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童子在河边游戏,只会边跑边说:好玩!好玩!
古人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拾古人牙慧。伤寒注我,我注伤寒。
古人注伤寒,犹如夫子曰;今我注伤寒,恰似童子嬉。
广东名医黄仕沛先生著有《亦步亦趋用经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方就是伤寒。此书通过不同侧面展示了黄老的经方理论和临床特色,难得的好书,这也可以说是黄(仕沛)注伤寒。书中说了一句与经方无关的话“觉今是而昨非”,给我也留下深刻印象:凡是勤奋苦学之君,永不自满之人,往往都会“觉今是而昨非”。留下了今“是”,也即留下了今“非”。为再求“是”,必得再学。活到老,学到老。黄老树立了好榜样。
“注伤寒”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经方医看病遣方用药的过程,就是注伤寒的过程。张三将此过程书写下来,就成了张注伤寒;李四写的话,就是李注伤寒。出生于世医家庭的成无己专力钻研《伤寒论》数十年,以《内经》、《难经》理论为依据,对该书原文进行了全面注释,撰成的10卷本《注解伤寒论》是历史上第一部注解《伤寒论》的著作,成氏自幼攻读医学,对理论与临床均有擅长,是伤寒学派的主要代表医家之一。《伤寒论》是奇书,为它作注的人多极了(人人都有好奇心,好奇心是推进人类进步的驱动力)。现代北方的胡希恕先生、刘渡舟先生走成注伤寒的路子,按照《伤寒论》条文逐字逐句地注伤寒;南方的黄煌先生则另辟蹊径,从《伤寒论》方证、药证入手注伤寒。他们的书都因内容丰富,资料详实,说理透彻,实用性强深受大众欢迎。他们都是在川上曰的大家!
网上朋友写的亲历医案、学习体会,只要与《伤寒论》有关,从广义上来讲,就是在注伤寒。至于对错,这个问题很难一概而论。有些疑问可能会永远存在,或者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无解的。《伤寒论》本身就是一部奇书,围绕这奇书的事当然也就奇了。
有人认为六病细分就是表部的太阳病、厥阴病;半表半里的少阳病、少阴病;里部的阳明病和太阴病。
伤寒大家胡希恕先生认为,厥阴病的病位不在表,也不在里,而是半表半里。其病情表现为厥、手足厥冷、手足厥寒、手足厥逆,在八纲辨证中属阴、虚、寒。多数由少阳转阴而来。因此,胡老认为表部的是太阳病、太阴病;半表半里的是少阳病、厥阴病;里部的是阳明病和少阴病。
有异也有同,对于表部的太阳病、半表半里的少阳病、里部的是阳明病和少阴病。大家是达成共识的。但对未能达成共识的部分,就一定是胡对他人非,或胡非他人对。这个结论还是不下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