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有关阳气的论述有7条。逐条分析这7条,可以知道,《伤寒论》所谓之阳气,是指运行在表部的血液。
如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此条脉浮紧之麻黄汤证,脉浮为表,浮为阳气强,紧为阴气强。阳气强则升发力强,故脉浮发热。阴气强则收敛力强,故脉紧无汗。脉浮发热为表热,脉浮紧则为阳气重,故阳气重就是表部的血液郁滞重。麻黄汤证脉浮紧无汗则表邪不得泄,剧者必衄血。衄乃解,是衄血则表郁得疏,表郁得疏则脉道得通,脉道得通则阴阳得和,阴阳得和者病必愈。衄血乃解,说明了阳气重是表部血液郁滞重。
第48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此条“设面色缘缘正赤者”,是满面红赤。满面红赤是阳气怫郁在表,那么自然就是血液怫郁在表,所以阳气就是运行在表部的血液。
第1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此条“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就是说发汗令表部的血液微,因为汗是从表部的血管中出来的;令膈气虚,是说胸膈的血液也虚了,内外俱虚,表邪才能乘虚入里。故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发汗令阳气微,就是发汗伤损了表部的血液。
第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此条“脉浮而动数”,为内外并病。头痛、发热、微盗汗出,是邪入少阳。盗汗属于目合则汗,而反恶寒者,是表邪未解。表邪未解,当先解表,医反下之,动数变迟缓是表热入内,也是表部血液入内。膈内拒痛是表邪入膈。阳气内陷是表部血液内陷。动数变迟与阳气内陷是前后呼应。为什么说是阳气内陷而不说是表邪传里?因为此变证是误下导致胃中空虚,而不是正不胜邪之表邪入里,故曰阳气内陷,心下因硬。
第153条:“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此条“阴阳气并竭”是指表里血液并竭。“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是发汗亡阳导致表部血液虚竭。医发汗,遂发热恶寒是里虚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是下之亡阴导致里部血液虚竭,心下痞是里虚作痞。无阳是无表阳证之发热恶寒,阴独是里证之心下痞独在。
第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厥是手足厥冷。手足厥冷是因为血液难以运行到手足。故“阴阳气不相顺接”,是血液难以循环到手足。
第342条:“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此条“其病为进”是说表邪进里。表邪为什么能进里?是因为“阳气退,故为(病)进”。阳气退,就是集中在表部抗邪的血液从表退里,故“其病为进”。
表为阳,里为阴。运行在表部的血液是阳气,运行在里部的血液就是阴气。如《伤寒论》曰:“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阳去入阴就是表去入里。伤阳则躁,躁是身体躁动,躁动是表部血液不足的表现。伤阴则烦,烦是心烦,心烦是里部血液不足的表现。阳气和阴气是同一物质,只是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这一物质发生了运动方向的不同罢了。向下向里运动为阴,向上向外运动为阳。如《黄帝内经》曰:“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人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满;不得人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另,《伤寒论》所说的亡血是指里部的血液虚;亡阳是指表部的津液虚。如第347条曰“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此条亡血的表现是不结胸、腹濡、脉虚,此亡血显然是指里部的血液虚。第385条“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此条利止亡血也,也是指里部血虚。第38条曰“汗多亡阳”,第112条曰“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第283条曰“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3条所说的亡阳,都是指表部的津液虚。 |
上一篇:难以置信的思维共振下一篇:相对于桂枝汤,麻黄汤为何用桂去芍去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