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9305|回复: 31

请你对三部六病法读伤寒的看法?

[复制链接]

26

主题

1333

积分

220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33
发表于 2008-1-9 21:2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元旦回娘家,逛书店的时候,买到一本伤寒临床三部六病精义,
为刘绍武和刘惠生父子著写.
趁着秋千睡觉的时候,昨晚和今晚健入了缉要.

大家可见其思想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从网上搜索可见三部六病的主页:(http://www.sblb.net/)
其中局部病为作者的自定处方.


六病的纲领证:
A表部:(头,四肢)
        太阳病: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或咳或喘。
        厥阴病:手足逆冷,脉微细或欲绝,恶寒,肢节痹痛。
B 中部:(除外部和里部其它器官)
        少阳病:心中热烦,胸满,身热或寒热往来,咽干口苦,小便黄赤。
        少阴病:心动悸,背恶寒,短气,或脉微细但欲寐。
C里部:(从口腔到肛门的消化系统)
        阳明病:胃家实,发潮热,自汗出,大便难。
        太阴病:腹满,脉沉迟,时腹自痛,或吐,或利。

六病的核心证:
    太阳病:头项强痛
    少阳病:心中热烦
    阳明病:胃家实
    太阳病:腹满
    太阳病:心动悸
    厥阴病:脉微细或欲绝



十二单证:
   太阳病的热证:头项强痛,发热恶寒,脉浮
   少阳病的热证:心中热烦,身热或寒热往来,咽干口苦
   阳明病的热证:发潮热,自汗出。

   太阳病的实证:无汗,或咳或喘。
   少阳病的实证:胸满,小便黄赤
   阳明病的实证:胃家实,大便难。

   太阳病的虚证:腹满,脉沉迟。
   少阴病的虚证:心动悸,短气,或脉微细。
   厥阴病的虚证:脉微欲绝或无脉。

   太阴病的寒证是:时腹自痛,或吐或利。
   少阴病的寒证:背恶寒
   厥阴病的寒证:手足逆冷,恶寒,肢节痹痛。


表部病


一:表部太阳病:
  
重点诊断部位:头部
  治则:汗法
  主药:葛根,麻黄
  主方:葛根麻黄汤

(表部阳证:太阳病)
1 葛根麻黄汤证

  太阳病,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或咳或喘者,葛根麻黄汤主之。

2 麻杏石甘汤
  
  太阳病,咳而脉浮者,麻杏石甘汤主之。

   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3 葛根甘草汤。
   太阳症,但项背强几几者,葛根甘草汤主之。

4:麻黄甘草汤
   
太阳证,无汗,喘咳者,麻黄甘草汤主之。

二:表部厥阴病
重点部位:手足四末。
治则:温补法(温通四脉)
主药:当归,桂枝。
主方:当归桂枝汤。


1 当归桂枝汤证
  厥阴病,手足逆冷,脉微细或欲绝,恶寒,肢节痹痛者,当归桂枝汤主之。
   厥阴病,手足常冷者,当归桂枝汤主之。
   厥阴病,或手足逆冷者,或四肢脉沉微者,当归桂枝汤主之。

2 桂枝汤证:
  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附:桂枝汤为热补性方剂,历代医家均认为此方治表虚证,故归入厥阴病,此方小而效著,另外此处“太阳病”不妥,为保持原文貌,故未改动。
3 当归甘草汤证
  厥阴证,脉微细者,当归甘草汤主之。

4 桂枝甘草汤证
  厥阴证,手足冷或肢节痛,桂枝甘草汤主之。

三 表部部证:
1 葛根汤

  项背强几几,骨节疼痛,或发热恶寒,或无汗,或脉微,或手足冷,葛根汤主之。
  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痉蝎病: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表部合病:
1 清喉汤主之
  咽喉肿痛,发热恶寒,头痛,心烦,脉浮数者,此为太阳与少阳合病,清喉汤主之。

表部合证:
1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头痛,发热恶寒,热利者,此为太阳阳明合证,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2 大青龙汤证
  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此为太阳厥阴合证,大青龙汤主之。
  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闰 ,此为逆也。
  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

3 麻黄汤证:
  发热恶寒,身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者,此为太阳厥阴合证,麻黄汤主之。

4:小青龙汤证
   咳喘吐涎沫者,此为太阳太阴合证,小青龙汤主之。

5 射干麻黄汤证
  喉炎为病,或咳,或嘶哑,或呼吸紧迫,或呕,或吐者,此为太阳太阴合证,射干麻黄汤主之。
  肺痿篇: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6 麻黄附子细辛汤

  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之汤主之。
   (太阳少阴合证)

7 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发汗也。
  本文言,是指除前面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外,无其他证而言,只因日子多了二三日,所以用了本方,此两条均为太阳少阴合证。
8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人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9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六,表部兼证
  1 桂枝加葛根汤证
  汗出恶风,项背强几几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2 桂枝加附子汤证
  汗出漏下不止,小便难,恶风,四肢微急,口不渴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3 葛根加半夏汤证。
  头项强痛,无汗而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附:此处呕应为太阴证)。

4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
  手足逆冷,脉微欲绝,干呕吐涎沫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5 小青龙加石膏汤证
  咳喘吐涎沫,心烦者,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表部局部病
1 调神汤证
  脉溢,心烦,易怒,头昏,失眠,记忆力减退或谵语或狂躁,调神汤主之。

2 调肺汤证
  咳喘,或发热,或咯痰者,调肺汤主之。

3 理目汤
  眼之为病,或视物不清,或目赤流泪,或头痛,或眼底有病变者,理目汤主之。

4 理鼻汤证
  鼻之为病,流涕,头痛,或鼻塞者,理鼻汤主之。

5 除风利湿汤
  皮肤为病,或身痒,或皮疹者,除风利湿汤主之。

6 消斑解毒汤
  皮肤红斑,或肿,或痛,或发热者,消斑解毒汤主之。

7 调滋汤
  肺痨为病,或发热,或咯血,或咳,脉数者,调滋汤主之。

8 补阳还五汤
  半身不遂者或肢体运动障碍者,补阳还五汤主之。

9 理心复脉汤证
  肢节冷痛,无脉,或脉微欲绝,或肢节溃烂者,理心复脉汤主之。



中部病
中部少阳病
诊断部位:胸部
治则:清法
主药:黄芩,柴胡
主方:黄芩黄连汤

1 黄芩黄连汤证
  少阳病,心中烦热,胸满,发热或往来寒热,咽干口苦,小便黄赤,黄芩柴胡汤主之。

2 白虎汤证
  少阳病,发热,脉滑,或自汗出,或神昏谵语,或出血者,白虎汤主之。
  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口不仁,面垢,遗尿,发汗而谵语,下之则额上出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白虎汤主之。
  350条:伤寒脉滑而厥,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3 黄连阿胶证
  少阳病,心中热烦,或心悸,或肢体抽搐,或谵语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4 栀子豉汤证
  少阳病,胸中烦,或心下结痛者,栀之豉汤主之。
  76条: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之豉汤主之
  77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5 猪苓汤证
  少阳病,心烦发热,小便淋痛,小便不利或尿血者,猪苓汤主之
  223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6半决渎汤证
  少阳证,但小便不利,浮肿者,半决渎汤主之。

7 芍药甘草汤证
  少阳证,脚挛急,或自汗出,或心烦,或微恶寒,或脉浮,或小便数者,芍药甘草汤主之。
  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足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8 小陷胸汤
  少阳病,胸中满而痛,微热,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38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9 栀子柏皮汤证
  少阳证,心中热烦,身目黄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261条: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10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少阳证,心中热烦,心下按之痛,咽干,小便黄赤,或吐血,或衄血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1 黄芩甘草汤证
  少阳证,但心中热烦者,黄芩甘草汤主之。

12 柴胡甘草汤证
  少阳证,但胸满者,柴胡甘草汤主之。

中部少阴病
诊断部位:心区
治则:温补法
主药:人参,附子
主方:人参附子汤

1 人参附子汤证
  少阴病,心动悸,短气,背恶寒,或脉微细,或但欲寐者,人参附子汤主之
  

2 炙甘草汤证
  少阴病,心动悸,脉结代者,炙甘草汤主之
  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3 生脉散证
  少阴证,心动悸,自汗出,脉微或脉大无力,或血压低者,生脉散主之。

4 甘麦大枣汤证
  妇人杂病篇: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5 团鱼丸证
  少阴病,诸虚痨不足,或身瘦,或易病,或身体恶寒,或身体无力者,宜服团鱼丸。

6 人参甘草汤证
  少阴证,心动悸,短气者,人参甘草汤证。

7 附子甘草汤证
  少阴证,背恶寒,或身恶寒,无热者,附子甘草汤主之。

中部部证
1小柴胡汤证
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胸胁苦满,口苦咽干,或呕而发热,小柴胡汤主之
96条:伤寒中风五六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心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胁下痞,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症而下之,若柴胡汤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表半在里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中部合病:
1竹叶石膏汤证
五心烦热,虚赢少气,或衄血,或呕血,或下血者,此为少阳与少阴合病。
396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五:中部合证
1 茵陈蒿汤证
  发热身目黄,小便赤,大便难者,此为少阳阳明合证,茵陈蒿汤主之。
  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此方为治肝病的基本方,急慢性肝炎均宜用之)

2栀子干姜汤证
 心烦热,时腹自痛,或下利,或大便溏者,此为少阳太阴合证,栀子干姜汤主之。
 80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3栀子厚朴汤证
 心烦热,腹胀者,此为少阳太阴合证,栀子厚朴汤主之。
 79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4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胸肋满,心烦口渴,往来寒热,时腹自满,大便溏者,此为少阳太阴合证,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5大柴胡汤证
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本条为少阳,太阴,阳明合证).

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胸满烦惊,或身重,或谵语,或小便不利者,此为少阳少阴阳明合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7 真武汤证
背恶寒,心下悸,小便不利,或身重,或下利者,此为少阴太阴合证,真武汤主之.
82条: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316条: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不利,或呕者,眞武汤主之。

8 阳和汤证
  蚀骨寒蚀,或诸疽无阳证者,属少阴太阴合证,阳和汤主之.

六 中部兼证
1 柴胡加大黄汤证
  胸胁苦满,大便难者,柴胡加大黄汤主之.

2 柴胡加芒硝汤证
  胸协苦满,潮热,大便硬者,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以小柴胡汤以解外,复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3 附子泻心汤证
  心中热烦,心下痞,口燥咽干,小便黄赤,背恶寒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4 白虎加人参汤证
  168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9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中部局部病:
1 调心汤证
  凡心之为病,脉涩,疲乏无力,或心悸短气,或心区疼痛,或忐忑不安,或心电图异常,或血压异常,或血脂过高,调心汤主之.

2 调肾汤证
  肾之为病,小便不利,或浮肿,或尿痛,或尿少,或腰痛,或发热,或尿化验异常者,调肾汤主之.

3 解肌汤证
  关节肿痛,或血沉快,或皮下小结,或皮肤紫斑,或心下悸短气,或为风心病者,解肌汤主之.


4 降压汤证
  高血压病,头昏而闷,或尿异常而肿,或脑供血不足而眩,或心供血不足而痛,或眼供血不足而雾者,降压汤主之.

5 调经汤证
  凡月经不调,或多或少,或淋漓不止,或逾期不至,或头痛,或小腹痛者,调经汤主之.

6 调心安胎汤证
  凡妇人胎动不安,或易流产,或脉涩不孕者,宜服调心安胎汤.

7 攻坚汤证
  凡肿瘤,囊肿,YONG疽,瘰疬者,攻坚汤主之.

8 鸡甲散证
  诸 癜/积,聚,纳呆者,宜服鸡甲散.

9 医黄丸证
  皮肤萎黄,消瘦,或贫血者,医黄丸主之.

10 断白汤证
  妇人带下,断白汤主之.

11 通乳汤证
凡产后乳少者,通乳汤主之.

里部阳明病
诊断部位:下腹
治则:下法,吐法
主药:大黄,芒硝
主方:大黄芒硝汤

1 大黄芒硝证
  阳明病,胃家实,发潮热,自汗出,大便难者,大黄芒硝汤主之

2 大承气汤
  呕吐下利篇: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3 小承气汤
  阳明病,腹胀满,大便难者,小承气汤主之。
208条: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250条: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4调胃承气汤证:
阳明病,潮热,自汗出,或大便硬者,调胃承气汤主之。
207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48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5 十枣汤
  阳明证,腹水,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小便少,身重,脉迟或脉平者,十枣汤主之。
  152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此方治腹水有效,但易伤正气,慎用之。

6 麻仁丸证
  阳明病,常大便硬或难排者,宜用麻仁丸。

7 大陷胸丸
  阳明病,发热,口渴不欲饮,腹满,咳逆,喘鸣迫塞,苔腻有芒剌,脉滑者,大陷胸丸主之。
  阳明病,癫狂初起,脉滑者,服大陷胸丸。

8 瓜蒂散证
  阳明证,癫狂,脉平或滑者,可吐之,宜服瓜蒂散。
(此方多凶猛,宜慎用)

9 大黄甘草汤证
  阳明证,但口燥,大便难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10 芒硝甘草汤证
  阳明证,但大便燥结,脉平者,可服芒硝甘草汤。


二:里部太阴病
  诊断部位:上腹
  治则:温补法(健脾温中)
  主药:苍术,干姜
  主方:苍术干姜汤

1 苍术干姜汤证
  太阴病,腹满,时腹冷痛,或吐,或利者,苍术干姜汤主之。

2 旋覆代赭汤证
  太阴病,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或吐逆者,旋覆代赫汤主之。
  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赫汤主之。

3 吴茱萸汤证
  太阴病,食谷欲吐,或头痛,干呕吐涎沫,或吐利,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4 五苓散汤证
  太阴病,烦渴,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或下利者,五苓散主之。
  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身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6 大建中汤证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头足,上下痛而不能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7 半夏干姜散汤证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8 橘皮竹茹生姜汤证
  太阴证,妊娠呕吐者,宜服橘竹茹生姜汤。

9 厚朴汤证
  太阴病,腹胀满,口不渴者,厚朴汤主之。

10 苍术甘草汤证
  太阴证,但腹满或下利者,苍术甘草汤主之。

11 干姜甘草汤证
  太阴证,但时腹冷痛,干姜甘草汤主之。

里部部证
1 大黄生姜泻心汤证
  腹满而呕,心下痞硬,或腹中鸣,呕吐下利,或大便难者,大黄生姜泻心汤主之。

里部合病:
  1 大黄牡丹皮证
  少腹肿满,按之则痛,或发热心烦,脉滑者,此属阳明少阳合病,大黄牡丹皮汤主之。

2 桃核承气汤证
  面色郁紫暗,尺肪长弦,或肢体扭伤,或少腹急结,其人如狂,或脱发,或脱肛者,此属阳明厥阴合病,桃核承气汤主之。
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五里部合证
  1抵当汤证
  小腹硬满,脉微而沉,喜忘,舌质紫暗,或血脉栓塞者,此属阳明厥阴合证,抵当汤主之。
  125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2 大黄附子汤证
  少腹胀满,尺脉长弦,大便难者,此为阳明太阴合证,大黄附子汤主之。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沉紧,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3 三核二香汤证
  小腹满而隐痛,口不渴,小便清,尺脉弦者,此为阳明太阴合证,三核二香汤主之。

4 白桃汤证
  下利便脓血,久治不愈者,此为阳明太阴合证,白桃汤主之。

5乌梅汤证
  久利不止,或便血,或便虫,或手足寒者,此为厥阴太阴少阳合证,乌梅汤主之。

6 杀虫汤
  吐虫,或腹痛者,此为太阴阳明合证,杀虫汤主之。

7 桂枝人参汤证
  腹满,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肢节痹痛者,此为太阴厥阴合证,桂枝人参汤主之。

8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吐逆烦热者,此为太阴少阳合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9 小建中汤证
  心中悸而烦,或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者,此属太阴少阴合证,小建中汤主之。
  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无饴糖,可以红糖代。

10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
  产后腹中绞痛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兼疗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11 黄连汤证
  173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12 通脉四逆汤证
  下利清谷,脉微欲绝,手足逆冷者,此为厥阴太阴合证,通脉四逆汤主之。
317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六:里部兼证
  1 桂枝加大黄汤证
  腹满而痛,按之剧痛,大便难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279条:本太阳病,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2 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下利不止,厥逆无脉,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干呕而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31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3 四逆加人参汤证
  384条: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七:里部局部病
1 调胃汤证
  脉聚关,胃脘满或痛者,调胃汤主之。

2 调肠汤证
  脉弦,腹胀满,或痛,或下利,可大便失常者,调肠汤主之。

3 调肝汤证
  肝之为病,或肝区疼痛,或纳呆,或身黄,或肝脾大,或肝功能异常者,调肝汤主之。

4 理消汤
  糖尿病,血糖升高,或尿糖阳性,或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或有并发症者,理消汤主之。

5 排石汤
  结石为病,痛则难忍,或发热或身黄,或尿血者,排石汤主之。

6 利肠汤证
  大便难,常苦不下,它药无效者,利肠汤主之。

整体病治疗
1 整体阳证:清热饮证
   发热恶寒,或往来寒热,或但热不恶寒,或大便难者,清热饮主之。
  凡病发热而诸药无效者,清热饮主之。

二:整体病阴证 急救汤
  脉微欲绝或无脉,下利清谷,手足逆冷,休克者,急救汤主之。

三:整体病体证:小柴胡汤证
  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表半在里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

  







上一篇:[推荐]敢于发展新的理和法-姜春华论医集
下一篇:[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之 经方漫析

26

主题

1333

积分

220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33
 楼主| 发表于 2008-1-9 21: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才重读,发现错别字不少.不好意思 [s:55]

核心证:医生能据此对病者很快能做出定位和定性.

太阳病:头项强痛
少阳病:心中热烦
阳明病:胃家实
太阴病:腹满
少阴病:心动悸
厥阴病:脉微细或欲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发表于 2008-1-10 17: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老一生发表的文章仅
临床治疗杂病的体会


一个内科医生,在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内伤杂病。中医对内伤杂病的辨治方法很多,一般的,辨证上首重虚实,治疗上首重补泻。
  《扁鹊传》云:“人之病病疾多,医之病病道少”。《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经言盛者写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为什么说“尚未能十全”呢?虽然“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必须“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才能达到,但治疗方法上,也有探讨的必要。临床上要提高疗效,不研究新的方法,不筛选新的药物,依然信守着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汗、吐、下、消、补、和、清、温八法,不重视法外之法,方外之方,是谈不上发展的。
  内伤杂病外的病机以病理上,绝大部分是机体的阴阳、气血、功能的失调。《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治者,通平,如《汉书、王嘉传》:“孝宣皇帝,赏罚信明,施与有节,记人之功,忽于小道,以治致平。”机体的功能,不达到治平,便会发生疾病。而人体是一个整体,任何疾病,尽管是局部的,也不能凌驾于整体之上,只有整体的存在,才有局部的意义。中医学二千余年来,借用演绎的思辨,运用古朴的唯物哲学,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整体观念。这一点,较比一些在具体运动形式上注意的多,整体规律上认识的少的自然学科,意义要积极的多。整体并不是组成部分简单的组合,这里存在着极其复杂的系统调节。加拿大著名的哲学博士林凡伟研究了东方学术以后说:“中医思想的中心主题是整个体系应保持和谐”。
  临床上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了一条规律,即:没有整体的根本调节,就不会有局部症状的改善。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辩证法不知道什么是绝对分明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地方承认‘亦此亦彼'。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相互过渡。”
  人体的疾病,尤其是杂病,在功能上或整体与局部关系上的失调,也是一种“差异”,这种差异,经过普遍的,肯定的协调,也可以在中间阶段融合,在相互过渡中达到新的、相对的平衡。
  基于上述认识,认为对于内伤杂病的治疗主要方法,是协调疗法。这种治疗方法的主要方剂,是小柴胡汤。
  《伤寒论》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可与小柴胡汤。”这里所说的表、里、阴、阳,诸证悉见,若以六病(伤寒论的六经学说,缺乏根据,仲景明言六病)来分析,有太阳病之“微恶寒”,少阳病之“头汗出”,阳阴病之“大便硬”,太阴病之“心下满”,少阴病之“脉微细”,厥阴病之“手足冷”,这里面,阴阳无法分别,六病混然而一,既然是用小柴胡汤主之,可见其主要功能,是协调整体。
  多年经验证明,小柴胡汤确实可以宣通表里,疏调三焦,充津液而使之五脏戴泽,和气血而使行机衡常。对于柴胡一药,起自金元洁古,以后的东垣景岳,叶桂山雷,都云其升散峻提,二江一带,此论尤是。其实不然,医生治病,有约有方,方之精微,在乎配伍,如果配伍得当,自然可以无虑。
  我用小柴胡汤,习惯以苏子代半夏,在非呕非恶疾病中,以川椒代生姜。苏子降而下气,利膈宽肠,往往没有半夏的燥弊;川椒除湿散寒,解郁温中,热而不伤津液,而且还有轻度麻醉作用,具有解痉缓急止痛之功。
  曾用小柴胡汤化裁治疗多种疾患,试举两便例,作一说明。
  一、王**,男,50岁,军队干部,1979年10月4日初诊,患者三年前,心前区有时闷痛,血压偏高,在北京部队总医院检查,诊断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左心室劳损。现症心跳,气短,下肢浮肿,易汗,难眠,心前区疼痛放射至背。屡经服药,西药以硝酸戊四醇酯、舒缓素一类,中药以冠心苏合,瓜萎、薤白一类,收效甚微。脉在左关,聚而鼓指(此为聚关脉),余皆细微而涩。治以“调心汤”。(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5克、川椒10克、苏于30克、党参30克、大枣10枚、甘草10克、黄芩15克、百合30克、乌药10克、瓜萎30克、丹参30克、郁金15克、牡蛎30克,服十剂后,胸部感觉舒适,夜间容易疲乏,可以入睡,效不更方,总服六十余剂,症状逐渐消失。
  二、李X X,男,41岁,1983年10月24日初诊。患者患肾盂输尿管结石症,屡经服药,其石不下,因惧手术,来诊。初投自订排石汤(海金砂、川郁金、金钱草、车前子、元明粉、王不留行、淮牛膝、鸡内金)十剂,不效,后合入小柴胡汤,四剂疼减尿畅,十五剂后复查,原有结石十三块,今仅剩四块,体积缩小明显,又服十八剂,经检查结石全部消失。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发表于 2008-1-10 17: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代表性的学说文章是由学生胡连玺整理的
六经当为六病说

作者:刘绍武 胡连玺
 

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其辩证施治,法度精严,是对汉以前医学的总结,并对后代医学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故该书为历来医家所重视。就是在今天,仍不失为发掘祖国医学的宝藏之一。对大搞中西医结合,指导临床实践仍有很大的衫价值。但由于此书成书年代久远,又几经显晦,数为变易,已非仲景旧貌。其中又杂以他说,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另一方面,经过许多医家的注释,虽然对我们的学习提供了不少方便,但有一些玄学思想也掺了进来。如假借运气,附会岁露即是。就是以《内经》之六经学说解伤寒,也给学习增加了不少麻烦。本文将就此问题予以讨论:

《伤寒论》原著中的“经”不是“六经”辩证之“经”

考“六经”之说创于朱肱,其在《活人书》中明确指出:“六经”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并说:“治伤寒先须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张景岳、汪琥等从而和之,并推广至手足十二经。倡无论古代或近代,也有很多人不同意这种看法,如方有执、柯韵伯、恽铁樵等。

要讨论太阳、阳明等是“六经”还是“六病”的问题,还得从《伤寒论》原著上做一番研究。在现行之赵开美本的398条中,粗略统计:言“太阳病”者55条;言“阳明病”者36条; 言“少阳病”者1条;言“太阴病”者2条;言“少阴病”者41条;言“厥阴病”者2条;共计137条。而单高谈阔论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者尚未统计在内。涉及“经”字者只有14条,其中第143、144、145三条为经水之经,与“六经”之“经”无关,当除外,余仅得10条。现对10条中经的含义讨论如次:

第30条:“……附子温经,亡阳故也……”中之“温经”是说明附子的功用不是“六以”辩证之“经”。

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芩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中的“发汗则动经”是谓发汗而伤动经脉,其症即“身为振振摇”。此“经”字虽为经脉之经,然此处为谈病理,非指病属何经。

第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 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大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淤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此条中之“经”指经络言。是谈病理变化为表热通过经络而入于里。但说明是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而入于 其腑,观小便自利即可知,由“少腹当硬满”与“下血乃愈”说明热淤在肠(参看237条)。 从这一条亦可明显地看出太阳病不是指足太阳膀胱经病。

第160条:“……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经脉动惕”,或以为即67条之动经, 或以为全身经脉跳动,惕惕不安。前一解是谈病理,后一解是叙症状,但都不是说其病在哪一“经”。

以上四条中的“经”,或谈药理,或讲病理,或叙病状,都不能作辩证之“经”的根据。

第103条:“太阳病,经过十余日,……”第105条:“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第217条:“汗出谵语者,已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 过以乃可下之。……”此三条之“过经”均指太阳病已罢。然不称太阳以已过,或病已过太阳经,可知仲景对于辩证只称太阳病或太阳证,或迳称太阳。第217条虽为阳胆病,其“地经”仍指太阳病已罢。 对于其余五病不复见此词,故“过经”一语或为太阳病已罢之专用语。以文义看,此“经”字只能作界限或范围来解,柯琴所说“仲景之六经是经界之经,而非经络之经”,大概即指此而言。若推而广之于其余五病,“六经”只能作六种范围,即六类证候解,不能作六条经络解。所以此四条亦难以作 为“六经”立论之依据。

第8条:“太阳病,所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 使经不传则愈。”第114条:“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燥,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第384条:“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矢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硬,硬者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以上三条所言之“经”最符合“六经”之“经”,但细释此三条难解之处甚多。

1.第8条之“行其经尽”,按《素问?热论》所说:“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 此为按日传一经,六日传三阳三阴尽,故七日当愈。另一解谓“头痛”一症除太阳一经病外他证少见,故七日是太阳一经行尽之期,不是六经传受之日,“行其经尽”是行完了太阳本经。此两种说法就孰是孰非,故置不论,但都没有经络的含义,“经”只作为界限、范畴的意思。第384条:“到后经中”的“经”,包含了第二周期的六个“经”,这种意思就更明显了。

2.第114条之“到经”,注家多遵成注以七日复太阳“到经”。第8条以七日为“经尽”。它们都是行了一个周期,而第384条却已行完了两个周期为经尽,此种妙义殊难明了。 实际是无法明了的,以我五十多年来的大量临证,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按“六经”顺序周而复始传变的情况。可以说这样的学说是经不起实践的检验的,以这种不切实际的理论是难以做为解《伤寒》的指导的。

3.《伤寒论》第5条说:“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第4条说:“脉若静者为不传”。仲景既已批判了这种日传一经的学说,不当复用此说,所以对于这样的条文完全可以怀疑其非仲景所作。

4.此三条之辩证仅拘于日数而略于脉证,这是不符合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的辩证精神的。

由于这三条本身存在这样多的问题,其所谈之“经”虽为“六经”之“经”,也难以作为“六经”立论之依据。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伤寒论》的原著中找不到“六经”立论的有力依据。相反地倒有137 个条文在谈“病”,这些条文明白地指出为“太阳病”、“阳明病”、……,况且各篇之标题就是称“病”而不作“经”的,依照原著称作“六病”在学习中反到觉得明白晓畅,应用上简捷方便,这是我们认为“六经”当为“六病”的一个理由。

“经”与“病”为本质不同的两种概念

以经络解伤寒的问题,还涉及经络的循行与症状的关系问题,脏腑经络的表里关系与证候的表里出入问题,经络与治疗的关系问题等等。为便于讨论,现归纳为两个具体问题,讨论于下。

一、怎样理解太阳病之项强痛,阳明病之口燥咽干鼻衄,少阳病之耳聋、目赤、胸胁苦满等症状以及刺风池、风府、期门等法与经络无关呢? 我认为这些问题确实需要辩别清楚。首先应该肯定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生理功能上,病理变化上,诊断治疗上都有重要的意义。一切疾病不论在病理变化上和转化过程中都有经络的参与,这是不容置疑的。因为经络有运行血气,联络脏腑,沟通表里上下内外的作用,也是病邪出入的道路,如124条之“太阳随经淤热在里”就是很好的一例。 但是绝不容许把病邪传变的途径与症候类型的划分混为一谈。经络辩证自有其独立的内容,与伤寒论的辩证法则绝不相侔。至于头项强痛属太阳,口燥咽干属阳明,耳聋目赤胸中烦满属少阳仅是各该病的局部症状。这怎么能说六病是依经络的循行划分的呢?方中行所说:“若以六经之经,断然直作经络之经看,则不尽道,惑误不可胜言,后世谬论,盖由乎此。”其原因就在这里。

二、应如何领会《伤寒论》原序中明白指出:“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第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与293条热迫膀胱证之“少阴病,八、九日, 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中的脏腑表里出入关系即经络的会通关系呢?

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点来领会:

1.不可断章取义,试观原序为:“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此为举五藏经络府俞以概人体所有组织,“阴阳会通”是说各组织之间成为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其奥妙深微的道 理是变化无穷的。勉励大家努力学习,成为学识高深的人,才能懂得其中的道理。这一段道理并不是单指经络的俞而言的,之种举少数以概全部的写法是汉代文章言简意赅的特点。退一步说,就是单指经络府俞的阴阳会通关系,也只是讲它们的生理病理关系,并没有提及其为辩证纲领或分证方法的意思。倒是读内容先须识标题,各篇名称只作“辩某某病脉证并治”而不作“辩某某经”或“辩某经病”,正是《伤寒论》之辩证诊“病”不依“经”的明显所在。

2.脏腑的阴阳属性是由其“藏精气而不泻”与“传化物而不藏”的功能所决定的,藏与腑由经络的属络关关系相联系而成表里关系。但是脏腑经络的分表里绝不同于证候的分表里。不然的话,因三阳经与阴经各有表里关系,那就应该三阳经为表证,三阴经为里证,这种结论谁也不会同意的,所以经络的表里与证候的表里完全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3.六病的传变是错综复杂的,将传于何病乃取决于邪正双方及治疗之正误,并非一定要循着经络传于其府,或传于其所属表里关系的经络或脏腑。如太阳病误治后可转为葛根芩连汤证,亦可为桂枝人参汤证,还可为大陷胸汤证,诸泻心汤证,栀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等等,为什么就不按照脏腑表里的关系来转化呢?所以我们认为证候在转化过程中,应当想到经络可能是病邪转变的途径。但是,不追究它的具体传变的途径并不影响对证候的认识。如第248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只要认清其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蒸蒸发热就是阳明病,至于通过哪几条途径,从来没有人追究过。若认为太阳病的病邪在膀胱经,要传至胃经,它们之间并没有表里关系,则不知道通过哪种关系和什么顺序。若按流注顺序中间要经过肾、心包、三焦、胆、肝、肺、大肠七经,中间这些经为什么又不表现出症状来,或是另有别的途径就不得而知了。经络的病理变化只是机体病理改变中的一个部分,而营、卫、气、血、津、液、皮、毛、筋、骨、肉都可能参与,怎么能只重经络而不及其余呢。何况经络亦非止六条,张景岳曾谓:“伤寒传变,止言足经,不言手经,其义本出素问热论篇中,夫人之血气运行周身,流注不息,其传过手经而有不入者哉”。其已推广为十经,何不为十二经辩证呢?依照其理,则其传过厅经而有不入者哉?二十经都受邪怎么能只谈六经呢?所以我们认为六病的传变规律与经络的表里关系不大。

4.仲景用太阳/阳明诸名作分证纲领,内容皆非《内经》之旧,因一以论证候, 一以名经络。正如叶天士用卫、气营、血诸名作为分证纲领一样,诸 名虽出《内经》,而与《内经》论物质讲载能的内容完全两样。以经络解伤寒正如同把温病分证的卫气营血仍然看做是构成人体某些物质一样,可见太阳病、阳明病……与太阳经(脉)、阳明经(脉)……是不可混淆的两种概念。

5.以实践第一的观点来说,临证施治皆重于证而忽于经,按证发药,其证自解,若寻经摘药,反增踌躇。我于30年前曾治一人冬月患伤寒,40余日不解。病者由壮热烦燥而变成昏冷厥睡,呼之不应,喂以汤水,尚知下咽,已十余日。诊得周身厥冷,寸口、跌阳脉皆无,按腹则濡,启眼睑视之,又目赤如血裹。思得证情如此险恶而迁延十余日不败者乃正气尚未内溃,两目红赤乃火热之候,邪热内伏而阳不得伸,正热深者大扫除亦深之谓。遂投大剂白虎汤一贴,石膏重用一斤,知母亦用至五两,煎一大盆嘱频频灌服,进半剂遂热大作,病者苏而大呼“热死我了”,半日尽剂而热不退,撮药不及,时正值天降大雪,遂作雪球与啖,时大于拳者九枚,热退而安。所以目赤一症而断为热厥。若依经络则不知作如何判断。如据肝经连目系,少阳经脉起于目外目此来理解,则当以少阳、厥阴来论治了。可见在临床应用上,重在辩证而不重于辩经络。六病辩证正是对各种证候进行分类和概括,若用经络对这些证候作分类和概括就困难很多了。

6.在六病的概念中,概括了病性(阴阳)、病势(寒热)、病位(表、里、半表半里)、病体(虚实)的内容,在经络的概念中则无此种含义。以病位为例来说,三阳病中,病邪在表的,因势利导,可汗之而解;病邪在里的奕因其势可下之而解,邪在半表半里的则非汗下之所宜,可清之(黄芩汤证)或和之而解。体现了辩证的目的全在于施治。若以经络辩证论治则没有这样的区别,因为每条经络都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每一经络都老奸巨猾可出现内部脏腑的疾患,又可出现外部体表和肢节的疾患,这样辩证也就达不到休何经可汗,何经可下,何经可清的辩证目的,这与六辩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的辩证法则是有根本的区别的。所以六病对于经络在辩证上毫无依从关系。

总之,“经”与“病”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六经是生理的,其循行有固定的路线,虽无病,其存在依然如故;《伤寒论》的“六病”是病理的,是人为的划分证候类型的方法,无病则“六病”不复存在。经络无论外在体表或内至脏腑均为线段的,至其病象亦只出现于其循行部位及其所络属之脏腑;而“六病”之表现常为全身性的。经络之阴阳是用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之属性,由脏腑之不同及经络循环体表部位的区别所决定;而“六病”的阴阳是用以说明疾病的属性,由病势、病位、病体所决定,包括对表里寒热虚实的内容。“经”与“病”是本质绝不相同的两种概念。所我们认为对《伤寒论》辩证的“六经”当称“六病”。

小结

一、本文对以“六经”解说《伤寒论》分证方法的学说作了简略讨论,我们认为对历来沿袭已久的“六经”分证应作“六病”分证。理由是:

1.《伤寒论》原作中对“六经”没有明确的提法和充分的依据。《伤寒论》的“目次”有“辩太阳病脉并治上”“辩阳明病脉证并冶”……“辩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等十节。

2.在太阳病的例说中,说明“经证”之邪证并不在“经”,“府证”之邪亦不在本“府”。六病分证的法则与经络的循行及其所属脏腑的功能没有明显的依从关系。

3.在整个病理变化中,经络只是参与变化的一个部分,不能单用经络代替整个机体的病理改变。
4.经络是组成人体的一个部分,而“病”是机体阴阳失调的结果,是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二、本文的写作目的并不在于争“经”与“病”这一字之差,而是希望通过讨论对《伤寒论》的辩证法则有一比较下确的认识,从而对这一有高度实用价值的古典医著能更好地学习它和应用它,使它能在“古为今用”的方针指导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原载《新中医》1979,4:12) 刘绍武 胡连玺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发表于 2008-1-10 17: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学说思想体系是
刘绍武先生及其学术思想简介
马文辉        白玉金        整理
        刘绍武(1907~   ),男,山西襄垣人。少年因家境贫寒,13岁才开始上学,但其天性聪慧,嗜书成癖,熟诵经、史、子、集。一次因染疫痢,久治不愈,乃感医道之艰深,及庸医之卑俗,遂立志从医,自学医技。刘老18岁即为乡亲登门医疾,24岁创办了上党地区第一家中医院——友仁医院,先生行医几近七十载,一向淡泊生活,怡然自乐,不论尊卑,不分远近,一视同仁,对病家论病说理,娓娓而谈,亲切相待,对有感恩于他而赠礼者皆婉言拒绝,此规矩数十年不破一例;对后学传道解惑,反复再三,惟恐金针不度。先生之门生日多,桃李满三晋,求教者更是络绎不绝。先生曾历任山西省太原市中医研究所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太原市中医学术委员会主任,农工民主党太原市委副主任等职,系全国名老中医之
一。        先生精通《内经》、《伤寒论》,熟知现代医学及唯物辨证哲学,且勇于实践,长于思考,敢破敢立,在毕生研习《伤寒论》的基础上,结合几十年的医疗经验,独辟“三部六病”学说。现今虽年耄耋,仍能博闻强记、融汇新知,订阅各期刊三十余种,不时查典核籍,温故知新,兹将其学术思想简介如下:
一、师古而不泥古,敢破六经桎梏
中医学的两大经典著作《内经》和《伤寒论》以其各自所研究的对象不同,分别奠定了经络针灸治疗体系和汤方辨证论治体系。《伤寒论》所创立的汤方论治体系,由于文献资料的散失和后世医家的妄解,把《内经》经络观念强加于《伤寒论》,从而混淆了经络辨证和汤方辨证的界限,形成了以经解病的混乱局面。
1、刘老认为《伤寒论》即寓“三部六病”,其指导思想源于《周易》而非《内经》。
(1)《周易》的一分为二阴阳属性论是《伤寒论》的辨证分型总纲。《周易•序》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这种一分为二、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宇宙间的普遍法则。所谓:“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把这种阴阳属性论最先引入辨证论治过程是《伤寒论》。如第7条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样就变哲学抽象的阴阳为医学辨证的阴阳。
(2)《周易》的一分为三的三极结构论是《伤寒论》辨证定位的基础。《周易•系辞上传》云,“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又云:“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三极上中下,三才天地人,是《周易》结构层次的宇宙观和方法论。这一思想在《老子•四十二章》也有论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包阳,冲气以为和。”它不仅指出了万物的三极结构层次的划分,也指出了三极之中各有阴阳二性的对立统一思想和阴阳属性上的区别。结构是功能之本,无结构也就无功能。如《周易》所说“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离开了三极结构,阴阳将无有依托,不复存在,《伤寒论》把三极思想引入辨证论治后,即形成了“三部”的概念,如148条:“……必有表,复有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3)《周易》的三极六爻思想是《伤寒论》三部六病的源渊。《周易•说卦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划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六爻是卦的基本单位,是结构和功能的高度统一。《伤寒论》把三极六爻思想引入辨证后,就形成了三部六病的辨证方法。三部:表、里、半表半里;六病:太阳病、厥阴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阳病、少阴病。“一阴一阳则为道”,三部之中各有阴阳二性,兼三部而两之,故成六病。
2、《内经》十二经脉和《伤寒论》的六病在命名和理论体系上完全不同。
《灵枢•经脉篇》对手足十二经脉的起止循行及命名作了详细的叙述,并配有脏腑之属。《素问•血气形志篇》又对手足十二经脉表里关系作了进一步论述,这样就形成了十二经脉的框架结构。
《伤寒论》六病在命名上与《内经》十二经脉相同,但其内涵殊异,不属一个概念范畴。六病取法于《素问•阴阳离合论》之“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的阴阳论述,表部一阴一阳,太阳主开,厥阴主合;里部一阴一阳,阳明主合,太阴主开;半表半里部一阴一阳,少阳主二之枢,少阴主二阴之枢,阳(天阳之清气)始于外而终于内,所以表阳为开,里阳为合,阴(地阴之水谷精微)起于里而达于表,故表阴为合,里阴为开,半表半里居中,横跨表里二部,故少阴、少阳为表里之枢,三部阴阳开阖失常,故而出现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可见《伤寒论》开创的汤方辨证论治体系即为“三部六病”。
3、十二经脉与“三部六病”的联系
十二经脉是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连络内外,其循行有固定的路线。经络之阴阳是用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的属性,在表在外属阳,在里在内属阴,由络属脏腑之不同及循行部位的区别而决定。十二经脉发生病变其表现往往是线型分布,或表现于所络属的脏腑。在诊断上为循经辨证,治疗上为随经取穴,迎随补泻。
三部是对机体结构层次的划分,是以系统分布的;而六病则是三部之中所发生的病理性反应,其表现是全身的,其定位在三部之中,是划分症候类型的归类方法。六病的阴阳是用以说明疾病的属性,诊断上着眼于整体脉证,治疗上以方药学为基础,施以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法。
经络在六病中只作为生理、病理等的参与者,而不是病邪所在,经络病证与六病有时也相互影响,如《伤寒论》中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此即为经络病变影响到六病。第143条:“妇人中风,……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这是六病影响了经络功能而出现的经络病证。经络是病邪传变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如第124条“……以太阳随经淤热在里故也”,需要明确的是,六病的传变不是按六经的传变次序进行,而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正邪双方力量对比,正治与误治,治疗的及时与否等。另外,六病与同名之六经没有任何关系,是两组本质完全不同的概念,六经指导针灸治疗,六病指导汤方治疗。
二、古为今用,重建三部六病体系
《伤寒论》已有“三部六病”的雏形,但是尚有待于进一步发掘和完善。为此刘老结合现代理论,对人体概而分之,对疾病括而类之。升华和充实了“三部六病”学说,且按此体系对《伤寒论》进行了立纲、归类、正误、补缺。
1、三部的划分
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把人体划为三个部系:
(1)表部系统:凡是和空气直接接触的部位都属于表。《内经》曰:“肺与皮毛相表里。”故体表和肺均属表部的范畴。
(2)里部系统:凡与饮食物接触并行消化、吸收、排泄的部位都属里,即《伤寒论》所称之“胃家”。
(3)半表半里系统:介于表里之间的部位,即为半表半里,实则是血液接触的部位,其主导在心,包括整个循环系统。
2、六病的确立
疾病的属性不外阴阳两类:依对立统一法则,把正邪相争而胜于邪的实热、亢奋、进行性的统归于阳性病,把邪盛正衰的虚寒,抑制、退行性的统归于阴性病。遵《伤寒论》之命名法,表部为太阳病、厥阴病,里部为阳明病,太阴病,半表半里为少阳病,少阴病。
3、六病提纲及其证治
(1)太阳病        历代医家注解《伤寒论》都以第1条为提纲,但是从太阳病的病性来看,概述不全,应予以补充,太阳病为表部之阳性病,其本质有实有热,参第7条:“病有发病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故太阳病应有发热,且以“恶寒发热”为特征,因表部以自汗为虚,无汗为实,且结合第31条看,当有“无汗;又因“肺与皮毛相表里”,“温邪上爱,首先犯肺”,所以肺部咳喘之症当列入主症为妥,但因咳喘未必人人皆见,故冠以一“或”字。这样太阳病的提纲当为:“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或咳喘。”
太阳病之治,当发汗解表。过去以麻黄汤、桂枝汤为其主方,但是以热治热,犹抱薪救火。通过多年实践,以葛根合麻杏石甘汤为主方,命名为“葛根麻黄汤”,方中葛根辛凉以散太阳之热,麻黄辛温以驱太阳之实,合余药可宣泄表部之实热。
(2)厥阴病        素以第326条为提纲,从原文看,“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均属里部病候。第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纵观此篇,唯此两条为厥阴病的病理和证治,厥阴病为表部阴性病,其伴随手足逆冷而来的当有恶寒、肢节痹痛等症候,故厥阴病的提纲当为:“厥阴之为病,手足逆冷,脉细,恶寒,肢节痹痛。”治当温通血脉,方选当归四逆汤。当归主补、桂枝主温,共为主药,故命名为“当归桂枝汤”。
(3)阳明病        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系指整个胃肠道,即“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参第208条,第212条及第215条可知,阳明胃家实当伴有“发潮热”、“自汗出”、“大便难”,故此三症当补入提纲内,其治当泻热除实,方选大承气汤,且加芍药缓急止痛、微益其阴。方中大黄苦寒可泻热,芒硝软坚可祛实,共为主药,名之为“大黄芒硝汤”。
(4)太阴病        里部之病,“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故胃肠虚寒则呈现一系列受纳、消化、吸收功能低下的表现,故依第273条,当概之为:“腹满,或吐,或利,时腹自痛。”第277条曰:“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故治当温胃健脾,方选《金匮》甘姜苓术汤,且以苍术易白术,名为“苍术干姜汤”。
(5)少阳病        原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因少阳病属半表半里之实热病,其重心在心胸;又发热为少阳所必有,且多以往来寒热为特征,小便亦当黄赤;又据第77条“烦热胸中窒”等症,故当对原提纲补以“胸满热烦,发热或往来寒热,小便黄赤。”治用黄芩汤去甘补之大枣,加清热生津之竹叶、石膏、麦冬,且重用柴、芩,名为“黄芩柴胡汤。”
(6)少阴病        原第281条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病属半表半里虚寒证,据第77条“心动悸”补出其气虚见症;依第304条之“背恶寒”补出其阳虚之常见症;据临证所见,还当有“短气”。所以原纲领症当充实为“心动悸,背恶寒,短气,或脉微细”。证以心阳虚衰为主,治当强心壮阳,方选附子汤去白术、芍药增人参、五味子、麦冬,名为“人参附子汤”。
三、中西合参,完善中医理论框架
“三部六病”学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辨证法取代了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突破了传统观念,完善了中医理论体系。刘老认为,在整体病证的辨证论治方面,中医占优势;但在顽固恒定的局部病证方面,缺乏系统的理论认识,应当采用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加以充实、提高。刘老创立了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的体系,且对辨证的规范化、论治的规律化和剂型的规格化做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1、机体的整体性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气血与骨骼、肌肉、神经、血管等框架构成,但非组成它的各部之和,这种整体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态自组性:机体从整体状态可演变为各个元素的独立状态,由原始的统一状态逐渐分化为彼此独立的因果链。这种现象贝塔郎菲称为渐进分异,亦即生态自组。
(2)组织的层次性:机体从细胞到组织,从组织到器官,从器官到系统,从系统到整体,这种等级秩序即为组织的层次性。
(3)结构的功能性:结构反映了系统组织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秩序,功能是结构产生的,结构与功能是完全统一的。
(4)动态平衡性:机体的生长、发育、同化、异化及新陈代谢等都是不断变化的,同时这种变化是处于平衡状态之下的。
(5)气血的统一性:气血是人体重要的物质基础,通过气血的循行,达成了机体的统一。“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血相随,完成营养转输、信息传递等功能。
(6)形神的一致性:形体的喜怒哀乐等情志表现直接受到心神的支配,即“有诸内,必形诸外”。形是神的外显,神是形的内涵。
(7)天人合一性:机体的生长发育与外在环境息息相关。外在环境的变化,无时无刻地影响着机体。机体亦必须与之同步协调,否则就会发生疾病。
(8)意志的主导性:人体区别于动物的特征就是有思维,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能适应环境,并能改变环境。现代有关研究证明,神经中运行的生物电及所释放的活性物质即相当于中医之“气”,可见神经是气的载体,意志为气所化。
2、三部的系统性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是由三个相互联系,协调统一,并在结构上和功能上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组成。机体的生存在于新陈代谢,包括在体外代谢、体内代谢。体外代谢有气体与饮食物,体内代谢为血液。人体为了适应并完成这三大代谢,保证生命的延续,机体分别以空气、饮食物、血液为三个“目的点”,围绕三点把互相关联的组织器官联结成互为因果的三个“目的环”,从而在结构和功能上形成了三个部系,即三部。
三部在结构和功能上虽然都有其独立性,然而又都相互关联,每一部都不能离开整体而单独存在。表部与空气接触,吸清吐浊,完成气体交换;里部与饮食物接触,运化水谷,完成营养物质的吸收和糟粕的排泄;由表部摄取的清气和里部摄取的水谷精微,在体内通过一系列的生化过程形成血液。血液的循环,沟通了表里,形成了半表半里,初步达成了机体的完整和统一。血生气、气统血,气生志、志帅气,气志共同作用,达到更高层次的协同。
3、辨证体系的规范化
在继承和发展《伤寒论》汤方辨证的基础上,吸取现代医学与自然科学各方面的成就,结合临床实践,刘老提出了“整体—三部六病—局部”辨证论治体系。
(1)整体辨证        气血的病变为整体性病变,然整体病变多由情志等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所致,根据大量的资料统计及临床体会,整体辨证上可分为寒凝于下,血涌于上,气滞于中,血郁于胸四种形式。变见于寸口,则分别形成弦、溢、聚、涩四脉,此四脉既是整体辨证的诊断依据,也是评估整体病疗效的标准,即脉在病在,脉去病消。
(2)三部六病辨证        三部作为机体三个子系统,是联结整体和局部的媒介,三部的病变既带有整体性又带有局部性,其中寒热是整体的,虚实则是局部的。六病是三部病证的高度概括,即表部阳性病为太阳病,阴性病为厥阴病;里部阳性病为阳明病,阴性病为太阴病;半表半里部阳性病为少阳病,阴性病为少阴病。
在三部六部辨证体系中,依据寒热虚实四个不同属性和阴阳对立统一规律,可归纳为23基础证。它们分别是两个体证(阴阳各1),三个部证,六病,十二单证(每部各有寒、热、虚、实,三部合为12)。23基础证的相互复合又可推演出合病、并病、合证、兼证四种形式,实现了辨证的规范化和数列化。
(3)局部辨证:局部在结构上发生病变,往往除局部功能的改变外,有时在病理上与整体相互影响。因而局部病辨证除了采用现代诊断手段从形态学入手外,还需要结合整体表现。其辨证可分为:局部病局部辨证,局部病整体辨证,局部病局部整体双关辨证。
4、论治过程规律化
根据23基础证及诸多局部病的特征,遵仲景方证论治思想,分别贯以相应的方药,一证(病)一方。临证施治,单病(证)单方(药),合病(证)合方(药),兼证兼药,达到“非此方不治此证,非此证不用此方”,使论治过程走向规律化。
5、中药制剂规格化
由于在辨证中实现了规范化,中医证型从未知走向已知;论治过程亦有了规律化,打破了那种看一次病,换一次方的局面,因而可以实施定证、定方、定疗程的原则,中药可按一定的制剂配伍使用,开辟了中药制剂规格化的先河。  《中医药研究》1991年第4期5-8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发表于 2008-1-10 17: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晚年对自己一生学说总结为
《三部六病纲要》
http://www.shanghan.com/bbs/thread-26274-1-1.html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333

积分

220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3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0 21: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则是根据刘老1987-1988年串讲《伤寒论》的思想和内容,结合1989年本人给北京军区三部六病研治所(解放军282医院)医务人员讲授《伤寒论》时的《培训讲义》,将《伤寒论》中有证有方的条文重新进行了“立纲、归类、正误、补缺”。
附录部分的内容,完全是个人公开发表的部分论文。对《伤寒论》一些个人新的观点和看法可能与刘老生前讲述的不尽一致。也算是我力图对“三部六病”学术的发展做一点贡献吧!但抛砖引玉,以期事业的发展。
在此特别感谢山西省中医药学会三部六病专业委员会的支持,感谢胡安荣老师的鼓励和帮助。由于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欢迎斧正!
在刘老百年诞辰之际,谨以弟子此书献上,以寄托无限哀思和怀念,告慰刘老在天之灵!  

弟子马文辉
2006年9月12日于太原紫云书斋

楼上的马文辉果真是刘老的学生?
可否告知邮箱于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发表于 2008-1-11 19: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0

积分

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8-3-7 22:3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书颇富新意,我看了一部分,感觉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发表于 2008-3-13 17: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易老先生交流指导 [s:117]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08-3-16 12:4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老师.您好.望加我774716486为盼.有问题请教.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发表于 2008-3-23 14: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s:117]  [s:129]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8-5-1 19: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是一部好书,我是才买到的,发人深省,有相见太晚之感。有时真羡慕现在在读的学生,有这么多的前辈著作提携,要少走多少弯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8-6-1 17: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本书从另一疾病的角度去诠释了伤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主题

523

积分

415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中医临床是有章法的。

Rank: 3Rank: 3

积分
523
发表于 2008-7-1 23: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角度看伤寒,不过任何理论的前提是要有临床疗效,不知这个理论的效果如何
南杏仁博客:http://blog.sina.com.cn/l2001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发表于 2008-7-5 17: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临床疗效,不思进取的“稻草”。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使我们得以生存。这种有效性也助长了中医的自满和不求变革。这些人认为:离开了西医的先进诊断仪器和治疗手段中医仍然可以看病,并能取得疗效。这种只看己之所能,而不看己之所不能,只谈己之所效,不讲己之所误的思想,助长了“一把药一根针,一枕三指平天下”自我为大的小农意识。
回答|如果你不怀疑经方的话,如果你方证能对应的话,你自己是可以回答自己的。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0

积分

25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0
发表于 2008-7-25 16: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从中国中医药报拜读了马先生的新作,认为,“三部六病学说”是中医现代化范式。该文对中医的认识是深刻的。观念的冲突:科学化中医、中医回归论;现实的羁绊:阴阳五行、临床疗效;创新才能发展:继承性、实践性、科学性,等论述都很精辟!
但是,“三部六病学说”是中医现代化范式,应该说是中医临床诊疗领域中的探索更合适。因为面对现代化,“三部六病学说”最终还是只能用“临床疗效”来阐明问题,从学术创新而言不会比伤寒论、温病学术走得更远。因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并不是“三部六病学说”所特有的内涵。 [s:1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2

主题

4479

积分

7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城里娃脑决定悬壶济世

Rank: 5Rank: 5

积分
4479
发表于 2008-7-25 18: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6楼马文辉于2008-07-05 17:56发表的  :
临床疗效,不思进取的“稻草”。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使我们得以生存。这种有效性也助长了中医的自满和不求变革。这些人认为:离开了西医的先进诊断仪器和治疗手段中医仍然可以看病,并能取得疗效。这种只看己之所能,而不看己之所不能,只谈己之所效,不讲己之所误的思想,助长了“一把药一根针,一枕三指平天下”自我为大的小农意识。
回答|如果你不怀疑经方的话,如果你方证能对应的话,你自己是可以回答自己的。
深有同感!
但是如今普天之下的中医连疗效都不能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谈提高,不是有点“大跃进”吗!
贫穷落后的非洲国家是很难培养出顶尖的高科技人才的![s:108]
学术至上,理直气壮; 自成一家,笑骂由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58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58
发表于 2008-7-25 20: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时候中医界能出一个或几个像袁隆平一样伟大贡献的人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2

主题

4479

积分

7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城里娃脑决定悬壶济世

Rank: 5Rank: 5

积分
4479
发表于 2008-7-26 21: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病之治,当发汗解表。过去以麻黄汤、桂枝汤为其主方,但是以热治热,犹抱薪救火。通过多年实践,以葛根合麻杏石甘汤为主方,命名为“葛根麻黄汤”,方中葛根辛凉以散太阳之热,麻黄辛温以驱太阳之实,合余药可宣泄表部之实热。

刘老此论岂不是明明白白的印证了刘完素的理论,刘完素就是辛凉辛平以解表!呵呵!真是越来越迷惑了!是中国人南北体质的差异还是所治之人因地域和生活习性而有所偏异!

呵呵!真是一人有一人的伤寒哪! [s:134]
学术至上,理直气壮; 自成一家,笑骂由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发表于 2008-7-28 23:27: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是概念的界定。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2

主题

4479

积分

7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城里娃脑决定悬壶济世

Rank: 5Rank: 5

积分
4479
发表于 2008-7-29 16:5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1楼马文辉于2008-07-28 23:27发表的  :
主要是概念的界定。
马文辉先生可否详言之!
学术至上,理直气壮; 自成一家,笑骂由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发表于 2008-7-29 18: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把太阳病定义为太阳经病*或表证*或表阳证。所属方证肯定是不同的。 [s:114]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2

主题

4479

积分

7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城里娃脑决定悬壶济世

Rank: 5Rank: 5

积分
4479
发表于 2008-7-30 16:3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3楼马文辉于2008-07-29 18:09发表的  :
把太阳病定义为太阳经病*或表证*或表阳证。所属方证肯定是不同的。 [s:114]
呵呵!原来如此啊!
学术至上,理直气壮; 自成一家,笑骂由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发表于 2008-7-30 19: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亭台赞
1988年6月刘老赠弟子马文辉"亭台"诗云:一望大海渺无涯,敢驾轻舟探由来.乘风破浪飞也去,方知彼岸有亭台.步刘老"亭台"诗韵,贺山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批准三部六病研究室成立并任命马文辉为主任:
三部六病术无涯,弟子精修探由来.天堂大师常来去,授业学府赞亭台.
                                             胡安荣      戊子岁仲夏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发表于 2008-7-30 21: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08-7-30 22: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贺.马老师到太原您请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发表于 2008-7-30 23:2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到太原玩儿 [s:110]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2

主题

4479

积分

7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城里娃脑决定悬壶济世

Rank: 5Rank: 5

积分
4479
发表于 2008-7-31 09: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8楼马文辉于2008-07-30 23:24发表的  :
欢迎到太原玩儿 [s:110]
太原哪啊!我有机会定要拜访一下!
学术至上,理直气壮; 自成一家,笑骂由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发表于 2008-7-31 16: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光临! [s:113]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8-8-30 17: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部六病精义等大作三本,在四年前曾经认真拜读过,对这于这种分类方法,确实感觉耳目一新。

不过先生要说“独辟“三部六病”学说”,却也不可,读汉方医学,曾见山元章平也有类似论述。

于初时,对三部六病十分喜爱,学习伤寒总以其思考问题。不过现在所想,仅仅这种思路还是可以借签的。

向刘老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08-9-20 03: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强!

我太残忍了,居然吃了~~~~~~呜呜。。。前几天在传奇世界私服武汉出差,见到了传说中的醉虾!!!兴奋至极,但不敢下口,经同事几经演示加诱惑,最终吃了下去,感觉~!~~~!~~~确实味道鲜传世私服美至极!!!便拍照为念!!!回复:搞什么啊。这种事情也放上来说.还以为你吃大便了。坚持不匿名
我是女滴,我要发我刚照的照片,艺术照
魔域私服,不喜无入!回复:如果你足够自信,我想贬低你一下--女孩子天生才丽质,打扮水平不高的话要及时补课
如果你并不自信,我想鼓励你一下
传奇私服--天生一个仙人洞,肯定有人探头来。
女友要在MIMI上刻字!我该怎么办?我女友说刻字有个性,还让我提议刻什么字好。我巨寒!大家给点意见!回复1:左边:高脂,右边:无糖
回复2:奇尺大乳
幸福生活 回复3:"团团"和"圆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2 18:22 , Processed in 0.209377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