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医治病谐和阴阳之阴阳为何物呢?千余年来众说纷纭。其实张仲景早已说明:阴为血,阳为津液。下面以原文为证。
《金匮要略》曰:“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张仲景说:“亡阴血虚”,说明了血为阴。
《伤寒论》曰:“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
张仲景说:“汗多亡阳”,说明了津液为阳。
《伤寒论》曰:“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也。”“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
张仲景说:“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发其汗,津液越出”,“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以亡津液”,反复说明了汗为津液。那么汗多亡阳,就是亡津液。故知津液为阳。
《伤寒论》曰:“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一作如)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鉴于津液为阳,故“阳绝于里”,是说津液断绝于里。“绝”,可以理解为两个意思。一是断绝,是没有,是津液断绝于里;一是极端,是绝无仅有,是阳极端于里。按断绝理解,是里部津液断绝了,因而大便硬。按极端理解,是里部阳极端热,阳在里部极端热,必下血。此阳绝于里的原因是汗出太过。汗出太过,能量大量缺失,也就没有极端热的道理。所以说,阳绝于里,是说津液断绝于里,所以大便硬。
《伤寒论》曰:“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明白了血为阴,津液为阳,就明白了“亡血,亡津液”是阴阳自和的前提条件,而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汗吐下三法都是攻邪法,攻邪必损正。即发汗损阳,吐下损阴。所以“亡血,亡津液”而阴阳自和者,必是阴阳俱强、或阴弱阳强、或阳弱阴强者。如果是阴阳俱弱者,亡血、亡津液则正气更虚,必没有阴阳自和的道理。
治病的基本法则,是“补不足,泻有余”。桂枝汤方证就是补不足泻有余的典范方证。桂枝汤证的病机,张仲景说是“阳浮而阴弱”,也就是“荣弱卫强”。故以芍药补营,桂枝损卫,其法分明。病患太阳中风,人体运作抗病机制,集中阳气到表部抗邪,虽然阻止了邪气入里,但是也形成了“荣弱卫强”之阴阳不和的状态,导致表部阳气郁滞。表部阳气郁滞则发热,也就是“阳浮者热自发”。表部郁滞又阻碍了阳气在表部的通行,则表部缺少阳气的温煦,故“啬啬恶寒,淅淅恶风”。为什么发热还会恶风寒呢?这是因为发热是邪热,也就是张仲景所说的客热。如《伤寒论》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脉浮发热不能温煦肌肤故恶风寒,这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一样,都是邪热。邪热只能伤害身体,而没有温养身体的作用。故邪热在表则恶风寒,邪热在膈则不能消谷。
表部郁滞则表部血液循环不畅通,邪气就不能被正气代谢出体外。补营损卫,使营卫和,则表部气血运行通畅,邪气在表部就没有了停蓄的条件,必然被正气代谢出体外,故表病得解。《伤寒论》的一切治病方法,都是根据正气的情况而定。正气强者则攻,正气弱者则补。
要知道,表邪的解除主要不是从发汗出。因为发汗的原则是“微似汗”,“不可令如水流离”。微似汗怎么能把表邪全部解除呢?微似汗的目的,是把表郁散开。把表郁散开,气血才能得以在表部正常运行。气血在表部正常运行了,表邪自然就被正常运行的气血代谢出去了。从哪里代谢出去了呢?从小便。很多病人都有服桂枝汤或麻黄汤后,有小便次数增多的情况,小便次数增多,就是代谢邪气。
攻击邪气的能量是正气。攻击邪气,也必损正气。所以只有在正气强的状态下,才能攻击邪气。正气弱了,自身没有充分的能量攻邪了,当然就不能再用损伤正气的药物了。
在表阳强而里阳虚的状态下,也不能攻表。若攻表则里阳更虚。所以附子汤证虽然有身体疼痛,骨节疼痛等表阳强的表现,但也不用桂枝攻表,因为手足寒脉沉是里阳虚。若攻表就会使里阳更虚,而导致下利。四逆汤证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者是里阳更虚,更不能用桂枝攻表,若攻表则不仅下利不止,还会导致胀满不能食。这就是认识桂枝攻表或桂枝损阳的意义。
桂枝损卫,就是桂枝损阳。桂枝汤补阴损阳的道理还可以从小柴胡汤证的病机表现得到佐证。如《金匮要略》曰:“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产妇喜汗出,原因是亡阴血虚,也就是生产后出血多,出血多而亡阴血虚,所以出现了阳气独盛。阳气独盛是因为阴气虚不能敛阳,所以孤阳上出,也就是但头汗出。但头汗出是阳气独盛的表现。张仲景说汗出亡阳。所以头汗出就是损阳。损阳就解决了阳气独盛的问题,损阳才能得到阴阳乃复。这个“其脉微弱”是脉稍微弱。脉稍微弱,就属于阴气虚。此柴胡汤证与桂枝汤证的不同点是,脉不浮。桂枝汤证脉浮弱汗出,汗出的原因也是阴气不足,阳气独盛,故汗出损阳,阴阳乃复。
《黄帝内经》也有补阴损阳的例子。如“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变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伯高曰: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灵枢•邪客篇》)此卫气独卫其外,不得入于阴,则形成阴虚阳盛的状态,饮以半夏汤,以秫米补阴,半夏损阳,使阴阳得和,故其人得卧。
再从原文有关阳气的七条论述中得出判断,阳气是运行在表部的血液。而从“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的旨意上推断,阴阳气不相顺接,只能是内外气不相顺接。这是因为厥是四肢厥。四肢厥只能是血液流到四肢受阻或无力。那就是从心脏流向四肢者为阳气,从四肢流向心脏者为阴气。从心脏流向头部者为阳气,从头部流向心脏者为阴气。这样推断,就是动脉血为阳气,静脉血为阴气。
总之,《伤寒论》有关阴阳气的含义有三点:一、血液为阴,津液为阳。二、里部血液为阴,表部血液为阳。三、静脉血液为阴,动脉血液为阳。根据原文作出这样的分析判断,弄清楚阴气阳气是何物?就能给中医临床辨别阴阳气提供可操作性。比把阳气推想成只能病人感觉,医生难以察觉要实用的多。如果阳气只能病人感觉,那连病人和医生就都弄不清楚阳气究竟是一种什么状态。 |
上一篇:附子不能最终解决阳虚下一篇:关于《伤寒论》之阴阳——最好别再争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