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记得《临证指南医案》“凡例”中说过这么一段话:“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健...往往有证既识矣,却立不出好法者,或法既立矣,却用不出至当不易好方者,此谓学业不全。然三者之中识证尤为紧要,若法与方,只在平日看书多记,如学者记诵之功,至于识证,须多参古圣先贤之精义,由博返约,临证方能有卓然定见,若识证不明,开口动手便错矣。...”这段话主要是在于强调辩证的重要性,因为论治是在正确的辩证的基础上确立的,方药呢又是在论治之后,而如果您辩证上出了偏差,以后的环节也只能够是“开口动手便错”了!
本人以为辩证与辩方证之间并非是从属的关系,而应该是一个连接的关系,即主要是要找到一个较为合适的切入点或可说是一个结合点的问题!黄师说过辩方证是更高级的辩证,那么,换句话来说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辩方证乃是在辩证的基础上(或者是前题下)再去细辩呢?也就是说辩证是一个患病个体通过运用一系列的诊断方法(包括中医的望闻问切以及腿诊腹诊还有咽诊并也可结合现代医学的各种检查手段)经过比类、推演、梳理从而得出总体上的印象(也可以说是综合性的初步的认识)即传统中医学中所谓的“证”的概念,按照传统的中医观念至此即当进行下一步的“论治”了,但是实践告诉我们:此时即行论治还是比较粗泛的!大家要问我为什么这样讲?咱们不妨举例以说明之:比如按照上述的传统辩证方法得出的结果为“风寒证”的话,医生甲可能会选用麻黄汤,而医生乙又可能会选用桂枝汤,更有丙医生却要用荆防败毒散,还有葱豉汤、九味羌活汤.......等等。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是医生与医生之间各自存在认识理念、知识层次、经验爱好(也可以说是特色吧.等等方面的不同,故而才会有如此太多不同的选择,请注意:这里的用药主攻方向是相同的,而方式方法却是如此的多种多样,在使人感到异彩纷呈、目不睱接的同时也更感到无所适从而莫衷一是!在读各家医案中就能够有这种强烈的感受,此时我们面对着的最大的困惑就是:我究竟应该选择哪一张方子呢?哪一张方子最适用于此证此情呢?其实一言以蔽之就是在择方和用药上没有一个规范!!!(记得黄师说过:中医难学,难就难在一个没有规范上面!你老中医认证认得准,选方选得好,用药用得妙,进退有度,加减合宜,药后的疗效佳,其原因在哪里?在于你临证经验的丰富以及学识的渊博,而这样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不只是来自于勤奋好学,它更需要漫长的岁月的沉淀和时间的积累啊!可是我们再回过头来想一想:您让每一名学中医的都要等到胡子发了白才能够成就名医之梦,这是不是有一点残忍呢?)而此时如果有方证辩证的介入,恰恰给了我们一个最佳的切入点也正是传统的辩证与论治之间的一个恰如其分的结合点!如再次回到我上面所举风寒证的例子上来我们可以根据其肤色黄暗肤干无汗而来选用麻黄类方,如其面白体瘦舌暗苔润而又见汗出,我们又自然的可以说是入情合理的来选用桂枝类方,再据其情況的不同或予原方或适当加减,这样下来,选方用药既有针对性,又不失灵活性,更为重要的就是有了一种用药选方的规范!此时患者的病证好象是一把锁,而我们所选的方药正是去开启这把锁的钥匙,如果说我们此还缺乏自信心的话,您会相信吗?再向 下延伸的话,我们也就不会再有复诊时是守方不变呢还是转方以他求呢的疑虑了。这样一来我们不就可以步步为营的加减进退,不慌不忙的去牵着病的鼻子走了吗?当然,要想做到这些,还是需要我们勤求古训而博采众方,理论上升华完善,实践上整理提高,非如此则上述只不过是空论乃至幻想矣!最后借用孙中山先生的话与大家共勉:“革命沿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经方之路,就在我们脚下!!!!
|
上一篇: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思维方法下一篇:谈肾病与附子的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