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 杨秀敏)
张有章, 民国时期医家, 又称文希先生, 具体出生年月不祥。曾著有《伤寒借治论》、《唯识诠医篇》、《伤寒论讲义》。曾在京师融会中西医学讲习所主讲伤寒论, 讲义中渗透西医相关内容, 包括生理学与外科手术疗法, 妇科儿科眼科牙科等, 分析透彻, 可见医学学术水平在当时颇高, 值得后人学习, 但查阅相关书籍,有关此人介绍甚少, 《伤寒借治论》为孤本存世, 今人知者、见者极少。《伤寒借治论》于1927 年出版。分目录、卷首、自序、尹序、贺序、凡例、病案几部分。该书分上下卷, 载桂枝加附子汤治少腹痛证论、小青龙汤治目赤如朱证论等13 首经方50 例验案。
1.《伤寒借治论》著书之因
张氏习医二十余载, 亲自诊治过的患者数以万计。其利用闲暇之余, 就平生采用经方治疗病例, 凡属借用伤寒论诸方获效者详细记录, 命名曰《伤寒借治论》, 其用意主要有4 点:
1.1 宁慎毋妄之意也 世医开方治病, 其能治病者“盖必深通医理, 始可治病又必善用医方乃能疗病”。但“医之所病者, 病方少”, 在遣方用药之时, 必定思前想后, 结果未必尽善尽美。故“世传之方, 无虑千万, 求其能明阴阳造化之理, 浮沉升降之旨, 要唯《内经》十二方,《伤寒论》一百十三方, 《金匮要略》二百四十三方”故谨慎的记载经方所治之案, 不妄用方理不明之方。
1.2 用简御繁之术也 万物虽多, 其理却简。正如“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再重为六十四卦。由六十四卦以观天下之万事。汉字虽之数虽万有余, 简而概之不过六书而已: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以此演变“遂出而文字之行辗转互通不虞”。正如《素问-阴阳离合论》有曰:“ 阴阳者, 数之可十, 推之可百, 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 万之大不可胜数, 然其要一也。”医理亦如此, “疾病之生纵之万变病象所见不外六经, 扼其六经之方治其万变之病操此之术以简御繁, 亦即提纲挈领之法也”。故以伤寒六经为纲领来认识疾病, 为纳繁于简之法。
1.3 以还古心之旧也 古之医者, 其方书经验传承较为困难, 故上古方书多久失其传, “仅《汉书-艺文志》载有《汤液经》出于商伊尹, 而皇甫谧称仲景论伊尹汤液经为十数卷, 可知《伤寒论》乃伊尹之遗方也。又可知伊尹之遗方本非专治伤寒也, 而仲景因著《伤寒论》集而存之, 以著其用推而演之, 以尽其变则为仲景之借用也”。由此“推之伊尹制方原包括治百病, 仲景借用乃以专治伤寒, 抑六经诸证病情万变”仲景《伤寒论原序》亦曰“虽未能尽愈诸病, 庶可以见病知源”“是故仲景借用伊尹之方乃穷伊尹之变也, 吾辈借用仲景之方乃复伊尹之旧也”。以其能还原古方之意,为今世所用。
1.4 矫今医之陋也 世医对于经方, 多有偏颇, “或曰古人之方不可以治今病者有之; 或曰伤寒之方不可以治杂病者有之; 或曰古人与今人体质强弱不同, 故伤寒方剂不可治今人病证者有之; 或曰黄河以北无伤寒病, 故伤寒之方切不可用之北方者有之, 谬说流传莫止”。如此以来, 经方之意必定难以被传承, 实为一大陋习。为矫此陋, 张氏著此书。
2 《伤寒借治论》著作特点
2.1 病案完善精当 张氏就平生曾借用《伤寒论》中诸方治病获痊者, 记录以成书定名为《伤寒借治论》。病案中标明患者一般情况, 包括时间、地点、职务、治病经过等, 使病案完整, 有据可查。
2.2 所选病案各不相同 张氏平生经治之证较多,但仅以借用伤寒之方而有效验者汇集以成。书中所载经方治疗各种病证, 包括内、外、妇、儿、眼科、口腔、耳鼻喉各科。凡用时方而治愈者不录用; 伤寒方悉如原证者不录用; 伤寒一方同治一症虽治愈数人只录其一; 伤寒方前人已言能治某病, 仿用之而效验亦不录。故病案虽多, 无重复累赘之感, 给人以奇妙之意。
2.3 溯源求本, 治学严谨 历览古今医案皆只详记证治, 每于用方之意隐而不宣。张氏所载每方之中医案以叙述其证候, 然后辨证分析。善于运用《内经》的思想去解释伤寒 , 明确选方用药目的。
2.4 析理述方, 启医家之难明 书中所载每一方中必祥搜博引, 务求明切, 使医者有理可循。足可以显示出张氏对《伤寒论》研究的实事求是, 不断创新的精神, 此亦正是继承了仲景的治学精神。
2.5 善用伤寒原方治病, 选温药为多等特点 特主温药为多, 原思矫正喜用清凉。是以《伤寒论》一百十三方内温药独多者, 主张师仲景之意。得君臣佐使之宜, 不容增减, 用除宿痼。
3 张有章医案赏析
3.1 借乌梅丸治眩晕证论 陈廉刚幼孤而鲜兄弟, 母溺爱之, 年方十五, 忽患眩晕, 日夜伏床, 不敢转侧, 动辄欲吐而烦, 其母忧之, 广延医治。言肝言肾言风言火言虚言实, 言人人殊, 图治数月, 方药杂投, 迄无一应。延余诊时, 适一老医马姓在座, 见其案云, 诊得尺虚关弦, 病在肝肾。然肝火之上, 缘乘脑髓之虚, 髓根于肾, 法当补肾生精。精足则脑髓充, 脑髓充则肝火戢,以六味地黄汤主之, 略与辨论, 倨傲迈伦。余知彼不识症, 不欲与争而去, 病家听其言颇成理, 服至三剂, 眩晕大剧。复延余往, 治以乌梅丸, 越三日而愈。
按: 乌梅丸证见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用治蛔厥证, 上热下寒证, 症见“静而复时烦者, 须臾复止, 得食而呕。”厥阴乃阴气最少、阴尽阳生、阴中有阳之意。《伤寒论》乌梅丸证具有症状上寒热并见、病机上本虚标实的特点, 体现了厥阴为病的基本特征, 与患者之症有几分类似。但用方之理在于病机符合。病案中患者脉见尺虚关弦, 则可知其肝盛而肾虚, 故此处之眩晕为肾水不能涵养肝木而肝之阳气上亢所致。不敢转侧, 动辄欲吐而烦为动则风木之脏阳气愈动所致。患者用六味地黄汤反剧, 则知阴寒相加不利, 下焦肾当温。其吐当为肾阳不能温补脾阳, 为火不暖土之意。故张氏用乌梅丸, 乃取乌梅收敛上亢之肝阳, 当归补肝血以利敛肝阴, 黄连清上亢之火。附子、细辛温肾阳, 人参、干姜、蜀椒温补中焦, 黄柏以防温肾过亢。方证相对, 定能药到病除。
3.2 借小柴胡汤治偏头痛证论 巳未由奉抵京, 寓城东北隅之梯子胡同, 与易浚家先生比邻而居。常相过从, 乃知先生素有偏头痛病, 月数发, 发则往来寒热, 面赤不欲食, 脉象弦数。问治于余, 余以小柴胡治之而愈。未几复发, 服前方又愈, 先生因虑此方, 不能除根, 嘱再易方。余曰: 否, 果能接服多剂, 必能除也,近与晤谈, 并不闻及。
按: 少阳居六经传遍之枢机, 人身之表; 腠理为营卫枢机, 人身之里; 三焦实脏腑之总管, 惟少阳内主三焦, 外主腠理, 少阳之气游行三焦, 而司一身腠理之开合。血弱气虚, 腠理开发, 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 邪正分争而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此乃寒邪逆于少阳之经, 寒热互结而成之偏头痛也。盖以寒入于内, 相火被郁, 邪气稽留, 郁结既久。热气内发, 与寒相争, 开阖不利, 故寒热往来。邪随其经, 乃攻于头矣。痛在额之两侧者, 胆足少阳之脉上抵头角, 三焦手少阳之脉上出耳角, 少阳经病, 故额之两侧痛也。脉象弦数者, 弦则为少阳之郁, 数则为少阳之热。面色赤者, 相火逆于上也。不欲食胆木之火逆于胃土也, 故用小柴胡汤, 专以疏少阳之经气, 清少阳之热,兼以和阳明之中土。经气得治, 头痛自愈。患者愈后复发, 缘于方虽对证, 但量所未及, 故邪未祛尽, 复又结聚。再服则多服数剂, 使邪得以尽除而病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