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5236|回复: 21

[其他] 经典皆为后人传世

[复制链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9-3-18 08: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李国栋 于 2019-3-19 07:10 编辑

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经典之作都是后人传世,而非作者亲传。如四大经典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皆不是由作者亲自传书,而是由后人整理流传,且版本几多。
中医经典也是如此。如《伤寒论》不是由仲景传世,而是由叔和传书。《黄帝内经》不是由作者题书,而是假借黄帝之名传世。为什么是这样呢?其缘由之一,恐为作者看透人性使然。假如《伤寒论》是仲景亲身传书,《黄帝内经》是作者实名题书,恐怕书未出世,就会惨遭不测。假如没有相当权威,何以在当代立说呢。
刘绍武先生创立“三部六病”学说,却不亲自作书,而是由弟子整理,可见先生的睿智。其实“三部六病”并不是刘绍武先生的发明,而是出自《伤寒论》本身,刘老只不过是对经典的根本含义加以解说而已。例如《伤寒论》从头至尾都是论“六病”,而后人却传作“六经”。类似这样的传统认识根深蒂固,即便你的论点出自经典,有原文为证,也不免会被攻击谩骂。这就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嫉贤妒能,乃人之本性。

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把汉代的读书人,巫祝(汉代巫祝还是一种官职)群体,各门派医家,批评了一圈。试想,假如作者在当时亲传其书,会遭到什么样子的围攻?看看现代论坛上,仅仅因为学术观点不同,就屡屡被谩骂,这是现代人的人性吗?古今人性是一样的。张仲景批评的汉代现象,在现代还不是一样吗?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请不要说《伤寒论》自序是假的。凡不合自己口味的,就说成是假的,是后人加的。没有证据的话,还是不说为好。







上一篇:【轉載】 且谈武汉警方给予医生李某的“训诫”
下一篇:伤寒论的实质精髓探讨及其与经验方的区别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9-3-18 09:39:40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当然是张仲景传世的,但因汉末乱世而散乱,王叔和只不过做了收集整理的工作。《伤寒论》本无书名,较早的书名也不是《伤寒论》,而是《张仲景方》。

《黄帝内经》之所以没有作者实名题书,是因为它本身就是许多学说的杂糅汇集本,没有统一的作者,甚至其中每一派学说也没有特定的作者,《内经》的编辑者就像《故事会》的编辑一样,并不清楚民间故事的作者是谁。

睿智之人多无意于著书,这或许有统计学上的证据,但这个说法即使成立,也不能推论出述而不作之人都是睿智的。我对刘绍武先生并无不敬,只是就李老师之逻辑而言。


点评

是的  发表于 2019-3-18 11:23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9-3-18 10: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aozheng 于 2019-3-18 11:22 编辑

    感谢太医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9-3-18 14: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因汉末乱世而散乱”,也只是猜测,并没有谁亲见。据说《伤寒论》十易其稿,假如散乱,怎么到王叔和手里不乱呢?有学者说,厥阴篇是王叔和整理的最乱的一篇。鄙人却认为,厥阴篇是条理分明的一篇。例如:“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假如不是在厥阴篇,就不可能见到“呕而发热”,就是小柴胡汤主之。如太阳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太阳篇有“伤寒五六日”的前提条件。厥阴篇的前提条件就是发病在厥阴时辰上,否则,不可能见到呕而发热,就是小柴胡汤主之。
《黄帝内经》也不是《故事会》。故事会是搜集的零散的故事,不是系统的学说。《黄帝内经》是中医学说的阴阳大论。假借黄帝之名,以求世代相传。
至于先生说:“睿智之人多无意于著书……也不能推论出述而不作之人都是睿智的。”这话可是有点什么了啊。你懂得。好比说:“多谋者寡言。”有人却反驳:“寡言者未必多谋。”“多谋者寡言”的意思,好像不是“寡言者多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931

积分

1047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病无定病,治无定法,

Rank: 3Rank: 3

积分
931
QQ
发表于 2019-3-18 17: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9-3-18 18: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王叔和。感谢林亿等人。也要感谢宋﹒嘉祐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9-3-18 21: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经典皆为后人传世

李国栋 发表于 2019-3-18 14:09
《伤寒论》“因汉末乱世而散乱”,也只是猜测,并没有谁亲见。据说《伤寒论》十易其稿,假如散乱,怎么到王 ...

到王叔和手里不乱,并不是到他手时就已经不乱,是经他有意识地整理后才不乱,若非如此,我们也不会说他功劳大了。您说“乱”只是猜测,有道理,我们无法排除其它故事的可能——比如张仲景的后代把原书藏得好好的,直到亲手交给王叔和,而王叔和又隐瞒了此事,假装是自己千辛万苦弄出来的成果——但恐怕我们都得承认没有比这更合理的猜测了,毕竟今天无人可以亲见当时的情况。

现存的本子全是源于王叔和的,我们没见到比他更早的伤寒论本子,所以也就不知道王叔和多大程度上还原了张仲景将伤寒论传世时的面貌,只能说,完全维持原貌的可能性基本没有,因此遇到说不通的地方不应该勉强去说通,不要刻意寻找微言大义或草蛇灰线,存疑为好。

《黄帝内经》并非统一的学说,而是存在多种学说,或者说多种派别,这个不是我自己说的,您可以去求证一下。

您的比方搞错了,我的反驳之辞确实相当于“寡言者未必多谋”,但我反驳的对象,也就是您的观点,并不相当于“多谋者寡言”,而恰恰相当于“寡言者多谋”。您再复盘一下即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9-3-18 23:36: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经典皆为后人传世

coorus 发表于 2019-3-18 21:53
到王叔和手里不乱,并不是到他手时就已经不乱,是经他有意识地整理后才不乱,若非如此,我们也不会说他功 ...

您说的对,谢谢您纠错。刘老睿不睿智,鄙人确实不应该在这里说,是我的错。任何人的观点,都是出于他个人的经验,包括直接的经验或间接的经验。有同感者,则被接纳。无同感者,则被摈弃。这很正常,没必要强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9-3-19 06:4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把汉代的读书人,巫祝(汉代巫祝还是一种官职)群体,各门派医生,批评了一圈。试想,假如作者在当时亲传其书,会遭到什么样子的围攻?看看现代论坛上,仅仅因为学术观点不同,就屡屡被谩骂,这是现代人的人性吗?古今人性是一样的。张仲景批评的汉代现象,在现代还不是一样吗?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请不要说《伤寒论》自序是假的。凡不合自己口味的,就说成是假的,是后人加的。没有证据的话,还是不说为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9-3-19 10: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先生在说什么呀,我琢磨的半天没理清,在猜?在延伸?真没搞懂。睿智是怎么就连接到先人和近人生前个人不出书上,理不通呀。猜不能当依据使用。我也猜《伤寒论》就是张仲景刊出的,竹简时代一部书出个几十卷就是了不起的工程。汉代多事之秋,到晋能落多少完整。太医整理很正常事。到了你这就成睿智。
    说到汉代巫祝官职,也可以了解一下张长沙官居何位。一个年俸千石实权官宦群体会怕一群年俸百石的巫祝,有这样的官僚机构?当然若是某某领导秘书各位是要买账的。不要说这是假的,可以去查,汉代官职表,再看看汉代巫祝官职有多大权力,太守权力有多大,读书人有多大能耐。
    真有点扯远了,老先生历史不及格{:1_12:}“没证据的话,还是不说为好”{:1_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9-3-19 11: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经典皆为后人传世

李国栋 发表于 2019-3-19 06:44
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把汉代的读书人,巫祝(汉代巫祝还是一种官职)群体,各门派医生,批评了一圈。 ...

中国古人写书在序言中感慨时事、人性是很普遍的现象,哪怕那只是一本讲风华雪月的书,也习惯如此,只要不反皇帝,并没有讳言避害的情况,反而可以以此邀名。更何况张仲景的生卒年代基本与曹操重合,那是个士族中人讲求个性、清高、风度的时代,张仲景的序言真不算出格,已经可以说是出奇地老实厚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9-3-19 11: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拿曹雪芹生前不出书做铺垫,此链接睿智是不靠谱的,稍有红学常识都知道曹家被炒遣回京郊吃饭都成问题幸有爱新觉罗.敦敏.敦诚两兄弟资助才得以生存,为答谢两兄弟,曹雪芹写文相送。就他那处境出书还是吃饭有关与睿智没有一点联系。
       拿《本草纲目》说没有任何得罪他人的痕迹吧。李时珍没有生前出书其睿智表现在哪里。为什么生前不出书,整理量太大太费时,生前忙着收集资料,齐了,人也老了。交后人整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9-3-19 17: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汉已经推广使用蔡侯纸了。鉴于太守的地位,张仲景不会用不上纸。而《伤寒论》自序曰:“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见张仲景是写在竹简上。假如《伤寒论》是张仲景刊出的,他老人家不会放着纸不用,却刻字在竹简上刊出。
关键是,你影响了人家了。比如“三部六病”,你立新说不打紧,可你说《伤寒论》不是“六经”辨证,而是“六病”辨证,那不就惹了一大批医家吗?人家都说是“六经”辨证,你自己站在了一大批医家的对立面,不遭嫉恨那才怪了。人家可不管你有什么论据,你那论据不作数,不是强解,就是错解。《三部六病》1979年初版和1985再版,都是在内部交流,还遭非议呢。
张仲景批了一大圈子人,还不算出格?那发个学术观点,还会招来骂声。那些骂人的,逮住谁都骂。扁鹊也仅仅因为医术比太医高,就遭太医嫉妒,被刺杀了。
张仲景作一个太守,能量大不过皇帝吧,皇帝还有遭刺杀的。
三部六病学说既然已经公开推出,那就不怕质疑。质疑是好事,质疑的过程也是提高的过程。
以上尽是胡言乱语,说胡话呢,看官不必当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9-3-20 11: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的历史考核真不及格,看到蔡伦纸皇家推广就以为普及了,能不能多看点资料以证其说。张仲景放着纸不用很正常呀。再提请注意的是汉代简不仅可以刻也可以书写。到西安或甘肃博物馆看看就能解释汉代为什么有蔡侯纸而不能用于官家正式行文诏书了。一句话,成本太高,质量太差。直到东晋末恒玄发布诏书“以纸代简”才标志纸张得以规模使用,但还是很贵,产量很低,“洛阳纸贵”《三都赋》能用多少纸,千人抄就长了行情,百年过去了,纸还是稀缺物。汉代有字纸至今很少留存,而简牍几乎占据所有文字记载。
       至于说到《三部六病》一个医学流派,没什么可贬的,起码是一种认识,温病学派,金元四家等太多学派分支骂的人多了,不必在乎。问题是在发展推广自己的见识时不要贬低其它流派的认知。“六经”“六病”只是一代号,猫猫咪咪怎么叫无妨,非要较真不吵架才怪呢。我既不管它叫六病也不管它叫六经,看作病势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独立又交叉,有轻有重有危有缓就够了,多了我也没时间去深究。
       先生举例真的不恰当,没有可比性。流派之争如此计较还不气死呀。{:1_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9-3-20 20: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洛阳纸贵,我国古代成语,原指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至一时求多于供,货缺而贵。”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品的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用树皮、破鱼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这种纸很便宜,质量高,原料又很容易找到,所以逐渐被普遍使用。至东晋末期,纸的使用已经完全普及。”
“从公元105年东汉蔡伦发明纸张,到公元404年东晋桓玄以诏令的形式肯定纸张,沿袭上千年的简牍书写材料被纸张所代替。在这以纸代简的300年间,书信和书籍最先使用纸张,其完成时间在东汉末年。官文书以纸代简要迟缓一些,至东晋才告完成。”
“以纸代简”,是对官文书以纸代简的诏书。西晋通行纸诏考:“在简帛时代,诏书用简牍书写,自蔡伦发明纸以后,出现以纸代简的革新过程,降至三国,始用纸诏;至西晋,纸诏通行,仅在小范围内仍用简牍。”

是“六经”,还是“六病”?是对《伤寒论》的研讨,并不是要贬低哪派。“六经”是经络,是《黄帝内经》用针灸治病的方式方法。“六病”是病位,是《伤寒论》用方药治病的方式方法。澄清《伤寒论》“六病”,并不是贬低《黄帝内经》“六经”。这是两个操作系统,或许有相互兼容之处,但的确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诊断系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9-3-20 20: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aozheng 于 2019-3-20 21:38 编辑

{:1_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9-3-20 21: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aozheng 于 2019-3-20 21:37 编辑

不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9-3-20 23: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经典皆为后人传世


不管怎么说,我只有两个字:感谢!四个字:真心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1045

积分

1836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45
发表于 2019-3-25 13: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典的医书应该都属于学派历代的著作,在派系内部流传,一般不会公开发行的。这在扁鹊仓公列传中就反映出来了,汉代有不少公开发行的医书,那些多是一些民间验方之类的东西。近代还是如此,一些江南医学世家从不公开出医书,直到解放后私人诊所消失了有些才公开出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1045

积分

1836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45
发表于 2019-3-25 13: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国家收集书籍,也有些医家后人献书于政府的,但正本还是还回主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9-3-25 15:5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厥阴病篇条文井然有序,其寒热虚实生死对比的条文,与发病时辰密切相关。
如366条:“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其面戴阳,是面戴阳气温和(面少赤)之面色,这是阳气胜,阴邪退,其病欲愈的征象,所以必郁冒汗出而解。其面戴阳是上实(郁冒),下利清谷是下虚。汗出则上实(郁冒)得解,津液得下,则下虚得实,下利清谷得止,其病得愈。
少阴病篇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是里虚寒甚。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是阴盛于内,格阳于外。需要注意的是:阴盛的表现是“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阴盛格阳的表现是“里寒外热,身反不恶寒,其人脉色赤”。面色赤不是戴阳。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面色赤,都不是阳气温和之面色。所以说,面色赤不是戴阳。后人把“面色赤”说成是戴阳,违背了经义。其面戴阳的表现是:脉沉而迟(不是脉微欲绝),面少赤(不是面色赤),身有微热(不是身热),病人手足微厥(不是手足厥逆)。
为什么“其面戴阳”,不是在少阴病篇呢?因为少阴病,阳气深藏,不具备其面戴阳的条件,所以少阴病,没有手足微厥。厥阴病,阳气始升,具备其面戴阳的条件,所以厥阴病有手足微厥,其面戴阳(面少赤)。
厥阴病篇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与太阳病篇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有什么不同呢?
太阳病,发病五六日,是行其表部经界将尽之期。也就是或将愈,或将再经之期,此时呕而发热,则为柴胡汤证具。
厥阴病,为阳气始升之时,此时呕而发热,也是柴胡汤证具,所以小柴胡汤主之。

总之,后人所说,“厥阴篇最乱,是王叔和把散乱的不好归纳的条文,都编排到了厥阴篇”,后人的这个说法,不仅缺乏依据,而且把厥阴病的一般规律,一概忽视了。“厥热胜复”是厥阴病之一般规律;“呕而发热”是厥阴病柴胡汤证之一般规律;“干呕吐涎沫,头痛”是厥阴病吴茱萸汤证之一般规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01:48 , Processed in 0.082913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