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117|回复: 25

[其他] 少腹硬满不是太阳证

[复制链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9-2-16 07: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124条曰:“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124条之表证仍在,脉微而沉,是以太阳病随着六七日行其经尽,表热入里了,即“瘀热在里故也”。瘀热在里的表现是“脉微而沉,其人发狂,少腹硬满”。太阳病证法当脉浮,为什么变为脉微而沉了呢?这是因为太阳病六七日,是太阳行其经尽之期,以太阳随着行其经尽,瘀热在里了,所以脉微而沉,即便表证仍在,也不可解表,法当攻里。脉微而沉,少腹硬满,可不是太阳里证,而是阳明证,所以抵当汤主之。阳明证是胃家实,《伤寒论》所谓“胃”,包括了胃脘、小肠和大肠。如经曰:“胃中有燥屎。”就是大肠中有燥屎。少腹硬满,小便自利,也是胃家里实。小便自利是里热迫使津液从小便出。太阳病证不会小便自利,因为太阳病证是人体气机向外抗邪,是调动全身津液向表部运行,法当脉浮。所以,脉微而沉,少腹硬满,小便自利者,不是太阳实,而是阳明实。阳明实证是人体调动全身津液向里部运行,法当脉沉实。124条脉沉微,是瘀血在里,故抵当汤主之。
阳明胃家实,可有食实,水实,血实。阳明食实者,可与大承气汤;阳明水实者,可与大陷胸汤;阳明血实者,可与抵当汤。




上一篇:“六病”不是“十二病”
下一篇:中医必须走下神坛

4

主题

822

积分

1543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22
发表于 2019-2-16 08: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下血乃愈”,临床上患者服药后是小便下血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9-2-16 15: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大便下血,不是小便下血。因为“少腹硬满,小便自利”是大便不通顺,不是小便不通顺。假如是小便不通顺,法当小便不利。原文也有佐证,如237条:“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257条:“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22

积分

1543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22
发表于 2019-2-16 21: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心宁2019 于 2019-2-16 21:23 编辑

谢谢。

讨论此例亦较有意义,106、124、237、257四条医家常以太阳蓄血和阳明蓄血而别之,因其虽治方相同但证却异故而分别之,至于下血问题盖阳明蓄血是从大便出,而太阳蓄血亦可见前阴出血的亦或前后阴同时下血,何以如此呢?盖其病位稍有不同吧,太阳蓄血盖是膀胱与肠之间的腔隙间蓄血(白文所言之少腹),既非在膀胱亦非在肠,而阳明蓄血是胃肠蓄血,故而下血略有差异。

从此意义上来说将124条看成是阳明实证就未必确切了,从病位的角度说其不完全在阳明胃,当然亦非医家所言的太阳腑证。

另外阳证表里同病法当先表后里,106条是证,而此条未依此定法,盖因邪已陷里而里证危急之变易之法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9-2-16 23: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热结膀胱”就是“少腹急结”。少腹急结,表现为少腹硬、小便数。如《金匮要略》曰:“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小便自利,是小便次数多;大便自利,是大便次数多。如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大便自利,是大便次数多而且稀。
106条之热结膀胱,就是少腹急结,也就是少腹硬,小便数。“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是说太阳病证不解者,不可攻之。“外解已”,是太阳病证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是说无太阳证了,只有少腹急结了,乃可攻之。“少腹急结”不是太阳证。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124条之“以太阳随经”,是说以太阳病六七日,随着行太阳经尽,表热入里了,表现为“脉微而沉,其人发狂,少腹硬,小便自利”。表证仍在,抵当汤主之,是因为脉微而沉;假如脉浮,表证仍在,尚未可攻。“少腹硬满,小便自利”,不是太阳证。

125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抵当汤主之,是因为脉沉结,脉沉为邪气入里。脉沉,少腹硬,小便自利,不是太阳证的表现,而是阳明证的表现。

太阳没有少腹硬,小便数的膀胱蓄血证,膀胱是指下焦。热结膀胱之少腹硬,小便数者为阳明证。如《金匮要略曰》:“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燥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

257条“虽脉浮数者,可下之”,是因为“无表证”。无表证,是以“发热七八日”,太阳证已罢,热势向里进,病机向里,所以可下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67

积分

77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67
QQ
发表于 2019-2-17 07:01:22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先有定见,后招论据。经文我就不引了。如果想用狭义的太阳病概念,那就是提纲规定的病是太阳病。那六经提纲的狭义范围都适用。那抵当汤或者说下焦蓄血也不是阳明病。就是杂病伏邪受激。
如果是广义的六经病,那么,太阳痉脉就沉的,太阳中暍和温病就不恶寒,大青龙就烦躁。阳明病也用麻桂。
疾病谱是连续的,不是割裂的,是有交叉部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22

积分

1543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22
发表于 2019-2-17 07:45:41 | 显示全部楼层
狂生所言极是。

三部六病将106条的桃核承气汤证归入里部合病,认为是阳明厥阴合病,而将124条的抵挡汤证归入里部合证,认为是阳明厥阴合证,不知所云。

李先生讲的不少,多讲不到点上,书读的不少,多一知半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9-2-17 09:3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先有定见之“六经病”“热结膀胱为太阳蓄血”等论点,与经文昭然之论据“六病”“热结膀胱无太阳证”等明显相悖。
太阳痉病脉沉,不是太阳证。太阳中暍脉弦细芤迟,也不是太阳证。太阳温病发热而渴不恶寒,也不是太阳证。狭义的太阳病,是太阳证;广义的太阳病,是在太阳时辰上得病。在太阳时辰上得病,不仅会得太阳中风,太阳伤寒,也会得太阳痉病,太阳温病,太阳中暍,太阳湿痹等病。假如“六病”与得病时辰无关,那么“卯辰”既是厥阴时辰,又是少阳时辰,抛开得病时辰,两者就无法区分了。

疾病有交叉部分的,是合病或并病。例如:大青龙汤病证是太阳与少阳合病;麻黄细辛附子汤病证是太阳与少阴合病;171条“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是太阳少阳并病。

不论是定见或是质疑,都需要有论据。而《伤寒论》原文之论据,比任何论据都更可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9-2-17 09: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宁先生多讲到点上,书读的也多,且多全知全解,就是缺乏论据。学术批评,重点当是论据,而不是缺乏论据的论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22

积分

1543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22
发表于 2019-2-17 10: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合病者同时发病也,那么你所言的太阳少阳合病是太阳时发病还是少阳时发病啊?

其二,你们所讲的这个发病时是问诊而知吗?还是医者的判定?《伤寒论》是临床医学,“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本身就是诊疗过程的一部分,得反着读,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病之为太阳,这里有太阳时辰的事吗?即使有亦非具有临床意义的,也是属于解释系统。刘氏后学不过是画蛇添足罢了。

六个时辰,每个时辰都可以发六病,这大概是刘氏后学的意思,六六三十六,就是三十六病了,太阳时辰可以发生太阳病,而其他五个时辰也可以发生太阳病,又言太阳时辰不但可以发生太阳病而且是六病皆可发,是这个意思吧,而且《伤寒论》是按时辰分类而非六病分类,是这样吗。这是张仲景先生的意思吗?重证据的李先生会说是啊,我有证据啊,六欲解时吗!

不难理解这又进入到了解释系统,依刘氏后学的理解是这样的,不过如此。对于三部六病学说,我的评价已是留有余地,很是客观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2205

积分

522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05
发表于 2019-2-17 11: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ongtao 于 2019-2-17 12:06 编辑

{:1_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67

积分

77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67
QQ
发表于 2019-2-17 12:24:41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医为五慎之学,学问思辨行谓之五慎。楼主学问惊人,深感佩服。反躬自省,吾辈仍当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9-2-17 13:3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国栋 于 2019-2-17 13:39 编辑

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病一日,太阳受之。太阳受之的典型表现是第1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若静者之“静”,是静止不变的意思,即脉浮之太阳证不变,为不传;假如有变,出现“颇欲吐,躁烦,脉数急”,为传也。这就是说,伤寒一日,也会出现阳明、少阳证之传变。
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这是说,伤寒二三日,只要阳明、少阳证不出现,就是没有传变。那么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太阳中风出现了不汗出而烦躁的变化,就是有传变了。太阳证有烦无躁,本太阳病,出现躁烦,就是太阳向里传了。大青龙汤病证之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属太阳,烦躁属少阳。所以大青龙汤方有石膏清少阳。

合病和合证不同。某病,是在某时辰上得病或在某时辰上病情明显。合病,是在相合的时辰上病情明显。如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这是在少阴时辰上得阳明证。《金匮要略》:“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燥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这是在阳明时辰上病情明显的阳明证,表现为日晡时再倍发热、烦躁,至夜即症状缓解。256条:“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阳明病之胃家实者无下利。阳明少阳合病之胃家实者必下利。脉滑而数者为其脉不负,即在阳明时辰上发热,至夜即缓解,到少阳时辰上又发热且下利,此为有宿食,当下之。

医者问病人何时得病,是问诊的基本程序。即便医者不问,病家也多会自述,或半夜发烧,或黎明发烧,或上午发烧,或下午发烧,或傍晚发烧。你否认六病与发病时辰有关,那请你解释如何区别“厥阴卯辰”和“少阳卯辰”?
“太阳之为病”,就是太阳证。“太阳之为病”与“太阳病”含义不同。“太阳之为病”就是“太阳受之”,其典型表现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而“太阳病”不一定是“太阳受之”

“六病”,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证”,是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无论哪个时辰上发病,也只有“六证”,怎会像你说的“三十六病”?所谓三十六病,不仅是画蛇添足,可谓画蛇添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9-2-17 13:47: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少腹硬满不是太阳证

辽东狂生 发表于 2019-2-17 12:24
医为五慎之学,学问思辨行谓之五慎。楼主学问惊人,深感佩服。反躬自省,吾辈仍当努力。
...

先生太客气了!欢迎先生多加批评和质疑,有批评和质疑就有反思,有反思就有进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67

积分

77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67
QQ
发表于 2019-2-17 14:11:04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不可。我觉得我无法和楼主交流。我这种医匠,每天都是学问思辨行倒着来,行不足,才辨才思,学问虽有,但是根本没有定见。比如少腹硬满,不用大黄能治,但是不用桃仁之类效果如何呢?如此种种,早就离楼主十万八千里,交流不了。我连少腹硬满都可用何药,太阳病都有何种都不知道,心中不明,更不敢乱言。我只是觉得反例不少,却没法列出。望不要见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22

积分

1543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22
发表于 2019-2-17 14: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是说六病之中各有六证罢了,如此六病的概念就没什么意义了。

这也是三部六病学说的一大特点,给不熟悉该学说的人带来的麻烦,因为彼此讲的不是一个事情,所以刘氏后学很难让人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9-2-17 14: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狂生先生原来是反话正说。没关系,愚不敏,早已习惯,见怪不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67

积分

77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67
QQ
发表于 2019-2-17 15:14:22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说的是真的,你搞医学,不是数学物理化学这样的基础学科。生物性特质本身就是个体化的。看了你几篇帖子。思维方式还是搞基础的思维。学问再好,也没用。随着岁月更迭,你没了,这些思维也就湮灭了。现在能被流传下来的,都是名医留下的,高名气高流传附加值,使其长久。把两例叶天士治错的病人治好的某医生,在别人书里,就留下了个某字而已。如此而已。所以,我根本也没觉得自己对或者错,能治病,能把这一生过完就好。如果死前搞明白最好,搞不明白也无所谓。毕竟古来也没人能全知全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67

积分

77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67
QQ
发表于 2019-2-17 15:17:59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我说你学问好,是真的。当然,我也没太多时间精力去搞学问。我真的也很讨厌这种重行,倒过来做学问的方式。不过我也没太好的解决办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22

积分

1543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22
发表于 2019-2-17 19: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之各家学说皆言六经,故六经的实质就成了各家不能回避的问题。

三六学说将六病理解为六时,太阳病不过是巳未时间发生的疾病,当然这个时段什么病都可以发,于是搞了个六证,这些理论假说与六经实质是什么关系呢?就是说要回答为什么巳未时段是太阳时而非称少阳时亦或阳明时?这与我之前提出的问题是同一个问题,为什么“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命为太阳病而非称其为少阳病亦或阳明病,脏腑经络亦然提问,为什么这一段经络、那一个脏腑命之为太阳而非少阳亦或阳明?只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才能明白脏腑、经络、气化,胡刘学说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也是我不赞同胡希恕先生说六经之名可废说法的原因。

我读的书少不知是否前人明示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9-2-17 22: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三六学说搞了个“六证”,而是《伤寒论》搞了个“六证”。如经曰:“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经文为什么不是说阳明、少阳病不见者,为不传也?而是说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经文为什么不是说无少阴病者,大青龙汤法之?而是说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经文为什么不是说太阳病初得时?不是说太阳病不罢者?而是说太阳初得病时,太阳病证不罢者。“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经文为什么不是说虽有阳明病,不可攻之?而是说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经文为什么不是说虽有阳明病,不可攻之?而是说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经文为什么不是说阳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而是说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这些以“证”决定治法,而不是以“病”决定治法的经文,都是巧合吗?

《黄帝内经》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喝。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伤寒论》之阳明病证为胃家实。《黄帝内经》之阳明经络病,为目疼鼻干不得卧。《伤寒论》之少阳病证不可汗下。《黄帝内经》之三阳经络病,皆可汗;三阴经络病,皆可泄。如此可见,《伤寒论》之“六病”,与《黄帝内经》之“六经”,不是一个概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22

积分

1543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22
发表于 2019-2-18 09: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六学说若只言六证又有谁会不懂呢,问题是你们讲的是六时六证,太阳病时少阳证、太阳病时厥阴证,这样讲又有几人晓得你们在讲什么啊?六证当然是伤寒论之六证,六时却非伤寒论之六时。

我们可以再做个假设,你把你上述的例子中的“证”字都改成“病”字再去读读看看是什么效果,《伤寒论》早期的书名盖为《辨伤寒》,辨什么呢,每篇的篇题已经告诉我们了,辨脉证,故行文中用“证”字是自然的事情。

我的提问,你写了那么多还是没有答案,所以我说你讲不在点上,我把问题再简化些,为什么把巳未之时叫太阳时而不能叫太阴时亦或其他什么时?就是这么个问题,别扯得太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9-2-18 10: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态度就不是讨论的态度,而是排斥异己的态度。真要讨论,那你先说说何谓“厥阴卯辰”,何谓“少阳卯辰”?这是我第三次提这个问题了。你说的全在你自己的点上,别人说的只要不在你的点上,那就是瞎扯,还说什么“为什么把巳未之时叫太阳时……”,还要争吵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22

积分

1543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22
发表于 2019-2-18 10: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回你,是因为我不知道你想问什么?
按伤寒论白文六个欲解时,厥阴与少阳重于寅卯而与辰无关,所以我不知道你在问我什么?

你是问它们为什么相重吗?这一点另一派三部六经学说的田合禄说的详细,你可找来读读。

你的心态有变化是因为你把自己定位成师了,我没有觉得我在与你争吵,也没有觉得你在与我争吵,我从不讲事实以外的话,你难道感觉不到你们刘氏后学与人沟通有障碍吗,这个论坛我是个新来的,与任何人都不相识,故就事不就人。不是我要找你麻烦,绝没有这个意思。

我提出的问题不是只提给你的,是借你的这个地儿提出来令大家思考的,因为它很关键,能解决诸多疑难,绝不是想为难你,一点那样的意思也没有,你的心态已决定了你毫无所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2205

积分

522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05
发表于 2019-2-18 13: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少腹硬满不是太阳证

本帖最后由 songtao 于 2019-6-8 20:12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67

积分

77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67
QQ
发表于 2019-2-18 14:32:11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病有很大一部分是太阳小肠病。当然,论明白了,也没意义。因为,我们仍然是执着于名相。这些名词背后的含义和外延,人人认识不同。就像我们说太阳,有可能指的是那个我们都见到的大球。但,你内心马上就会定义它。给出它的定义和外延。我们在太阳内吗?也可以算在内,也可以算在外。太阳到底是啥构成呢?没人能说明白。现代科技仍做不到,光谱分析只是推测。那么,我们就没有尽头。中医目前看,就是这样的困境。那么,物理学没有困境吗?很显然,困境不比中医少。我是没搞清楚的信心。当然,我所谓的搞清楚,可能也和某些某些清楚不同。执着心,分辨心。很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6 00:40 , Processed in 0.092738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