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内经》六气理论中,“风、热、火”为三阳邪。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阴弱”一词,参“脉阳浮而阴弱,阳浮者,阳为气,为热;阴弱者,阴为血, 为寒”,所以“阴弱”的本意为发热汗出,阴液少的症状表现。 关于中风,除太阳病外,其他五病都有“中风”一说: 1、少阴病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290)。 第290条,“少阴病中风”,提示少阴病现阳病征象;“脉阳微阴浮者”,少阴脉当沉,出现微微上浮,这是阴病见阳病脉,提示病将向愈。 2、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264)。 第264条,“少阳中风”,提示少阳初感表邪,这个表邪可能是来自太阳,也可以是少阴。现在出现“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提示内热熏蒸,导致头面五官症状和胸满生烦。条文没有表病或里病症状,此为病在少阳,所以“不可吐下”;如果“吐下”,将伤及正气,“则悸而惊”。 3、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190)。 第190条,“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其“中风”,当为能食的阳明病,“中寒”,当为不能食的太阴病。 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274)。 第274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疼”,提示太阴挟表湿,脉“阳微阴涩”,涩脉是来往不利的短促脉,提示为阴病脉,现反显“长者”的阳病脉象,参290条,提示阴液来复,脉象持续有力,所以有自愈的机会。 5、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327)。 第327条,“厥阴中风”,提示厥阴初病,如“脉微浮”,为阴病见阳脉,所以“为欲愈”;其脉“不浮”为未愈。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189)。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231)。 这两句来看,就是阳明挟表病,主要指挟太阳病的意思。 所以综合以上,在《伤寒论》中,中风的意思有二个,一是“太阳病始得发热”的阶段;二是“其他五病合并表病,且始发热”的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