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126|回复: 13

张效霞:方证相对是中医学的倒退

  [复制链接]

27

主题

1048

积分

3777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48
发表于 2022-10-24 13: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方证相对是中医学的倒退
张效霞
“方证相对”学说是在彻底否定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等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方证相对”学说否定病机理论,从某种程度说,即回到中医学还未形成理论医学之前的“经验医学”,是中医学的倒退。

“方证相对”学说是在彻底否定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等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20世纪初,当时中医学界绝大部分学者都明白:“方证相对”其实就是“废医存药”的代名词,所以几乎无人响应与赞同。

“方证相对”学说否定病机理论,从某种程度说,即回到中医学还未形成理论医学之前的“经验医学”,是中医学的倒退。

四川省乐山市中医医院刘方柏同志读罢笔者于2015年6月26日在《中国中医药报》“学术与临床版”发表的《病皆与方相应与方证对应无关》一文后,于7月15日同版发表《仲景之方 因证而设》提出商榷。7月22日,笔者在同版以《方与证之间的基础是病机》一文回应之;8月6日,刘方柏同志又发表《方对应的是已包含病机的证》与笔者再次商榷(以下简称《刘文》),细阅之后,令笔者如鲠在喉,不得不再次撰文以作答。

“方证相对”否定中医基本理论
《刘文》写道:“‘方证相对’在当今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便早已不可动摇地确立了,这是对千百年来无数医家践行奉信这一法则的彰显”“‘方证相对’早已成为中医积千年历史厚度,融今人研究心血的一大成果。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讲,它已成为了中医学的表征。”

笔者认为,这一由“方证相对”提倡者发明的“高论”,实属大谬不然。

笔者早已指出:1911以前的中国医家,没人提及“方证相对”,故“方证相对”绝对不可能是“中医学的表征”。

事实上,第一个提出“方证相对”的医家系日本汉方医学家吉益东洞。他在1764年刊行的《方极·序》中说:“仲景之为方也有法,方证相对也,不论因也。”之所以认为仲景《伤寒论》制方用药之法是“方证相对”,乃因吉益氏认为“医之学也,方焉耳”(《类聚方自序》)“《伤寒论》唯方与证耳”“医之处方也,随证以移,唯其于同也,万病一方;唯其于变也,一毒万方”(《类聚方·凡例》)。这种根据疾病外在表现的症候与方剂直接对应,不必审其病机的所谓“方随证转”“定证定方”,即吉益氏提出的“方证相对”说的真实内涵。

截至目前,国内学者在介绍吉益东洞及其“方证相对”学说时,均未明确指出其是在将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等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都彻底否定的基础上,才提出“方证相对”的。这些观点与论述,集中体现在吉益东洞的门人鹤冲元逸于延享四年(1747)编集东洞医说而撰就的《医断》一书中。

如其论“经络”:“十二经、十五络者,言人身气脉通行之道路,医家之所重也。然无用乎治矣,是以不取也。如针灸法,无一不可灸之穴,无一不可刺之经。所谓‘所生’‘是动’‘井荥俞经合’等,亦妄说耳,不可从也。”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有心者可自查之。

当我们知道和了解了吉益东洞把中医基本理论都斥为“空谈虚论”、皆属“虚妄无用”,从根本上予以否定批判之后才提出“方证相对”时,中医学人还会不明就里、盲目跟风般地崇拜、追随所谓的“方证相对”么?

“方证相对”最初响应者寥寥
20世纪初,以研究《伤寒论》为特色的“古方派”开始崛起,这一点给近代中医学界以很大启发,特别是在“改进中国医学,假道日本较欧美便捷”的思想指导下,“古方派”“方证相对”说得到了占据中医学界主流位置医家的赞同和认可,代表人物便是“中医科学化的干将”——陆渊雷。

陆氏对日本江户医学的几位名家颇为推崇,尤其服膺吉益东洞,在其所著《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中,大量引用吉益东洞的观点与治验。由于二书最初作为上海中国医学院的教材使用,遂使得“方证相对”说逐渐在中国得以宣扬,并影响了一大批中医学人。

然而,当时中医学界绝大部分学者都明白:“方证相对”其实就是“废医存药”的代名词,所以几乎无人响应与赞同。

事实上,日本学者早就指出,明治维新后勃兴的汉方医学,“临床行使治疗与处方权的只限于取得西医执照的医师”,当代的汉方医家已然“不可能从头学起,《伤寒论》符合快、实用的要求”——换言之,“古方”之所以走俏,是被当成了“快餐食品”(《再介绍日本汉方古方派的学术观点》廖云龙译)。

了解这些实情后,我们还会赞同“日本汉方大有超过中国发展之势”的说法吗?

“方证相对”是中医学的倒退
进入21世纪后,“几十年来,没有培养出能用中医的思路、方法看病的中医”成为名老中医和社会各界的普遍看法。在此情况下,一些“经方”研究者错误地认为将《伤寒论》的“方”与“证”一一对应,就是“辨证论治”特色的体现,并利用网络或傍附师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方证相对”热潮。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年轻学者李宇铭在《伤寒治内方证原意》一书中说:“日本古方派的吉益东洞认为‘《伤寒论》唯方与证耳’,亦即是认为《伤寒论》的方剂理论,没有病机,而只有方药以及证候的对应关系。这种否定《伤寒论》具有病机理论的思想,至今在中医界仍十分流行,甚至提倡‘抓主证’,即是每一首经方抓住最主要的一个症状即可使用,抑或提倡‘药证’,即见某一症状即可用某一药物。这种思想,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中医的倒退,即回到几千年前中医还未形成理论医学之前的‘经验医学’,只凭经验针对症状用药,而不考虑疾病原因。”





上一篇:转载:方证相对是尖端还是退步?
下一篇:《伤寒论》30个问题求解

2

主题

84

积分

882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84
发表于 2022-10-24 15: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是有:病皆与方响应者,乃服之。这样的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41

积分

414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41
发表于 2022-10-24 15:56:35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2-10-24 15:59 编辑

看过张氏的一些文章,他的思想混乱而矛盾,他也批判过辨证论治。方证相应不对,辨证论治也不对,我就不明白他本人到底是怎么看病的。或者他认为中医该怎么看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1048

积分

3777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48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4 16:2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汤一笑 发表于 2022-10-24 15:56
看过张氏的一些文章,他的思想混乱而矛盾,他也批判过辨证论治。方证相应不对,辨证论治也不对,我就不明白 ...

应该不看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1048

积分

3777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48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4 16: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古=倒退?尊经崇古=倒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96
发表于 2022-10-24 18: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回杏林 于 2022-10-24 19:00 编辑
haha 发表于 2022-10-24 16:25
复古=倒退?尊经崇古=倒退?

 复什么古?张仲景只讲“方证相应”不论“病因病机”吗?
  选择性的继承又选择性的遗忘,搞不懂或者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去搞懂的部分就否定和抛弃,无非着眼于现实功利的价值取向而已,哪里是纯学术的探讨

  讲脏腑经络辨证的人同样在搞“中医循证医学”,黄璐琦2022年初才向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提交了《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循证评价研究报告》。
  这不过是为了促进中医药走向国际所选取的{降维推广}的权宜策略罢了。
  因为“方证相应”这个产生于中医学发展初级阶段的属于中医基础技能之一的产物,与现代西方的{循证医学}高度契合,是沟通中西医的一座桥梁,从这个层面进行阐述西方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是个很好的突破点。
  如果国内的中医人还在这上面固步自封,连全面继承都做不到,谈什么中医理论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52

积分

1377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52
QQ
发表于 2022-10-24 22:33:47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体上可以这样说,方证的学习应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初始的临摹,模仿,这个时候是不太需要理论的。但是,这样就太过死板,我想这个阶段的问题就是倡导理法的人积极抵制的,他们怕人一直停留在这种低级的方证里。但是方证的下一步就是灵活运用,这里的运用是达到那种“领会本质”的地步,也就是所谓的活用。理论可以帮助人快速的达到这种境界,也可以完全靠在实践中摸爬滚打领悟,但是时间可能性要长。不管借不借用理论,都离不开实践的感知。方证于理法强调的无非是两种态度,前者偏于实证的根基,后者帮助前者的灵活,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之所以某个时段出现其中一方的强调与偏重,无非是当下中医环境的一个缩影。当理法泛滥,空谈较多,方证自然出现,要把中医拉到地面上。当方证泛滥,留恋于表浅而变的死板,自然需要理法来让其灵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41

积分

414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41
发表于 2022-10-25 08: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2-10-25 08:28 编辑

还是那个中医的基本问题之一

比较终极的中医问题:如今中医所谓的"辨证"论治,本质上是什么?是对因治疗还是对症治疗?

有几个中医能追根究底的对自己的内心诚实地回答这个问题?(立足于现代,现代人说现代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41

积分

414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41
发表于 2022-10-25 08:4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2-10-25 13:11 编辑

自古医学从来都是“变医存药”的,当然所谓的“正教徒”总是说成是“废医存药”,因为这样比较有攻击性。

传统医学最早的病因基本都是鬼神致病说(巫医不分的时代)

后来医学分立,批判鬼神致病说,变医存药,发展病因为六淫之类病因说。更多的只能算是古人的一种臆想解释。当然世界各地有各种各样的“理论”解释。

古典病因说后世还有各种 变医存药 的分支变异学说。大多当时都会有人痛骂的,不过再后来的人大多都忘记了,因为这些东西后来大多也成了“传统”之一。

如今又到了一个“ 变医存药”历史关口,“正教徒”们又再重复历史,又说不能“废医存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2

主题

1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管理员

传承经方靠大家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16985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22-10-26 10:29:00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教徒描述贴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312

积分

100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12
发表于 2022-10-28 21: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是经验医学。脱离经验才是倒退。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

积分

11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16
发表于 2022-10-30 00: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证相对是初学者的必经之路。中医本脱于道家医山卜命相中的医,作为修士的谋生手段才来到人间的。其中的理、法、方、药是建立在返观内视的基础上的。否则内经中的理论成了无源之水。但现代医学和现代科技手段已经证明的很多东西都是符合古人的诊断的。这并不能说明古代人的科技发达。但能说明有另一种文明的存在。后世的中医只是用经验和逻辑推断前人的行为。所以方证相应是学习中医过程中所必须的。至于医理,我们只能在练习方证对应的过程中去感悟。为什么会有神医这个词?是真有!悟通医理就是神医。因为我们不知道古人看到的真象是什么。即使符合真像的理论,我们也不知道是不是完全正确。但是必须要有理论。否则中医真的要灭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主题

1932

积分

283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932
发表于 2023-5-29 22:09:47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认为方证对应,就是吉一东洞的模式,就是不管病因病机,不知道这位先生,对刘观涛说胡希恕是谨守病机派怎么看?龙野一雄也说过,先学会经验用方(应该是指吉一东洞的方证对应),这是入门最快的方法,然后再学懂原理,就能得心应手了,他和慌木性次就是一直坚持讲原理的。
        刘渡舟也在《方证相对论》里说,从皇埔谧的针灸甲乙经序里的一句话: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这两个本字里,悟出了中医是有学派之分的,仲景是神农学派的传人。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要入伤寒论这堵墙,就是要方证相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4727

积分

259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腌老黑豆的脚后跟。

Rank: 5Rank: 5

积分
4727
QQ
发表于 2024-3-6 08: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临其门而不入,惜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1 16:42 , Processed in 0.245793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