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078|回复: 3

"六经辨证" 小议

[复制链接]

4

主题

342

积分

680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42
发表于 2014-5-21 22: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从宋版伤寒论及康平本伤寒论的原文之中看,《伤寒论》与之中并无“六经”二字,邓珍本《金匮要略》中也没有”六经“二字出现,也没有“辩太阳经病”或“辩太阳脉病”类型的文字,伤寒论中只有“辩太阳病”(康平本中为”辩大阳病“),“辩阳明病”,“辩少阳病”,“辩少阴病”,“辩太阴病”,“辩厥阴病”,出现。在古代,三阴三阳当属通用概念,针灸学派用其配属手足经脉,与脏腑,命名了十二正经,目前能见到的最早文献是马王堆汉墓出图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当时还并未配齐十二经,到《灵枢·经脉》中可以看到有完整的十二经了。仲景则在伤寒论中使用三阴三阳分类病证类型。

《金匮要略》之中虽有《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篇》《五脏风寒积聚证》等篇,但《金匮要略》由于是节略本,另外有混入《千金》,《小品》,《肘后》的部分内容,另外其中的部分关于脏腑,经脉辩证的条文也与《素问》及《灵枢》之中所使用的部分脏腑,经脉辩证方法不同。

且《灵枢》之中“络”字特有所指,在《灵枢》诸多篇章中,都多称呼“某某脉”,与我们后世所使用的“经络””经脉“混称法不同。

真正的三阴三阳六类经脉的辩证方法我们可以在《灵枢》和《素问》的相关诸篇中看到,其中“病在太阳”,亦可往下分为病在手太阳脉,病在足太阳脉,其余以此类推。下面列举部分相关内容,经脉篇只选了手太阴脉和足太阳脉。不过此法中人迎寸口脉诊法在古代针灸医家中基本未见使用,原因不明。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灵枢·经脉》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腨)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踹(腨)、腳皆痛,小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灵枢·经脉》


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        --- 《素问·六节脏象论》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燥,病在手少阳······  ”           ---《灵枢·终始第九》

“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
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上气和乃止。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阳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灵枢·终始第九》  
以上内容与伤寒论中之中六病的提纲证及各篇之方证条文差别较大,可以据此推测,伤寒论当是不同学术体系的产物,不过,由于研究对象是同一个人体,所以在某些地方当有相交之处,若仅仅凭“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就认为伤寒论是源于《素问》,《灵枢》,个人以为是断章取义之做法。此外,近代日本赤羽氏的用线香测十二经丼穴的热敏度之方法也可以作为补充手足三阴三阳经脉辩证的方法之一。

目前中医学术界存在伤寒与《素问》,《灵枢》关系的争论,相信大家看了上面部分应该会有自己的见解。不过,自从宋·朱肱在其《类证活人书》中首次将《伤寒论》三阴三阳称为“六经”以来,“六经”这一提法已经使用较久。在许多场合也只能被迫沿用了,然而其中背后的事实大家不可不察。

上文参考了《灵枢针灸》, 王钊 著中的一些内容。

顺带一提,杨麦青先生的 《伤寒论现代临床与研究》是不可多得的从现代医学理论去解释伤寒论中部分问题之优秀著作,个人以为其中的“六病”及传变观点可能较为接近伤寒论中质朴的本来面目。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分 10 收起 理由
传说 + 10 优秀文章,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一呷散
下一篇:刘渡舟旧文:对桃核承气汤病位之我见

0

主题

93

积分

267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93
发表于 2014-5-22 00: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迎寸口脉诊法效果毋庸置疑,在治疗经脉病,一部分脏腑病,甚至筋经病,有独到之处!我天天在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42

积分

680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42
 楼主| 发表于 2014-5-22 08: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等你一分钟 的帖子

等你一分钟:人迎寸口脉诊法效果毋庸置疑,在治疗经脉病,一部分脏腑病,甚至筋经病,有独到之处!我天天在用! (2014-05-22 00:39) 
请问能否指点一二呢,我也在学着用,但是不得要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574

积分

35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574
发表于 2014-5-22 22:3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赞同楼主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3 00:47 , Processed in 0.161657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