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518|回复: 16

试析伤寒自愈机能

[复制链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3-4-24 21:4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第58条曰:“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凡病,是无论何病。如果发汗亡失津液,或者催吐、泻下亡失血液,达到体内阴阳气自身调和者,病必自行痊愈。
       第60条曰:“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下之后伤其血液,复发汗又伤其津液,伤其津液而外虚者必振寒,伤其血液而内虚者必脉微细。
       第87条曰:“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亡血家,血液已经亏虚,若发汗,再造成津液虚,必然出现寒栗而振。振是发抖。
       第93条曰:“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先下伤其血液,因复发汗又伤其津液,故曰“以此表里俱虚”。里虚为血液虚,表虚为津液虚。血虚而头脑失养,故其人因致冒。如《金匮要略曰:“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血虚而阳气亢热,阳气亢热则汗出,汗出邪气亦出,故汗出表和。
       第94条曰:“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一作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一作尺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这是接第93条“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93因表里俱虚而致冒。94因表里俱虚而致脉阴阳俱停。这种因表里俱虚而致脉阴阳俱停的状态,必先振栗,是因为阳脉停为外寒,故必先振栗。振栗是邪气在外,邪气在外者,阳气必外冲作汗。汗出是阳气达表,邪从表出,故汗出而太阳病解。94条的表现是脉阴阳俱停,93条的表现是眩冒,这两条虽然表现不一样,但是病理因素是一样的,都是由于先下、后汗,造成了表里俱虚。
       但阳脉微者,是表邪微,邪气在表,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是里邪微,邪气在里,故曰“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总之,伤寒病解者,无论是服药病解,还是不服药、日久病人自愈,都是由于正气复,邪气退,人体内的阴阳气恢复谐和,也就是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其人自然康复。
       由此可见,疾病的病理状态,可以分为阴阳俱强(如麻黄汤证、白虎汤证、大承气汤证),阴弱阳强(如桂枝汤证、柴胡汤证、调胃承气汤证),阳弱阴强(如防己黄芪汤证、干姜附子汤证,桃花汤证),阴阳俱弱(如芍药甘草附子汤证、四逆汤证、理中汤证)等四种基本状态。
       调理阴阳,就是泻实补虚,就是纠偏,务必将偏强或偏弱的阴气阳气,加以纠正,使阴阳气恢复到谐和交通的状态,那样就没有邪气停留在体内的条件,也就是说,阴阳气交通谐和,邪气(包括代谢废物)自然会被排出,营养也自然会供给到身体各部,病人也就自然恢复了健康。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分 15 收起 理由
zhiban + 15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临证思考14:亚健康医案一则
下一篇:伤寒六经与音乐六调式

142

主题

4237

积分

193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4237
发表于 2013-4-24 23: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中医现在最大的瓶颈是必须现代化,不能停留在过去只靠望闻问切,药物炮制方法质量控制要改进;辨证标准要规范化;望闻还是要靠医生,问可以改为问卷,切还有经络检测可以借助现代化仪器(医生基本功不可废弃);选方思路要规范,治疗手段上也要多元化,治好了病穷了医生,那医学是绝对是要灭亡的
方舟子曾经洋洋得意的说,说他现在的知识比古代的智者高明的多了。我只能说不能创造性运用知识的人,就是另外一类白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4 23:4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师,这是中医是否与阴阳有联系的开创性文章。所说道理来自于原文,有说服力。
方证派是不要阴阳的,也不要五行。那他是怎样看病呢?机理在哪呢?方证对应!临床稍微复杂,一人一方,怎么不对应了?
论坛不喜理论,最喜一方一病,无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29

积分

39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Rank: 2

积分
129
发表于 2013-4-25 00: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老师。

五苓散也是治疗阴阳俱强方,茯苓泽泻猪苓等泻阴,桂枝泻阳。

生姜泻阳?干姜补阳?

理解的对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1499

积分

572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499
发表于 2013-4-25 00: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证对应亦是从阴阳五行而来,只是有意无意的使用了阴阳五行的理论去推理,却没有用阴阳五行理论去表达,是其不足。
方证对应用多了才知有短板,更应结合中医基本理论才能把握规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4237

积分

193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4237
发表于 2013-4-25 06:5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十世遗风 的帖子

十世遗风:李师,这是中医是否与阴阳有联系的开创性文章。所说道理来自于原文,有说服力。
方证派是不要阴阳的,也不要五行。那他是怎样看病呢?机理在哪呢?方证对应!临床稍微复杂,一人一方,怎 .. (2013-04-24 23:48) 
方证对应是速成法子,其实连伤寒论原书都不用看,伤寒类证都总结得很好了
这是另一类的废医验药,按照方证派的出发点
张仲景就是最早的废医验药者
方舟子曾经洋洋得意的说,说他现在的知识比古代的智者高明的多了。我只能说不能创造性运用知识的人,就是另外一类白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主题

1092

积分

2404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92
发表于 2013-4-25 06: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胸中无方宇心中有方
我们看病的时候,不要抱着一肚子方子,一肚子经文去看病,那样反而看不好病。看病的时候要做到胸中无方,看完病方子自然从心中流出来,到那时候对古往今来的各种学派就不会有争论了。。。好好体悟真实的东西,不单单是文字上的东西,到那时你就没有什么争论和执着了。不需要分别的时候,你反而洞彻得更清楚。
转李玉宾《临证辨象》一书,李老师是黄元御的信徒,供各位老师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4722

积分

449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4722
QQ
发表于 2013-4-25 07: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老好文,明白晓畅,启迪后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056

积分

325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56
发表于 2013-4-25 07: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几天前的一个病例,病人睾丸肿胀来诊,自述每当发病时都会口渴,这是我猛然想到郑钦安关于厥阴的论述,处以乌梅丸加荔枝核,橘核,三剂病安。通过此病例主要是思考关于厥阴实质的问题,是仅八钢方法的描述吗。希望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主题

3649

积分

141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呼吸顺畅,是我努力要

Rank: 5Rank: 5

积分
3649
发表于 2013-4-25 08: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善读善悟医圣大论,堪称师范。收藏。我记得在读过去真医家之医案时,常常看见他们说:病愈,非吾之功,助之耳。方,非吾所拟,圣人书在也。
中华文化的伟大神奇之处在于,只要诚心体悟,人人皆可成“佛”!
呼吸顺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597

积分

232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597
发表于 2013-4-25 12: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弱弱i的说一句,不知道对不对?
汉朝以前的医书绝大多数记录的都是“方证对应”,如《千金》《外台》等书记录的方子大多是这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93

积分

93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993
发表于 2013-4-25 12:2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yiguiran 的帖子

yiguiran:弱弱i的说一句,不知道对不对?
汉朝以前的医书绝大多数记录的都是“方证对应”,如《千金》《外台》等书记录的方子大多是这样 (2013-04-25 12:03) 
何必弱弱地说,事实就是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3480

积分

1530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480
发表于 2013-4-25 15: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我也是追着李老师的帖子看。

很佩服今再来同学的考据工作,也喜欢看他的回复。

阴平阳秘, 这个平,这个秘,如何来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3-4-25 15: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1楼:
如何判断阴平阳秘,如果要从现代医学诊疗仪器上得到证明,还是很困难的。但是若从生活表现上来判断,并不困难。阴平阳秘,就是心平气和,就是能吃、能睡、呼吸正常、二便正常。

回2楼:
中医学要继承和发展,就要与时俱进。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只要能为中医诊疗服务,就可以拿来应用。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只有诊病思维方法的不同,没有治疗手段的不同。中医学术内部的门派,不也是如此吗?

回4楼:
五苓散系厥阴方。厥阴属于表阳强,亦为表部皮肉间有水气,也属于阴弱阳强。
阴弱是阴血相对不足。阴弱表现是“烦渴、吐涎沫”,这是阴虚内热。阴血不足,则水气来犯,故吐涎沫。吐涎沫也反证五苓散证的消渴、小便不利等,不是燥热,而是水气阻遏血液运行,以致津液不得上承、不得外行所致的消渴。津液不得通利,则水气停蓄在体内,故小便不利。
阳强是阳气相对亢奋。阳强是阴虚内热造成的。阳强表现是“脉浮、身疼痛、脐下有悸和癫眩”。阳强则阳气外浮、上冲,故“脉浮,身疼痛,脐下悸,癫眩”,这是阴阳不和的表现。
五苓散的服法:“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如法将息,这个“法”,就是调和阴阳之法。白饮补阴,多饮暖水以助汗出。桂枝白术逐表部水气,得汗出表邪去则表和,表和则身疼痛、脐下悸、癫眩等得解。猪苓茯苓泽泻逐里部水气,得小便利里邪去则里和,里和则烦渴、吐涎沫等得解。
生姜发散之力较强,擅长除水气而止呕。干姜温里之力较强,擅长化寒饮而止咳、止利。所以水气上逆呕吐宜用生姜,用生姜者邪气较实。虚寒下利宜用干姜,用干姜者正气较虚。

回12楼:
千金、外台与伤寒论,是流和源的关系。伤寒论是源,千金、外台是流。流是分支。流,不能等同于源。“外台”不说阴阳自和,不等于伤寒论不说阴阳自和。且《千金翼方》中“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津液自和”等说法,基本上都是出自《伤寒论》。

所谓的尊经派和方证派与伤寒论,也是流和源的关系。尊经派和方证派,有其各自的侧重点。学习两派,都对学习《伤寒论》会有很大帮助,但是学习两派,不能等同于学习《伤寒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77

积分

80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77
发表于 2013-4-26 07: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善读善悟医圣大论,堪称师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29

积分

39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Rank: 2

积分
129
发表于 2013-4-26 14: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李国栋 的帖子

李国栋:回1楼:
如何判断阴平阳秘,如果要从现代医学诊疗仪器上得到证明,还是很困难的。但是若从生活表现上来判断,并不困难。阴平阳秘,就是心平气和,就是能吃、能睡、呼吸正常、二便正常。

.. (2013-04-25 15:33)
感谢李老师解答。

前面的还能看懂,到后面有点迷惑了。。。您说“桂枝白术逐表部水气,得汗出表邪去则表和,表和则身疼痛、脐下悸、癫眩等得解。猪苓茯苓泽泻逐里部水气,得小便利里邪去则里和,里和则烦渴、吐涎沫等得解。”

那么既然表和里都有水,还能不能称厥阴方了?厥阴不是表证吗?表和里都有水,也称为厥阴?况且是从小便而出,是从中部的通道出去的。

五苓散本质是阴弱,用白饮补阴,学习了!临床上如果五苓散用成汤剂我加上芍药补阴也行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15: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苓散证系厥阴。因为它是由汗出表解。能不能属于合证?比方说,合太阴,但是太阴本证是阴盛阳虚,是胃气弱,食不下,太阴水渍胃肠下利者,当与干姜人参,五苓散证显然不属于太阴证。那么合少阴呢?少阴本证是中部阴阳两虚,五苓散证邪气主要在表,所以也不符合少阴。因此五苓散证只能属厥阴。其水蓄于内,不宜用温胃法,而需用渗利法。
五苓散证若有腹痛,如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的“心下满微痛”,就可以加芍药。厥阴证是表阴证,表阴证属于表寒和表虚,肌肉属表,所以腹中肌肉疼痛,不属于里部虚寒者,也可以用解表法来解决。表部阴弱阳强属表阴,表部阴阳俱弱,也属于表阴。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就是表部阴阳俱弱,所以去桂。去桂怎么解表邪呢?只能利小便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3 12:22 , Processed in 0.184538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