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此以宋本《伤寒论》为蓝本,解析《伤寒论》曰“阳明病”和“阳明证”的不同点。宋本《伤寒论》,是以搜集到的多种版本的《伤寒论》,经过对比、整理而成文的。以180条为例:“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一作寒)是也。”此条“一作寒”,就是保留了某版本“阳明之为病,胃家寒是也”的原貌,反映出《伤寒论》此条有“胃家实”和“胃家寒”的不同版本。这是宋本尊重历史原本的态度。有人猜测说宋本作了很多修改,但是从宋本原文看,很多条文都保留了例如“一作汗出”、“一作紧”、“一作目眶痛”等反映多种不同版本的原文,证明宋本是尊重原文的。
中医理论之阴阳的基本定义为:阳属实、属热,阴属虚、属寒。从阴阳基本定义出发,阳明之为病,应为胃家实,而不应为胃家寒。阳明病证是实热证,必为胃家实。如204条:“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237条:“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宜抵当汤下之。”实者当攻,虚者当补,经曰阳病证,必为实证。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是说“阳明之为病”,就是阳明证。阳明之为病,把“阳明”和“病”分开,是因为“阳明”一词不仅有病证(病性)之意,还有病时和病位之意。如244条:“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此条阳明是指病证(病性);再如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此条阳明是指病时;又如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此条阳明是指病位。
97条曰:“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185条曰:“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转属阳明则渴,则汗出,而渴为热,汗出亦为热,故阳明为热证。“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汤证之食谷欲呕属阳明,是病位属阳明,而不是病性属阳明。如果是病性虚寒属阳明,那《伤寒论》就不能看了,因为像这样自相矛盾的条文太多了。
阳明证为胃肠实热,与之相反,太阴证为胃肠虚寒。如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这个属太阴,就是病性属太阴。太阴虚寒,故下利而不渴。如果不是虚寒,则下利者必渴。少阴虚寒下利而渴者,其证小便色白。阳明下利而渴者,小便色黄。
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这个属太阴,是病位属太阴,而不是病性属太阴。因为太阴证是脏有寒,脏有寒者法当温补,不应加芍药凉之,更不应加大黄攻之。
阳明证必为实热证,而阳明病却有虚寒证,如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194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为什么阳明病有虚寒证,而阳明证为实热证呢?这是因为阳明病具有发病的时间因素,而阳明证没有发病的时间因素。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时间出现胃肠实热证,都是阳明证。而在阳明时得病者,就称为阳明病,无论是实热证还是虚寒证,只要是在阳明时辰上发病,就称为阳明病。如下列条文:
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阳明病,为什么会有外证恶寒未解呢?如果是太阳与阳明合病或并病,则不应称为阳明病。
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阳明病,为什么会有四逆汤证呢?
229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225条,不要以为是王叔和弄错了,误把四逆汤证的条文,编排到阳明篇了。王叔和再怎么误编,也不会把四逆汤证和承气汤证弄错。从这点也可以看出,王叔和是尊重《伤寒论》原文的,并没有在条文编排顺序上作过移动。当然不排除对原简散乱所作的整理,但是并没有谁发现王叔和有根据自己的见解而调整《伤寒论》原文的证据。
如果说阳明病有经病和腑病的不同,那么阳明病小柴胡汤证、阳明病桂枝汤证、阳明病麻黄汤证是阳明经病吗?所以,如果不从发病时间的角度考虑问题,《伤寒论》很多条文都难以理解,不只是阳明病的问题,其他“六病”都有如此问题。如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温病就说温病吧,为什么要冠名曰太阳病?太阳病证邪热在表,没有入里,本为不渴,那么“太阳病发热而渴”就不是太阳病证,为什么要称之为太阳病?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此条曰:“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隐含了太阳病有里证。如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汤证属阳明。再如125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抵当汤证属阳明,为什么冠以太阳病呢?若不从发病的时间上考虑,就很难理解。如203条:“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阳明病证忌发汗,如218条:“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203条之“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若是阳明病证,则只会使病情加重,不可能病瘥。
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266和279条曰“本太阳病”,才是太阳本证,即“太阳之为病”。279条之“属太阴”,是属太阴病位,而不是属太阴病性。太阴病位属于腹,阳明病位属于心下,故279条“腹满时痛者属太阴”,是说病位属太阴,而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是说病位属阳明。
如果不从发病时间上考虑,少阴病之许多条文同样很难理解。如286条:“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如果此条是说少阴病证脉微者不可发汗,那少阴病证脉不微者,就可以发汗吗?少阴病证为体内虚寒,绝对不可发汗。再如310条:“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少阴病证虚寒下利,怎么能与猪肤汤主之呢?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322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医家多解释为少阴病急下证是少阴转属阳明,这个反差也太大了,少阴之心肾虚寒而转属为阳明之胃肠实热者,有谁在临床上见过?厥阴寒热错杂之表寒里热或上寒下热者,才具有虚寒转为实热的机能。如341条:“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367条:“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瘥,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而少阴之体内虚寒者,不具有转为胃家实热的机能。
少阴病证没有自愈的条文,也没有少阴虚寒转为阳明实热的条文。287条:“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此条曰少阴病,应是在少阴时辰上发病,并不是少阴病证。假如是少阴病证,则由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变为脉暴微,不可能为欲解。因为少阴病证法当急温之,如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少阴病证为水气入内,侵犯心肾,法当脉沉,故与附子温心肾。如30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05条如果不是脉沉,则可与桂枝加附子汤。若脉不沉则不是少阴病证。如《金匮要略》曰:“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少阴病证脉沉微者,不可能为欲愈。故287条是在少阴时辰上发病,并不是少阴证,脉必不沉,才会表现为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290条:“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此条是在少阴时辰上发病为中风证,而不是少阴证。中风之脉为阳强而阴弱,阳强为表实。此条是阳微而阴浮(强),脉阳微是表部邪气微,阴浮是里部正气复,正复必邪却,故为欲愈。
发病时辰不同,病证特点亦不同。如阳明病承气汤证无下利,少阴病承气汤证无潮热。阳明病桂枝汤证汗出多,如208、234条;太阳病桂枝汤证汗出不多,太阳病桂枝汤本证没有汗出多的条文。阳明病麻黄汤证没有恶风寒,如232、235条;太阳病麻黄汤证多为恶风寒。阳明病吴茱萸汤证表现为“食谷欲呕”而无下利,亦无手足冷和烦躁;少阴病吴茱萸汤证表现为“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厥阴病吴茱萸汤证表现为“干呕吐涎沫,头痛”。从发病时间上所具有的病证特点而加以鉴别,更有助于临床辨证施治。如病人在午夜(少阴病)呕吐多、手足冷、特别烦躁,在黎明前(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又在白天食谷欲呕,则为吴茱萸汤证无疑,不存在“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假如没有见“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也没有见“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但见“食谷欲呕”,则有可能出现“得汤反剧”。二十年前我曾遇见一位病人一吃饭就想吐,口不渴,脉弦,没有其他明显的症状,与吴茱萸汤,病人一服就出现呕吐,随即告诉我“这药劲儿真大”。方改为柴胡汤加栀子,其气乃平。
太阳病,是在太阳时辰上发病,这是臧东来先生发现的打开《伤寒论》之门的秘匙。东来先生说:《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应为或“巳”发热,即太阳病,或巳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巳至未时,天之气盛在上,人之气盛在头,天人相感,则脉浮、头项强痛。或未发热,若是没有发热,那就和恶寒、体痛、呕逆、脉浮紧等,没有了必然的联系。或巳发热,或未发热,为第9条埋下了伏笔。即第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是说需要了解太阳病的时间段,是从巳至未上,而不是说,太阳病证欲解除时,是从巳至未上。在太阳时辰上发病,不论什么病证,都称之为太阳病。
“六病”各自的提纲证,包含了“六病”各自的病时、病位、病性和病证的典型表现。医者诊病,必然要问及何时得病,诊其病在何部,并依据脉证表现而辨别其病为寒热虚实之何种性质。“六病证”如果没有发病的时间,而只有特定的病愈时间,则既不符合《伤寒论》原文,也不符合临床实际。《伤寒论》原文,“六病证”没有一条是在其特定的时辰上病愈的,却有阳明病证在阳明时辰上发病的条文,如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临床所见,“六病证”其病愈的时间也是不确定的。“六病”欲解时,若为“六病”欲解除时,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
上一篇:常须识别桂枝汤证的变化下一篇:《伤寒论》合病是病时相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