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以李国栋先生为中心的讨论,旷日持久,几乎天天在为“阴阳”“津液”争论。我看没有必要再争,不会有结果的,太浪费时间了。理由如下:
1.讨论问题,必须遵循共同的逻辑规则,而众多网友的逻辑规则从来不一致。尤其是李先生,好像有一套特别的逻辑规则,与大家都不一样,所以许多人与他争。形式逻辑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争辩时要保持概念的同一性。但实际上,大多是在各说各话。你说的“阳”与他想的“阳”,不是一个概念,一定会争的乱七八糟。
2.中医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许多概念都有一个演变的历史,因此语境很重要。中医的“阴阳”不能用一个东西来下定义,因为它有一个概念体系,必须分别概念的层次和大小,还有归属关系、借用关系、比喻关系。把不同层次的阴阳概念胡乱应用,是不懂中医学的表现。
3.中医学语言体系中,特别是古文,词语的含义要从原文出发,不能望文生义。例如津液属阴,是说津液的阴阳属性,不是说津液就是阴。李先生说津液属阳,应该有根据,但实际上,津液的阴阳属性是一个相对概念,比较的对象不同,其阴阳属性可以不同。不应该有绝对化的结论。
4.讨论问题,应当结合中医学完整的理论来思考,不能不顾一切。汗多亡阳,并不能直接导出津液就是阳气的结论。汗多可以亡阳,也可以亡阴。津液本属阴,《内经》说:阳加于阴谓之汗。没有阳的推动,汗就出不来。但毕竟,阳与津液是两个东西而不是一个东西。我承认,李先生很用功,而且学风很好,钻得很深,《伤寒论》条文很熟,我望尘莫及。但是我认为,李先生的思考方法应当调整一下,你论辩中的问题、漏洞实在是太多,你写文章很快,但没有用。你写得越多,漏洞就越多。我,很珍惜你,不好意思再与您争论纠缠。我说了这些话,已经是很冒犯您了,但我不吐不快。您是老先生,但老先生不能太固执,给年轻人树立不好的榜样。其实我也有这个毛病,但我觉得我们应该小心。在年轻人面前,应该知道“后生可畏”。我的这些话也许又不恰当,请多原谅,说完了我就不说了。
有人说,真理越辩越明。我看未必。真理是越辨越乱。只有心领神会,才能相互增益。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是我的衷告。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张仲景论人体内阴阳为何物下一篇:请来思考回答《中医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