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桂枝类方 001. 桂枝汤 太阳表虚证治剂,有发汗退热,养胃滋液,调理虚弱体质的功效。 【组成用法】桂枝15g,芍药15g,生姜15g,生甘草10g,大枣20g。以水7杯(1杯约150-200 ml),煮沸后调文火煮取3杯,分3次温服。药后一两分钟,饮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 服药喝粥后,要卧床用被子温覆取汗。以遍体湿润为度。不可如水淋漓,恐汗出过多,不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风寒。若一服病已愈,不必再服。如不愈,仍可照前法服之。此药必须早午晚连续服用,时间不可拉长。每服一次,必须检查病情有无变化,最要紧的是必须注意口渴与不渴,或喜冷性饮食与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现象,应停服桂枝汤,随证处予其他方药。如病情没有变化,可以继续服用,虽二三剂也可。除此以外,注意避风,饮食方面可吃些有营养的流动性食物。忌食生冷、油腻、酒醋、五辛、臭恶等不易消化或带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方义大意】桂枝、生姜辛温发汗药,二者也有健胃作用,与甘药大枣、甘草配合,益胃而生津液。芍药微寒而敛,既可制桂姜的辛散过度,又配合枣草的化生津液。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治剂,又是安中养液的方药,故其适用于津液不足的太阳病表虚证。大凡津液有所损伤之后仍有表证者,无论有汗无汗均须用桂枝汤。本方与麻黄汤专于发汗解表的作用不同,因有发汗解热,益胃滋液的作用,因而《伤寒论》中称之为解肌,称桂枝汤证为外证,称麻黄汤证为表证,宜注意。 【方药巧记】桂生要甘枣。联想:桂生药甘枣。 【方证要点】头痛,发热,自汗,恶风。 上述症候即为本方主治,但须伴有皮肤湿润,不喜冷性饮食,咽喉不干燥,小便清白,舌嫩淡、苔薄白,脉浮弱旁证方可准确辨为本方证。 【适证加减】气从少腹上冲心,发作欲死,时发时止者,加桂枝10g,名桂枝加桂汤;胸满腹胀、咳喘、痰多者,加厚朴、杏仁各15g,名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阵发性腹痛,时发时止者,加芍药15g,名桂枝加芍药汤;持续性腹痛、拒按便秘、舌苔较厚者,加芍药15g、大黄10g,名桂枝加大黄汤。黄汗浮肿、黄疸、或恶风尤甚者,加黄芪15g,名桂枝加黄芪汤;汗多、心悸、头昏、食欲不振者,加芍姜各5g、加党参或人参15g,名新加汤;项背拘急或下利者,加葛根30g,名桂枝加葛根汤;全身有强直性痉挛自觉症或他觉症者,加栝蒌20g,名栝蒌桂枝汤;无汗、身痒起疹者,加荆芥、防风、白蒺藜各15g,仿桂枝麻黄各半汤。 【适用体质】⑴体瘦:体型消瘦,肌肉不发达,皮肤湿润而比较细腻,腹壁薄而无力,但按之表皮较硬,腹直肌紧张。⑵体能差:不耐体力劳动,不耐疲劳。⑶气上冲:包括鼻鸣、干呕、昏晕、烘热、面红、失眠、多梦、胸腹有气上冲感、脐腹部的搏动感等症状。⑷拘急疼痛:包括头部及四肢肌肉拘急疼痛、胃肠痉挛性的疼痛、腹直肌拘急疼痛等症状。⑸或然证:发热呈阵发性,而非持续性发热不退,可定时发热,也可不定时发热;可一日发热一二次,也可发二三次;或鼻衄,或腹泻,或便秘。⑹舌脉:舌质淡红或暗淡,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舌苔薄白;脉浮、或弱、或缓、或数、或大而无力。⑺易患疾病:伤风感冒、患心功能不全、低血压、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营养不良等疾病。 【适用病症】(1)发热性疾病,无论是感染性发热,还是非感染性发热,或是不明原因的长期发热,也无论是低热还是高热;(2)出汗异常性疾病,如低血糖、心血管疾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3)以心动悸为表现的疾病,如心肌炎、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心悸、阵发性心动过速、心脏瓣膜病、无脉症等;(4)以搔痒、恶风为表现的皮肤病,如顽固性荨麻疹、湿疹、冬季皮肤炎、冻疮、蛇皮癣等;(5)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紫癜、过敏性哮喘等;(6)其他方面,如妊娠呕吐、更年期综合征;小儿厌食症、小儿惊风;病毒性角膜炎、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神经性耳聋;慢性肝炎恢复期、疲劳综合征等。 【注意事项】肥满之人,或发热恶寒无汗者,或发热、烦躁、口渴引饮、舌红、苔干或黄腻者,或小便数、心烦、脚挛急者,当忌用本方。 002.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汤加味方,有强壮安神的功效。 【方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遗精梦交、心悸不安者。 上述证候即是本方主治,但须伴有阴头寒、或子宫冷,易掉头发,不喜冷性饮食,咽喉不干燥,小便清白,舌质嫩红、苔少,脉浮大而无力等旁证方可准确辨为本方证。 【组成用法】桂枝15g,芍药15g,生甘草5g,生姜15g,大枣20g,龙骨15g,牡蛎15g。以水7杯,煮沸后调文火煮取3杯,分3次温服。 【方义大意】本方于桂枝汤中加龙骨、牡蛎而成。龙牡均为强壮性的收敛药,不仅能固精,更重在敛神定志,尤其还有治胸腹动悸的特能。故本方治桂枝汤证见胸腹动悸、烦惊不安而梦交失精者。 【适证加减】失精梦交者,加白薇10g、制附子10g;气喘汗多者,合生脉散、加山萸肉30g。 【适用体质】桂枝汤体质。 【适用疾病】⑴ 性功能障碍性病症,如阳痿、早泄、遗精、阴冷、男子不育、女子梦交、产后血崩、带下;⑵ 汗出异常性病症:自汗、盗汗、半身出汗等;⑶ 神经衰弱性病症,如脱发、癔症、癫痫、精神分裂症、心动过速、心肌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⑷儿科病症,如小儿肺炎、佝偻病、遗尿、小儿睡眠多汗症、夜啼等。 003. 桂枝加附子汤 表阴证治剂,有温阳解外,止汗止痛的作用。 【方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恶寒、汗漏不止,小便难,四肢微急者。 上述诸症即为本方主治,但须伴有微发热或不发热、不喜冷性饮食、舌质淡、脉浮弱等旁证方可准确辨为本方证。 【组成用法】 桂枝15g或肉桂10g,芍药15g,炙甘草15g,生姜15g或干姜10g,大枣20g,制附子10g。以水7杯,煮沸后调文火煮取3杯,分3次温服。 【方义大意】本方于桂枝汤中加附子而成。附子辛温,为一有力的温中、祛寒、逐湿药,尚有振兴代谢机能的作用,无论表里若陷于阴证者,多宜以本药配方治之。故本方治桂枝汤证而现表阴证者。 【适证加减】汗多、心悸者,加龙骨、牡蛎各15g;更年期汗多、关节冷痛者,加当归、仙灵脾、巴戟天各15g、细辛10g;关节肿痛者,加茯苓、白术各15g;心肌梗死,或汗出、胸痛者,加川芎15g、葛根30g、红参10g。 【适用体质】桂枝汤体质。 【适用疾病】⑴多汗肢冷性病症,如老人体虚感冒,阳虚体质的感冒;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等;⑵ 心动悸性病症,如心动过缓、心肌梗死、心肌炎等;⑶ 过敏性病症,如过敏性性鼻炎、哮喘等;⑷ 痹症,如慢性腰腿痛、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退变增生、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注意事项】附子有毒,如果用量大于15g,宜先煎30分钟,以后每增加10g,先煎时间递增15分钟。 004.桂枝去芍药汤 表虚证治剂,有解外而除胸满的功效。 【方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胸满不适而寸脉独浮者。 上述证候即为本方主治,但须伴有不喜冷性饮食,咽喉不干燥,小便清白,舌质淡或暗淡、苔薄白等旁证方可准确辨为本方证。 【组成用法】桂枝15g,生姜15g,生甘草10g,大枣20g。以水7杯,煮沸后调文火煮取3杯,分3次温服。 【方义大意】本方为桂枝汤中去芍药而成。桂枝汤加芍药,治桂枝汤证而腹满痛者,本方去芍药,当治桂枝汤证无腹满痛,且胃气虚而腹不挛急者。《伤寒论》第21条说:“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胡希恕先生说:“脉促,是指寸脉浮,关以下沉之脉,即反映上实下虚之脉”。胸满是气上冲的表现,可知病还表,下后胃虚,不宜用偏凉性的芍药,故用桂枝汤去芍药治之。 【适证加减】恶寒明显、脉细者,加附子10g,名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痰涎壅盛而咳喘者,加皂荚10g,名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有痰饮的惊狂者,加半夏、茯苓、龙骨、牡蛎各15g,名桂枝救逆汤;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加茯苓、白术各15 g,名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适用体质】桂枝汤体质。 【适用疾病】急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多种原因所致之心律不齐等病症。 005. 桂枝附子汤 表阴证治剂,有祛风、利尿、解痹的功效。 【方证要点】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 上述证候即为本方主治,但须伴有恶风寒、不喜冷性饮食、不呕不渴、舌质淡红、苔白,脉浮虚而涩等旁证方可准确辨为本方证。 【组成用法】桂枝20g,制附子20-30g,生姜15g,大枣20g,甘草10g。以水6杯,煮沸后调文火煮取2杯,分3次温服。 【方药巧记】桂妇炒姜枣。联想:桂附草姜枣。 【方义大意】本方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的变方,药味没变,只不过增加了桂枝、附子的用量而已。由于附子擅长除湿痹,桂枝尤善利关节,增此二味用量为治风湿关节痛而设,故更名桂枝附子汤,以示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主治有别。如果患者大便偏干,而小便频数,则津液绝于里,不宜再用发汗方法治疗,应予桂枝附子汤去桂枝、加白术治疗。什么道理呢?水湿在表之证,本宜发汗治疗,但《金匮要略·水气病》载:“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故应去桂枝不用。茯苓、白术等利尿药与附子配伍,不但逐湿解痹,而且能治小便频数,故应加白术。胡希恕先生经验:一般不用桂枝附子汤和去桂加白术汤,而是常以桂枝汤原方加入附子、苍术,用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等多种疾病,若偏于一侧身体疼痛,则加大黄6~9g。 【适证加减】大便偏干,小便频数者,去桂枝、加白术20g,名去桂加白术汤,亦名白术附子汤。 【适用体质】桂枝汤体质。 【适用疾病】⑴ 痹症,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膝关节炎并关节腔积液、颈椎病、慢性腰肌劳损、未梢神经炎、坐骨神经痛;⑵脱疽,如糖尿病性脱疽、动脉硬化症特发性脱疽;⑶ 其他病症,如慢性胃炎、胃下垂、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肾炎、慢性肝炎等。 【注意事项】口苦、喜冷性饮食、脉实大洪等内热证者,忌用本方。附子有毒,宜先煎而后下诸药。 006.甘草附子汤 表阴证治剂,有祛风、利尿、解痹的功效。 【方证要点】关节肿痛,不得屈伸,手不可近。 上述证候即为本方主治,但须伴有大便溏、小便不利、不喜冷性饮食,恶风寒、汗出、舌淡苔白润等旁证方可准确辨为本方证。 【组成用法】甘草10g,制附子20-30g,白术10g,桂枝20g。以水6杯,煮沸后调文火煮取3杯,分3次温服。 【方药巧记】老付述职。联想:甘附术枝。老,指国老,即甘草。 【方义大意】本方即桂枝附子汤去姜枣加白术,无生姜则不治呕,无大枣则缓中力差;但术附同用温中利湿作用强,故用于寒湿痹痛效佳。胡希恕先生说:“临床痹症多长期不愈,往往有血虚血瘀,故须加芍药补血活血,以利于通痹活络,故临床上桂枝汤加茯苓白术附子更为常用。白术(或苍术)、附子合用为治寒湿痹痛的要药,加入适证的解表剂中,用来治疗风湿关节痛,均有捷效,如桂枝加术附汤、葛根加术附汤、越婢加术附汤等皆为常用良方,宜注意”。 【适证加减】痹症长期不愈者,加赤芍15 g。 【适用体质】桂枝汤体质。 【适用疾病】⑴ 痹症,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脊椎骨质增生、慢性腰骶关节炎继发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结核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肥大性腰椎炎、腰椎管狭窄等;⑵其他病症:如脱疽、流感、过敏性鼻炎、痛风、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功能不全、久病自汗等。 【注意事项】本方附子用量较大,意在止痛。附子有毒,务必炮透久煎,且用量上还应参照病人体质强弱而论,并采用递增之法。痹症有喜冷性饮食之热证者,或大便偏干、小便频数者,均当忌用本方。 007.桂枝芍药知母汤 表阴证治剂,多发性关节疼痛病专方,有散寒、消肿、解痹的功效。 【方证要点】下肢关节剧痛,脚肿明显。 上述证候即为本方主治,但须伴有恶风发热、有汗或汗少、身体消瘦、面色暗黄或有浮肿、头眩、短气、干呕等旁证方可准确辨为本方证。 【组成用法】桂枝20g,白芍15g,生甘草10g,麻黄10g,生姜25g,白术25g,知母20g,防风20g,制附子20g。以水7杯,煮沸后调文火煮取2杯,分3次温服。 【方药巧记】桂枝芍药知母汤,老马姜叔疯子尝。联想:桂枝芍药知母,甘麻姜术风子。 【方义大意】本方是由桂枝汤增桂枝、生姜用量、去大枣,加麻黄、防风、白术、附子、知母而成。桂枝、生姜、麻黄、防风辛温解表并治干呕;白术、附子功在利湿祛寒除痹;知母消下肢肿大。故本方治风湿关节痛、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 【适证加减】风湿热关节红肿热痛明显者,加石膏50-100g;下肢肿的脉管炎,合桂枝茯苓丸。 【适用体质】⑴瘦弱:形体多消瘦,精神萎靡,面色暗黄而无光泽;⑵肿痛:关节肿大,疼痛剧烈,甚至头身浮肿;⑶表证:恶风发热、有汗或汗少;⑷气冲饮逆:头昏目黑、短气干呕;⑸易患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肩周炎等。 【适用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型银屑病、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紧张性头痛、肩周炎、慢性椎间盘源性腰腿痛、马尾神经炎、坐骨神经痛、梨状肌综合征、痛风、膝关节滑膜炎、膝关节积液,股骨头坏死、骨质增笔、腱鞘炎等。 【注意事项】实践证明,若方中不用附子,疗效骤减,说明附子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药物。 008.小建中汤 外邪里虚治剂,有解外、温中,强壮、解痉、止痛的功效。 【方证要点】腹痛绵绵、按之舒适,不呕,或心悸心烦。 上述证候即为本方主治,但须伴有不喜冷性饮食,腹部扁平而肌紧张,舌质嫩、苔少等旁证方可准确辨为本方证。 【组成用法】 桂枝15g,芍药30g,生姜15g, 生甘草10g,大枣30g,饴糖30g。以水7杯,煮沸后调文火煮取3杯,将饴糖溶入药液,分3次温服。 【方药巧记】桂生姨捎甘枣。联想:桂生饴芍甘枣。 【方义大意】桂枝加芍药汤原治腹满时痛,再加大量甘温补虚缓急的饴糖,虽仍治腹痛,但已易攻为补,故名之为小建中汤。谓之小者,以其来自于桂枝汤,仍兼解外,与专于温补的大建中汤则比较为小也。本方是治腹痛的常用方。 【适证加减】面色黄,肌肉松弛,浮肿貌者,加黄芪15g,名黄芪建中汤;消瘦憔悴女孩的痛经、小儿肠痉挛以及产后调理,加当归20g,名当归建中汤;出血多者,加生地黄30g、阿胶10g;腹痛剧烈者,加川芎10g。 【适用体质】⑴瘦弱:体形消瘦而不耐疲劳,年轻时皮肤白皙而细腻,中年以后皮肤干枯发黄,头发黄而细软、稀少;⑵腹证:腹部扁平而肌紧张,但按之软而无抵抗感,内无硬物、包块等;⑶纳差:食量小,进食慢,一吃就饱,易饥饿,好甜食;⑷拘急疼痛:头部及四肢肌肉拘急疼痛、胃肠痉挛性的疼痛、腹直肌拘急疼痛等;⑸气上冲:心动悸、脐腹部的搏动感、胸腹有气上冲感、鼻衄等;⑹或然证:手足烦热,梦遗失精,大便干结、甚至如栗状;⑺舌脉:舌质柔嫩,舌苔薄少,脉缓无力。 【适用疾病】⑴痉挛性疼痛的病症,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过敏性结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肠系膜淋巴结核、慢性腹膜炎、过敏怀紫癜、痛经、便秘、慢性肝炎、免疫性肝病、肝硬化;⑵动悸、眩晕性病症,如低血压症、神经衰弱、心律失常、贫血;⑶儿科病症,如小儿尿频及遗尿、小儿头痛、小儿腹痛、婴幼儿营养不良、婴幼儿便秘等。也可用于虚弱儿童改善体质。 【注意事项】对肥满之人,或发热恶寒无汗者,或发热、烦躁、口渴引饮、舌红、苔干或黄腻者,当忌用或慎用。 009.桂枝甘草汤 表虚证治剂,有解肌、定悸的功效。 【方证要点】汗出过多而见心悸、心下悸者。 心悸、心下悸即为本方主治,但须伴有喜用手按、小便正常、喜热怕凉或脉沉迟等旁证方可准确辨为本方证。喜用手按,说明是虚证;小便正常,说明不需要用白术、茯苓等利尿药;喜热怕凉或脉沉迟,说明须用温性药物治疗。 【组成用法】桂枝30g,炙甘草15g。以水3杯,煮沸后调文火煮取1杯,一次顿服。 【方义大意】本方是由桂枝汤去芍药、大枣、生姜,并增加桂枝、甘草用量而成。去芍药大枣则不治腹挛痛,去生姜故不治呕。但二药加重用量,则治气上冲力专。用本方治疗心悸确有良效,但二味用量不大则不效。外证明显时用于解外宜减量。如心悸明显者,桂枝必用24g以上,甘草必跟上,一般两者用量比例是2比1。 【适证加减】身痛而自汗、脉弱者,桂枝15克、甘草10克,加附子、细辛各10g;惊悸、烦躁不安而自汗者,桂枝20g、甘草10g,加龙骨、牡蛎各15g,名桂甘龙牡汤;呕而小便不利、心下悸者,桂枝15g、甘草5g,加茯苓、生姜各15g,名茯苓甘草汤;产后呕逆心烦、大便不难而舌偏红少苔、脉细数无力者,桂枝5g、甘草10g,加竹茹10g、石膏20g、白薇10g、大枣10g,名竹皮大丸方(作汤剂:以水3.5杯,煮取1.5杯,分2次温服)。 【适用体质】⑴瘦弱:体型消瘦,皮肤湿润而比较细腻;发病前多见出汗甚多,津液大量亡失;⑵气上冲:心动悸、胸腹有气上冲感、昏晕、耳聋、多梦、失眠等;⑶或然证:怕风、自汗;⑷舌脉:舌淡苔白,脉沉迟等。 【适用疾病】⑴以心悸、心下悸为主诉的疾病,如肺心病、风心病、冠心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⑵发汗过多所致心悸、耳聋、头晕及失眠者。 【注意事项】本方所主之悸多为一过性,突发性,阵发性,故一般多一次顿服,中病即止。用方之前尽可能做心电图检查,以排除致命性心律失常。喜冷、口苦、脉沉数者,四肢厥逆、小便不利者、有明显停水现象者,均非本方所宜。 010.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苓桂术甘汤) 外邪内饮治剂,治水饮病的专方,有降冲、利水、治眩的功效。 【方证要点】头晕目眩,短气,气上冲胸者。 上述症候即为本方主治,但须伴有小便不利或小便不多、不喜冷性饮食、胃内有水振声、舌体胖大、苔白滑、脉浮弦或沉迟等旁证方可准确辨为本方证。 【组成用法】茯苓20g,桂枝15g或肉桂10g,白术15g,炙甘草10g。以水6杯,煮沸后调文火煮取3杯,分3次温服。 【方义大意】本方为桂枝甘草汤加茯苓、白术而成。苓术功在利尿逐水,加于桂枝甘草汤中,则解外的同时利水,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而里有水饮,见头晕目眩、短气、小便不利者。本方治头晕目眩确有良效,若无气冲之候者则不验。 【适证加减】消瘦、心悸明显,状如奔豚者,加大枣30g;咳逆上气而头昏眼花者,加五味子10g;伴有呕吐者,合小半夏汤。 【适用体质】⑴瘦肿貌:体型消瘦,面色黄,轻度浮肿貌或眼袋明显,多有口渴而不能多饮水,小便少;⑵气冲水逆:心下逆满,胸胁胀满,头晕目眩,身为振振摇;⑶或然证:短气,心悸,咳嗽,吐清水痰涎,恶风发热,腹泻,胃内有振水声等;⑷舌脉:舌质暗淡且胖大有齿痕、苔白滑,脉多浮弦或沉迟。 【适用疾病】⑴以眩晕为主诉的疾病,如耳源性眩晕、高血压性眩晕、神经衰弱性眩晕、低血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⑵以心悸为主诉的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脏神经官能症、心脏瓣膜病、心肌炎等。⑶以胃中有振水声为主诉的疾病,如胃下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胃肠神经官能症等。⑷以胸胁部胀满、咳嗽为主诉的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胸膜炎、心包积液等。⑸其他:如白内障、结膜炎、病毒性角膜炎、视神经萎缩、睾丸鞘膜积液等。 【注意事项】口苦、喜冷性饮食者忌用。浮肿者不宜多用甘草。 01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苓桂枣甘汤) 外邪内饮治剂,治奔豚病的专方,有安神定悸的功效。 【方证要点】脐下悸动,或胸中窒闷不畅、心悸、腹挛痛。 上述证候即为本方主治,但须伴有小便不利、不喜冷性饮食、舌淡胖、苔白滑等旁证方可准确辨为本方证。 【组成用法】茯苓30g,桂枝10g,肉桂10g,大枣30g,炙甘草10g。以水10杯,先煮茯苓,减2杯,纳诸药,煮取汤液3杯,分3次温服。 【方义大意】本方于桂枝甘草汤加茯苓、大枣而成。茯苓利水定悸,大枣治腹挛痛,故本方治脐下悸或痛,而气上冲胸者。胡希恕先生经验:本方不仅能治脐下悸欲作奔豚,即使是奔豚证见心或心下悸者亦能治之,其他如诸饮证,若腹挛急、气上冲而脐下动悸者,用之亦多验。奔豚病发作时还可表现为胃部、腹部的痉挛性剧痛,这种情况下用本方效果依然明显。 【适证加减】呕吐清水、腹中漉漉有声者,加白术15g ;咳逆上气而头昏眼花者,加五味子15g ;咳喘心悸,痰清稀量多起泡沫者,加干姜10g、细辛10g、五味子15g;失眠而心悸者,去大枣加生姜、龙骨、牡蛎各15g,为茯苓甘草汤加龙骨牡蛎。 【适用体质】⑴瘦弱:体型消瘦,肌肉不发达,皮肤湿润而比较细腻,不耐疲劳;⑵气上冲:脐跳、心悸;⑶或然证:呕吐、头晕、腹痛、胃内有振水声;⑷舌脉:舌质多淡红、肿大而有齿痕,苔白滑,脉虚缓。 【适用疾病】⑴动悸、气上冲性病症,如癔症、神经衰弱、失眠、心血管神经官能症、奔豚病等;⑵呕吐、腹痛性病症,如消化不良、胃肠道功能紊乱、胃液分泌过多等;⑶其他:耳源性眩晕、更年期综合征、心源性水肿。 【注意事项】口苦、喜冷性饮食者忌用。仲景原文使用甘澜水煎煮。仲景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012.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苓桂味甘汤) 外邪内饮治剂,有平喘、固脱的功效。 【方证要点】咳喘、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心悸头昏者。 上述证候即为本方主治,但须伴有面色潮红、手足厥冷、小便难、不喜冷性饮食、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弱等旁证方可准确辨为本方证。 【组成用法】茯苓20g,桂枝20g,五味子10g,炙甘草10g。以水8杯,煮沸后调文火煮取3杯,分3次温服。 【方义大意】本方是由桂枝甘草汤加茯苓、五味子而成。茯苓利尿逐饮,五味子治咳逆上气,故本方治桂枝甘草汤证而咳逆上气有痰饮者。只要是外邪里饮,见气上冲,咳喘、眩晕明显者,皆可考虑选用本方。 【适证加减】羸瘦而咳逆上气、心悸、头昏、多汗、脉数者,合生麦散、加入山萸肉30g、龙骨、牡蛎各15g。痰清稀量多起泡者,合苓甘五味姜辛汤、去桂枝加肉桂15g。 【适用特征】⑴瘦肿貌:体型消弱,乏力多汗;面部浮肿,或眼袋明显,小便少;⑵气冲饮逆:咳嗽气喘、痰涎多、短气、心悸、头昏、眼前发黑;⑶或然证:面色潮红、四肢发凉、手足麻木等。⑷舌脉: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弱。 【适用疾病】⑴咳喘性病症,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不张、肺气肿、肺心病等;⑵其他,如低血压、心脏瓣膜病、癔症、神经衰弱等。 【注意事项】口苦、喜冷性饮食者忌用。浮肿者不宜多用甘草。 013.苓甘五味姜辛汤 里寒证治剂,有温中、除满、止咳的功效。 【方证要点】胸满咳嗽,遇冷更咳,咯吐清稀泡沫痰。 上述证候即为本方主治,但须排除无表证,伴有口不渴、不喜冷性饮食、舌质淡、舌苔白滑、脉沉等旁证方可准确辨为本方证。 【组成用法】茯苓20g,甘草10g,五味子15g,干姜10g,细辛10g。以水8杯,煮沸后调文火煮取3杯,分3次温服。 【方义大意】本方是由苓桂五味甘草汤去桂枝加干姜、细辛而成。细辛、干姜温中逐饮;五味子性酸温,益气止咳,并敛细辛、干姜的辛散,这三味常在一起配伍治寒饮咳逆。茯苓、甘草也益气化痰化祛饮,故本方治里有寒饮之咳而胸满、口不渴者。 【适证加减】头晕呕逆者,加半夏15g,名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又见头面及四肢浮肿者,加杏仁15g,名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证又见面热如醉而大便难者,加大黄6-10g,名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 【适用体质】⑴体弱:体力虚弱,面无光泽,老年患者更为多见;⑵口中冷:自觉口鼻内有冷气,舌面或咽下唾液也觉冰冷,口不渴,或渴喜温饮,饮水不多或饮后不舒;⑶或然证:呕吐、头晕、头面及四肢浮肿、脸面红热、大便干、大便溏等;⑷舌脉:舌质淡、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 【适用疾病】以咳喘、痰多为主诉的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 【注意事项】本方也可用于无痰的咳喘患者,辨识的关键在于发病之前有受寒饮冷史,久用清热解毒之剂无效或加重的情形。本方已与桂枝类方无关,由于证治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相关,为便于说明,故列于其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