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648|回复: 9

[原创] 中医处方药物用量小议

[复制链接]

265

主题

4899

积分

643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4899
QQ
发表于 2013-10-3 11: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生 于 2017-10-14 10:00 编辑

经方:汉唐期间的伤寒、金匮、千金、外台等处方俗称经方。方中药味用量多以两计。初看,尤其对初学者,感觉用量都很大。当代考古认为汉唐时的一两,大约相当于今天的15。这只是推论、而不是定论。不过共识是:汉唐时一两肯定小于今天的一两。宋朝进行了称量改制,其计量标准沿用至今。合乎逻辑的推论:宋时进行称量改制,肯定是在知道汉唐称量标准的前提下进行的。据此,宋时官方编撰的《和剂局方》收录的经方处方药物用量,应该贴近或者更能反映汉唐时的用量。比如其中记载的小柴胡汤,剂量基本同于伤寒金匮,但服用方法改为:粗末,每服三大钱,加生姜大枣煎煮,去渣服用。不算姜枣,其他五味药平均每味用量不到3。总之,实际用量绝不是现今十几克、几十克的大剂量。宋时用量与当今用量,那个更贴近汉唐时的实际用量,阅者反思。再则,明时李时珍说过:汉唐时的一两相当于今之一钱(大意如此),也是佐证。对于经方中用法为三服者,一两可以折算为一钱;顿服者,可以增加2-3倍。引用:“近世章太炎以汉五株钱考证,每两约当今三钱,则原方三两,一剂当得九钱,再以分温三服折之,每服亦仅得三钱耳。由是观之,原方三两,今用三钱,于古法正无不合也。”)


时方:粗略一看,宋、金、元、明期间的时方,大多每味药用量也就几克。比如宋时四君子汤,四味药各等分,锉为细末,每服二钱,水煎服。折算为每味药用量也就1.5(半钱)。金元时的补中益气汤,黄芪量最大,不过为一钱,其余都是几分(也就是大多不到1),用法也是锉末、水煎、去渣服用。明时归脾汤,用量都是3-1.5,而且不锉末,直接水煎服。以上均为平和的补益之品,用量都如此之小。攻伐之品用量就更小了。比如防风通圣散,17味药,每服二钱,锉末、水煎服,平均每味药不过零点几克。清朝,用量似乎有大增的迹象。即便如此,温病学处方用量也多为几钱几分。比如银翘散,9味药共杵为散,每服六钱,水煎服,平均每味药用量也就2

汉方:汉方以伤寒金匮为主,其次可能就是明朝龚廷贤的《万病回春》了。无论水煎或是颗粒剂,汉方用量普遍都是12克或23克为多。之前以为是日人出于慎重擅自篡改了用药剂量。通过对经方、时方用量的留意,发现原来是汉方基本规范规矩地保留继承了中华古方的用量。事实上,中华传统众多方面,日人反而比其发祥地国人保留继承地更加完整完好。

总之,古人用药剂量,绝不是当今盛行的大剂量、超大剂量。古人制方,不仅药味讲究、而且用量也不是随意任意。无论经方、时方,临证应用不仅要规范药味,而且还要注意规范药物用量,这样疗效才能充分显现。同时减少了大剂量超大剂量用药的毒副作用、避免了过度医疗、节省了药材。也体现了“药味不在多寡、药量不在轻重、药价不在贵贱、关键在于中病”的中医精髓。有人认为现今之所以大剂量,原因之一是现在的药物质量大不如以前了。细一想此说法缺乏说服力,现今人的体质不同于古人了、现今的粮食作物也是化肥农药促成的,总不会当今要多吃几碗米饭、几个馒头来达到古人的饮食营养吧?当今之世,社会风气、社会心态,都存在不少问题。不要抱怨,做好自己最重要。对于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医药,现今主要是规矩规范地继承、而不是所谓的创新发展、更不是标新立异的投机取巧地误用。作为中医中药的践行者,只要脚踏实地、规规矩矩地学习继承传承,不仅医者个人受益终生,甚或人类都够受用了……(2013-10-3 上午,书于兰州小西湖)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方币 +20 收起 理由
黄煌 + 20 此帖写得好!只要对证,药量不大依然取效。当今中国,不要盲目地推广大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1+1=?
下一篇:在粗辨病机的基础上套方也许会更好

0

主题

0

积分

446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10-3 12: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时的病人也大多是不医就会死的时候才会找大夫的,如果是那么小的量能起作用吗。我们煎药用的药罐子,可能也是古人一代代转下来的,从药罐子的大小来看是不是也能知道药量的大约量了。就如杀鸡焉用宰牛刀一样。个人看法,请多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57

积分

1088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57
发表于 2013-10-3 12: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的药量是少,但也是体现了《内外伤辨惑论》的中心思想,内伤病和外感病治疗原则是不一样的,药量自然就不一样。
另外,以《局方》来推断汉朝的药量,很不严谨。宋朝推行所谓用药标准化,提倡粉剂,一般医生不怎么使用经方,即使用效果也不好,否则怎么会出许叔微这样的伤寒大家呢?许叔微用药难道是按照《局方》推荐的剂量?
《局方》可能类似现在药店的成药,为了实现用药的方便和标准化。但现在有多少病能用成药治好的?慢性病调养调养还差不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266

积分

233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266
QQ
发表于 2013-10-3 18: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体差异,病势轻重,气候变更,地域不同,药物种植、品种、质量、剂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604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10-3 19: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量不在多少,总是胜病为原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91

积分

4104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91
发表于 2013-10-4 13:2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代汤剂剂量大,散剂剂量小  这个应该是大传统。

汤剂在历史上长期剂量都比较大,且和汉代剂量差不多——如果统一以一日的服用剂量来考察的话。
历史上有段时期方书所列的汤剂剂量其实是一服的剂量,不是一日的剂量,这与当时的开方习惯有关。后来一服的剂量又变成了一日的剂量。

如果不了解这些情况,不统一用日剂量来考察,是很难搞清楚汤剂剂量的历史变化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积分

5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10-4 14: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至于方子的药量是多少,自己用了才知道,不要纸上谈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1

主题

1万

积分

5345 小时

在线时间

总版主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193
发表于 2013-10-4 17:5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写得好!只要对证,药量不大依然取效。当今中国,不要盲目地推广大剂量用药之风。但是古代剂量问题是个非常严谨的学术问题,考证的结果不可忽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4

积分

18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14
发表于 2013-10-4 18: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时,因地,因人,因病制宜。盲目大剂量用药之风确实不妥。

赞同楼主的观点。按现在所谓的汉代考古计量,仲圣有些汤方即使是一日量剂也简直是无法入口的。与临床实际悖逆的计量考究当深思。

古人脉气敏,今人脉气钝,古时药气纯,今日药气驳,古人采制真,今人采制衍,古人尊法,今人乱法,古人治学于用,今人治学于名,古人信而诚,今人疑而惑,古人随拨随转,今人槌鼓难应。。。。。。

故今用药有重而又重之趋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4

积分

18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14
发表于 2013-10-4 19: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用药多四两拨千斤,今人用药多万炮打蚊蝇。哈哈,俺就是这样用药的,惭愧惭愧,让行家笑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06:46 , Processed in 0.080390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