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687|回复: 1

[推荐] 医韬  一本以考古及史学为基础揭示中医发展脉络的

[复制链接]

66

主题

3390

积分

720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90
发表于 2011-12-26 09: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医韬》这本书把中医和考古联系起来,把中医的历史和中华文明联系起来,不是把中医的历史仅限于有可信文字记载的时代,而是直接向前推进了数千年,去追寻中医药发展的源头,这对大家的释疑解惑是非常有帮助的。
下面摘几段文字供大家参习。
1.(脉学)是中国社会在其成书以前的几千年间的医学实践的结晶,最后就能分辨出《内经》所记载的脉学内容是脉学不同发展阶段的内容的总汇。
引用者按:《脉经》其实也是一部脉学成就的汇集,所以不要认为那时已是相当成熟的脉学体系等等,即使到了后世也还出了太素脉诀,所以一定要深入其中,就象方药有各自的体系一样,脉学其实也有,有人就指出伤寒论的脉学与内经是有不一致的地方的。当然从整体上来说,它们都是古中医学的一部分。你自己可以融汇贯通,但不能忽视流派的客观存在,而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把各成体系的营气卫气元气宗气等等汇集在一起,会让人思维混乱。
2.……宣布中医药业为“遗产”,似乎过早了。中国社会中的某一部分群体,长期地不知道世界上存在着至少两种文明体系——中华文明体系和西洋文明体系。自己祖祖辈辈地生活在中化社会中,这里的天覆之,地载之,万物滋育之,人民教养之,体内流淌之血,体表发肤骨肉皆是中华,说华语,发华声,却对中华民族的文明“日日用之而不察”或“察则贱之,诬之,摧毁之”。只掌握了一点“现代科学知识”(事实上所知所学大多是现代国际社会几十年前或百年前的,已落后的,不科学不客观的知识理念),就自以为可以充当中华文明的审判者与改造者,不学无术,十足理念上,骨子里的崇洋却不自觉,反以为尚,为高,为荣,不研究,也不知道如何研究,更不想真正研究发展中医药业,只研究如何使其成为“遗产”。这种社会倾向是不应在中国社会中继续下去的。
3.在当代的中医大学教育中,中华文明史,中国哲学,诸子百家学说等等几乎没有,整个社会长期流行专摸中国文化的脓疡之处的亡国学风,中医药学也顺其潮流而没有中华民族自我学术之人格。
4.中医学的大学教材看医史介绍说,是20世纪的创作。也许初为教材中的学术定“准星”者,未尝不抱“尚为初作,有待发展”的意愿,只是学术档次愈来愈低,时至今日,整个中国中医学术界似乎只知“辨证论治”之一辞为“最高原则”。而中医学中的这个原则,原本只是入门的功夫。作为高等教育的大学系统所教授的不应只是入门,还应有高级的。
辨证论治,兴用于明清交代之际,本是教人如何习学医道时的用语,但初倡辨证论治者,未必将其看为医 中至要,至于他们认为什么是医中要务,下文说明。辨证论治,以笔者个人之感受,无论从实践和理论上说,都不能全面表述中医学的论治原则 。
按:古人讲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我想著作者包括我们不是对当初的教材编写者不尊重,而是觉得应该更客观的评价教材的历史作用与定位,所以限定中医必须只是理法方药的说法或许只是个人学术在整个中医学术中的冰山一角,又何必要不切实际的一统天下,要打破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要倡导多种教授中医的方法,内经所建立的开放的理论研究体系,伤寒论所揭示的开放的方证研究体系和六经辨证体系,是包容的,而不是故意拿来指示人非的。学习仲景的治学之道,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所以仲景书也是继承前人的成果。如果追溯渊源,大概商朝就有了,从商朝到汉朝,从汉朝到现在,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需要中医人不断的努力。
     正如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各种救国思想纷纷而出,中医现在的现实要求人们去探索与实践乃至争鸣,中医或许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
措词或许有些不当,请大家多多原谅。




上一篇:各家之名言摘取
下一篇:五味功用之辨证观
信解行证

13

主题

0

积分

10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12-26 09: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嘿嘿,有空可以了解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12:59 , Processed in 0.193886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