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生 于 2017-10-14 10:00 编辑
经方:汉唐期间的伤寒、金匮、千金、外台等处方俗称经方。方中药味用量多以两计。初看,尤其对初学者,感觉用量都很大。当代考古认为汉唐时的一两,大约相当于今天的15克。这只是推论、而不是定论。不过共识是:汉唐时一两肯定小于今天的一两。宋朝进行了称量改制,其计量标准沿用至今。合乎逻辑的推论:宋时进行称量改制,肯定是在知道汉唐称量标准的前提下进行的。据此,宋时官方编撰的《和剂局方》收录的经方处方药物用量,应该贴近或者更能反映汉唐时的用量。比如其中记载的小柴胡汤,剂量基本同于伤寒金匮,但服用方法改为:粗末,每服三大钱,加生姜大枣煎煮,去渣服用。不算姜枣,其他五味药平均每味用量不到3克。总之,实际用量绝不是现今十几克、几十克的大剂量。宋时用量与当今用量,那个更贴近汉唐时的实际用量,阅者反思。再则,明时李时珍说过:汉唐时的一两相当于今之一钱(大意如此),也是佐证。对于经方中用法为三服者,一两可以折算为一钱;顿服者,可以增加2-3倍。(引用:“近世章太炎以汉五株钱考证,每两约当今三钱,则原方三两,一剂当得九钱,再以分温三服折之,每服亦仅得三钱耳。由是观之,原方三两,今用三钱,于古法正无不合也。”)
时方:粗略一看,宋、金、元、明期间的时方,大多每味药用量也就几克。比如宋时四君子汤,四味药各等分,锉为细末,每服二钱,水煎服。折算为每味药用量也就1.5克(半钱)。金元时的补中益气汤,黄芪量最大,不过为一钱,其余都是几分(也就是大多不到1克),用法也是锉末、水煎、去渣服用。明时归脾汤,用量都是3克-1.5克,而且不锉末,直接水煎服。以上均为平和的补益之品,用量都如此之小。攻伐之品用量就更小了。比如防风通圣散,17味药,每服二钱,锉末、水煎服,平均每味药不过零点几克。清朝,用量似乎有大增的迹象。即便如此,温病学处方用量也多为几钱几分。比如银翘散,9味药共杵为散,每服六钱,水煎服,平均每味药用量也就2克。
汉方:汉方以伤寒金匮为主,其次可能就是明朝龚廷贤的《万病回春》了。无论水煎或是颗粒剂,汉方用量普遍都是1、2克或2、3克为多。之前以为是日人出于慎重擅自篡改了用药剂量。通过对经方、时方用量的留意,发现原来是汉方基本规范规矩地保留继承了中华古方的用量。事实上,中华传统众多方面,日人反而比其发祥地国人保留继承地更加完整完好。
总之,古人用药剂量,绝不是当今盛行的大剂量、超大剂量。古人制方,不仅药味讲究、而且用量也不是随意任意。无论经方、时方,临证应用不仅要规范药味,而且还要注意规范药物用量,这样疗效才能充分显现。同时减少了大剂量超大剂量用药的毒副作用、避免了过度医疗、节省了药材。也体现了“药味不在多寡、药量不在轻重、药价不在贵贱、关键在于中病”的中医精髓。有人认为现今之所以大剂量,原因之一是现在的药物质量大不如以前了。细一想此说法缺乏说服力,现今人的体质不同于古人了、现今的粮食作物也是化肥农药促成的,总不会当今要多吃几碗米饭、几个馒头来达到古人的饮食营养吧?当今之世,社会风气、社会心态,都存在不少问题。不要抱怨,做好自己最重要。对于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医药,现今主要是规矩规范地继承、而不是所谓的创新发展、更不是标新立异的投机取巧地误用。作为中医中药的践行者,只要脚踏实地、规规矩矩地学习继承传承,不仅医者个人受益终生,甚或人类都够受用了……(2013-10-3 上午,书于兰州小西湖)
|
评分
-
参与人数 1 | 得分 20 |
收起
理由
|
黄煌
| + 20 |
此帖写得好!只要对证,药量不大依然取效。当今中国,不要盲目地推广大 |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1+1=?下一篇:在粗辨病机的基础上套方也许会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