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前面说过,张仲景时代的医学环境氛围还是很浓厚的。
如自序中“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
他的案头,想必已有《易经》、《内经》、《汤液经》、《神农本草》、《五十二病方》等东汉前的一些中医著作和扁鹊、华佗这些名医的医案。
史料说,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建安初年因疫症,家族死亡大半。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痛下决心,潜心研究,通过吸收和学习之前的医学成就,观察和总结疾病的发展规律,终成《伤寒论》。
他发现,疾病在人体是有一定顺序特征可循的。即病邪自外侵入后,会逐渐向里发展,由某一“经”病症转变为另一“经”病症。
张仲景根据病所呈现的阴阳表现,按中国古代辩证思维习惯,将“阳经”、“阴经”病分三而论,所以成“六经”。“阳经病”、“阴经病”各又有三个不同不同证候和证候群。
六经证候群是明显区别于《内经》十二经的证候群的,所以《伤寒论》的六经与《内经》十二经不是一个概念。
为区分辨别这些不同证候群,张仲景充分运用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也就是“八纲辩证”的手段来辩证疾病。
用“表里”辨析病的部位和病势深浅、用“寒热”辨析病的性质、用“虚实”辨析邪正盛衰,而“阴阳”二纲是统摄六纲的总纲。
如果说,六经是“经线”和八纲是“纬线”,纵横交叉,这样,基本上就可以给疾病“定位”了。如果再加上脏腑经络来“微调”,这样辩病就很精确了。
估计张仲景也是这么想的,思维和逻辑要是如此,那么《伤寒论》著书的大纲,当是如此。
现行《伤寒论》的条文,是不是按照这个思维和逻辑来陈述和排列的呢?
没有。
“你条条都有理,但我实在难明”。因为条文相互不连贯,错杂相间,往往导致读者思维出现混乱。主要问题对“六经”具体所指不明,虽有“八纲”相合,仍解决不了辨病定位问题。
所以,只有解决了“六经”具体所指,才能真正读懂《伤寒论》。
好了,问题来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尊古习古,而不泥古。敢于质疑圣人言。敢于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掉那些空洞无物、偏而盖全、古今混杂不清的认识。敢于在继承的基础上,用现代的医学知识丰富和创新中医理论。
这是基本心态。但光有心态还不够。
要明白“六经”具体所指,我们该从哪个角度来切入呢?
《伤寒论》是活人书。按照一般理解,人们在传抄中,会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忽视一些说明条文,而重视方剂的保留。因为方剂的重要性,再怎么传,方剂丢失的可能性相比其他条文概率要低。
所以,方剂的真实性很大。
那么能不能从《伤寒论》方剂入手,倒推出“六经”病,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六经具体所指呢?
应该能!
最近本人在论坛上已连续发表数文。小小黄雀,不知天高地厚。班门弄斧,实是有损大义。
如是错,错在我。如是错,能让《伤寒论》再一次得到更多重视,是慰我心。 |
上一篇:当前中医的没落,我辈有责!下一篇:厥阴病新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