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195|回复: 40

“方证相应”的遗憾

[复制链接]

87

主题

1930

积分

185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930
发表于 2013-9-28 21: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可是我们对于六经辨证的实质和特色的理解并未到位,常以简单的“方证相应”看待六经辨证,甚至像日本汉方医家的“古方派”那样,割断《伤寒论》与《内经》的联系,直接将《伤寒论》视为一本验方之书。国内中医学界目前有一种思潮,不去探索日本汉方医家衰亡的根源,反而拾起他们轻《内经》重《伤寒论》、轻理论重实用的思路,盲目推崇,趋而求之,实在遗憾。日本汉方医家从无限崇拜张仲景,到最终背离六经辨证,乃至走向衰亡的教训,难道不值得我们警惕吗? 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厚重的、系统的基本理论作为基础和支撑,很难想象抛开以《内经》为代表的历代中医的一系列经典理论著作,单凭百余经方的“方证相应”而能够构建和支撑一门中医的临床学科。

(姜建国(1953- ),男,山东荣成人,医学硕士,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伤寒论》辨证论治思维研究。)




上一篇:方证是中医理论的源头
下一篇:学术探讨

62

主题

1387

积分

5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针药并用,内外合治,

Rank: 4

积分
1387
QQ
发表于 2013-9-28 21: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
方证相对不是中医正路。
大愿力成就人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74df4b0100dlbb.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2076

积分

505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76
发表于 2013-9-28 21: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证相应是基础,是中医的规范。当然六经辩证的实质也是为方证提供一个范围,做鉴别诊断。人的所有病本就不可能用百余方证来概括,不然仲景何必说“思过半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1

主题

1万

积分

5345 小时

在线时间

总版主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193
发表于 2013-9-28 21:3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金针徐风瑞 的帖子

金针徐风瑞:赞同!
方证相对不是中医正路。 (2013-09-28 21:16) 
您所谓的中医正路是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1

主题

1万

积分

5345 小时

在线时间

总版主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193
发表于 2013-9-28 21: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难道是一本验方之书?经方不是方,是一种医学体系,是一种思维方式。要做到方证相应,是不简单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6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9-28 21:39:33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释难》(姜建国),楼主看过吧,又有什么感觉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290

积分

1180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290
发表于 2013-9-28 22: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真正治过病,不管医者本人是否承认,方证相应其实从来没有离开过医者的脑袋。方证思维,不同的人能用出不同的水平。黄煌老师能用桂枝茯苓丸治便秘兼消浮肿,而我看到同一医案却只能想出大黄剂。作为学生,用方证不效不思学艺不精,反而怀疑老师所主张的学问,这种想法要不得。批判的前提是要了解要精通,所以要批判方证学说,先要把自己变得跟吉益东洞一样强,否则不宜妄言。一位太极拳高手告诉我,中国的拳法都是好拳法,关键是谁打,医学也一样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597

积分

232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597
发表于 2013-9-28 23: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的眼里,《伤寒论》几乎每个条文都在讲“方”与“证”的关系,方正辨别啊!
随手可拾啊!
有些哥们不去好好研究,老在这里瞎闹啊,生命有限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1669

积分

170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669
发表于 2013-9-28 23: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潜平居士 的帖子

潜平居士:苓桂剂利小便,其余去瘀理血润肠,治疗便秘无怪,怪就怪在后学奇之,按照方证思路,今后他们看便秘都留意桂枝茯苓丸,不去在病因病机上下功夫,只会习惯查方证的辞典,看用何方贴切。我 .. (2013-09-28 23:22) 
你这话中肯,就怕误导后学,尤其是那些比较懒爱投机取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5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9-28 23: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是证,用是方,就是方证相应,这不是历代医家所提倡的吗
,目前临床上,各专家一个上呼吸道感染一开就是7付、14付中药,有伤寒论覆杯即愈的效果吗,
当然,方证对应的前提是病因病机相对,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0

积分

864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9-29 06:4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证对应是伤寒论实践的核心,致于理论,各家有各家理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15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9-29 07:2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证相应是简化易行的辨病机论治,是多数医生入门的捷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2340

积分

1984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读古人书看今人病。灵

Rank: 5Rank: 5

积分
2340
发表于 2013-9-29 08:3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内难的理论基础再看伤寒、金匮的方证对应。就水出有源,如虎添翼了,二者岂可割裂?
三因证治。活泼用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3-9-29 09: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茯苓丸通利二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3390

积分

720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90
发表于 2013-9-29 09: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凡事不可太过,又不可不及,理论太过易陷入主观主义,纯重实践又会成为经验主义,人类的思维不过两种偏向。但后世纯理论的思辨而轻临证的实践正是使中医走向衰落的原因,一种革新的提出总是与其当时的社会医疗弊端相对待的。通观今时之中医,商业化味道严重,大学课堂讲学更是连讲者都不相信,名曰中医,实则西化,没有实践,纯粹胡说,培养出来的中医又有多少是可以真正用中医来看病的。矫枉不过正即可,诸位医家心中自有其度量。
信解行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2628

积分

1000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澄心静志,博极医源。

Rank: 5Rank: 5

积分
2628
发表于 2013-9-29 12: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着务实的态度,源于实践,归于实践,诚如是,自然出真知,而非片面之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831

积分

197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31
发表于 2013-9-29 13: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察哈尔 的帖子

察哈尔:凡事不可太过,又不可不及,理论太过易陷入主观主义,纯重实践又会成为经验主义,人类的思维不过两种偏向。但后世纯理论的思辨而轻临证的实践正是使中医走向衰落的原因,一种革新的提出 .. (2013-09-29 09:18) 
纯理论思辨的人,是临床医生吗?他们不临床,怎么会成为中医衰落的原因?中医的主流阵地在临床,那么临床医生天天实践,他们在干什么?所以,您的那句话应该重新思考。

天天临床,看病一生,到老也是庸医一个,其原因是什么?请各位初学也好,专家也好,或是大师们,你们多考虑考虑。中医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302

积分

1446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02
发表于 2013-9-29 15: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凤凰台主人 的帖子

凤凰台主人:纯理论思辨的人,是临床医生吗?他们不临床,怎么会成为中医衰落的原因?中医的主流阵地在临床,那么临床医生天天实践,他们在干什么?所以,您的那句话应该重新思考。

天天临床,看病 .. (2013-09-29 13:10) 
没的撒问题,只是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方孔,喜欢快,好医生要真性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494

积分

1798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494
发表于 2013-9-29 15:24: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的问题,争论似乎解决不了问题,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谁也说服不了谁。该干啥的就干啥,对方证有兴趣的,就去研究方证;对病机有兴趣的,就去研究病机;对五运六气有兴趣的,就去研究五运六气……历史和临床实效会“大浪淘沙”,这也许是一种“无为而治”。我以前在南京,有一次问我导师对某些学派的观点,导师说“我们不争论,做自己认为对的事”,似乎在南京倒显得很平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29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9-29 15:3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初学中医者,“方证相应”是入门捷径,可以不顾其中道理,只是“方症相应”而已。对于临床大家的“方证相应”,才是明理后的相应,其中“机”的认知,“方”的统领才是真水平,所以不必纠缠于“方证相应”与“辨证论治”的区别吧,任何方法都脱离不了对“病机”的把握,“病机”才是认知疾病的核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97

积分

3670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697
QQ
发表于 2013-9-29 17: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用你自己掌握的中医学知识,能够在临床上面做出成绩,能够让病人肯定,这是最主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0

积分

307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40
发表于 2013-9-29 20:3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古方派衰亡了吗?好像在日本,中医比在中国还昌盛啊。大冢敬节、矢数道明都是现代著名的汉方家啊。真不知道楼主转载了些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5

主题

2万

积分

601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1575
发表于 2013-9-29 20:3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kqho 的帖子

kqho:中医的问题,争论似乎解决不了问题,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谁也说服不了谁。该干啥的就干啥,对方证有兴趣的,就去研究方证;对病机有兴趣的,就去研究病机;对五运六气有兴趣的,就去研 .. (2013-09-29 15:24) 
睿智的态度!
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5

主题

2万

积分

601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1575
发表于 2013-9-29 20: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争论的产生有很多时候是因为相互不了解,像姜建国教授写出此文可以看出他看不上“方证辨证”,从而对“方证辨证”不是非常的熟悉,没有实践的底蕴,进而产生了一些误解。

很多时候,方证相应这4个字、方证这个词的概念、实质、内涵在每个人看来都是不一致的,更遑论方证相应这一重大的学术体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5

主题

2万

积分

601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1575
发表于 2013-9-29 20:3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网络世界中,个别参与争论、辩论者的出发点和论争动机并不一定很单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5

主题

2万

积分

601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1575
发表于 2013-9-29 20:43: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交流,特别是评论,一定要在非常熟悉并经历实践后的言论,而不应该是闭门造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5

主题

2万

积分

601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1575
发表于 2013-9-29 20: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滑稽的是,一提到方证就有不少朋友误以为是日本汉方,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5

主题

2万

积分

601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1575
发表于 2013-9-29 20:4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证相应”首见于《伤寒论》第317条:“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徐灵胎《金匮要略心典•序》:“仲景之方犹百钧之弩也,如其中的,一举贯革,如不中的,弓劲矢疾,去的弥远。”强调的就是方证相应,方证相应就是方与证互相呼应。方证相应是仲景的基本精神,是经方派的基本功,学习经方必须从此入手。中医医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衡量标志就在于能否识别方证,而方证相应是临证取效的前提。对经方派中医来说,方证相应永远是临证追求的最高境界。可惜“方证相应”为不少同仁所误解,甚至有人认为“方证相应”其实是对症处理,“方证相应”就是“套方”,也有人认为“方证相应”是学习中医的最低级阶段。这些误会都是因为读书不识方证、临床不用方证的缘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5

主题

2万

积分

601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1575
发表于 2013-9-29 20: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的方证相应,是以仲景经典原文论述为据。然而由于对“方”、“证”及“方证”理解的不同,中医界对“方证相应”的理解并不相同。
从临床实际出发,应当以“安全、有效、准确”为依归来阐释方证相应的内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5

主题

2万

积分

601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1575
发表于 2013-9-29 20: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证相应的“证”即临床证据,其采查的对象可涵盖症状、体征、体质、病因、病史、病程、治疗的过程、治疗后的反应等一切临床信息,以及家庭、家族的疾病谱系这类潜证均为证据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5

主题

2万

积分

601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1575
发表于 2013-9-29 21: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代孙思邈:“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需有检讨,仓卒易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5

主题

2万

积分

601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1575
发表于 2013-9-29 21: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方证相应的代有名家及著作:如孙思邈、《伤寒来苏集》的柯琴、徐灵胎的《伤寒类方》、左季云的《伤寒类方法参》,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5

主题

2万

积分

601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1575
发表于 2013-9-29 21: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转帖讨论

今转帖晚年刘渡舟老的一篇文章

《方证相对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5

主题

2万

积分

601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1575
发表于 2013-9-29 21: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证相对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 刘渡舟

    凡是学习《伤寒论》需要讲求方法,然后得其门而人,才能做到登堂人室,事半而功倍。因此,对学习来讲,就有远近之分,难易之别了。记得子贡说过,“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人,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伤寒论》这堵墙很厚,怎样才能穿人?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我不遗余力地为之上下求索。有一次看到晋•皇甫溢的《甲乙经•序》,才得到了答案。

    序文说:“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我从“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两个“本”字中悟出了中医是有学派之分的,张仲景乃是神农学派的传人,所以,要想穿人《伤寒论》这堵墙,必须从方证的大门而人。

    为此,我要先讲一讲《伤寒论》的方证大义:

    《伤寒论》的方,叫做“经方”,来源于伊尹的《汤液经》,而被西汉的太仓公淳于意和东汉的长沙太守张仲景继承而流传至今。

    “经方”的特点,药少而精,出神人化,起死回生,效如桴鼓,而为方书之祖。

    《伤寒论》的证,又叫“证候”,乃是用以反映疾病痛痒的一个客观验证,证有客规的规律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它可供人分析研究,综合归纳等诸多妙用。

    “证”不是捏造出来的,它是生理病理客观的产物,它同病可以分开,而又不能绝对地分开。所以证之于病,如影随形,从“取证”的意义来讲,它优于近代医学之上。

    由于病不能离开证而孑然独存,所以我不承认辨证而与辨病的距离有天渊之别。

    “证”的精微之处,古人则称之为“机”,凡事物初露的苗头都带有机义。昔日张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渭日: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仵,又“贯且长也”,受汤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日:服汤否?日:已服。仲景日: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宜犹不信。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

    以上的记载,反映了张仲景预知生死可谓神乎其神,但是他说出了“色候固非服汤之诊”,还是通过色脉之诊而知其必然的。

    古人说的“月晕而风,楚润而雨”等见微知著的本领,似乎发在机先,令人难于揣摩,如果以中医的理论衡量,实不能离开“证”的存在与反映,而机之发也不能无证。

    古之医家,能通天地,决死生而百发百中,而皆善于识证知机,辨证之学岂可轻视之哉!

    中医学以辨证为先,惟《伤寒论》一书,祖述歧黄之学,发明汤液之旨,对于辨证论治,独领风骚,高出人表,而为中医之魂。

    《伤寒论》总结了六经辨证的规律,又厘定了主证、兼证、变证和夹杂证四个层次。

    在临床辨证时,应先抓主证。主证是指决定全局而占主导地位的证候。所以主证是纲,纲举而目张,对附属于主证的兼证、变证、夹杂证等也就自然迎刃而解。

    例如:太阳病中风的桂枝汤主证,是以汗出,发热,恶风为主。伤寒的麻黄汤主证,是以无汗,恶寒,身痛为主。少阳病的柴胡汤主证,是以口苦,喜呕,胸胁苦满为主。阳明病的白虎汤主证,则以烦渴欲饮,身热汗出,脉洪大为主;大承气汤的主证,则以不大便,腹满疼痛,潮热瞻语为主。太阴病理中汤主证,而以吐利,腹满,饮食不振为主。少阴病的四逆汤主证,则以四肢厥冷,下利清谷为主。厥阴病乌梅丸主证,而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呕吐,下利,吐蛔为主。

    六经的主证,是辨证的核心,只有先抓定主证,才能突出辨证的重点,这种宝贵的遗产是任何人都可以继承的。

    至于兼证:是指附于主证的兼见之证,比如说在桂枝汤主证的前提下,而出现的“喘”,或者是“项背强几几”等证。

    变证:是指医生误治之后,使原来的主证一变而成另一种证候。如误发少阳之汗而变生的谵语,误下太阳而变生的下利。

    夹杂证,其来源有二:一种是人的体质不同,感邪虽一,发病则异:一种是先有宿疾,后感伤寒,则使老病与新病,标病与本病,表病与里病交叉出现。

    以上介绍的《伤寒论》证候之学,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说明证候的出现是无穷的,而古人遗留辨证的东西则是有限的。所以就有一个继承与发展,创新与开拓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自仲景以后,后世医家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之上,涌现出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荣血辨证等许多的辨证方法,蔚成了辨证学的大观。扩大了辨证的范围,补充了六经辨证不逮之处。

    应当为之指出的,中医的辨证方法,并不等于“照本宣科”,墨守成规,死气沉沉而毫无生意。古人说的“医者意也”,这个“意”字,就跳出了教条的框框,赋予了医人的独立思考,运用思维、理论、经验以及调查研究获得的材料,建立自己的“辨证观”,用自己的才智进行辨证论治,则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纵观历代的医学家多有这种人物而显示当时的医学成就和它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认识疾病在于证,治疗疾病则在于方。

    方与证乃是伤寒学的关键,而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所以“方证相对论”的提出,起到了非凡的积极作用。

    然而最早提出"方证相对论"的,既不是明清的“错简派”医家。也不是日本江户时代的“古方派”医家,乃是公元682年唐朝的伟大医学家孙思递提出来的。

    孙思递在他著的《千金翼方•卷九》一篇序文中说:“论日: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钻仰。尝见太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伤其如此,遂披伤寒大论,鸠集要妙,以为其方,行之以来,未有不验。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乃令近智所迷,览之者造次难悟,申府之士,绝而不思,故使间里之中,岁致天枉之痛,远想令人慨然无已。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需有检讨,仓卒易知。夫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

    根据孙氏以上之言分析,他重点讲述了以下三个问题。

    1、“方证相对论”的提出。

    经王叔和撰次的《伤寒论》条文,证与方不上下相连,也就是“证”的下边没有“方”的衔接。这种格局不利于学习《伤寒论》和临床实践应用。有鉴方证相离,不能一气呵成,孙氏提出“旧法方证,意义幽隐,……“览之者造次难悟”,所以他主张“方证同条,比类相附”,改为在证之下载其方,使方随证立,证随方呈,方证由不相顺接,而变为"方证互相对应",扭在一起,互不分离。

    以上这种改进,为伤寒学带来了三大好处:

    (1) 突出了方证的重点和优势。

    (2) 促进了方证的集合与归纳。

    (3) 加强了辨证论治的速度,打开了通向《伤寒论》的大门。

    自从孙思逮提出"方证相对论"的改革方法以后,又上升为学习方法与捷径,它被认为是唐代伤寒学的一大发明。

    严厉批判了伤寒误用凉药的错误。

    《伤寒论》第一张方子是桂枝汤,第二张方子是麻黄汤,显示了伤寒者,乃风寒之邪伤人也。《阴阳大论》云:“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

    但是,人们对伤寒的认识,在寒、温之间,见解游移不定,节外生枝,概念混淆不清,反而违背了仲景著书本意。

    因此,以寒训温,指鹿为马的问题不时发生,以凉药治疗风寒则习然不察。

    今人学习《伤寒论》,我认为有三个难题:用经络学说一难也;用气化学说二难也;用桂麻治疗伤寒三难也。

    孙思邈痛心疾首地指出:“太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对用寒凉之药治疗风寒之误,铿锵有力,说得淋漓尽致。

    陶渊明有“今是昨非”的惊句,喜用寒凉,讽毁温热,“矫枉过正者”,应引以为戒。

    3,建立治疗风寒三方。

    孙思邈对《伤寒论》众多方证之中,提纲挈领,经过认真的筛选之后,他说,“夫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并且具体地写出“太阳病,用桂枝汤法第一”(五十七证,方五首):“太阳病,用麻黄汤法第二”(一十六证,方四首):“太阳病,用青龙汤法第三”(四证,方二首)。

    由此可见,太阳病治疗风寒之方,皆为“正对之法,至于柴胡等诸方,皆属吐下发汗后不解之事,则非是正对之法。

    太阳病确立桂枝、麻黄、青龙三方,按类立阵,如大将建旗鼓,望之各归摩下,而使方证对应井然不紊,“凡疗伤寒不出之也”。

    日本江户时期的古方派医家吉益东洞所著的《类聚方》是在孙思邈的“方证相对论”启发之下而形成的。这本书的质量较高,尤以临床价值不容忽视。国内医家多以为“方证相对”始于东洞之手,乃有“吾道东矣”的说法,在此为之更正,以免讹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95

积分

56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95
发表于 2013-9-30 19: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争来争去,不觉得无聊吗?能治好病人的病,那才叫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95

积分

56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95
发表于 2013-9-30 19: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86

积分

732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986
发表于 2013-10-1 22: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明六病难解伤寒,熟谙方证自有活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36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梦回中医

积分
0
发表于 2013-11-9 21: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争议部分,其实是把症和证混淆了。方证相应,非方症相应。
梦回中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545

积分

139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45
发表于 2013-11-10 00: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证的证和病症的证是互相交叉的关系,方证的证和病症的证并不是完全相等。了解方证的证不代表你完全了解病症的证。了解病症的证未必就能知道完美的治疗方药。中医研究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研究方与证的关系(药物对人体状态调整作用效果的研究),一个是研究证与证的关系(人体状态变化的研究,其实就是中医的生理学),两个研究方向要互相结合。现在的中医就喜欢后一个的研究方向(研究证与证的关系),产生了很多理论和怪论,而研究方与证的关系常常被忽略,研究方与证无需很强大的理论根据,常常就是临床观察,很直接的感官感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0

积分

3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11-11 22: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多争论无用!中医要发展首先要生存!中医要生存首先要让青年中医有饭食.过上温饱乃至小康生活:其一新手中医生要看好一些病人,留住一些病号.才能过上温饱生活去探讨中医.(特别是农村中医)其二方证相应是最直接的.即使我不明白为什么医好人?也总比饿着肚子研究一套大道理好.(特别是家有大小的年青中医师)病人不相信医理学问高深者,他们关心尽快解除病痛.你受人钱财要替人消灾:方证是最易上手的工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11

积分

427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草木有情

Rank: 2

积分
311
QQ
发表于 2013-11-13 14: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李小荣 的帖子

李小荣:睿智的态度!
赞一个~ (2013-09-29 20:31) 
郭百年之后,历史自有论断。
健康饮食,素食主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21:07 , Processed in 0.269870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