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963|回复: 5

六经皆中风的新认识---罗秀海

[复制链接]

41

主题

521

积分

29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经方不朽,大道永恒!

Rank: 3Rank: 3

积分
521
QQ
发表于 2013-10-26 18:4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徐汝奇老师曾经说过,中风就是感染性疾病。我通过学习思考,认识上有所提高,下面分析如下

    一、太阳中风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中风定义

    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这个是我们常说的太阳中风桂枝汤,表虚伤于风,伤于卫。  
    “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桂枝汤为卫阳不足(左寸浮细或缓),所以恶风;荣阴也不足(尺脉弱),所以发热。这是一个体虚之人,荣卫俱弱,伤于风邪。
    3、“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此条脉浮紧为伤荣,冠名中风提示受风寒所致“荣卫俱病”,表实当发汗,宜大青龙。并提示了与桂枝汤的鉴别。这是太阳病中风的阴转,即伤风不治,再感寒邪,出现荣卫俱病,为伤风寒。也就是说,一个桂枝汤的病人掉进冰窟窿里,会变成大青龙证。但是要小心据脉像开方,不可过犹不及。至于麻黄汤也是伤风寒。
4、“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 ,失其常度。 两阳相熏灼(太阳阳明皆受病,即风温) ,其身发黄。 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 或不大便 ,久则谵语, 甚者至哕,手足躁扰 ,捻衣摸床 。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此条是说太阳病中风的阳转,也就是说对一个桂枝汤患者(可能素有内热,外感风邪)),投以温热之剂如乌头附子类,病入阳明,必从温病论治。其实温病也属于伤寒,初在太阳,迅传阳明少阴,由气分及血分,由上焦至下焦。
    5、“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此条是说太阳中风病人误治。一个桂枝汤病人,治疗时若误用麻黄汤或服桂枝汤啜粥被覆发汗太过,表证仍在,引动里饮,阳从阴转,为太阳表虚夹水饮轻证。
    6、“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此条是说太阳中风当汗而误下而致悬饮,阳从阴转,属表虚夹水饮重证。一个桂枝汤病人,腹泻,呕吐,气逆,本来要解表。结果被误下,表邪内陷,引动水饮,聚于胸膈。汗出,头痛,心下痞满,胁下痛,干呕,短气,等都是水饮所致,当与桂枝汤的汗出头痛干呕有别,其脉沉弦。

    小结:太阳病中风原型是桂枝汤,由于每个人的禀赋不同,同样是误治,有的阳从阴转,或风寒相依出现大青龙证,或引邪深入出现十枣汤,五苓散证,有的阳转成温病,由气及血,甚至耗动人的真阴真阳。其实,十枣汤病人初期可以有感冒症状,也即感染的初期。桂枝汤,五苓散,小青龙是可以治疗西医的感染的。

    二、阳明病中风
    1、“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口苦咽干”,少阳;“腹满微喘”,阳明;“发热恶寒”,太阳,在仲景年代发热恶寒概称太阳,其实是西医菌血症引起的反应。“脉浮而紧”,即浮弦。“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说明阳明腑实未成。
    2、“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痼瘕,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阳明中风是三阳合病,以少阳阳明为主;阳明中寒实质是虚寒性腹泻夹有积滞(实)。“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是说胃家实就是阳明病,并没有限定其寒热。一般人以为大柴胡,大承气汤,白虎汤类是阳明,思维狭隘。"痼瘕"为慢性虚寒性腹泻,可以是稀便,也可以是硬便与稀便混杂,但肠中必有硬便结滞。阳明中寒之呕吐食少是因实邪阻中,其汗出、小便不利、泄泻,或硬便与溏便混杂是因水饮糟粕固结不化,其腹痛是腑气不通所致的绕脐痛,虽为寒证,亦归于阳明,病机为“胃中冷”或“胃中虚冷”。后世温阳健脾补气,再加消导积滞,其实就是阳明中寒的治疗延伸。伤寒论中阳明中寒只提到一个吴茱萸汤,是治疗阳明寒呕的。吴茱萸汤治疗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亦堪尝,是从脉象和证候共同来冠名的。“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病人胸膈满闷,或胃脘痛,进食就呕吐,脉象六部沉细,但症候为中焦有阻碍,所以“属阳明”。“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患者上吐下泻,手足冰冷,烦躁出汗,脉象六部沉细,此时症候无中焦阻碍,医圣名之“少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患者头痛多在厥阴经,在巅顶,脉象弦细紧,所以医圣冠名“厥阴病”。医圣冠名何其深,一环扣一环。阳明中寒可以用理中汤合吴茱萸汤合外台茯苓饮或苓桂术甘汤加大黄治疗,阳明寒呕吴茱萸汤治疗。太阴篇的桂枝加大黄汤程度不如阳明中寒。
    补充分析了阳明中寒,是想说明食欲是阳明中风的一个诊断依据。阳明中寒脾胃运化极差,不能食。阳明中风早期是能食,后期厌食。:
    3、“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黄疸肝炎,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等病,寸脉浮稍弦,关浮弦滑,尺脉浮弦稍滑,腹胀,胁痛,莫非征阳性,黄疸,小便黄,午后潮热,干呕,颌下淋巴结肿大,鼻子干燥冒火,一身困重无精神。与大柴胡,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三仁汤,小柴胡,桂枝茯苓丸,虎杖等治疗。:

    小结:阳明中风实质是肝胆胰的感染,是太阳少阳阳明三经合病,以少阳为主,后期可形成阳明腑实,以少阳阳明为主,治疗上从最初的小柴胡变为大柴胡等。

    三、少阳中风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此处紧脉与弦相类,沉紧即沉弦)者,与小柴胡汤”
     ----少阳病一般是太阳病失治传入。我曾经治疗一个病人,本来感冒发热头痛,我给他吊消炎药和看病毒药(基层迫不得已啊),感冒症状消失。不久胸胁痛,心烦,把脉六脉弦,尤其双关,舌苔黄腻,与小柴胡合小陷胸汤治愈
    小结:少阳中风是太阳病误治入少阳后,在少阳层面出现的感染症状,如颌下淋巴结炎,中耳炎流脓,外耳道疖,结膜炎,青光眼,胆囊炎胆结石,胆源性胃病等。主治方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也可以小柴胡汤。         
    四、太阴病中风,少阴病中风,厥阴病中风
    “太阴中风,四肢烦痛,阳微阴涩而长,为欲愈”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这三个条文有类似。本来是太阴病或少阴病或厥阴病,服药后正气来复,或自身体质好,正气来复,出现表证,是好事。比如一个太阴病人,脘腹痛喜按喜温,口淡,纳呆,六脉沉细,用附子理中汤后脉象变成寸脉浮细,关脉细弦,尺脉细弦,脘腹冷痛改善很多,再与小建中汤温中且解表。

    小结:太阴病中风,少阴病中风,厥阴病中风实质都是我们治病用药后病情由里达表的动态过程,主要表现在脉象上由沉变浮。在三阳没有这样的条文。由里达表是医生技术的体现,是观察疾病预后的重要指标。


    五、伤寒中风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解析:此处“伤寒”为一类传染病,传播迅速,变化多端。“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这个是传变在太阳阳明;“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这是传变与太阴少阴;“上焦怫郁,脏气相熏,口烂食龂(yin)也”,“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府,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这是传变于阳明;“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这是传变与太阴;“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寒厥相追,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齐筑湫痛,命将难全”,这是传变于少阴(请参考帖子《论脉阴阳俱紧与传染病的联系》)。”伤寒五六日,中风”是说伤寒病程五六日后传变于少阳中风阶段,出现一系列少阳症状,以小柴胡汤治疗。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如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解释:我治疗过一个女患者,30岁左右,正好来月经,每天下午5到6点定时发热,高热39度以上,热甚说糊话,与小柴胡加丹皮丹参3剂治愈。妇人中风实质是月经期或产褥期的感染,表现为定时发热,如疟状,谵语,胁下满等症状。

         
    总结:三阳病中风是病邪由浅入深,病情加重,是典型的感染;三阴病中风病邪由深入浅,病情向愈,与感染无多大联系。伤寒中风,妇人中风也是感染。文章引用了徐老师的观点,也加以自己的理解。有错误的地方,请徐老师及同道雅正,期待大家一起提高。   

     补充:刚看了回帖,补充一点。凡中风,脉象必有浮。太阳中风脉浮缓,阳明中风浮而紧,或弦浮大,少阳中风(病过十日)脉续浮,三阴中风脉象也都浮。“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设想,这样的在里之脉出现浮,是什么意思?难道三阴中风不是疾病向愈吗!!!!
  
     再补充:尺寸俱微缓者,这个微缓,在当归四逆汤就是细脉,或沉细脉;在乌梅丸就是左寸那个沉(附子脉),等等。来一个病人,肝病,恶寒手冷,大便稀,双寸脉沉,双关弦,双尺沉细,处方柴胡桂枝干姜合附子汤。这个整体是个厥阴病。那个寸脉沉,就是厥阴的脉微缓,厥阴是包含其它五经的大概念。如果寸脉出现浮,就是厥阴出表,就是厥阴中风,就是向愈。




上一篇:也说许叔微论“桂枝汤”中的“芍”和“桂”
下一篇:爱哭的治疗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10-26 20:46: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风就是感染性疾病,这个说的有点玄!
www.5i53.cn是我的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539

积分

1640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39
发表于 2013-10-27 09: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点正确与否放在一边,说明笔者对伤寒论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并且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这是很值得敬佩的地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的中医就大有希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959

积分

2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59
发表于 2013-10-27 10: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染性,最多只能是个病毒性,但还是风马牛不相及,两条途径不能硬搬在一起……各有所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959

积分

2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59
发表于 2013-10-27 11: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确有新意值得学习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158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11-26 09: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筆者的用心值得佩服,給你按個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08:54 , Processed in 0.069642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