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9-19 10:5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johnsoncheng于2008-09-11 15:05发表的 :
今天运用中葯治病,乃取其偏勝之处,來調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所以每类药物均有补气补血,升降浮沉等等功效. 今天會如此分类可能是著眼於在長期临床实踐中,体会出每类葯物均有一偏勝(疗效)较明顕处所作出的归类. 同意你的看法,目前的分类法是以药材的专性来分类,可是它也有缺点,不可机械化的看待它,书上似乎很少强调这一点。
例如很多药材的专性不止一个。半夏归类为镇咳祛痰药,紫苏叶归类为解表药,可是古时也常用于治脾胃病。当归归类为补血药可是也兼有活血功能。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是现代中医对于药材专性的认知有些失真。很多药材的类型也太抽象,会使人望文生义,药材的专性反而变模糊。
例如五味子归类为收涩药可是古时是多用于治咳,安神和补益。
清热燥湿药古时用于清热和止利,故燥湿是指止利而言。
清热凉血的“凉血”原意是指清热的同时有活血止血的功效。这些药配伍温药可去其寒性而取其活血之功,例如丹皮用于温经汤,桂枝茯苓丸。
幸凉解表药未必味幸,它和清热药的分别是其寒性较小。
以上这些书上并没有给一个具体的解释。
宋代或之前的本草和方书只是很朴实的记载药材的功效,自金元以来医家对于药材功效的解读加入很多主观臆测。
汉代还没有归经,升降浮沉等理论可是伤寒论疗效的水平不比后世的差。这个现象值得反思,我觉得拘泥这些理论反而会限制思路。
我不是说要颠覆现代这些分类法,只是认为它有些地方可以改进。可是要改进它似乎涉及一个更大的命题,就是要不要去怀疑传统的理论,中医界就是少了些怀疑的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