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关于仲景六的问题,是中医里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纵观历史,只要是在这问题上认识深入、准确的人,实践中仲景方的应用就疗效比较好。但是(历来对)这个问题却始终没有过统一的认识。下面说说自己的一点看法,当然我的看法也是只能拿出来供大家批评做靶子用了。
在仲景六经(考虑再三还是觉得用这个叫法好些)的认识上,目前主流的、最有价值的观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刘渡舟的,其核心是认为仲景六是内经六经的延续。二是胡希恕的,认为仲景六经与内经六经无关。我自己比较趋向于后者。理由是:仲景六经与内经六经,不管怎么解释,用什么角度来看都不能完全吻合。就是说仲景六经不是指的人体上的具体的经络。以太阳为例,对太阳病仲景论述是最多的,我们看到仲景所说的太阳病大都是人体体表的整体症状,如发热,我们不能解释为只有膀胱经在发热而其他的经络就不发热了。还有太阳病的症状里明显有手太阴经的症状,这是用内经经络学说解释不通的。再来看看胡希恕的观点,认为仲景六经是一个独立的辩证体系就可以成立了,但如果说仲景六经与内经六经毫无关系恐怕也不十分客观。
那么仲景六经与内经六经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来看一下历史年代和这两部书的内容就应该有这样的结论,首先,内经比伤寒杂病论要早。其次,在当时伤寒杂病论的地位是无法与黄帝内经相比的。我们从伤寒杂病论曾一度失散的历史史实中就能看出。这里不仅仅是张仲景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还与张仲景的理论没有为大多数人所理解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当时的内经就跟我们现在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差不多,大凡做学问的人,都想在上面找到点依据。就是时至今日也还没有人敢轻易的小看它。如果说张仲景没有看到过内经是不可思意的。退一步说即使是真的没有看到过原书,也不可能不了解其中的主要思想。所以,张仲景一定是非常清楚内经的基本理论的。即然是这样,那有着非凡智商的张仲景,是不会犯下自造一套不伦不类的六经辩证体系出来的。那么仲景的六经到底是什么?实际上是张仲景借鉴了内经上最适用最精华的成分,结合他自己对中医临床医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总结。从而构建了自己的六经辩证体系。如果我们站在当时张仲景的角度上就不难发现,当时的张仲景肯定是发现用内经的理论用来做为临床辩证体系,在实践中不能做到百试百验。这个,我们现在也常遇到,比如治疗肝炎,如果只用入肝经的药是不成的,就算是再用五行的理论加上入脾经和肾经的药甚至肺经、心经的药,也是时效时不效。其实用经络或脏腑来辩证施治,这在医学上是最容易想到的,(现在的西医不是正在用吗)但是当疗效不够理想的时候,真正的有心人就会探索新的途经了,张仲景就是这样的人。他发现不管人得了什么病,只要是头项强痛、汗出、恶风、脉浮缓的,用桂枝汤就有奇效,与人体的具体的部位、脏腑没有直接的关系。在经过了长期认真的归纳总结后,他认为内经的三阴三阳分类方法用在人体上是非常贴切的,要比五行来的完美。所以他借用了内经三阴三阳的方式对人体的众多的症状做了科学的分类。因为他认为必需摆脱具体的脏腑或经络辩证才能把临床医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于是他就把人体抽象的分为三个层次,即表、里和半表半里。当表层呈现阳性病时就把它称做太阳病。当表层呈现阴性病时就叫做少阴病。里层阳性病为阳明病阴性病为太阴病,半表半里的阴证与阳证分别为少阳与厥阴。所有这些都不是指人体的具体的部位,而是用三阴三阳的规律把人体的不同的症状进行了科学的归类。比如太阳病,当然是与人体的体表关系比较密切,但太阳病有没有影响食欲的情况?也会有的。所以只要是把仲景六经与具体的部位或脏腑、经络联系起来就会变的费解和不完善。因此仲景的六经辩证是中医辩证施治的最高境界。它已完全突破了其他辩证方法的局限性。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研究症状与方剂关系的。他把一个个的具体症状按其规律总结成一组组的症候群,就是我们所说的证,即使用方剂的证据。伤寒杂病论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着方证相应而展开的。
只要是我们明确了这个根本的问题,那就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也就是所谓的纲举目张。比如,伤寒杂病论包括不包括温病的问题,看一下证就知道了,温病的症在书中有没有?有就是包括,没有就是不包括。一目了然。还有,伤寒杂病论能否治百病的问题?如果人体还有书中没有讲到的证(这里说的是证而不是具体的症状)就是不能治百病,如果基本都包括在书中了,(或是经过加减或合方而包括了),就是能治百病。这里的“证”应该是指与方剂相对应的症候群或主症而言。比如荨麻疹,如果它同时还有汗出恶风,脉浮缓的证那它就是太阳中风无疑。他病类此。
理论如此,实践又如何?凡是了解经方大师胡希恕的人都知道,胡老一生用经方治病,疗效是一流的。刘渡舟刘老,用经方就没有胡老“纯”,所以他自己也很佩服胡老的疗效。 |
上一篇:个体化医疗下一篇:对仲景方证的一点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