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损阳论”与临床实际不符,不堪一驳。
桂枝(肉桂)是“以通为用”,以“扩脉通阳”来“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实现温阳功效”的。
因为桂枝(肉桂)可以“活血通脉”,所以实证“阳热郁闭”之人(或之处)在合理配伍下用之,可因血脉的通畅而使多余的阳热散出,而虚证“阳气不足”之人(或之处)用之,可因血脉的通畅而产生更多的阳气,使虚寒的脏腑或者肢体得到温煦。
也就是说,桂枝(肉桂)既可以“通阳(攻阳)散结”,也可以“温阳益气”。冠以一个现代医学的术语:桂枝对人体“阳气的虚实”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引用李老师《治悸二法》帖中的辨题,在此接续回复:
http://www.hhjfsl.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1762&extra=&page=2
每到问题的焦点,您就转移话题。我说桂枝损阳,用于亡阳脉微下利厥逆者,必命悬一线。你就说西方人吃肉桂面包,并没有命悬一线。你用健康人(也可能是阳气强者)吃肉桂面包没有命悬一线,来证明桂枝不损阳,您是不知道这样的论据有问题呢?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凡温补心阳之药,即便作用小一些,也不会用后马上就损心阳。你列举的医案,用桂后病人就由脉紧变为脉细,就是损心阳了。硬是不承认,这样纠缠有意思吗? 凡温补心阳之药,即便作用小一些,也不会用后马上就损心阳。
你列举的医案,用桂后病人就由脉紧变为脉细,就是损心阳了。硬是不承认,这样纠缠有意思吗?
问题的关键恰恰在这里!
对,“病人用桂后病人就由脉紧变为脉细了”,但他们的症状却改善了。
心慌气短胸闷时心阳反而强,心阳被攻弱了症状反而改善(全身,尤其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供血改善),这符合逻辑吗?
一个衰弱的心脏可以满足全身的循环,一个阳强的心脏反而不堪重负,哪有这样的道理?
紧脉是血管收缩引起的,桂枝通阳扩脉之后自然会“松解”,是心阳增强(血液循环因而变得更通畅)病情缓解的征象,而不是心阳被损的反应。
这种“阳强脉反微”的“阳气增损与脉象变化”的现象,可以参考《伤寒论》:“287.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本条阴寒盛阳气衰时脉象紧,阳气恢复阴邪祛除之后脉反暴微而紧去)
不能按西医思维把“心阳”孤立的视为“心脏跳动的强度”(相当于心脏的能耗功率),而应当按中医思维把“心阳”理解为“心脏推动全身的血液循环的功能”(相当于心脏的实际负载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暂称之为“广义的心阳”。
要实现和提高“广义的心阳”,必须有脉管的配合,脉管的紧张度、弹性决定着“全身血液循环的阻力”,决定着“心脏泵血的能量转换率”,决定着“心功能输出的利用率”。
一些有严重疾病的老年人,如果脉见弦硬(脉实、可推知心阳强)是预后不良之兆,而脉虚缓者往往活得更长。
《脉象统类》中有这样的论述:“弦紧数劲为太过,弦紧而细为不及;弦而软病轻,弦而硬病重;轻虚以滑者平,实滑如循长竿者病;劲急如新张弓弦者死。”
一个120斤体重的人,心脏的功率只有1.2-1.5瓦,却可以维持全身的血液循环,而现在人工心脏已经做到接近30瓦,功率大了20几倍,这颗心脏的“心阳”够强了吧,仍然无法满足全身的供血,病人只能躺着。
请问,是“人肉心脏”的“心阳”更强,还是“人工心脏”的“心阳”更强?
“风湿性心脏病”、“心肌劳损”、“心肌梗死”等心功能减弱的疾病,都有大量的用桂枝剂(如[苓桂术甘汤])来治愈的案例。
照李老师的“桂枝(肉桂)损阳论”,这些病的主要病机都应当是“心阳过强”,这符合临床实际吗?
如果脱离中医“宏观、整体、联系、动态”的“辨证思维”,而用西医“微观、局部、独立、静态”的“还原思维”,来理解“心阳”是什么,以及“桂枝损阳攻阳还是温通阳气”,自然会得出与临床实际不符、没有运用价值的论断,反复宣扬这样的理论恐怕容易误导中医学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