透出脉外为阳为津液的成分,津液被吸收入脉中为阴为血液的成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525

积分

91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25
发表于 2014-10-8 18: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用西方的解剖学去解释中医的那一套
被历史证明是行不通的
中国古人不是不懂人体解剖
古代杀个人那还不跟玩似的
没杀过人总杀过猪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楼主| 发表于 2014-10-8 20: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你说说中方解剖学的“心”是什么呢?
历史证明“心”是西方的吗?
“面色缘缘正赤”是血液怫郁在面,《伤寒论》为什么说是“阳气怫郁在表”?
“阳气重”为什么衄血乃解?
为什么说“发汗令阳气微”,而不说泻下令阳气微?
为什么“医反下之”使“阳气内陷”?
解剖不是杀人,不要弄错了概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93

积分

93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993
发表于 2014-10-8 21: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胡老也有过类似的意见。但我想阳气并不仅指在表部的血液,因为按中医的观点,有血液必有气随之。面部色赤是血液上冲于面,但血液上冲于面是因为气的上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楼主| 发表于 2014-10-8 22: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液上冲于面是因为气的上冲”,这话不错。那你可以说说气是什么吗?或者说阳气在人体内是何种物质?是气体还是液体?
《黄帝内经》曰:“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从《黄帝内经》此论说中,可知汗为气。那么汗液是从哪里来的呢?“汗为心之液”是什么意思呢?
满面红赤,是血液上涌于面,也就是面部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里有气体存在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4-10-9 07: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是因为流动的方向不同而分为阴阳。”
李老师这个说法精辟!

请问李老师,在伤寒论里,“亡津液”跟“亡阳”是否完全等同的概念?如果有差别的话,差别在哪里?如58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楼主| 发表于 2014-10-9 17:4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coorus 的帖子

coorus:“只是因为流动的方向不同而分为阴阳。”
李老师这个说法精辟!

请问李老师,在伤寒论里,“亡津液”跟“亡阳”是否完全等同的概念?如果有差别的话,差别在哪里?如58条:凡病,若发汗 .. (2014-10-09 07:51) 
从原文“汗多亡阳”、“火迫劫之亡阳”、“ 反汗出者亡阳”,可知亡阳是指表部津液缺失;
从原文“小便不利,亡津液也”、“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可知亡津液是指里部津液缺失。
里部津液缺失者张仲景不说“亡阳”,而说“亡津液”,这样就区别了“亡阳”和“亡津液”之津液缺失的部位的不同。亡阳为表部津液缺失,表部津液缺失亡阳者没有大便硬。亡津液为里部津液缺失,里部津液缺失亡津液者必为大便硬。
亡阳和亡津液的基本原因都是因为汗出过多。汗出过多而邪热未入阳明,没有大便硬者,就称之为亡阳;汗出过多而邪热已入阳明出现大便硬者就称之为亡津液。
津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血液属阴,血液中的津液为阴中之阳。津液渗出脉外就属于阳气,津液被吸收回脉中就属于阴气。即外为阳,内为阴。

第58条和第59条连续起来看,就比较容易看懂第58条了。第59条是对第58条的进一步说明。
如第59条:“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此条“大下之后”必亡血,“复发汗”又亡津液,故出现小便不利。此小便不利是津液缺失,故曰“勿治之”,不可再发汗或利小便复伤其津液,法当待津液恢复,得小便利,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这就是对第58条“……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的具体说明。
此大下后亡血,复发汗亡津液所造成的小便不利,是表里俱虚而出现的津液缺失,不可再汗、下或利小便伤其津液,故曰“勿治之”。“勿治之”,是张仲景密切关注病状实质,以恢复人体自愈机能为治疗目标的思想方法。须知病人的自愈机能是病愈的根本能力。自愈机能依靠的是阴阳气恢复谐和。如第49条:“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此条也是张仲景密切关注阴阳气的虚实变化,关注人体的自愈机能,可谓匠心独具。亡津液而小便不利者,未尝不可以酌情与方药补益一下津液,然而医圣的应对是“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这是医圣看准了此小便不利,是大下之后,复发汗,过伤人体的正气,造成阴阳气的急性伤损所导致的,病人的脏腑机能并没有问题,所以第59条“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和第49条“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是一样的道理,都是第58条所说的“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的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4-10-10 10: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亡阳为表部津液缺失,亡津液为里部津液缺失,那么您的标题是否应该改为“阳气是运行在表部的津液”?

感谢李老师!从您这里不仅能学到对伤寒论条文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能学到学习伤寒论的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0 15: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coorus 的帖子

coorus:亡阳为表部津液缺失,亡津液为里部津液缺失,那么您的标题是否应该改为“阳气是运行在表部的津液”?

感谢李老师!从您这里不仅能学到对伤寒论条文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能学到学习伤寒论 .. (2014-10-10 10:04) 
津液是特指运行在脉外的体液,外为阳,所以张仲景说“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如果阳气是指运行在表部的津液,那津液在里就是阴气了,就不能说“阳绝于里,亡津液”,而应该说“阴绝于里,亡津液”。这样说的话,津液是属阳还是属阴就没有定性了。原则是行在脉外的津液为阳,那么脉外的津液在表在里就都属阳,所以第245条说“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第246条是对第245条的进一步说明。如第246条曰:“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其阳则绝是指大肠中之脉外的津液绝,而不是指大肠中之脉中的津液绝。大肠中之脉外的津液绝,故大便因硬。第246条“其阳则绝”与第245条“阳绝于里”是前后呼应。其阳则绝就是阳绝于里。阳绝是指津液缺失在里,不同于亡阳是指津液缺失在表。
脉“浮为阳”,脉浮是血液浮郁,血液浮郁者当须解外。如第45条曰:“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第48条曰:“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面色缘缘正赤”是血液怫郁在面,45条和48条前后连读,脉中的血液怫郁在表,就是阳气怫郁在表。
脉浮为阳,浮为在外,那么就是外为阳。反之,脉沉就是在里,如第218条曰:“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
外为阳,反之就是里为阴。如第269条曰:“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伤寒六七日,是怫郁在表的血液行其经尽之期。阳去入阴,就是表郁去而入里。阳去是怫郁在表的血液去;入阴是怫郁的血液入里了,也就是由表部怫郁变为里部怫郁了,故出现噪烦。
第111条“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阴虚小便难是指里部血液虚,里部血液虚则小便难。表里俱虚竭,身体则枯燥。身体枯燥无汗是表部血液虚。如第196条曰:“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汗液和尿液都是出自血液。表部血液虚故无汗,里部血液虚故小便难。
血液运行在表者属于阳气,血液运行在里者属于阴气。故曰:汗多亡阳,下多亡血。
不要理解为表无阴气,里无阳气。表部血液向里行就属于阴气,里部血液向表行就属于阳气。中医阴阳学说之表为阳、里为阴,升浮为阳,沉降为阴,《伤寒论》是结合在血液的运行变化上的。
阴气阳气若不能结合在血液的运行变化上,那么中医阴阳学说之理论就不能具体的指导临床,还往往会变为臆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4-10-10 17: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12:19 , Processed in 0.200455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