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866|回复: 6

关于药物剂量与中病即止

[复制链接]

217

主题

1722

积分

2880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22
发表于 2022-1-15 11: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关于药物剂量与中病即止

      中医传承了几千年,按理,医生开方,药房抓药,应也是有一个模子传下来的。历代关于一剂药的数量,应有一个差不多的量。不可能到了某个年代之后,大家就不一样了。这个,可能是各朝代的计量标准可能有不同,所以才会出现“半斤八两嘛”这个成语的嘛。

      传承至今日,按正常理解,一付麻黄汤的麻黄应是10克左右,病人是可以出汗的。

      那么伤寒论的关于药物剂量问题,大家都有研究。现在认为一两差不多15克这样子。就麻黄汤而言,麻黄三两,将近45克,这么大的剂量吃下去,大家都担心,这会不会出现用药太重,导致病人大汗淋漓?

      考古研究的计量应该没有错,那么问题会在哪里呢?

      古人生活艰辛,生活惜财,往往会有“一剂知,二剂已,三剂不行就换医”的要求。

      再个,古人应和我们一样,对于中医中药,都有一个“物有所值”,拿一剂药,不到四五味药,连个壶底都铺不满,就和老百姓说的,你这点药,都走不到啊。就能治病,信不过啊。

      所以怎么呢,这一剂药应该是三剂的量。在服药上,医生肯定是有交待的。

      我曾经治过一个肺寒不开音的,大胆地用过50克。在服用上,担心病人受不了,所以吩咐其慢慢饮,逗其讲话开音。完全是当茶喝,1个多小时后,病人才开始有毛毛汗出。当然,这是特殊案例。

      所以,古医在开这个药的时候,病人抓回去的药量,也得是有这么一小包才对,不能太少。符合医患心理。但在服药上,医生肯定有具体法度和交待病人的。这个法度,应该是“中病即止”。病人开始服药后,如果药物消化殆尽,中间隔一个时辰,有个二三个小时,再服,也是没问题的。     关于中病即止,唐代孙思邈中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中风后,命徒弟将小续命汤磨粉煮散,为什么要煮散,是为了让药物可以充分煎煮,药物充分析出。而且是连汤带药喝下去,日夜不停地吃了十天十夜,第十一天的时候他能自己起床了。现在看来,这样的服药方法鲜少有人这样。     我们常说,用药如用兵。药邪相争,尤如两军开战。邪盛我亦强,差不多总得是个对等关系。或者当要做个源源不断的攻击才行。类似于麻黄汤,服药一段时间后不出汗,是药力太小,是可以再接着喝的。

     初与邪作战,就将全军分成波次攻击,造成敌众我寡的局面,恐药力太小则无法克敌。

     伤寒论中的药方,大多症状明显,属于邪盛范围。至于慢性病,器质性的病,还是有分寸的,比如金匣要略的一些方,考虑多需要打持久战,药量就少一些。

     客观上,对于治病驱邪,除了“试药”,一般情况下,肯定是要做个首战必胜的准备。邪盛时药亦强,邪热衰去时,一边驱穷寇,一边调理脾胃,鼓舞和恢复自身正气,总是大法。





上一篇:学习《中医各家学说》
下一篇:中医大师们对于新冠的辩证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42
发表于 2022-1-16 09: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回杏林 于 2022-1-16 09:28 编辑

  
  古今剂量差异主要是古今体质差异导致的,而古今体质差异又是古今生产生活环境不同造成的。

  一、古人从小就:衣食住行条件差,体力劳动强度大,顶风冒雨是常事,不能适应者很小就夭折了,存活下来的人肤黑皮厚、腠理致密,一旦感受严重的风寒侵袭,不用这么大剂量的辛温药难以发汗解表。而今人多食少动,空调暖气,以车代步,痰湿内蕴,脾肺气弱,表卫不固,肤白易汗,经不起这么大剂量的麻桂。
  二、经方形成时期,甚至直到唐代,长江以南还属于蛮荒之地,经方剂量所反映的主要是中原和北方地区民众的体质,秦始皇兵马甬的平均身高在1.8米以上,如果为1:1制作,可见当时北方人的彪悍。加上北方气候相对寒冷,汗孔紧闭,玄府难开。
  三、随着两宋以后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岭南经济发展,民众生产生活条件逐渐改善,尤其是明清时期工商金融业的发展,江浙岭南逐渐形成了一些用药轻灵而又疗效卓著的医派,如孟河医派、岭南妇科等。另外服务于皇室权贵这类骨弱肌肤盛的尊荣人的宫廷太医,用药剂量一般也较轻,这从三代御医之后温病大家赵绍琴的医案中可见一斑。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42
发表于 2022-1-16 09: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初生出腹论}中的一段论述,就可以看出后天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对人{体质强弱/腠理虚实}的影响:
  凡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于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牢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若常藏在帏帐之中,重衣温暖,譬犹阴地之草木,不见风日,软脆不堪风寒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7

主题

1722

积分

2880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22
 楼主| 发表于 2022-1-18 11: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22-1-16 09:19
  
  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初生出腹论}中的一段论述,就可以看出后天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对 ...

想知道,对武大三粗的非洲黑人或欧洲人,中医界在用药剂量上有没有放大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42
发表于 2022-1-18 13: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衡阳唐亚军 发表于 2022-1-18 11:11
想知道,对武大三粗的非洲黑人或欧洲人,中医界在用药剂量上有没有放大招? ...

  这个问题倪海厦讲得很生动形象,按块头来决定用量,好像是讲《神农本草经》的时候讲的,很多年以前恰好在网上听到这一段。
  这跟西医按体重计算给药量,每公斤体重24小时给药多少毫克,是一个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42
发表于 2022-1-18 14: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衡阳唐亚军 发表于 2022-1-18 11:11
想知道,对武大三粗的非洲黑人或欧洲人,中医界在用药剂量上有没有放大招? ...

  张仲景没有见过洋人,但他见过强人、平人、羸人。
  体形体质不同的这三种人,一些峻猛方剂的用药量也是分别对待的:
  三物小白散方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贝母三分
  上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胺之,洗之,益令热劫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十枣汤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两
  右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洗,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桔梗白散方(《外台秘要》)
  桔梗 贝母各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
  右三味,为散,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者吐脓血;膈下者泻出;若下多不止,饮冷水一杯则定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42
发表于 2022-1-24 10: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付药剂量的大小,不只看每味药的用量,更主要的是看全部药材的总重量,这跟方子中所用药物味数的多少相关,还要考虑煎服方法上的差异。

  随着唐宋以后方剂药物味数的逐渐增多,经方的剂量与时方和今方相比,差距并不是非常大。
  比如将[小柴胡汤]与[清肺排毒汤]进行比较,前方原始总剂量约320克,后者总剂量约210克(计算过程略)。
  再加上煮散法、二次煎煮、三次煎煮等煎服方法的变化,在达到相同疗效的情况下,所需的药材量自然就减少了。张仲景煎煮经方时,从来不会将煮过一遍的药滓拿来再煎一次。

  此外,随着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谱由急性外感热病为主转变为慢性内伤杂症为主,民众对用药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处方剂量有所减小是与之相适应的变化趋势。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18:18 , Processed in 0.077178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