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第243条曰:“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食谷欲呕,多为胃液虚寒,胃不纳谷的反应。健康人的胃中不会有水饮停蓄,因为饮水入胃,胃液会及时将水饮消化(气化)为津液而进入血液循环,以营养人体。代谢过的血液(津液)会从血管里滤出,变成尿液而排出体外。所以健康人的胃中不会蓄积饮入之水。人体内正常的体液是液晶状态,而水液不是液晶状态,这个认识已经得到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印证。当胃中虚寒时(虚是胃液虚),就给水饮留出了停蓄的空间,这个空间应是胃内肌肉脉络(毛细血管)中的空间,肌肉脉络中津液空虚,水饮自然就浸渍到肌肉脉络中,于是又影响了血液循环,使饮入胃中的水液不能被消化(气化)吸收而变为津液,出现类似“水不沾流,走于肠间”的病理现象。走于肠间的水液蓄积过多,就会浸渍大肠,而出现腹泻。“水不沾流,走于肠间”,是张仲景将人体遇到外寒所发生的病理现象,作出的精妙阐释。寒水不能沾附于流动的血液上,于是走于肠间,停蓄于胃肠中。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寒水之邪占据了胃内空间,胃液虚则不能消化(气化)停蓄在胃内的水饮,严重者则不能受纳食物,表现为食谷欲呕。所以“食谷欲呕,属阳明也”,是属于胃液(胃气)虚寒。“食谷欲呕,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胃液虚寒,食谷欲呕者,服吴茱萸汤,不会“得汤反剧”。那么“得汤反剧者”,就属于上焦胸胁膈间有热结,可与小柴胡汤,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呕吐得止。
从此条可以看出,仲景“但见一证便是”,也有看不清楚的时候。世上没有不需要辨证的“神医”。所以仲景大论各篇均名为“辨某某病脉证并治”。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从一段有趣的英文谈“辨证论治”下一篇:谈随证治之辨证论治的原创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