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685|回复: 3

关于“脉”的认识

  [复制链接]

234

主题

1900

积分

310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900
发表于 2021-4-22 15:2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不管是中医西医,测量脉搏,对病人来讲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检查项目,也是医生诊断的重要依据。近代以来西医看病习惯用听诊器,而两千多年来中医则习惯脉诊,即用手指按脉,根据脉象来诊断疾病。
             中医切脉是中国古代传统医学家独创的诊法,并将不同脉象整理成了体系文件。除了《内经》有大量关于脉诊的内容,先贤关于脉学的专著有不少,比如王叔和《脉经》、李时珍《濒湖脉学》、李中梓 《诊家正眼》等等。
              现代学者,对脉象的研究也从未停止脚步,比如观察到脉象可因情志刺激、心理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研究出情志脉学。
              总之,中医通过切脉来诊断疾病的方法,是世界医学特有的诊病方法。
              中医脉学最早可以追溯到扁鹊(公元前407—前310),他是历史上最早应用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医生,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脉诊理论。中医的望、闻、问、切确诊办法,大概根底上都可追溯到扁鹊。
            《史记》记载,虢太子患病昏迷不醒,扁鹊通过脉诊认为虢太子是“尸蹶”。
             先秦时期,中医的脉诊是三部九候诊法,即在诊病时,须按切全身包括头颈部、上肢、下肢及躯体的脉。
             张仲景《伤寒论》原序中所说的“ 三部”脉,指的是喉结部颈动脉的“人迎脉”、腕部桡动脉“寸口”和脚背动脉“趺阳脉”。说明仲景时期,仍是三部九候诊法。
            到了《难经》以后出了寸口的脉诊法。寸口脉法是一个特别大的进步,把以前繁琐的三部九候就去掉了,方便操作,这就大大减轻了医生的负担。
               临床上,寸口脉法的“浮、沉、迟、数”四大脉还好辩,其他的脉,就不好说了。没有明师指导和足够的积累,脉象很难理解和掌握。很多从事中医工作的,甚至是工作几十年的老医生,往往都会遭遇“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尴尬境地,临证时难以把握指下的具体脉象。
              从现在的医学理解,脉搏是人体表可触摸到的动脉搏动。血液进入动脉,使动脉压力变大,使管径扩张,在体表较浅处动脉即可感受到此扩张,即所谓的脉搏。
               正常人的脉搏跳动,成人为60到100次/分,常为每分钟70-80次,平均约72次/分。老年人较慢,为55到60次/分。脉搏的频率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胎儿每分钟110-160次,婴儿每分钟120-140次,幼儿每分钟90-100次,学龄期儿童每分钟80-90次。
               中医切脉也叫把脉,是通过手指的触摸,细细感觉动脉搏动部位的深浅、速度的快慢、强度是否有力或无力、节律是否整齐,有无歇止,通过脉搏不同的表现来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判断疾病。
              现代医学证实, 心脏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心肌有力的收缩,将血液排压至动脉系统,让血液遍布全身各器官组织的毛细血管,供给机体活动必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直接相关。但脉搏跳动与心跳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刚出心脏的动脉血液与切脉摸到的动脉血液的相关形态是有所区别的。
              因为血管是有弹性和可扩张性的管道系统,血液是含有血细胞和胶体物质等多种成分的粘性液体。所以,血液流动和血管的变形是可以用血流动力学和牛顿粘性定律来解释的。
               这样说吧,由于分子的扩散或分子间相互吸引作用,血液的这些成分在血管内的流速是不一样的。血液在运动时,同时也会对血管壁会产生摩擦力和压力,使血管发生变形。同时,血液是含有多种成分的粘性流体,正常血液的粘滞度为水的3~4倍。温度和血液的粘滞度的关系,血液粘滞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人体的体表温度比深部温度低,故血液流经体表部分时粘滞度会升高。如果将手指浸在冰水中,局部血液的粘滞度可增加2倍。
               临床上有许多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发病时脉搏与正常情况是不一样的。心脏如此,其他脏腑也一样。有的症状还未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人体有自我调整的生理机制。当人体的处于不同环境,或是某个器官功能发生变化时,在供血方面,心脏都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适应这种状态。这种供血方面的调整,必然会从脉搏上表现出来。
                简单来说,血流在人体中动力的改变,是能够说明身体内部是否会有病变的产生和存在的。
                所以说,中医诊脉,其实是在了解心脏供血、血液粘滞度和血管的变形来了身体。总结这些规律,就可以用于判断不同的疾病。所以,中医切脉诊病,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脉诊中,往往发现两个手的脉不一样的情况很多。都是动脉血管,为什么左右手不一样?临床上中风瘫痪的人,患肢侧的脉搏比另侧的要小,有的甚至摸不到,为什么?因为有堵塞,或是肌肉紧缩,压迫了血管。所以脉诊时,还要充分考虑心脏到脉管间的通道,是不是有瘀阻,有压迫。
               有人说,气血不足,脉象虚弱,为什么有时候血压还在正常值?这个,还是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在发挥作用。血管里的血液少了,心脏会调整压力来适应。有这种脉象的人,运动量增大一点,人体马上就会不适应的情况。就象是小汽车,带速时还可以,走起来或是载货大一些,就不行了,跑不起来。




上一篇:六、脏腑五行“人是智能机器”
下一篇:伤寒论有“六经”,经方界有“六家”(刘观涛)

209

主题

7141

积分

414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41
发表于 2021-4-22 20: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切脉诊病不是传统汉医学独有的

很多地区的传统医学都有类似的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6

积分

1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16
发表于 2021-5-3 21:05:30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脉经》,《频湖脉学》将脉象分为20多种,纯属是想象和杜撰的,现代精密仪器要识别这二十多种脉象的细微区别,都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要大数据支撑,而脉象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要采集大数据是非常困难,几乎是不可能。就凭人的那三根手指,能精准识别二十多种脉象吗?而且,总结出这二十多种脉象与疾病与不同的人之间要素关系,有过大数据支撑吗?那个时代可能获得那个大数据吗?稍微懂点数理知识的人,就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张仲景的“浮沉”,“快慢”,“强弱”是可以大致判断的,所以脉诊是最不重要的辅助判断,“望闻问切”把它放在最后末的位置是有道理的。只有江湖郎中才在脉诊上故作神秘,因为他们本来就是骗子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0

积分

59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50
发表于 2021-6-18 20: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君羊三叔 发表于 2021-5-3 21:05
《脉经》,《频湖脉学》将脉象分为20多种,纯属是想象和杜撰的,现代精密仪器要识别这二十多种脉象的细微区 ...

你自己不行可别随便否定别人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1 20:32 , Processed in 0.194643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